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部,洞庭湖之北,有個世界超級工程——三峽大壩,21年山東卷、廣東卷和20年海南卷中都有它的身影,今天我們就把和它相關的內容好好復習一下。先簡單介紹一下大壩所在的湖北省,該省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向南敞開。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湖北河湖眾多,有“千湖之省”的美譽,主要的河流是長江和其支流漢江,湖泊多分布在江漢平原(湖北的中南部)。下面這八個問題,是大家關于三峽的留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來看看有沒有你也感興趣的。 Q1  三峽大壩和三峽是一個地方嗎? 不是。三峽是三個峽谷組成的自然河段,而三峽大壩是在三個峽谷之一的西陵峽上建造的水利工程。 長江三峽其實是重慶瞿塘峽、重慶巫峽和湖北西陵峽的總稱,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迄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最窄處不足百米,是由于地殼上升,長江強烈侵蝕下切而成。
 三峽大壩地處長江干流西陵峽河段,來看下方的地形圖,大壩所在的宜昌市,位于我國地勢的二、三級階梯的交界處,地勢落差大,且在峽谷的出口處,河道較窄,便于建設大壩。 Q2 
大壩對上游來水有阻擋作用,會使上游來水流速減緩,搬運能力和侵蝕強度減弱,河流的含沙量減少,堆積作用增強。 這里的情況就比較復雜了,首先由于距離不同,離水庫近的下游河段和離水庫遠的下游河段,具體情況會有很大差異;再加上有的季節蓄水,有的季節放水,不同時段給下游河段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這個問題幾句話很難說清楚,所以我們準備了相關文章,供有需要的同學查閱。
Q3  三峽大壩到底是如何實現對下游河段的防洪的? 大壩和水庫是通過 “蓄”和“放” 來調節上、下游的水量,以達到減少洪澇災害的目的,而具體的蓄、放時間,得根據所在地的氣候條件和生活生產的需求來決定,不同區域水庫的情況是有差異的,那三峽大壩分別是什么時候蓄水或排水呢? 水庫馬上要迎接洪水的到來,這時需要騰出足夠的空間。每年的4、5、6月是三峽水庫放水期,在6月10日之前,水庫水位一般要降至汛限水位(145m),為汛期蓄納洪水作好準備。洪水期,上游產生的洪峰進入水庫,為了確保下游的安全,水庫會關閉部分閘門,攔下上游來的洪水(攔洪削峰)。長江每年7 、8、 9月為洪(豐)水期,這個時間過后,每年的9月底左右 三峽水庫開始蓄水,直到蓄至175米的非汛期水位。為什么9月開始蓄水呢?蓄的水用來干啥呢?主要是為了來年的枯水期,即次年1月-4月,有水可放。每年冬春三峽水庫要為下游補水超過200億立方米,用以滿足下游地區春耕灌溉、航運、生態等多方面用水需要,所以前一年的9月提前蓄上,就很有必要了。 Q4  修了三峽大壩,為什么能提高長江的航運價值? 從自然條件來說,航道、港口都深且寬、能通過或停泊大型的船只、河流的徑流量穩定、水流平穩,通航時間長,通航里程長;從社會經濟條件來看,河流流經地區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貨物運輸的需求量大的河流航運價值高。修了三峽大壩之后,對大壩上游和下游的河段來說,航道和港口條件變好,長江的航運價值自然就提高了,具體情況如下: - 對于大壩上游的河段來說,三峽大壩會攔截河流流水,在庫區上游蓄水,導致庫區上游地區河流水深增加,河道拓寬,河流的通航里程和通航能力都增加,運力提升;尤其是重慶到宜昌的660公里航道,直接由淺水航道變成深水航道。

- 對于大壩下游的河段來說,三峽水庫在枯水期時水庫會放水,河道水位提升,從而航運價值也會提高。
對于大壩上游的河段來說,三峽大壩建成之后,大壩上游的河道拓寬,原有港口水深增加,停泊能力提升,港口規模擴大;再加上原來不適宜建設港口的點位,因為河流水位上升,流速平緩,航運條件和建港條件得到改善,適宜建設港口,所以港口數量增加,覆蓋的經濟腹地變大,航運價值提高。 Q5 
船只怎么過? 修了大壩,雖說提高了航運價值,但三峽大壩有113米的落差,過往船只如何通行呢?現在采用的是“大船爬樓梯(五級船閘),小船坐電梯(升船機)”這兩種方式。當船從下游駛來,需過大壩上行,先將五閘室水位降到與下游水位一致,打開下閘門,船舶進入閘室;關閉下閘門,輸水系統充水抬高閘室水位,船舶隨閘室水位上升而上升,當水位與四閘室水位齊平時,打開五閘室的閘門,船舶就好像爬過一級階梯,輕松駛入上一級閘室,如船舶是從上游往下游走,過程正好相反。  五級船閘的設計很科學,有兩條道,一邊上行,一邊下行,互不干擾,節省時間。過閘大約要兩個半小時。 三峽升船機承載船型的設計定位主要適應3000噸級大型客輪、旅游船,及部分運送鮮活快速物資貨船。運營后,這類船舶過壩時間將由通過永久船閘的3.5小時縮短為約40分鐘。三峽升船機將為客貨輪和特種船舶提供快速過壩通道,提高了通航效益及社會經濟效益。 
Q6 前文提到的方式,雖然能讓船只翻越三峽大壩,但還是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那有沒有其他運輸方式呢?翻壩物流,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貨物不需要翻過三峽大壩,而是通過其他方式過壩。在候閘船舶過多的情況下,采用“水運→陸運→水運”或“水運→陸運”的轉運方式通過三峽大壩。當貨物通過水路到達三峽大壩上游的茅坪港時,轉為陸上運輸方式(公路或鐵路)將貨物運送出去。 
水運的貨物到達三峽大壩的茅坪港時,轉而用公路運送到大壩下游的白洋港,再裝船繼續走水運。  ”翻壩“,就是從陸地上走的,無需在河道上辛苦地等著過大壩。這么做對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節省貨物運輸時間,提高貨物過壩的效率都有很大的好處。而且水陸聯運,運輸方式更加靈活,利于完善三峽樞紐多式聯運體系,加快建設宜昌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帶動區域相關產業發展,提高整體的經濟收益。下圖就是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2021年的山東高考卷就考察了這個內容。(這道題小編放在文末的例題中了哦)
Q7  大壩建成后,如何保護長江的魚類資源? 修建大壩會改變流速、水位等特征,必然對魚類的洄游、產卵和生長都會產生影響。船可以走船閘,還可以用轉陸運“翻壩”,但想要洄游的魚該怎么辦呢? 【洄游】從下游游到上游進行產卵,在產卵結束后又回到下游,這種洄游被稱為生殖洄游。為了幫助魚順利洄游,專家們設計了一些特殊的設置,比如在壩的兩邊修建了魚梯,這是一種連續性階梯式的水槽,使魚兒可以通過魚梯的緩沖和助力一步步洄游到上游,在魚梯高處還設計了可供魚休息的人工魚池,可以緩沖水勢,以保證魚類順利洄游。 而且還為魚設計了人工水箱,等魚聚集得差不多時,就用升降機把水箱抬高到上游,打開閘門直接將魚放回上游。 除此之外,人們也采取人工養殖放流,和人工制造洪峰的多種措施來幫助魚類更好地繁衍,以保護長江魚種多樣性,這些措施目前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Q8  發電的地方到底在大壩的哪個位置?  三峽電站是目前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它包括長江左、右岸的兩座壩后式水電站,一座右岸地下電站和一座左岸電源電站,共安裝了三十四臺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 發電原理就是海拔185米的三峽大壩將長江水截留后,水壩兩側的上下游形成了巨大的水位落差,上游蓄水位在175米左右,下游的水位在60米左右,巨型水輪發電機就安裝在水壩的下游。當江水從上游傾瀉而下,經過隧道流向水輪發電機,水流釋放的巨大能量帶動水輪發電機快速旋轉形成電能。 三峽電站的總裝機容量高達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1000億千瓦時,三峽電網每天的輸電量能夠滿足2400萬戶家庭,超過5000萬人的用電需求,產生的電量會輸往周圍的一些省份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 做完題再走~ (2021·山東高考真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小題。“翻壩”運輸是指來往的客船、集裝箱船、汽車滾裝船等船舶或運輸緊急物資和鮮活食品的船舶,在候閘船舶過多的情況下,為避免花費較長時間候閘過壩,而采用的“水運→陸運→水運”或“水運→陸運”的轉運方式。作為三峽水利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翻壩物流系統提高了三峽水利樞紐的通過能力。下圖左示意三峽翻壩物流系統,其中秭歸三峽翻壩物流圖(含茅坪港)屬于貨運樞紐型的港口物流園區(下圖右),是長江南岸三峽翻壩物流轉運的空間載體和依托。 (1)從航運角度分析三峽大壩建成后其上游物流量擴大的原因。(2)說明與候閘過壩運輸相比,三峽翻壩物流系統的優勢。 參考答案 
(1) 水域面積擴大,水深增加,通航里程增加,通航能力增強(航道條件改善);港口規模擴大,數量增加,港口腹地擴大。(2)通過與公路、鐵路、管道的連接,實現了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聯運,運輸方式靈活;縮短物流時間,提高運輸效率;通過秭歸翻壩物流產業園,實現對貨物倉儲、加工和貿易,延長物流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