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能夠取得療效的巧妙玄機全在醫生的指頭上。針灸醫生在正確辯證及準確選穴、取穴的基礎上,能否取得很好的療效關鍵處在于他的針刺手法能否使病人產生針感與得氣。 今天寫一篇長文吧,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針刺復合補瀉手法“燒山火、透天涼”這對神奇的操作技術。說它神奇是因為不僅可以使患者產生涼熱感覺,就連體溫也會變化。文字是思想表達的一種媒介,針刺手法其義奧,其理深,我文字功底欠缺的很,在表述過程中必有文不達意之處,尚有不足,還望各位朋友們批評指正。 “燒山火、透天涼”這對針刺手法,學者普遍認為是針刺復式補瀉手法,是多種單式補瀉手法的組合。操作程序也就相對復雜一些。此操作手法首見于泉石所作的《金針賦》中,并詳細論述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和其主治范疇。 ![]() 楊氏注解金針賦 這里插入一個話題:金針賦的作者是何人?金針賦首見于徐鳳的《針灸大全》中,但是該賦的作者是誰一直存疑。學術界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有人認為此人叫泉石;還有人認為他名字叫泉石心;最后一種觀點認為金針賦的作者就是徐鳳本人。 但根據一些學者考證辨析,金針賦的作者就應當是徐鳳本人。首先,從學術淵源分析,徐鳳是有師承的。他是竇氏學派的傳人,師承于倪孟仲、彭九思兩人。泉石只是徐鳳的別名或者說是筆名。至于泉石心的說法,只不過是后人在讀書句讀時產生的誤讀。《金針賦》序文中有“泉石心以遁守自娛”之句。后人將此句話錯句成“泉石心,以遁守自娛”。這一點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張縉教授也錯了。他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選取了“泉石心”的名字。 后世的眾多針灸醫家,在《金針賦》所載的操作手法基礎上不斷發揮。讓這個本就是多種單純補瀉復合在一起的復雜操作技術,更加繁雜,讓很多初學的針灸醫生不知道該師從何人。 初學者在學習“燒山火、透天涼”針刺手法的時候,不要拘泥于前人復雜描述。否則會讓你越來越糊涂!“燒山火、透天涼”手法并不是幾種單式補瀉手法的簡單疊加,學習“燒山火、透天涼”需要找出操作技術關鍵。找到了機要之處,就算是非專業的針灸愛好者們,也能做到想熱就熱,想涼就涼…… ![]() “緊提慢按,緊按慢提”是操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這是所有針灸醫家們的共識。換個說法就是:徐疾和提插補瀉是“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最基本要素。要想準確運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做出涼、熱的感覺甚至于能夠調節體溫來,首先就要理解并掌握徐鳳——竇氏針灸一派的單式手法“按”與“提”法的本來面目。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竇氏一派所傳承的十四個單式針刺手法中,沒有“提、插”一說,而是用的“提、按”二字。而楊繼州在《針灸大成》中卻解釋說:“按者插也”,從此,諸多針灸家依照楊繼洲的解釋,都喜歡用“提插”一詞了。就連張縉教授在給學生們講課時所提及的“24式單式手法”也是用的“進退提插”。 不過,在文字表達上我們可以用“插”這個字來代表“按”,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就必須去領悟“按”字的本義。我的理解是:插的動作幅度要比按的動作幅度大,而且在速度上也要比按的速度快。 按的關鍵在于動作小,速度慢,有個詞叫:“按兵不動”我想可以幫助大家去理解“按”字的妙處……(讀完全文再仔細品味“按兵不動”,我相信你會悟到“按”字的內涵) 前邊已經講到徐鳳的學術淵源,他是竇派針灸的傳人,我們來看下竇漢卿的《針經指南》里對按法是怎么說的:
竇氏與泉石本是一脈,所以從中可以理解:“提、按”這對單式手法在操作幅度、力度方面是一個什么樣的量化標準了。——再次提醒一下“按兵不動”。 這里再啰嗦一點:現在好多針灸醫生、針灸老師都在提按上操作錯誤,動作幅度太大,不信你可以細心的去觀察一下。 ![]() 手法“按法”的具體操作:首先,在天部(淺層)得氣,而后緊捏針柄,用內力微微向下按,幅度要小,少許便可。保持得氣狀態,持續緊按,針體看上去應該是似動非動,實則在動的感覺。這便是:按而留之。 直到有熱感,一部便可。如熱感還未到,應當是針下沉緊的程度還不夠,導致操作失敗。需要再捻按將針感加強。在人部再次做如天部一樣的操作。如果還不行,那就在地部繼續…… 根據理論闡述,針刺時在得氣的狀態下,只要是按法的操作,無論動作快慢與否都是補法,但是,操作越慢效果越好。那么,問題來了,既然越慢越好,什么程度是最慢的狀態呢?當然是慢到“停滯不前”。——再次的提醒一下“按兵不動”,難道真的是“停滯不前”了么?有沒有什么看不見的物質在“蓄勢前進”? 所以,河南李氏針灸的自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在操作上就是這樣,行捻轉補瀉法得氣以后,提或按住不動。便會產生涼熱感覺!操作簡單而不失原則,初學者只要穩住心神,心平氣和的用心操作,都可以做到!真可謂領略到了“燒山火、透天涼”的真諦。 ![]() 提法操作:和按法相反,在地部深層得氣后(得氣時醫生的手感一般是針下沉緊的感覺),微微用內力向上提少許,然后持續的緊提,此時針體基本保持原位不動,還是那樣似動非動的樣子。此為“提留針法”。 “緊”字的含義:第一種含義是:得氣以后,醫生本人感覺到針下沉緊的手感;第二種含義是:醫生所用“內力”的輕重程度。 “緊按”是用力向內,力貫針尖,力隨針入;“緊提”是使力向外,力貫針中,力隨針出。以上觀點是張縉教授所提出的。與某些學者所說的“快慢徐疾”之義不同!我更傾向于張縉教授的觀點! 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醫生手指的指感都要保持針下沉緊的感覺,此感覺是得氣的反應。不可丟失,失去了這種感覺,就會操作失敗。 徐鳳在原文的最后有“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幾個字。為什么還要用到“搓法”呢?張縉教授認為:用“搓法”來取氣效果是最好的。單純的用“提、按”法操作,往往很難守住氣,容易使醫生的指下沉緊感丟失。所以,加用搓針法使氣感不丟。——這讓我想起了“滯針”。 另外,郭廷英教授提倡在針刺手法上要“輕針慢捻,慢針細捻”。這樣操作效果很好。正好可以與“細細搓之”相互領悟各自的含義。 ![]() 最后談一下“得氣”本義:在清代以前的諸多針灸文獻中,“得氣”或者“氣至”一詞都是用于說明針灸醫生在針刺時的指下感覺。 而把酸、麻、脹、痛等受刺者的自我感覺判定為得氣的,那都是民國以后才慢慢出現的。 所以我們在給患者針灸時,應以得氣狀態下,醫者針下感受是否有“針下沉緊”為是否得氣的標準,在此基礎上去提按,從而得到涼熱感覺。而不是以患者自身的主觀感受作為判斷準則。 病人的針感與醫生的得氣指感的關系:得氣不能與針感劃等號! 得氣感是醫者操作時針給手指所反饋來的感覺,病人不一定有感覺;針感是針刺后病人自己體會到的感覺,醫者有沒有得氣的感覺也不一定。 所以,針刺的時候要和患者充分溝通,因為我們在針刺時,很多時候需要達到“氣至病所”。醫生往往感覺不到患者的氣感傳導,就算是醫生這邊針下得氣了,患者也未必就能有良好的針感傳導。 ![]() 我們來總結一下:燒山火與透天涼是針刺溫補和涼瀉手法。看似操作復雜,其實原則很簡單。無非就是
什么意思?衛氣,也是陽氣。分布人體的淺部;營氣也是陰氣,分布在人體深層。針刺的補法就是要把淺表的衛陽之氣向內按納;針刺瀉法就是把深層的陰氣往外引導。這就是提按補瀉的基本原理。 所以,我們初學者可以借鑒一下河南李氏針灸的操作方法,去掉繁瑣的套路。只留捻轉與提按。捻補后按針。捻瀉以后提針。 ![]() 最后,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講:那就是提按過程中如何用力?在這里就留給大家思考吧……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