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東坡七集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作品。蘇軾的詩文集110卷。包括《東坡集》40卷,《東坡后集》20卷,《東坡奏議》15卷,《東坡外制集》3卷附樂語,《東坡內(nèi)制集》10卷,《東坡應詔集》10卷,《東坡續(xù)集》12卷附校記。從文學的角度看,價值較高的在前,后續(xù)三集,基本上包括了他的詩,詞,散文,書簡,序論等。前后兩集編定時間較早,比較可靠。今存較早的七集本,是明成化四年(1468)江西吉安府程宗刻本·清光緒年間,有繆荃孫校刊本·民國年間有《四部備要》本。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內(nèi)頁欣賞 ![]() ![]() ![]() ![]() ![]() ![]() ![]() ![]() ![]() 序言 蘇軾(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進士,後對制策入三等。神宗熙寧變法中,因與王安石新黨政見不合,外任杭州、密州等地。元豐二年(一〇七九)因“烏臺詩案”入獄,結(jié)案特貶黃州。他隨遇而安,築居雪堂,自號“東坡居士”。元祐更化,被召還朝,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等,其間曾因黨爭又一度外任杭州。紹聖初,哲宗親政,恢復變法國是,新黨起復,蘇軾坐元祐黨籍,歷謫惠州、儋州。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以徽宗即位遇赦北還,卒於常州歸途。神宗、哲宗兩朝政治風雲(yún)造就了蘇軾的坎壈人生,同時也成就了蘇軾“渾涵光芒,雄視百代”(《宋史》本傳)的藝術(shù)。蘇軾文章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入宋“四大家”之列,繪畫與文同齊名。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門“三蘇”并列“唐宋古文八大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等文壇俊才皆出蘇門。可以説,蘇軾是宋代最偉大的文人。蘇東坡已經(jīng)成爲宋代文化的一個符號,成爲中國文人的一種象徵,對後世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蘇軾去世後,蘇轍撰《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欒城集》卷二十二)列舉其生平著述説:“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nèi)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詩本似李、杜,晚喜陶淵明,追和之者幾遍,凡四卷。”《宋史》本傳承襲蘇轍《墓誌銘》之説,僅將“喜陶淵明,追和之”云云徑寫作“《和陶詩》四卷”。另外,《宋史·藝文志》載“東坡前、後集七十卷”,不確,當以《墓誌銘》及《宋史》本傳所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共六十卷爲準。上述六集九十二卷,就是蘇集定本的最早情況。六集中,《東坡集》四十卷又稱《前集》,爲蘇軾手定,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八説:“世傳《前集》乃東坡手自編者,隨其出處,古律詩相間,謬誤絶少……《後集》乃後人所編。”《後集》二十卷可能源於劉沔編纂之本,蘇軾曾寓目并表示滿意(蘇軾《答劉沔都漕書》稱其“掇拾編綴,略無遺者……無一篇偽者,又少謬訛”),後來也許又有補充編纂(孫覿《與蘇守季文》稱“《東坡後集》或云即劉元忠所集二十卷,則容有未盡也”,錢求赤《書東坡後集》則認爲《後集》經(jīng)蘇軾之子蘇過之手編成)。《奏議》《外制》《內(nèi)制》三集二十八卷,是蘇軾任職期間的公文寫作(《外制》《內(nèi)制》與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按照宋人文集編撰的習慣,很可能在蘇軾生前就由他親自編定。《和陶詩》四卷,蘇軾自己説出於手定:“吾前後和其詩凡百數(shù)十篇……集而并録之,以遺後之君子。”(見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引蘇軾語。)由此可見,六集皆出於蘇軾生前手定或寓目認可,是東坡著述中流傳有緒、最爲可靠的文本。 “六集”本系統(tǒng)定型之後,纔出現(xiàn)了書賈編刊的所謂“類編”“大全集”坊本系統(tǒng),其品質(zhì)遠低於“六集”本。需要指出,在“六集”“類編大全集”兩大系統(tǒng)之外,還存在一批蘇軾著述文獻,它們大約可以分爲兩類:第一類如《南行集》《岐梁集》《錢塘集》《超然集》《黃樓集》《眉山集》《武功集》《雪堂集》《黃岡小集》《仇池集》《毗陵集》《蘭臺集》《玉局集》《海上老人集》等(見明代《重編東坡外集》卷首序),從題名看屬於一官一集、一地一集、一事一集的出於作者自定的“即時性”編撰方式,可能是“六集”本的更早文獻源頭,今皆不存。第二類包括《應詔集》十卷(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衢本卷十九)、《東坡先生別集》三十二卷、《續(xù)別集》八卷(見《讀書附志》卷下)、《東坡遺編》(見明代《重編東坡外集》卷首序)、《東坡外集》(今存明代《重編東坡外集》)等,從題名及現(xiàn)存內(nèi)容看大約出於“六集”本形成之後,屬於“六集”之外的蘇軾作品輯佚補編。第二類文獻逐漸進入“東坡六集”本系統(tǒng),構(gòu)成了宋、明兩代“東坡七集”本。 宋代從“六集”走向“七集”的詳盡過程,已經(jīng)難以厘清。從今存宋慶元蜀刻大小字本殘帙(劉尚榮《蘇軾著作版本論叢》認爲大字本、小字本即洪邁《容齋五筆》所載“眉山功德寺所刻大、小二本”,二本字體有別而內(nèi)容全同)的篇目編次特點,可以看出大致端倪:大字本,今存臺北“中央圖書館”藏《東坡集》卷十七,天津圖書館藏《奏議》卷二。小字本,今存國家圖書館藏《應詔集》十卷。很明顯,大字本之《東坡集》《奏議》爲“六集”原目,小字本之《應詔集》原非“六集”之目。二本內(nèi)容既然全同,則《應詔集》當與“六集”原目合而計之,其數(shù)恰爲“七集”。宋慶元蜀刻大小字本殘帙可能是現(xiàn)存“東坡七集”系統(tǒng)的最早版本。其他宋刻殘帙,據(jù)劉尚榮《蘇軾著作版本論叢》、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録》著録今存四種,分別是黃州北宋末刻南宋遞修本(上海圖書館藏殘本六卷及零葉若干,國家圖書館藏殘葉若干匯訂爲一冊,臺北“中央圖書館”藏《和陶詩》四卷、《奏議集》十五卷)、孝宗朝刊大字本(國家圖書館藏殘本三十卷,日本宮內(nèi)廳書陵部藏殘本四十五卷)、孝宗朝刊每行二十字本(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殘本二十三卷)、孝宗朝刊小字本(國家圖書館藏殘本十九卷)。這四種殘帙因其存留篇目皆屬於“六集”原目範圍,無法判斷是否屬於“七集”系統(tǒng)。 元代,“東坡六集”“七集”未見刻本著録。 明代“東坡七集”,以明成化四年(一四六八)程宗吉州刻本爲最古。程刻“東坡七集”本保持了宋代“七集”系統(tǒng)基本框架(“仍依舊本卷帙”),又有兩點變化:第一,多出《續(xù)集》十二卷。第二,將《和陶詩》合爲一卷,并納入《續(xù)集》。據(jù)李紹爲程刻“七集”所作《重刊蘇文忠公全集序》所説“舊本無而新本有者,則爲《續(xù)集》并刻之”,可知《續(xù)集》出自程刻首創(chuàng),故丁丙指出“《續(xù)集》晁、陳兩家皆不著録,實始於此刻”(《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七)。從這兩點變化可以復原宋刻“七集”到程刻“七集”的承襲演變軌跡如下: 宋刻“東坡七集”:“東坡六集”原目(《東坡集》《後集》《奏議》《內(nèi)制》《外制》《和陶詩》)+《應詔集》十卷 程刻“東坡七集”:“六集”之五(《東坡集》《後集》《奏議》《內(nèi)制》《外制》)+《應詔集》十卷 +《續(xù)集》十二卷(含《和陶詩》) 可以想見,程宗爲了將宋代“東坡六集”之後陸續(xù)出現(xiàn)的輯佚補編東坡作品儘量多地納入自己的新刻“七集”,故打破了宋刻“東坡七集”僅增入《應詔集》十卷的體例,進一步增入自己新編的、包含了大量佚詩逸文的《續(xù)集》十二卷。這樣一來,宋代“七集”將變爲明刻“八集”,這一名稱前所未有,不如“七集”之名廣爲人熟知,易於接受。於是,程宗的處理辦法是將宋刻“七集”之一《和陶詩》的獨立性取消,內(nèi)容整體納入《續(xù)集》,成爲次一層級的文本單元。經(jīng)此調(diào)整,程刻遂得以保留“七集”之數(shù),仍以“東坡七集”之名行世。傅增湘曾表示不理解程刻“七集”對《和陶詩》的單獨處理,説“《續(xù)集》爲程氏所編,采各集所無之詩文而并《和陶詩》於其中,此其異耳”(《藏園群書題記》三集卷六),或未體察程氏苦心。 可以説,蘇軾著述中來源最早、最能體現(xiàn)作者編撰意圖,流傳有緒的可靠文本,首推“東坡七集”系統(tǒng)。“東坡七集”的宋刻僅存殘帙若干,元刻未見著録存世。“東坡七集”存世完帙之最古者,首推明代程宗刻成化本。程刻雖對宋刻“七集”有所改動,但僅爲個別框架調(diào)整,綫索清晰,易於尋繹,且《續(xù)集》增補東坡佚文雖或未免疏漏,然亦不無踵增擘補之功。要之,程刻成化本“東坡七集”可稱東坡詩文存世之最佳讀本。成化本“東坡七集”存世尚有十餘部(見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録·東坡集》)。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江西布政司曾校勘重刊成化本,刪削重複,訂正文字,傅增湘認爲嘉靖刻本態(tài)度精謹、足爲後式(《藏園群書題記》三集卷六)。嘉靖本今存世二十餘部(見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録·東坡集》)。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至宣統(tǒng)元年(一九〇九)間,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在南京以丁丙“善本書室”藏成化本爲底本,由官方出資,委托繆荃孫校訂重刊“東坡七集”。繆荃孫在刊刻中發(fā)現(xiàn)成化本“訛字記不勝記”(繆荃孫《跋》),彙集了嘉靖本與錢求赤據(jù)宋刻而成之校本,對成化本的文字訛誤與原版模糊之處加以訂正,并附《校記》以資説明。由此可見,端方寶華盦重刊明成化本可謂後出轉(zhuǎn)精,更便閱讀。此本字大行疏,墨色如漆,尤堪捧玩。自問世之日,即爲藏家所重,是清季之佳槧,時至今日,愈不易得。民國時期,中華書局編“四部備要”收録坡集,即以此本排印,然經(jīng)梓民之手,終隔一間。今入選“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以簡裝灰度影印的方式出版,原跡宛然如在,甚便讀者。世之嗜蘇者既以坡文爲精金美玉,今捧櫝獲珠,必有以識匣之美也,故略述其源流,以爲鼓吹云爾。 曾祥波 二〇一九年四月 目錄 第一冊 東坡集四十卷 序 7 宋史本傳 25 東坡先生年譜 65 東坡先生墓志銘 149 第二冊 東坡集四十卷(卷第一至第三) 目錄 3 卷第一 81 卷第二 119 卷第三 161 第三冊 東坡集四十卷(卷第四至第八) 卷第四 1 卷第五 39 卷第六 83 卷第七 125 卷第八 165 第四冊 東坡集四十卷(卷九至第十三) 卷第九 1 卷第十 43 卷第十一 87 卷第十二 131 卷第十三 167 第五冊 東坡集四十卷(卷第十四至第十七) 卷第十四 1 卷第十五 43 卷第十六 81 卷第十七 125 第六冊 東坡集四十卷(卷第十八至第二十二) 卷第十八 1 卷第十九 55 卷第二十 89 卷第二十一 131 卷第二十二 171 第七冊 東坡集四十卷(卷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三 3 卷第二十四 39 卷第二十五 79 卷第二十六 123 卷第二十七 165 第八冊 東坡集四十卷(卷第二十八至第三十一) 卷第二十八 1 卷第二十九 45 卷第三十 83 卷第三十一 121 第九冊 東坡集四十卷(卷第三十二至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二 1 卷第三十三 41 卷第三十四 75 卷第三十五 103 卷第三十六 137 第十冊 東坡集四十卷(卷第三十七至第四十) 卷第三十七 1 卷第三十八 35 卷第三十九 53 卷第四十 91 東坡后集二十卷(卷第一) 目錄 127 卷第一 167 第十一冊 東坡后集二十卷(卷第二至第六) 卷第二 1 卷第三 37 卷第四 77 卷第五 117 卷第六 159 第十二冊 東坡后集二十卷(卷第七至第十) 卷第七 3 卷第八 47 卷第九 87 卷第十 133 第十三冊 東坡后集二十卷(卷第十一至第十五) 卷第十一 1 卷第十二 49 卷第十三 91 卷第十四 127 卷第十五 169 第十四冊 東坡后集二十卷(卷第十六至第二十) 卷第十六 1 卷第十七 33 卷第十八 71 卷第十九 111 卷第二十 147 第十五冊 東坡內(nèi)制集十卷(卷第一至第四) 目錄 5 樂語附 47 卷第一 49 卷第二 81 卷第三 115 卷第四 153 第十六冊 東坡內(nèi)制集十卷(卷第五至第十) 卷第五 1 卷第六 31 卷第七 65 卷第八 99 卷第九 133 卷第十 164 附 樂語 195 第十七冊 東坡外制集三卷 目錄 5 卷上 25 卷中 63 卷下 109 東坡應詔集十卷(卷第一) 目錄 151 卷第一 157 第十八冊 東坡應詔集十卷(卷第二至第八) 卷第二 1 卷第三 25 卷第四 49 卷第五 79 卷第六 109 卷第七 127 卷第八 145 第十九冊 東坡應詔集十卷(卷第九至第十) 卷第九 1 卷第十 17 東坡奏議十五卷(卷第一至第二) 目錄 39 卷第一 55 卷第二 115 第二十冊 東坡奏議十五卷(卷第三至第五) 卷第三 3 卷第四 61 卷第五 113 第二十一冊 東坡奏議十五卷(卷第六至第八) 卷第六 3 卷第七 61 卷第八 123 第二十二冊 東坡奏議十五卷(卷第九至第十一) 卷第九 3 卷第十 86 卷第十一 131 第二十三冊 東坡奏議十五卷(卷第十二至卷十五) 卷第十二 3 卷第十三 49 卷第十四 103 卷第十五 151 第二十四冊 東坡續(xù)集十二卷(卷第一) 目錄 5 卷第一 69 第二十五冊 東坡續(xù)集十二卷(卷第二至第三) 卷第二 3 卷第三 125 第二十六冊 東坡續(xù)集十二卷(卷第四至第五) 卷第四 3 卷第五 119 第二十七冊 東坡續(xù)集十二卷(卷第六至第七) 卷第六 3 卷第七 123 第二十八冊 東坡續(xù)集十二卷(卷第八至第九) 卷第八 3 卷第九 125 第二十九冊 東坡續(xù)集十二卷(卷第十至第十一) 卷第十 3 卷第十一 103 第三十冊 東坡續(xù)集十二卷(卷第十二) 卷第十二 3 校勘記 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