1985年,開國大將陳賡的妻子傅涯赴美探親。 我們都知道,陳賡大將的人緣很好,在黃埔軍校的時候認識了一大批國民黨人士。在蔣介石敗退之后,許多黃埔系出身的高級將領選擇定居美國。聽聞陳賡妻子要來美國,這些人紛紛來到機場迎接她。 傅涯受到他們熱情的款待,并且向他們告之了丈夫去世的消息以及丈夫在生前無數次感嘆他們被迫出走海外,希望他們能早日回到大陸,同時為祖國統一大業出點力。 在臨走前,突然有個老人兩眼含淚,死死地抓住她的手說道:“請你回國后代我買些鮮花和紙錢,告訴他,我在這邊一切安好。”看著這位老人的離去,傅涯內心百感交集,因為她認出這個老人就是丈夫的摯友-宋希濂。 盡管宋希濂長期為蔣介石鞍前馬后,但是兩黨的爭執并未能影響兩人的關系,宋希濂這一輩子對陳賡照顧良多,甚至還有救命之恩。 他們兩人的感情是當時少有的跨越黨派的友誼,怎么形容呢?我覺得陳賡大將的兒子陳知非評價很到位:“兩人有點像李云龍和楚云飛的那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兩個人的友誼堅不可摧,黨派、戰爭、時間都沒能破壞他們的關系,說句玩笑話,兩人簡直就像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既然兩人關系這么好,那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各為其主,人各一方呢?宋希濂在解放戰爭時期被俘,為什么又選擇遠渡重洋定居美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段炮火中的情誼。 陳賡和宋希濂都是湖南湘鄉人,兩個人分別就讀岳鄉中學和長郡中學,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存在,但是卻因為有著同樣的信仰相遇在黃埔軍校。 當時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而粵系的陳炯明也因為政治分歧,與孫中山背道相馳。相繼而來的壞消息讓孫中山處于人生的低谷期,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段低谷期,讓孫中山下定決心辦軍校。 “槍桿子里出政權”這是毛主席總結出來的道理,孫中山經歷數次失敗才幡然醒悟,在他的努力下黃埔軍校成立了,并且在開學典禮上說:“今天要開這個學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從今天起來,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今天成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這是黃埔軍校成立的原因,盡管蔣介石念歪了經,但是我們都不可否認黃埔軍校對中國革命事業的貢獻,共產黨軍隊中就有許多黃埔出身的高級將領,比如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陳毅、林彪、陳庚、羅瑞卿、許光達等人。 當時陳賡和宋希濂就是被黃埔軍校的口號所吸引,先后前往長沙報名考試。在途中,陳賡遇見了宋希濂,初次見面陳賡就發揮出自己的人格魅力,給宋希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宋希濂對“三民主義”的見解也讓陳賡印象深刻。 此后命運就好像格外照顧二人,還給他們兩人又安排了一場偶遇,讓他們考試時成了同桌,而且還雙雙通過考試,結伴南下廣東前往黃埔軍校。在途中兩人交談甚歡,關系也越來越近,頗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思。 在黃埔軍校的時候,兩個人被編入不同的隊伍,一個是三隊,一個是十隊。盡管編隊不同,但是兩個人經常出入一塊,勾肩搭背的樣子讓人好生羨慕。而且因為陳賡是黃埔三杰之一,所以他們兩人的友誼很快就傳遍學校,成了眾口相傳的一段佳話,許多黃埔系將領在畢業多年后都還記得這兩人的友誼。 如果繼續發展下去,那么兩個人必定會成為一對革命名將,但奈何天公不作美,硬是拆散了兩人,讓兩人走上互相敵對的一面。當然,也有可能不怪天公不作美,畢竟老天都把他們安排到黃埔軍校了,而且真正讓他們二選一的是蔣介石。 在孫中山去世之后,蔣介石就利用黃埔軍校校長的職務之便,用國家的資源培養效忠自己的武裝力量,在黃埔軍校中大肆排擠共產黨、國民黨左派以及無黨派人士。 最開始黃埔軍校是面向所有革命人士的,招生理念就是招那些革命人士,建設革命隊伍。但是蔣介石卻認為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無黨派人士必然會影響國民黨右派(蔣介石)的統治地位,讓他們在黃埔軍校學習就等同于用國民黨的錢來培養競爭對手。 蔣介石的主張與孫中山的主張是不同的,孫中山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蔣介石只為自己培養人才,如果黃埔軍校的學生不能以校長馬首是瞻,那就沒有必要培養。在蔣介石的這種主張下,黃埔軍校的學生們就要面臨二選一的窘境。 面對抉擇,宋希濂看不清方向,所以特意寫信詢問陳賡:“云霧重迭,風向不辨不知如何是好?”說白了就是不知道該如何站隊,想看看老朋友站哪邊。當時陳賡已經公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且在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也讓宋希濂入黨了。不過宋希濂是秘密入黨,共產黨員的身份并沒有公開。也就是說現在宋希濂明面上是國民黨黨員,但其實是秘密入黨的共產黨人。 這一點不用質疑,建國后宋希濂口述:“你可能不知道大革命時期我在黃埔軍校集體加入國民黨,又由陳賡介紹,秘密加入了共產黨這件事。”可以充分肯定宋希濂是入過黨的,只不過在面臨二選一的時候,選擇放棄共產黨的身份,從此死心塌地跟著蔣介石。 陳賡曾經是蔣介石的侍從參謀,所以他對蔣介石的接觸要比宋希濂多一些,宋希濂對蔣介石的了解還停留在報紙上的時候,陳賡就已經是蔣介石的救命恩人了。 陳賡認為蔣介石的野心太大,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沖突的時候,蔣介石會毫不猶豫犧牲國家利益來保全個人利益。這一點在之后也應驗了,小蔣在上海打虎為啥不了了之?就是因為蔣介石要保全個人利益或者說是黨派利益,放棄維護國家利益。 可能宋希濂在黃埔軍校之前是一心報國的,但是在從黃埔軍校畢業以后,也可以說是宋希濂長大以后,之前的那個熱血少年就變成了權衡利弊的成年人。在面臨二選一的時候,宋希濂想的不是哪個黨對人民更好,而是考慮哪個黨派更有前途。 與宋希濂不同,陳賡對共產黨的認識更加深刻,認為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會更好,所以堅定不移地跟黨走。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陳賡拒絕了蔣介石的拉攏,選擇跟黨走。在陳賡被國民黨特務抓捕,面臨死亡時,陳賡仍舊沒有動搖,反而對蔣介石十分鄙夷:“瘦吾身而肥天下,這是校長你教導我們的呀。我看校長也瘦多了,身為一黨一國領袖,你瘦了,而天下更瘦,這是為何呀?” 所以在面臨二選一的時候,陳賡也勸宋希濂公開黨員的身份,并且去做“跨黨登記”。但是宋希濂拒絕了陳賡,并且大義凜然地道:“我認為,當今中國,哪個黨派不重要,重要的是目標一致。我打算不再跨黨,但我保證絕不做有損國共合作的事!” 這一番話其實就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不再跨黨,選擇脫離中國共產黨,投奔蔣介石。對于宋希濂的選擇,陳賡有點恨鐵不成鋼,盡管十分氣氛,但還是想垃好朋友一把,于是就說先冷靜冷靜然后再考慮該怎么辦。 就在兩人分開之后,宋希濂還在冷靜時,蔣介石的親信找到了宋希濂,并且拿著蔣介石的親筆信和300大洋給他。親筆信的內容嘛,無非就是訴說一下師生情誼,然后夸贊一下宋希濂的能力,最后委婉地表達拉攏他的意思。至于那三百大洋,明面說是路費,但是有這筆錢別說去南京,去北京都綽綽有余了,這筆錢不僅是路費更是蔣介石對宋希濂的重視的一種體現。 所以宋希濂還沒等陳賡回復他,就選擇前往南京,面見蔣介石。這一舉動讓宋希濂徹底脫離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啟了二十二年蔣家鷹犬生涯。盡管陳賡對宋希濂的選擇有些失望,但是人各有命,他也不好強迫宋希濂加入共產黨,強扭的瓜不甜。 宋希濂在做出選擇之后,步步高升,他與陳賡的生活成了鮮明的對比。 1933年,陳賡不幸被捕,鋃鐺入獄。而當時的宋希濂憑借著蔣介石的提攜,成了第36師中將師長。在面對陳賡的時候,可能宋希濂會慶幸自己的選擇,但是更多的是對陳賡的愧疚,畢竟當年他算是臨陣脫逃的逃兵,他辜負了陳賡的期望。所以他開始積極營救陳賡,并且帶著一批黃埔一期的畢業生聯名上書,請求蔣介石網開一面。 對于宋希濂的營救,陳賡還是很感激的,而且此時的宋希濂還恪守當年的約定:“我保證絕不做有損國共合作的事!”但是在1933年之后,宋希濂就好像是忘記了當年的約定,聽從蔣介石的命令,參加了第五次“圍剿”工農紅軍。而且在1935年的時候,宋希濂還奉命槍殺了翟秋白同志(翟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 宋希濂在晚年回憶此事的時候總是自責,并且說:“(槍殺翟秋白同志)是為一生最大的憾事”。不過我認為宋希濂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應該就是當年因為一封親筆信和三百大洋選擇為蔣介石賣命,脫離組織。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橄欖枝的話,宋希濂應該會和陳賡堅定地站在一起,也不至于犯下這么多殺孽。 當然,宋希濂也并未毫無貢獻,宋希濂一生最值得說的就是抗日戰爭時的表現。 西安事變后,宋希濂見到了闊別多年的好友陳賡,也見到了恩師周恩來。他們在互訴衷腸的時候,周恩來說道:“你和陳賡又走到一起來了,這是頗有象征意義的好兆頭!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從現在起,站在一起。日寇虎視眈眈,大敵當前,已經到了用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的時刻。在國共兩黨第二次攜手合作之時,你們就發揚黃埔精神,再來個競賽吧。” 這番話讓陳賡、宋希濂記憶猶新,兩個人從此將生死置之度外,展開了一場抗日競賽。陳賡北上華北戰場抗日,宋希濂前往上海參加淞滬會戰。兩個人的表現都十分遙遠,在華北戰場上,陳賡帶領的386旅讓侵華日軍很是頭疼,一度在裝甲車上寫“專打386旅”的宣傳標語;在淞滬戰場上,宋希濂帶領部隊血戰日軍,堅持不肯后退。在南京保衛戰時面臨潰兵喊道:“誰敢再退一步,我就把他掃了!” 兩個人一南一北堅持抗日,時不時傳來好友取得勝利的消息,讓兩人十分高興。盡管兩個人在不同的黨派,但是他們都在為抗日奮斗,為救國救民做貢獻。 兩人再見面的時候就是1949年,當時宋希濂因為戰敗被俘,而陳賡得知消息后,從云南趕赴重慶,只為探望這位老朋友。戰敗后的宋希濂內心十分失落,開始反思自己追隨蔣介石的選擇是否錯了。陳賡在見到老朋友的時候,并沒有問他有沒有后悔當年的選擇,而是拉著他的手追憶那些美好的事情,并且有意無意的避開那些不好的事。 因為戰爭、黨派的緣故,兩人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對于這次的見面兩人都十分珍惜。如果沒有這次見面的話,我估計宋希濂活不過1949年,因為宋希濂在戰敗后心存死志,并且還試圖自殺,在宋希濂心存死志的時候是陳賡一遍又一遍的開解他,并且期盼改造結束后與他一起工作,繼續為人民做貢獻。 也是因為陳賡,宋希濂才堅持下來,并且積極改造,于1959年被特赦。在宋希濂被特赦之后,陳賡還特意抽出時間去接他,而且周恩來也抽出時間接見他。 宋希濂在功德林里的時候接受改造,被嘲諷“鷹犬”要換主人。其實當時宋希濂也反思過,他不再想著追隨蔣介石,而是想著贖罪,為那些犧牲的紅軍戰士贖罪,為翟秋白先生贖罪,為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解放軍贖罪。所以并不抗拒改造,而且還積極投身到工作中,畢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但是正當宋希濂想要贖罪的時候,1961年3月傳來噩耗,陳賡去世了!這個噩耗讓他飽受打擊,一度不能自持,眼淚就像開閘的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回憶一幕幕涌現在腦海中,他這才想到他與陳賡相伴的時間太少了,就連見面的次數都屈指可數。原以為戰爭結束了,他們能有時間多聚聚,但是陳賡就這么走了,從此天人兩別,再無相見。 而在之后噩耗一個又一個傳來,昔日的老朋友們陸續去世,1976年的時候恩師周恩來也故去。宋希濂在他們去世之后十分悲痛,此刻他唯一能讓他留念的就是祖國和家人了,他早年因為戰爭的緣故很少陪伴家人,在晚年的時候他想多陪陪家人,所以在1980年選擇定居美國。 昔日的鷹犬將軍成了帶孩子的老朽,余生只為家人和祖國奮斗。他一方面陪伴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另一方面就是全力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工作,并且創立了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號召黃埔同學一起投入祖國和平統一事業中。 1985年的時候,陳賡的妻子訪美,宋希濂十分關注。臨別前夕,宋希濂還給她塞了一些錢,抓住她的手,激動地說:“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我人不在國內,一直沒有機會拜祭他的英靈,希望你在回國后,能代我買些鮮花和紙錢,告訴他,我在這邊一切安好” 1993年,宋希濂在紐約病逝,死后葬在了長沙。對于這位抗日英雄,湖南省地方政府還是比較重視的,省委書記還特意題寫了“抗日名將宋希濂之墓”。宋希濂這一生確實犯過錯誤,但是他也有他的貢獻,至少在抗日這一塊沒的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