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聰樂在其中,笑容滿面,他說:“我有3萬多孩子,他們都親切地稱呼我為'杜爸爸’,他們結婚,都要請我做見證人?!?/span> 一個完美的人生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來也許是年薪百萬,受人尊重,有著地位匹配和相愛的另一半。 而這些杜聰至少擁有前三。他從哥大畢業又在哈佛深造,曾是法國銀行的副總裁,30歲不到就實現了年薪百萬美金,日常出差坐的都是私人飛機。 直到2001年的一天,杜聰決定從法國銀行辭職,拋棄年薪百萬的職位和令人艷羨的副總身份,去河南農村拯救艾滋病孤兒。 得知他的行為,杜聰父母是不理解甚至是崩潰的,他們很難想象,為什么自己前20年來一直引以為傲的天之驕子,一夜之間拋棄所有艱辛奮斗獲得的成就。 他們甚至揚言,如果你一定要去,那就不要再和我們見面,可這依然沒有阻擋杜聰離開的決心。 那天之后,一個叫做杜聰的金融精英徹底消失了。后來世間多了一個被稱為3000艾滋病孤兒的杜爸爸。 明明過上了所有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可他卻突然拋棄一切,選擇跑到河南農村去救助艾滋遺孤。面對父母的阻攔,也一往無前,杜聰到底為什么想不開? 

1968年,杜聰出生在香港,14歲跟著父母移民美國。 走在路上突然被其他同學撞倒;在食堂吃飯被人插他的隊;課桌里莫名其妙出現的小蟲子…… 在那些被欺凌的黑暗日子,讓杜聰對光明更加渴望。他化悲憤為動力,拼命學習,終于,他在班上名列前茅,成為了被老師捧在手心的尖子生。 僅僅這樣就夠了嗎?不,還不夠,杜聰要繼續努力往上走,只有站在更高處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才能不被別人看輕。 18歲,杜聰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隨后,又繼續考上了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 杜聰利用好一切資源,日日夜夜,勤勤懇懇,他不斷攀上高處,又不斷望向更高處。 碩士一畢業,杜聰就進入了華爾街投行工作,工作僅僅一年,他就在寸土寸金的紐約買了自己的房子。 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杜聰27歲就成為了瑞士銀行駐香港的聯席董事。 到了29歲,杜聰已經在一家法國銀行擔任副總裁,年薪百萬美金。 上下班有豪華專車接送,出差乘坐私人飛機,和洛克菲勒的曾孫女吃下午茶,和林青霞一起聽昆曲…… 憑借多年的努力,杜聰終于站到了更高處,他成為了金融界令所有人仰望的存在。 有了財富和榮譽,再也沒有人歧視他,杜聰實現了理想,也成為了世俗上的人生贏家。 但這一切,在一次農村之行后,被杜聰毫不猶豫地放棄了,他的人生軌跡也從此徹底改變了。 

因為早年在美國經歷過艾滋病大爆發,所以杜聰對艾滋病患者頗為關注。 由于工作的原因,杜聰經常要到中國一些農村地區進行調研,在這里,他看到了貧窮、疾病和生命的脆弱不堪。 瘦弱的男孩顫顫巍巍地推著木頭車,車輪陷入泥坑里,車上躺著他病弱的父親,在大口喘著氣。 破舊的房間里,冰冷的水泥地上鋪著幾個破編織袋,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孩子蜷縮在上面,而他的母親,只能干坐在一旁無聲哭泣。 兒子兒媳都因艾滋病去世,滿頭白發的老人只能獨自帶著兩個患病的孫子,掰著指頭數著剩下的日子。 發燒、咳嗽、潰瘍、吐血……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絕望的氣息,太陽的光照在身上只覺得冰冷。 或許曾經的經歷,讓杜聰更能共情弱者。滿目瘡痍,狠狠刺痛了他的心。他總覺得,他必須做些什么才行。 回去后,杜聰整夜整夜地失眠,眼前一幕幕地閃過他看到的那些情景。 爬上所有人都羨慕的高處,本以為會很開心,但卻是無盡的空虛。那些孩子,因為患病,飽受歧視和欺凌,和曾經的他一樣。 或許,幫助別人,才能讓他獲得真正的快樂。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杜聰決定換一種活法。放棄現有的一切,去守護那些病弱的孩子,或許,那樣才是他人生的意義。 杜聰毅然決然從法國銀行辭職,他的朋友們都說:“阿聰一定是瘋了!”他的父母也極力勸阻他。 可杜聰十分堅持,背上背包,走出家門,登上車子,就開始了后半生的顛簸。 

1998年,杜聰特意注冊了“香港智行基金會”,致力于幫助那些艾滋病遺孤。3年后選擇辭職,全身心地致力于艾滋病的公益事業。 “可是辭職容易,做慈善卻受到了阻攔。 要想真正幫助到這些地區的人們,得先了解清楚他們的狀況。 在落后閉塞的農村,一夫一妻,沒有一些亂七八糟的X交易,也沒有人吸食毒品,怎么會如此大面積地爆發艾滋病? 原來,這些農民是落入了貧窮和無知的陷阱。 由于生活困苦,一些農民選擇去賣血,一袋血可以換50塊錢,就為了這50塊錢,許多人搭上了自己的命。 一些血站非法經營,衛生條件不合格,經常共用針頭抽血,甚至在提取了血漿之后,又把已經被污染的血液重新注回賣血者體內。 一個針頭,一根輸血管,沒有解決這些農民的貧窮,反而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 感染了,生病了,大家以為是普通的感冒,可是沒錢買藥怎么辦?去賣血,然后又有更多人感染,為了治病而染病,無限循環。 哪怕已經有那么多人死于艾滋病,可這些地區很多人都還不知道艾滋病到底是什么。 杜聰曾悲傷地感慨道:“我從未遇到過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竟然有這樣大的苦難,一戶人家里面,老中青三代都處于'貧困’'疾病’'歧視’的三重打擊中。” 
杜聰想要集合村里的力量一起來幫助這些人,可當他的電話打給村里的醫師時,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拒絕:“別過來!” 甚至杜聰走進村里調查情況,還得和村干部打游擊戰,多次被驅趕出村。 多數的地方干部都不歡迎他,擔心杜聰是來調查追責,興師問罪的。 杜聰悲憤不已,怒聲說道:“艾滋病這把火還在燒,我不是來調查起火原因、追究責任的,而是來救火、救人的!” 那些干部羞紅了臉,愧疚地打開了大門:“我們歡迎你來。” 從此,走訪村戶、演講、募捐、開會……杜聰每天忙得抽不開身。 他曾戲謔地談到自己辭職后的變化:“比從前更忙,全年無休,一分不掙。” 但忙碌的生活讓他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了,每每看到那些艾滋遺孤因為他而展露笑顏,他都感覺內心某個地方被填滿了。 忙于救火的杜聰,沒想到,有一天,他會被這煙霧給嗆到,甚至引火燒身。 

2004年,一切似乎都逐漸步入正軌,智行工作進展順利。可杜聰卻在這一年,被抑郁折磨。 從繁華的華爾街,到貧窮落后的農村,杜聰要忍受生活環境的巨大改變。 為了走訪村戶,杜聰不得不隨機借住在村戶家里,落后的衛生條件,冷硬的木板床,潮濕發霉的被子,時不時能聽到老鼠爬行的窸窸窣窣的聲音。 像這樣的辛酸,只是杜聰在農村生活里很平凡的一點。 可是,有限的時間,似乎無限的艾滋病遺孤,杜聰不得不逼自己每天高強度地忙碌。 他經常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忙到凌晨3點都不一定能入睡。 身體忍受著疲憊,心靈上也承受著巨大的折磨。 看了太多的苦難,杜聰自己也開始變得悲觀失落。那一段時間,他拍照都皺著眉頭,抿著嘴,握緊拳頭。 從前的他從來不會為錢而發愁,可現在的他每天都在擔心該從哪去籌集錢款幫到這些孩子。 中國有那么多艾滋病遺孤,可他只有一個人兩只手,怎么救得過來,那些他沒有見到的孩子該怎么辦? 他開始陷入自責,陷入懷疑,感覺人生看不到希望,變得沉悶,喜怒無常,常常半夜突然醒來,干巴巴地坐著,望著黑暗發呆。 這個時候,杜聰的好友白先勇知道了杜聰的情況,特意坐飛機趕過來見他,安慰他說:“盡管杯水車薪,但只要幫助了一個人,就已經是功德無量了。” 杜聰從抽屜里拿出孩子們給他寫的信,發黃的作文紙,歪歪扭扭的稚嫩字跡:“爸爸媽媽走了,但是我還有杜爸爸。” 杜聰的眼淚一下子流出來,捂住嘴巴無聲地哭泣。興許對于整個中國龐大的艾滋遺孤群體而言,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對于每一個被救的孩子而言,這使他們的整個人生都發生了改變。 不再迷茫失落的杜聰暗下決心,哪怕傾盡全力也不能救下所有,但有生之年,只要尚存一絲氣力,那就能救一個是一個。 

要想真正地拯救這些孩子,不能只是在物質上援助他們,更要在思想上去教育感化他們。 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有的滿懷著仇恨,發誓長大后要去找那個買血的償命。 杜聰曾收到一個孩子在監獄里寫的信:“自從母親去世之后,我就徹底地變了。我恨,我恨所有的一切,我不愿母親離開我,我想把她留住。” 可惜,這個孩子最終也沒能留住自己的母親,由愛生恨,他恨上了讓母親患病的人,從此走上不歸路。 飽受疾病折磨的身體,需要得到治療;常年被仇恨控制的靈魂,也需要得到寬恕。 杜聰開始花更多的時間,積極和孩子們溝通交流。給他們創造讀書學習的機會,帶著他們學習技能,一起去游學,欣賞世間的美景,感悟生命的美好。 許多孩子通過杜聰的幫助考上了大學,其中有清華北大的,甚至去了國外留學的。 杜聰說:“我不希望這些孩子重蹈他們父母的覆轍,也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問題的根源。” 對于一些在學習上天賦不高的孩子,杜聰就特意在上海辦了一家“海上青焙坊”,專門為這些孩子提供無償的法式烘焙培訓。 
在上海南京西路,杜聰注冊成立了village127法式面包坊,專門為這些學員們提供就業,盈利所得全部用于慈善資助。 杜聰還利用愛心捐助的二十萬建了一個環保袋加工廠,很多艾滋病婦女在這里獲得崗位,通過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 曾經,這些患了艾滋病的婦女總是被他人嫌棄,找不到工作,生存都成問題。而現在,他們有了工作,也有了尊嚴,終于像活著的樣子了。 
杜聰一直堅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真正的慈善不是說簡單地在物質上施以援助,而是幫助這些人真正挺起身板,有尊嚴地活著。 如今,杜聰已經50多歲了,累計籌集了2億元,幫助了3萬多個“艾滋孤兒”,因為忙于慈善,他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結婚生子,可以說是孑然一身,一貧如洗。 可他樂在其中,笑容滿面,他說:“我有3萬多孩子,他們都親切地稱呼我為'杜爸爸’,他們結婚,都要請我做見證人。” 有人勸杜聰,50多歲了,該休息休息了,可他幸福地抱怨著:“如果你還有幾千幾萬孩子要養,如果這些孩子當中還有很多在讀小學讀初中,你就知道,沒法休息。” 杜聰終于找到了他人生的意義,不是金錢名利,而是慈善救助。在這條路上,杜聰已經走了20多年,他還要繼續走下去。 作者簡介:流芳,富書作者,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