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368年元順帝北逃草原,在與明朝三十余年的對抗中,雖然有嶺北之役這樣的大勝,但明朝在三十年的經略中先后消滅了云南梁王勢力,東北納哈出勢力,山西、甘肅的擴廓帖木兒勢力,在草原上建立了朵顏三衛。其中尤其以1370年李文忠應昌之戰和1388年藍玉捕魚兒海之戰對元廷打擊最為嚴重,李文忠俘元順帝孫買的里八剌及后妃、宮人、諸王、省院達官、士卒等,宣光帝愛猷識理達臘與數十騎北逃至和林舊都,藍玉所部俘吳王朵兒只等2994人,軍士男女77037人,獲馬駝牛羊150000余頭,破哈剌章營,又獲其部下軍士15803人,馬駝48000余匹。北元在軍事和經濟方面的損失慘重,脫古思帖木兒后遭也速迭兒弒殺,北元汗廷徹底覆滅。從此,草原勢力大致分為瓦剌、韃靼兩大勢力,以及反復橫跳的兀良哈三衛(也叫朵顏三衛)。 一.明前中期蒙古各部勢力的分與合 捕魚兒海戰役之后,黃金家族迅速衰落,1389年明朝就設置了朵顏三衛,他們是成吉思汗弟弟斡赤斤后裔,分為朵顏衛、泰寧衛、福余衛,最開始泰寧衛游牧在今吉林洮安一帶,朵顏衛在今興安盟一帶,福余衛在今齊齊哈爾市一帶。自宣德年間起,三衛開始從東北的傳統游牧地南下明朝薊、遼邊外放牧但不久后三衛又叛去。隨著元廷殘余勢力先后被招撫消滅,朱元璋將注意力集中在了邊防建設上,建立衛所、分封塞王,朱棣繼位后對蒙古采取懷柔政策,開放貿易,繼續設置衛所。他不僅恢復了朵顏三衛,還設置了關西七衛和斡難河衛。 當時草原主要勢力有韃靼和瓦剌兩大勢力。韃靼是蒙古本部,被蒙古人稱為“都沁”,首領為阿魯臺;瓦剌是蒙古別部,被稱為“都爾本”,首領為馬哈木。通常情況下瓦剌與韃靼并立,并不算蒙古本部。為防止蒙古勢力坐大,明成祖在丘福北伐失敗后發動了五次北伐,永樂北伐削弱了忽必烈系和阿魯臺部,阿里不哥系和衛拉特部則損失不大。 ![]() 這一時期蒙古政局特征就是混戰頻繁,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388-1408年,從脫古思帖木兒到鬼力赤,北元帝系六傳,忽必烈系、窩闊臺系、阿里不哥系子孫互相廝殺,均不得善終;第二階段,1408-1438年,從本雅失里到阿臺汗,均為權臣傀儡,蒙古分裂為兩大勢力的局面日趨穩固,韃靼部走向衰落,瓦剌部卻強盛起來;1439-1454年,從脫脫不花大汗到也先,瓦剌暫時控制全蒙古,也先首先吞并了關西七衛,控制了哈密,并攻擊別失八里的察合臺后王。隨后向東消滅兀良哈三衛,勢力到達黑龍江流域,對明朝遼東和女真造成了巨大威懾,1449年即進攻明朝,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1454-1479年,從也先被殺到達延汗即位,黃金家族再次復興,還取得了河套地區。瓦剌則陷入內亂中,在被達延汗兩次打敗,又屢攻哈密不克反為所敗后分裂,最終形成了較為穩固的格局:肯特山以西的廣闊地域是瓦剌,肯特山以東包括呼倫貝爾草原、克魯倫河、斡難河一帶是東蒙古部落駐地,漠南東部、靠近大興安嶺南部的是兀良哈三衛,漠南中西部是蒙古大汗及權臣的駐地。 1479年巴圖蒙克即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達延汗,以賢能聰明、智謀超群著稱。達延汗雖然是幼主即位,但用兵和朝貢頗有能力,《明實錄》就記載不少他率領蒙古騎兵深入宣府和大同一帶寇邊搶掠,所動用人數多達3-4萬。達延汗最初起于錫林郭勒盟,即位后首先打敗了權臣亦思馬因,后討伐永謝布的伊斯滿,平定了察哈爾地方,在滿都海徹辰福晉保護下兩次討伐瓦剌,收服土默特部,獲得了烏蘭察布地方,收服右翼蒙古三萬戶并將其賜給三子巴爾斯博羅特掌管,親征烏梁海萬戶并將其部眾分給其他各部,基本肅清了內部異己勢力,于是號稱蒙古的中興之主,擁有左翼三萬戶(察哈爾萬戶、喀爾喀萬戶、兀良哈萬戶)和右翼三萬戶(鄂爾多斯萬戶、蒙郭勒津萬戶、永謝布萬戶)。 ![]() 后來他將除了兀良哈萬戶外的土地均分封諸子,并在右翼蒙古設置濟農(副汗)管理,達延汗三子巴爾斯博羅特以濟農(副汗)身份統領右翼三萬戶,駐扎于鄂爾多斯達延汗與其長子圖魯博羅特直接掌管左翼三萬戶,大汗王廷位于察哈爾萬戶,這就開啟了草原新一輪分封,奠定了之后蒙古草原的新政治格局,草原大致穩定下來。大概分為東方的岡留、罕哈、爾填部,西方的永謝布、鄂爾多斯、蒙郭勒津部,南部的哈拉嗔、哈連部,北部的烏拉特、茂明安、四子、蘇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納爾部,瓦剌部和吐魯番部,可汗本部又叫察哈爾,出自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一脈。駐扎達爾泊即元應昌府一帶。達延汗將第六、七、八子等后代都封在察哈爾部內,又分為克什克騰、浩齊特、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奈曼等部,后來右翼勢力日趨強盛,吞并毗鄰的土默特、阿蘇特、永謝布地方,迫使左翼大汗部就不得不東遷。 對于合撒兒后代的科爾沁部,達延汗也將其分為左右兩翼,左翼包括新明安塔奔、茂明安、烏刺特、塔打勒沁、卜打沁、阿勒塔沁和郭爾羅斯七個鄂托克。右翼包括克里葉特(又作客列亦惕)、噶滾賀什格、主亦惕、吐亦別滾、伊克明安和薩阿赤惕六個鄂托克。對于朵顏三衛,達延汗通過聯姻、結盟和互訪等方式將其納入統治。從此,蒙古大汗不僅統治東蒙古,也包括了衛拉特部,大興安嶺兩側的蒙古。 ![]() 二.達延汗死后的蒙古草原 (一)非達延汗后裔諸部落 明后期非達延汗后裔的主要有瓦剌、科爾沁和朵顏三衛。 瓦剌 衛拉特四部曾經三次形成聯盟,其中以第二次和第三次為大。第二次形成于15世紀前期,包括輝特、巴爾忽惕、忽里牙惕、巴圖特、綽羅斯等部,其中有名的貴族有馬哈木、脫歡、太平、把禿孝羅、也先等,明朝都給他們封過爵位。脫歡取得了衛拉特領導權后,實力很快發展起來,最終在其子也先手上瓦剌打敗韃靼統一東西蒙古,1453年也先甚至當上大元天圣大可汗。自也先僭稱可汗被殺后,內部就陷入四分五裂中,部落四散,有的遷往天山北麓、河套、哈密、青海,有的遷往阿爾泰山西部、鄂畢河上游一帶,從此沉寂了百年時光。 雖然如此,瓦剌仍時不時攻擊韃靼,成化年間也先子阿失帖木兒率軍四萬屢次攻擊韃靼,迫使韃靼毛里孩不敢越過黃河。在達延汗分封后,左翼兀良哈部逐步控制了和林等漠北地帶,瓦剌不得不轉向漠西發展。嘉靖前期,喀爾喀萬戶吞并兀良哈萬戶,控制漠北進攻瓦剌,右翼三萬戶蒙古以俺答為首,經哈密打擊瓦剌,但雙方仍時有會盟。俺答汗去世后,喀爾喀三部與瓦剌仇殺不斷。16世紀50年代,第三次衛拉特聯盟形成,包括和碩特、輝特、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巴圖特及巴爾忽等部,因為和碩特部為“黃金家族”,所以該部領導博貝密爾咱父子相繼領導衛拉特部。16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喀爾喀三部一度統治過瓦剌,雖然隨后不久就獨立,但喀爾喀首領仍對瓦剌擁有宗主權。此時瓦剌部由于僻處一隅,逐漸分裂成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1620-1640年,準噶爾部開始取代和碩特部成為衛拉特四部盟主。此時由于受到喀爾喀部壓力,衛拉特部不得不進一步西遷到達南西伯利亞。當時,土爾扈特部游牧至額爾齊斯河中游及伊希姆河之間游牧,杜爾伯特游牧于額爾齊斯河上游左岸至亞梅什湖一帶,和碩特部游牧于額爾齊斯河上游右岸。綽羅斯的哈喇忽喇及輝特部,游牧于鄂畢河上游右岸。 17世紀早期,發生過喀爾喀——衛拉特戰爭,導致衛拉特部落四散,有的逃到鄂畢河上游的庫茲涅茨克一帶,有的逃向額爾齊斯河中游的鄂木、塔拉、伊希姆河及托博爾河一帶。綽羅斯部的大部分屬眾分散在鄂木河和塔拉縣以南地區,各部落界限被打亂,產生了內訌,這次內訌較戰爭給衛拉特各部影響更大,土爾扈特部一路西遷,最終到達伏爾加河下游。 和碩特部貴族圖魯拜琥汗由于在內訌中調解諸部矛盾有功,因而被推為盟主。他為了解決衛拉特和韃靼、俄國的矛盾,決定另辟牧地,衛拉特各部選中了天山以北察合臺后王的地盤,從此人們印象中的衛拉特牧地就轉移到新疆北部地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準噶爾部。圖魯拜琥汗后來進軍青海,打敗了藏巴汗,逐漸控制全藏,確立了黃教作為統治地位的教派,他就是著名的顧實汗。 留在原地的衛拉特部則和喀爾喀部聯手,編撰了《喀爾喀衛拉特法典》,鞏固了封建秩序,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此時杜爾伯特部在額爾齊斯河中游,南部是和碩特部和綽羅斯部,輝特部游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1653年綽羅斯部巴圖爾洪臺吉去世,立僧格為后,1670年僧格被殺后,其弟噶爾丹繼位,掀起了對清朝將近百年的戰爭,但這就是另一個主題了。 ![]() 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在明初設置后直到天啟年間一直有冒充三衛進貢的,但已和最開始的部落關系不大。最開始統治朵顏衛的是脫爾忽察爾,到正德年間花當勢力頗盛,花當后裔一直把持朵顏部,引導左右翼蒙古犯邊,但隨著1547年察哈爾部東遷,右翼哈喇慎老把都、俺答汗長子辛愛黃臺吉也向朵顏衛擴充勢力,花當后裔小部分投靠察哈爾部,大部分投靠辛愛黃臺吉部,號稱哈喇慎部三十六家,直到1628年林丹汗攻擊哈喇慎部,殘部一支投靠清朝,成為喀喇沁旗先部,另一支和其他部落組成東土默特左翼旗。泰寧衛在察哈爾部東遷中被消滅,萬歷年間冒充泰寧衛的速把該,其實是左翼內喀爾喀的部落酋長。福余衛的情況與泰寧衛類似,都是內喀爾喀部落冒充,其中恍惚太、土門兒二部,有說是科爾沁部冒充。 科爾沁部 科爾沁在1438年前領導為鐵木真幼弟斡赤斤后代,但40年后卻變成鐵木真另外一個弟弟合撒兒的后代。其中一個領導——烏那博羅特曾向滿都海徹辰福晉求婚,史書未記載是否被拒,但從科爾沁參加了達延汗征服右翼蒙古的達蘭特里袞之戰來看,該部在大汗勢力中非常重要,但科爾沁想吞并永謝布萬戶和右翼蒙古的企圖均被拒絕,這也可以看出大汗不愿意看到強大的科爾沁出現。科爾沁部原在斡難河流域,后來向東發展就分為兩部:一部東遷到嫩江流域,叫嫩科爾沁;另一部留在原地叫阿魯科爾沁,意為居住在大興安嶺西南部以北山區。在這一地區,除了阿魯科爾沁外,還有同為合撒兒后代的茂明安部和烏拉特部,以及斡赤斤后代的四子部、翁牛特部,鐵木真另一個弟弟別勒古臺后代的阿巴嘎部和阿巴那哈爾部,這些統稱阿魯蒙古??茽柷卟吭诎炒鸷贯绕鸷笪鬟M受阻,不得不向東方發展,與東北女真各部聯系頗深。后金崛起后,與科爾沁部聯姻,諸多貴族也參加后金軍,雙方結成了深厚的關系,雙方關系在順治、康熙兩朝達到頂峰,因為科爾沁部的布木布泰當時是順治帝母親、康熙帝祖母。 (二)達延汗后代右翼諸部 達延汗劃分的右翼三萬戶包括鄂爾多斯、蒙郭勒津、永謝布等三部。蒙郭勒津后來被俺答汗吞并,只有其中一部分多羅土蠻部由阿爾蘇博羅特之子不只吉兒所有,所以也逐漸被俺答汗領導的土默特部取代,叫土默特萬戶。 鄂爾多斯部 該部是達延汗三子巴爾斯博羅特后代領有,主要活動于河套南北,境內有成吉思汗的八白室,每年都要舉行慶典,歷代蒙古大汗也必須在此即位,還有諸多慶典也在此舉行。1519年巴爾斯博羅特去世后,吉囊(袞必里克濟農)繼位,他率領弟弟俺答和哈喇慎老把都同時對抗東面汗廷,北面兀良哈和南面明朝,因為對兀良哈人作戰有功,所以被博迪阿拉克可汗賜予莫爾根汗的稱號,他還和弟弟俺答汗發起了西征行動,在他1542年去世后,鄂爾多斯分為十二個鄂托克,其子聽命于俺答,向西發展。1572-1573年的西征哈薩克并未取得勝利,鄂爾多斯部損失慘重。從1573-1624年間,鄂爾多斯部陷入內亂,末代領導額林沁投降清朝。 ![]() 土默特部 該部歸俺答汗領導,他是達延汗后另一位杰出領導人,也是右翼領袖,因為對兀良哈人站作戰有功被稱為索多汗,又叫阿勒坦汗,他從1543年開始就成為右翼蒙古領導,其實力強大甚至逼迫察哈爾本部東遷三岔河。俺答汗不僅吞并了兀良哈三衛,還向西攻打吐蕃和瓦剌,對明朝也頻繁發起入侵行為,多次派遣使節陳述要求,意圖逼迫明朝進行互市。明朝屢次拒絕,最終爆發了庚戌之變,要求明朝“予我幣,通我貢,即解圍,不者歲一虔爾郭”,表現的十分囂張,據稱此次擄掠人畜200萬。在答應和俺答汗互市后不久,雙方又進行了20多年的戰爭,俺答汗在與明朝對抗的時候,積極誘降明朝軍民,不少叛逃軍民都前往豐州川農耕,建起了板升城,“板升”即百姓音譯。在多次入寇明朝邊境后,俺答汗自己損失也很大,明朝損失就更大,在此情況下,雙方都有議和之意,1570年俺答之孫把漢那吉降明,明朝抓住時機,促成了和俺答汗的和議,這就是著名的俺答封貢。俺答汗受封順義王,所建國家為“大明金國”。1578年,俺答汗前往青海和活佛索南加措會面,從此黃教就在明末清初的蒙古草原上流行開來,俺答汗還命令永謝布和土默特部29名貴族留守甘肅青海一帶,以保證自己后代能往來于漠南和青海間參拜活佛。 ![]() 俺答汗死后,長子辛愛黃臺吉即位,三娘子和辛愛黃臺吉就俺答汗留下的部眾和板升城該歸誰所有起了武裝沖突,三娘子一方損失慘重。辛愛黃臺吉之子扯力克此時贏得了俺答汗遺產所有權,不久后辛愛黃臺吉去世,其子扯力克即位,在明朝的調解下扯力克繼承順義王封號,獲得了土默特的兵符和印章,但三娘子也擁有了和扯力克共同監督右翼蒙古和明朝貿易的權力。1607年扯力克去世,應該其長孫卜失兔即位,但此時歷經數朝的三娘子實力已經強大,她和把漢那吉一派一起反對,雖然最后卜失兔成功繼承王位,但順義王權威也漸漸衰落。此時察哈爾本部的大汗權威逐漸恢復,林丹汗擊潰了土默特部,但好景不長,隨著遼東女真的崛起,清太祖對蒙古勢力的挑唆,如科爾沁、奈曼、敖漢部紛紛逃亡后金。土默特也在卜失兔兒子俄木布領導下投降清朝。兀良哈三衛此時已經不是明初統治者后代領導,而是察哈爾右翼哈喇慎老把都后代領導,在林丹汗攻破了三衛地方后,其殘部投降后金,成為喀喇沁旗、東土默特左翼旗等盟旗前身。 永謝布部包括本部阿蘇特部、永謝布部、哈喇慎部,以及從屬部落巴爾虎部。 阿蘇特部和永謝布部 這兩部原是達延汗第九子烏巴傘察封地,但其后諸子內訌,結果歸于達延汗另一子巴爾斯博羅特第六子博第達喇所有,博第達喇兩個兒子分領阿速部和永謝布部,起初永謝布部駐扎于張家口外,后來第三個兒子率巴爾虎部隨俺答汗西遷迎接喇嘛,部分部眾就駐扎于青海,但和土默特一樣被林丹汗西遷影響,土地遭到瓜分。哈喇慎部原在漠北游牧,后來被老把都(巴爾斯博羅特第四子巴雅斯哈勒)占據后,在嘉靖年間前往張家口到獨石口一帶游牧,控制了部分朵顏三衛,是俺答汗最得力的助手。老把都去世后,次子青把都向東擴張,但他死后老把都長孫白洪大控制了各派,統計有部民10萬,他們和察哈爾本部與明朝關系特別好,還進行互市貿易,互相通婚,代售馬匹等。在被林丹汗西遷消滅后,殘部投降清朝成為喀喇沁部。 ![]() 青海原是藏族聚居地,但俺答汗前往青海后,讓兒子丙兔和侄子賓兔留守,右翼蒙古從此擁有青海。1588年丙兔子真相進據莽剌川,達延汗第四子阿爾蘇博羅特孫火落赤駐扎捏工川,扯力克也進入青海。1590年火落赤圍攻洮州,擄掠隴西一帶,明朝以鄭洛處理此事。鄭洛軟硬兼施,以停止與扯力克互市威脅他東歸,又打敗卜失兔援軍,在控制西寧后,火落赤、真相不得不撤出青海,只留部分部民游牧,從此實力大衰,永謝布部部分被喀爾喀綽克圖洪臺吉吞并。1598年明朝發動驅逐松山蒙古戰役,從此青海松山一帶歸明朝管理。 (三)達延汗后代左翼諸部 外喀爾喀三部 三部原是達延汗第十一子格哷森札札賚爾后代管理,最初在喀爾喀河流入貝爾湖西邊繁衍,格哷森札札賚爾有7個兒子,分領7個鄂托克。后來喀爾喀部也向克魯倫河下游發展,并在右翼蒙古俺答、博迪汗等東征朵顏三衛時從北方進攻,奪取了相當部分領土。格哷森札札賚爾子孫屢敗瓦剌,其第三子諾諾和之子阿巴岱賽音汗在科布多地區打敗和碩特,一度控制瓦剌;17世紀初,其長子阿什海洪臺吉之孫賚瑚爾汗屢敗瓦剌,占有控奎、扎卜罕河流域。 1587年,阿巴岱賽音汗被三世達賴授予大威儀瓦齊爾汗,從此喀爾喀諸部首領相繼稱汗。清朝建立后,格哷森札札賚爾部分子孫形成了我們熟知的漠北三部。其中賚瑚爾汗長子素巴第為札薩克圖汗,所部號札薩克圖汗部。阿巴岱賽音汗孫袞布為土謝圖汗,所部號土謝圖汗部。阿敏都刺勒系后裔碩壘為車臣汗,所部號車臣汗部。諾諾和子圖蒙肯被達賴喇嘛授予賽音諾顏稱號,其后裔雍正初擊準噶爾有功,封賽音諾顏汗,所部號賽音諾顏汗部。至于薩木貝瑪后裔,則成為西北蒙古烏梁海的王公。 內喀爾喀部 該部是達延汗第五子阿爾楚博羅特掌管,他有5個兒子,因此分為5個鄂托克,包括巴林、札魯特、巴岳特、烏齊葉特、弘吉剌等部。在嘉靖中期,內喀爾喀部前往遼河套游牧,嚴重威脅明遼東邊境安全,侵占了朵顏三衛部分地盤,經常出現在明朝官方史料中的有阿爾楚博羅特第五子炒花,他為內喀爾喀部總領導人。 察哈爾本部 該部直屬于大汗領導,達延汗逝世后,其長孫博迪阿拉克可汗即位,此時的蒙古各部都必須定期前往大汗本部繳納貢賦,朝見圍獵,商討國家大事,按照大汗頒布的札薩克圖汗大法治理部民。在兀良哈人多次侵擾大汗駐地后,博迪阿拉克可汗對兀良哈人進行了嚴厲打擊,由于戰爭的勝利,他被上尊號庫登汗。1547年庫登汗去世,其子達賚遜繼承庫登汗汗號,由于駐地水草枯死,遼河套水草豐茂,加上右翼蒙古的俺答汗咄咄逼人,恥于居于侄子領導的局面,因而達賚遜庫登汗不得不領導大汗本部于同年東遷遼河套。但察哈爾部仍是全蒙古共主,諸部落必須聽大汗號令,交納貢賦,但蒙古草原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鞏固統一,和之前成吉思汗分封后不久,其子孫由于血脈疏遠就互相攻擊一樣,達延汗分封時間越久,各部就越傾向于割據自雄。 東遷后,俺答汗勢力迅速擴大,一直到達兀良哈地區。 ![]() 東遷后,俺答汗勢力迅速擴大,一直到達兀良哈地區。1558年圖門汗即位,為消除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對立、加強大汗權威,他任命蒙古有權威之領主為執政,“令左翼三萬人內察哈爾之阿穆岱鴻臺吉、喀爾喀之衛征索博該、右翼三萬人內鄂爾多斯之庫圖克徹辰洪臺吉、阿蘇特之諾木達喇古拉齊諾延、土默特之楚??锁櫯_吉執理政事,遂稱為扎薩克圖汗,共致大國統治于太平。由珠爾齊特、額里克特、達奇鄂爾三部落取其供賦,俾大眾安戢?!边@些實權人物在大汗左右出謀劃策、籌備國事,這就協調了多方關系,避免了不必要的猜疑。圖門汗勢力已經到達東北,對女真人收稅,明朝也將其視為大敵,這些都是圖門汗的有效證明。他還改變了長期對附屬部落的納貢和攤派政策,采取征收賦稅的正規辦法,這較某些大汗純粹用軍事力量的效果好得多,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得到了人民擁護,進而也加強了大汗權力。1573年,因為圖門汗弟弟和女真王臺聯姻,蒙古各部在對明戰爭中也聯系女真部隊,建州女真王杲甚至擊殺了明朝將領,后來女真不得不交出王杲,王杲之子大掠渾河后離去。布延汗1593年即位,1603年去世,其孫林丹汗即位,自稱呼圖克圖汗,自比成吉思汗,在蒙古范圍內東征西討,但此時后金崛起,林丹汗這么做反而使很多部落被打敗后投靠后金。后金大軍討伐林丹汗后,他就舉部西遷到青海,最后病死于甘肅大草灘,子額哲降清。 察哈爾部附屬部落包括克什克騰、浩齊特、敖漢、奈曼、蘇尼特、烏珠穆沁、阿喇克卓特和主亦惕部,是大汗直屬部落,達延汗死后本該長子即位,但長子圖魯博羅特早逝,由其子博迪即位,繼承察哈爾萬戶。達延汗第六子斡齊爾博羅特封在察哈爾萬戶之克什克騰部,掌管八個鄂托克,他們不曾同明朝發生過任何關系。第七子阿爾博羅特封在浩齊特部,達賚遜庫登汗在位期間的領導人是土門汗,駐扎于松嶺以北,第八子格哷博羅特領有察哈爾萬戶之敖漢和奈曼兩個鄂托克。格哷博羅特只有二子,后世則無記載,不知何故敖漢部和奈曼部則被圖魯博羅特次子納密克之孫岱青杜楞和額森偉征諾顏接管,分別敖漢和奈曼,活動于遼東義州一帶。阿爾博羅特后代仍有浩齊特部部民和牲畜,但浩齊特部名字則轉為圖魯博羅特之孫庫登汗所有。斡齊爾博羅特的克什克騰部則始終在其子孫手中。 ![]() 三.相繼歸附清朝的蒙古各部 后金崛起前,努爾哈赤就十分重視對蒙情報搜集工作,注重拉攏分化蒙古各部。當時蒙古是林丹汗領導,他即位后為加強權威,在巴林部修建了察罕浩特城,作為蒙古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中心。他任命永謝布部卻熱斯塔布囊管理右翼三萬戶,任命內喀爾喀部錫爾呼納克洪臺吉管理左翼三萬戶,察哈爾八鄂托克雖屬左翼三萬戶,但直屬林丹汗。他執政前期,尚有大汗權威,利用藏傳佛教擴大影響,起初他尊奉黃教,但后來為紅教喇嘛折服,改信紅教,這卻導致信奉黃教的蒙古各部對其疏遠。 ![]() 1608年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進犯烏拉,烏拉向科爾沁部求援,經林丹汗同意,科爾沁部援軍及時抵達,擊退了褚英。其后科爾沁部幾次奉林丹汗命令和后金軍交戰,還曾經深入后金擄掠了大批牛羊。在努爾哈赤攻略遼東的時候,林丹汗曾與后金發生多次戰斗,卻被后金軍擊敗,1619年林丹汗致信努爾哈赤,自稱“四十萬蒙古之主”,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人之主”。起初科爾沁、喀喇沁、內喀爾喀五部等靠近后金的部落都對林丹汗提出警告,認為后金統一戰爭會影響蒙古,希望林丹汗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努爾哈赤,但林丹汗拒絕發兵。但努爾哈赤率先在1623年4月攻擊了內喀爾喀部,消滅了對后金的強硬派——扎魯特部臺吉昂安,這表明他已經轉變方針,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內部,大搞武力統一,這反而讓他進一步喪失人心,不少被攻擊的部落紛紛投靠后金。 而努爾哈赤在對蒙政策上,一向都是忍讓遷就,以集中精力對付明朝。甚至采取聯姻方式,僅在他本人在位期間就與蒙古貴族聯姻17次之多,總計多達百人左右,這就大大密切了滿蒙關系,拉攏了不少蒙古人。在完全攻取明朝遼東后,他對大汗外圍的科爾沁、喀喇沁、內喀爾喀等部采取了挑撥離間,拉攏分化的措施。比如在1619年7月鐵嶺戰后,他就越過林丹汗和內喀爾喀結盟對付明朝,林丹汗也確實因此指責內喀爾喀,加之他信奉紅教,導致信奉黃教的漠北喀爾喀三部以及漠南部落與之愈發疏遠,管理左翼三萬戶內喀爾喀部錫爾呼納克洪臺吉率領3000戶投靠后金,受其影響內喀爾喀部分貴族也率領2000戶投奔后金。烏珠穆沁部、蘇尼特部部分貴族投靠喀爾喀部車臣汗。林丹汗由此禁止各部和后金往來,一旦發現從重治罪。 1623年5月,扎魯特右翼色本懼怕治罪,先投靠科爾沁后投靠后金,努爾哈赤加緊了招誘工作,他先后爭取了科爾沁奧巴臺吉、林丹汗叔祖岱青臺吉、內喀爾喀的恩格德爾臺吉,又先后打敗了扎魯特左翼、巴林部等部落,面對后金晉公,林丹汗無法阻止有效防御?;侍珮O繼位后,采取軟硬兼施的辦法征服了大批蒙古。首先,他拉攏征服了內喀爾喀五部和科爾沁部,削弱了林丹汗力量。其次,他策動了奈曼部和敖漢部投降,又以策動喀喇沁部投效的使臣被殺為由討伐察哈爾,此戰多爾袞和多鐸立下大功,擊敗了多羅特部。林丹汗則搶走了喀喇沁部蘇布地塔布囊兄弟的部民牲畜,喀喇沁部領導拉斯喀布汗與土默特、鄂爾多斯、阿蘇特、永謝布的部分臺吉聯合,和林丹汗的部隊交戰,后來在1628年7月,喀喇沁部首歸順皇太極。 ![]() 到1628年9月,皇太極第二次親征林丹汗的時候,一起出兵的蒙古部落已經有了敖漢部、奈曼、內喀爾喀、喀喇沁和科爾沁部。到1630年11月,阿魯科爾沁部長達賚楚琥爾、四子部落臺吉伊爾扎布墨爾根臺吉、阿魯伊蘇特部臺吉齊桑達爾漢、噶爾瑪伊勒登等各率所部先后歸順了后金。1632年3月,皇太極第三次親征察哈爾,參戰的蒙古部落已經有了科爾沁、札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總兵力約10萬。有蒙古人偷馬告知林丹汗消息,林丹汗本欲逃往漠北喀爾喀三部,但后者與其關系疏遠,他遂向西遷移經呼和浩特度過黃河到達鄂爾多斯,后金追之不及而還,歸途收集數萬部眾。 林丹汗在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前宣告自己是林丹巴圖魯汗,然后率領察哈爾部和鄂爾多斯部前往甘肅大草灘。到達大草灘后,喀爾喀卻圖臺吉(土謝圖汗部)率所部4萬人與林丹汗會合,他們通過紅教與藏巴汗建立關系,但1634年林丹汗突然去世,遺孀大夫人蘇泰和長子額哲率察哈爾和鄂爾多斯部返回鄂爾多斯,卻圖臺吉進入青海。1636年3月,在得到漠南蒙古16部49人的擁戴后,皇太極正式稱博格達徹辰汗,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漠南蒙古全部歸順后,清朝封將皇太極次女嫁給額哲,額哲為親王,將察哈爾分為8個旗,設都統和副都統管轄,滿洲貴族還分娶了林丹汗八大福晉。從1206-1635年,大蒙古國告終。1641年額哲去世,其弟阿布奈繼承襲爵,惟阿布奈其子布爾尼作亂被康熙帝處死,察哈爾親王廢除。 ![]() 紛紛擾擾四百年,大蒙古國的歷史有過輝煌,有過衰敗,有非黃金家族的鬼力赤和也先,也有黃金家族的達延汗和俺答汗,更有滿都海夫人和三娘子這樣的蒙古女英雄,他們的業績都已經煙消云散,只留下草原上的敖包靜靜矗立,告訴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盛衰興亡。筆者在寫作本篇文章,深感北元歷史錯綜復雜,筆力有限無法盡寫,希望本篇能拋磚引玉,給以后作者寫同類文章以參考。在此對B站“史圖館”和“KBM”公眾號表示感謝,本文配圖大部分出自他們的視頻。 ![]() |
|
來自: licht3jh8evr0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