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的頭幾年,當媽的是最辛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晚上睡不好覺,能一覺踏踏實實睡到大天亮的天使寶寶并不多,更多的是“夜哭郞”。孩子白天睡覺還算踏實(當然也不能多睡),可一到夜里就愛哭鬧…… ![]() 1 小小的孩子只要一不舒服,就會用哭鬧來表示,引起他們不舒服的原因太多了! 餓了、吃撐著了、尿不濕該換了、環境及衣被過冷或過熱,衣物或襁褓中夾有異物……,如果是這些原因引起的,采取相應措施后孩子的啼哭自然停止。 此外還要看看是不是外感發熱、口瘡、腸套疊、寒疝等疾病引起的啼哭,以免貽誤病情。 如果這些原因都排除了,孩子仍舊一到夜里就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那么我們就要從脾寒氣滯、心經積熱、暴受驚恐這三方面考慮了。 脾寒氣滯: 當脾胃里有寒邪,寒邪會凝滯氣機,使氣血不通暢,不通則痛,孩子就會因痛而哭鬧。 表現為:啼哭時哭聲低弱,時哭時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溫,吮乳無力,胃納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紅,舌苔薄白,指紋多淡紅。 心經積熱: 心主神明,當心經積熱,神明被擾,就會導致孩子難以安睡,啼哭不止。 表現為:夜間突然啼哭,似見異物狀,神情不安,時作驚惕,緊偎母懷,面色乍青乍白,哭聲時高時低,時急時緩,舌苔正常,脈數,指紋色紫。 暴受驚恐: 小兒本身就精神怯弱,當見異常之物或聞異常之聲時就很容易受驚嚇,到了夜間入睡時就容易哭鬧不安。 表現為:夜間突然啼哭,似見異物狀,神情不安,時作驚惕,緊偎母懷,面色乍青乍白,哭聲時高時低,時急時緩,舌苔正常,脈數,指紋色紫。 2 補脾散寒就要補脾散寒,可以給孩子艾灸神闕穴(肚臍)、脾胃俞; 心經積熱則需清熱瀉火,可以給孩子在背后五條線上吸痧或刮痧,以出痧為度。 還可以給孩子倒捏脊 7,按揉厥陰俞,心俞,肝俞。 暴受驚恐則需要定驚安神,可以給孩子按揉神門、小天心,按揉或旋掐五指節: 左右滑動查看 恐傷腎,因此還可以艾灸命門、腎俞 預防 流感 再給大家一組董氏特效穴里調理孩子夜啼的通用穴方: 鎮靜穴、心靈穴、手解穴、膽穴 左右滑動查看 3 最后,我們再談談在養護過程中如何避免以上問題的發生。 孩子肚子疼、夜里哭鬧不安,脾胃受寒是一個常見原因,一方面是先天因素,比如孕期的媽媽是虛寒體質,或者懷寶寶的時候喜歡吃一些涼涼的東西,導致孩子出生時就脾胃虛寒。 另一方面,是因為護理不當,比如穿的衣服不合適,導致肚子受涼,或者喂了一些水果、牛奶、酸奶之類的寒涼之品,導致寒邪內侵。 導致孩子心經積熱的原因也有很多,包括媽媽在孕期時脾氣急躁,或經常吃食香燥炙烤之物,或過服溫熱藥物,由此母體就會蘊蓄熱邪,這些熱邪遺于胎兒,孩子出生后就會心經積熱。有的在母體里沒什么事,但出生后將養過溫,或者受火熱之氣熏灼,也會導致心火上炎,積熱上擾, 使孩子受驚的因素就更多了,因為孩子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心和心包的氣血還很懦弱,所以很容易讓神受到外界滋擾、刺激。 《育嬰家秘》中講到:“小兒玩弄嬉戲,常在目前之物。”《鬻嬰提要說》中寫道:“兒生六十日后,則瞳子成而能笑認人,切忌生人懷抱,及見非常物類。” 孩子所見所聞所觸的人事物都要謹慎,最好都是他們熟悉的,尤其是一些發出燈光、聲音的玩具,給小孩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嚇到他。有些形貌奇特的玩具也不宜給孩子玩。孩子六十日以后能認人了,就不要再讓他沒見過的陌生人抱,以免孩子害怕,最好也不要去孩子感到陌生的地方。 ![]() 很多父母都喜歡讓孩子多接觸新鮮的東西,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愛帶他們東奔西走,認為能開發智力,其實陌生、人多、雜亂的環境都容易讓孩子受驚,孩子受驚后,如果不及時處理,形成病灶,任你如何開發智力也是枉然。 以上這些方面,無論是預防夜啼,還是給孩子調理夜啼,都是要盡量避免的,大部分的疾病都是在生活的點滴中形成的,只有明白中醫的道理,才能懂得如何生活,真正避免生病。 再補充一句,很多媽媽覺得是因為孩子餓了,想要喝奶,所以只要孩子一哭鬧就給奶喝,小寶寶有這個可能,但加了輔食的寶寶在夜里基本是不會餓的了,之所以夜里還會哭醒,有的跟習慣有關,只要適應幾天就好了,但如果還是經常哭鬧,就要從其它方面考慮了,夜奶當斷不斷,也會增加孩子脾胃的負擔,為脾虛埋下種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