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雨欣 楊婉新 蔡雨婷 廖學琴 鄭舒元 祁宇 黎大韜 作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在2016 年首次被列為二十國集團(G20)創新增長藍圖中的一項重要議題。“數字經濟”的概念由此應運而生。自2017年數字經濟首次出現于政府工作報告,到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數字經濟已五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再次提到統籌布局一批數字領域學科專業點,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作為社會發展與改革的風向標,在數字經濟的引領下,逐漸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推動部分學科向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發展出一批涉“數”專業。在新增專業方面,2017—2021年間,全國高校合計新增專業994次,涉及的學科門類包括工學、醫學、法學、管理學、藝術學、教育學、文學、農學、理學、經濟學、歷史學和哲學。其中,工學、醫學、法學三大專業門類近5年新增次數排名前三,累計達到210次。從具體專業看,“網絡空間安全”“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三個專業位居新增專業數量前三,均被新增30次以上。新增專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的變動。近5年,我國高校新增專業體現出明顯的“數字化”趨勢,“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涉“數”專業新增次數較多,順應了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求。 圖1 2017—2021年新增專業數量TOP5(理工農醫類)在增設新專業方面,2017—2021年新增新專業數量共183個。其中,工學開設新專業的數量最多,為74個,其次為農學16個、理學10個、醫學1個。相比之下,文科專業新增數量最多的是文學,共21個,其次為法學15個、管理學15個、藝術學15個。從具體專業來看,2018 年有35家院校首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帶有“智能”等字樣的專業頻頻出現。“智能”成為新開設專業的高頻詞。據統計,“智能”共出現 67次、“工程”共出現 64 次。圖2 2017—2021年增設新專業門類(理工農醫類) 圖3 2017-2021年增設新專業門類(人文社科類)分析2017—2021年高校專業變動情況可以發現,在數字經濟發展大環境下,各高校都在調整學科專業方向,各專業或涉“數”或有“數”,主動融入數字經濟領域,培育數字經濟的學科專業增長點,用細分學科專業方向緊密對接產業賽道,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力量。 2017—2021年新增涉“數”專業的所屬門類中,工學新增33個,理學新增5個,其余學科只新增了1~2個。其中,工學學科門類中涉“數”專業新增數量最多,占比達到70.2%。工學近5年新增涉“數”專業中,新增次數位居前十的專業分別是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工程、網絡空間安全、智能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智能醫學工程、智能建造、數字媒體技術以及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其中人工智能專業新增次數最多,達到215次。 圖5 2017—2021年新增涉“數”專業類型統計高校學科建設的數字化轉型主要受數字產業發展的影響。工學之所以涉“數”且專業新增最多,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首先隨著數字產業的不斷成熟,新型業態和生產模式逐漸形成。數字經濟從生產要素、生產力、生產關系三方面分析,可分為“四化框架”,即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和數字價值化。 數字產業化即信息通信產業。它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能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等,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電信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行業等。而工學門類的各專業主要服務于我國重點發展的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因此成為我國發展建設涉“數”專業最重要的學科門類。 其次,數字經濟催生了“新工科”這一高等教育新理念和大學人才培養新方向。新工科專業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智能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工科專業,這進一步促使工學成為涉“數”專業的重要著力點。 此外,在數字經濟“四化框架”中,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具體指傳統產業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包括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車聯網等融合型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高校在學科建設中抓住了這一契機,其新增的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車輛工程以及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等專業,就是傳統學科與數字經濟相融合的充分體現。 數字化治理是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行政體制更加優化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體現為以“數字經濟+治理”為典型特征的技管結合,以及數字化公共服務等。在學科建設中,高校為追趕這一趨勢,紛紛開設了數據警務技術、網絡安全與執法等專業。 數字價值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也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本質要求。它包括數據采集、數據標準、數據確權、數據標注、數據保護等。為加快推進數據價值化進程,高校開設了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數字經濟、數據計算及應用等專業,為社會培養專業的數字化人才。 總的來說,數字經濟涵蓋的學科領域兼具廣度與深度,電子、計算機、工業、 通信、汽車、金融等領域均為高校學科建設的重點對象。從2017—2021年新增涉“數”專業所屬的學科門類看,高校尤其在工學學科建設中持續發力,為數字經濟新形態下的社會人才需求提供了培養基地。 數字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熱切需求,已經反映在高校開設的專業中。近年來,各省份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不斷增多。2017—2021年間,全國共31個省份、832所高校新增涉“數”專業。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山東、廣東、湖北、江蘇、北京、河南、四川、河北、遼寧和安徽。圖6 2017—2021年新增涉“數”專業TOP 10省份就高校而言,分屬福建、黑龍江、廣東、遼寧、新疆、廣西、江西、山東、四川、安徽等省份的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技術大學、遼寧傳媒學院、塔里木大學、桂林理工大學、九江學院、山東大學、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安徽師范大學位列(含并列)前十位。圖7 2017—2021年新增涉“數”專業TOP 10高校在新增的47個涉“數”專業中,與人工智能、數據科學以及網絡安全相關的專業成為發展的重中之重。 專業的開設映射出地方對高校精準培養專業人才的需求。2019年7月,山東省發布《山東省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意見》,表示要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線,以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重點,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寬經濟發展新空間。與此相對應,2020年山東大學開設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兩年后智能醫學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對標人工智能與現代醫學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專業,培養具備扎實人工智能基礎又具有相當醫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發展。總體而言,在數字經濟新形態下,各高校都在不斷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大力扶持涉“數”專業,以此緊密對接產業賽道。同時,各高校持續聚焦工學學科建設,將電子、計算機、工業、 通信、汽車、金融等數字經濟領域涵蓋的學科作為重點建設對象。此外,各高校為使人才培養真正服務于地方,會根據當地數字經濟發展的形勢,對高校學科建設進行適當調整,大體都是增加各種涉“數”專業以服務地方數字經濟發展,由此可見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變革之間的緊密聯系。然而,面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人才供給結構不平衡、數字化人才供給不足、專業理論與就業實踐相脫節等問題依舊存在的現狀,高校仍需積極強化人才培養制度,完善學科建設和專業布局體系,為構建數字經濟新形態下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