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清一代,燕趙之地以精研經學著稱者,首推顏元、李塨;而以博學多才著稱者,則有大興朱珪、朱筠兄弟。獻縣紀昀,其可與大興朱氏兄弟比肩者也。 紀昀(1724-1806),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自幼奇穎,坐暗室中,不燃燭而能見物,讀書過目不忘。少工詞賦,堂皇博麗,能為班、馬之文。年24,中乾隆十二年(1747)舉人。考試第一,主考官以其名上聞,紀昀受知自此始。 紀昀于乾隆十九年(1754),成進士,授庶吉士。時西域準噶爾叛亂被平定,乃獻"賦"以頌中央政府之功績,其詞皇麗。乾隆二十四年,充山西鄉試主考官。翌年,督福建學政。乾隆二十七年,分校順天府鄉試,再命視學福建。升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晉左庶子。 乾隆三十三年(1768),擢侍讀學士,坐事當戍邊,上奏,得釋為民。乾隆三十五年,釋還。翌年,授編修,上"賦"祝皇太后80大壽。乾隆三十八年(1773),又擢侍讀,及開"四庫全書"館,命為總纂官。 ![]() 紀昀貫徹儒典,旁通百家,凡六經傳注、諸史異同,子集支分派別,以及詞曲、醫卜之類,罔不抉奧提綱,溯源竟委。每進一書,仿劉向、曾鞏之例,作"提要",冠于書首,上輒覽而善之。又奉詔撰寫《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存書存目》,類皆紀昀所手訂。評定精審,見識在王仲寶、阮孝緒之上。論者曾曰:"本朝大手筆,推紀昀一人。" ![]() 乾隆四十一年(1776),紀昀復擢侍讀學士,充文淵閣直閣事,日講起居注官,旋擢詹事,晉內閣學士。乾隆四十七年,時《欽定四庫全書》告成,紀昀撰"表"進上。帝覽之,嘆曰:"此必紀昀所為。"特賜書幣。翌年,轉兵部左侍郎。又明年,充會試副考官,知武會試貢舉。再明年,晉左都御史,轉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賜紫禁城騎馬。 乾隆六十年(1795),定內禪禮儀,紀昀參考經訓,綜以"會典"諸書,斟酌進呈,皆次第施行。嘉慶元年(1796),充會試正考官,授兵部尚書。嘉慶八年(1803),紀昀高壽八旬,清仁宗特賜珍玩,以示殊寵。嘉慶十年(1805),復調禮部,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卒年82歲,賜祭葬,予謚曰"文達"。 紀昀歷事兩朝,以才學受特達之知遇。于書無所不通,以學問文章著稱于公卿間。四十余年,國家大著作非昀莫屬。其學在辨漢、宋儒術之是非,析詩、文流派之正偽,主持風會,為世所宗。 ![]() 紀昀生平精力皆萃于《四庫提要》一書,未嘗別有大撰著。自謂:"校理秘書,縱觀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備,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范圍。"其所著《閱微草堂筆記》等5種,皆虞初家言,讀者會其旨趣,尊漢薄宋之意,亦具見于是矣。《閱微草堂筆記》作為古典筆記小說,雖多談鬼神,實則寓意對官場及世風的尖銳批判。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對此有所確評。紀氏文采也具顯于此書,非其官場之文所及。 ![]() ![]() 名士阮元曰:"山川之靈,篤生偉人。河間獻縣,為漢獻王封國,史稱獻王修學好古,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后兩千年而紀昀生其地,起家甲科,歷躋清要,輯《四庫全書》,會諸家之大成,光稽古之圣治。準諸漢獻王之寫定《周官》《尚書》《禮記》《孟子》《老子》,厥功尤茂焉。嗚呼,可謂通儒矣!"其評價確非虛譽。 紀昀之父紀容舒(1685-1764),字遲叟,號竹崖。中康熙五十二年(1713)舉人,官至姚安府知府。紀容舒博聞強記,尤精于考訂。初,隋朝陸法言作《切韻》,唐代天寶年間孫愐增定其書,名為《唐韻》。宋代陳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等又作《禮部韻略》,為一代場屋程式,孫氏之書遂佚無完帙。容舒以為,翻切之法,其上字必同母,其下字必同都,謂之音和。間有用類隔法者,亦僅假借其上字,而不假借其下字,因其翻切下一字,參互鉤稽,輾轉相證,猶可得其部分,乃取《說文解字》(徐鉉等所校訂)中所載《唐韻》,翻切排比分析,各歸其類,成《唐韻考》5卷。始知《廣韻》部分,仍如《唐韻》,但所收之字不同,有《唐韻》收而《廣韻》不收者;有《唐韻》在此部而《廣韻》在彼部者;有《唐韻》兩部兼收而《廣韻》止存其一者;有《廣韻》移其部分而失于改其翻切者;有《唐韻》本有重音,而徐鉉只取其一者。其推尋考核,條理分明,《唐韻》分合之例,與《廣韻》改并之跡顯然可尋,言"小學"者宗之。 紀容舒又以六朝總集之存于今者,見《文選》及《玉臺新詠》二書。而后者自明代以來苦無善本,乃于乾隆十七年(1752)得宋刻本,攜之歸家,取而校之,參證諸書,仿《韓文考異》之例,各箋其棄取之由,附之句下,引證詳賅,字字有據,名之曰《玉臺新詠考異》。于是千余年駁雜竄亂之書,始復舊觀,論者稱為藝林盛事。 此外,紀容舒又撰有《杜律疏》8卷,乃因顧宸所撰《辟疆園杜詩注解》而刪其繁蕪,參以己意,遂成之者。乾隆二十九年(1764),紀容舒卒,時年72歲。光緒十二年(1886),祀于鄉賢祠。 紀昀之兄紀晫,字晴湖。績學不售,以歲貢生終。性格淳實淡靜,默然自守,不輕與世人相酬應。其學近黃老,然篤倫常,謹言行,一以圣賢為歸。撫其弟紀昀,友愛獨至。 紀昀之從兄紀昭(?-1777),字懋園,號悟軒,晚年自號"怡軒老人"。與紀昀同舉于乾隆十二年(1747)鄉試。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進士,官內閣中書。歷官八年,以父疾,請假歸,居12年,卒。 紀昭少與紀昀同以學問相砥礪。紀昀喜詞賦、經學,攻漢、唐訓詁。紀昭則專門作文,主韓、歐;經學則服膺宋五子書,能體驗而躬行之。嘗輯古今嘉言懿行,為《養知錄》,曰:事父母、別夫婦、睦兄弟、教子孫、厚宗族、御奴仆、制財用、通論,凡8卷。又輯《毛詩廣義》5卷,以"毛傳"與朱熹"集傳"相互勘正,再斷以己意。另著有《騷經章句》、《文選賦注》諸書。 紀昭于陰陽、輿地、醫卜、算數之書,靡不研究,當世稱為儒者。死后3年,"四庫"館開,詔求遺書,所著《毛詩廣義》、《養知錄》皆采人焉。 紀昭之子紀汝倫,字虞惇。乾隆三十三年(1768),舉于鄉,官滿城教諭。后丁母憂,回歸故里。其所著述,則有《易述》5卷、《詩述》12卷。乾隆五十七年(1792),《四庫全書》成,紀昀為覆勘官,攜其校閱秘籍于文津閣。嘉慶四年(1799),探視仲弟于浙西,有詩2卷。嘉慶七年(1802),游閩地,作有《閩游草》。嘉慶九年(1804),游河南,則作有《中州集》。 紀晾之子紀樹榮,字桐豫。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官內閣中書。所著有《積雪亭稿》。 紀昀之婿李基塙,字露園,景州人。博雅,工詩文。中康熙五十三年(1714)舉人,歷任外官,后卒于官。紀昀賞識其才華,時以樂廣、衛玠方之。其詩韶音令辭,妙有參悟;后則短章巨篇,間出悲諷,與六義相左右。其所著有《墨霞堂詩》1卷。墨霞堂者,其父覲曾所居之室也。 李基塙之父李覲曾,字泰巖,號竹逸。候選中書,以母疾歸家,遂絕仕進。工翰墨,書法、繪畫皆宗米氏。 李基塙之子李景澄,字豹仲,號余山。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于鄉。李景澄擅長書法,又能作詩。嗜古不倦,有索其墨寶者,輒書所作之詩與之,時人稱之為詩、書"二絕"。其所著有《紅素山房詩鈔》。 ![]() 主要參考文獻: 《清史稿》,中華書局標點本。 《清代碑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國朝先正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大清畿輔先哲傳》,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畿輔通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鏈接: ![]() ![]()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京畿學堂 主辦:河北京畿學研究中心 許振東名師工作室 編輯:曹梓雨 審校:袁鈿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