癭病論治 結喉兩側(甲狀腺)腫大的一類病癥,稱之為癭。 本病的發病原因與水土及飲食因素有關,或因憂思郁怒、情志內傷、肝失條達、氣郁 痰凝及血瘀上聚于頸而發。《諸病源候論》歸納為:(1)氣癭、憂癭、癆癭:見癥相同, 癭塊隨喜怒而消長,質軟,不痛,皮寬不急,皆因七情所傷、氣結不散而致。(2)土癭、 泥癭、水癭:癥同氣癭,多因水土因素而致。(3)血癭:腫塊處及其周圍皮膚上赤脈紅 紫顯露,擦破后易出血。(4)筋癭:腫塊處青筋顯露,結若蚯蚓,遷怒而痛。(5)息肉 癭:腫塊頂大蒂小,下垂如息肉狀。(6)肉癭:患處皮色不變,皮寬不緊,腫塊質韌而 硬,推之可移,不痛不潰。(7)石癭: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綜上所述,名稱雖多, 但從其臨床特點來看,可以概括為氣癭、肉癭、石癭進行論述。 氣癭 氣癭,腫塊可隨喜怒而消長,多發于高原地區,以青壯年多見。多因憂思過慮、肝脾 失調、氣逆痰凝而成,亦與水土及飲食缺碘有關。 癥見:頸部腫脹彌漫,內有結塊,逐漸增大,皮寬不緊,皮色不變,腫塊過大時可向 下垂,觸之柔軟,可隨喜怒而有所消長。一般無全身癥狀,嚴重者可壓迫氣管出現胸悶、 呼吸困難。屬地方性甲狀腺腫。 證為:氣結不散。 治宜:理氣解郁,散結消癭。 方用:理氣散結湯。 藥用:柴胡15g,郁金15g,海藻15g,昆布15g,大貝30g,生牡蠣30g,山慈姑15g, 黃藥子10g,當歸15g,陳皮10g。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藥以柴胡、郁金舒肝解郁,海藻、昆布、大貝、生牡蠣軟堅散結,山慈姑、黃 藥子散結消癭,當歸、陳皮調血理氣解毒。達肝舒郁化、氣消結散而病愈。 肉癭 癭腫癥見腫塊較局限而柔韌者,稱之為肉癭。其特征為結塊發展緩慢,推之可移,多 見于成年人,以女性患者為多。多因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氣橫逆,克犯脾胃,以致水 津失于運化,聚為痰濕,結于頸部而成。 癥見:頸前結喉兩側發生單個或多個腫塊,多呈半圓形,表面光滑,增長較慢,皮色 正常,觸之柔韌,不痛,可隨吞咽上下活動。當腫瘤增大壓迫氣管時,則可出現呼吸困難 或聲音嘶啞,有的可出現性情急躁,胸悶多汗,頭暈,手部震顫,眼球突出,消瘦乏力。 同位素及碘掃描提示多為濕結節,彩超檢查提示甲狀腺囊腫,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甲狀腺瘤 或囊腫。 證為:肝郁氣滯,痰濕凝聚。 治宜:疏肝解郁,軟堅化痰。 方用:疏肝軟堅湯。 藥用:夏枯草15g,柴胡15g,郁金15g,昆布15g,海藻20g,大貝30g,玄參30g, 山慈姑15g,黃藥子15g,當歸15g,陳皮15g。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藥以夏枯草、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昆布、海藻、大貝、玄參軟堅散結,山慈 姑、黃藥子消癭解毒,當歸、陳皮活血行氣。達肝疏郁解、結散腫消而病愈。 配合消腫化積丸效果更好。 石癭 癭癥堅硬如石、固定不移者,稱之為石瘺。相當于甲狀腺癌,是甲狀腺疾病中較為少 見的一種惡性腫瘤。 癥見:結喉一側或兩側出現腫塊,增生較快,可在短時期內腫塊迅速增大,觸之堅硬 如石,隨吞咽動作的移動性減少,或推之不移,高低不平,邊緣不整,多伴有疼痛,可牽 引至耳、枕及肩部,腫塊過大時,可引起呼吸不暢,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沉澀。 證為:痰郁內阻,氣血瘀結。 治宜:化痰解郁,活血軟堅。 方用:化痰活血湯。 藥用:海藻20g,玄參30g,大貝30g,生牡蠣30g,蜈蚣2條(焙干,研末,沖服), 炮山甲10g,赤芍30g,山慈姑15g,黃藥子15g,當歸15g,陳皮10g。水煎二次混合,4 次分服。 方解:藥以海藻、玄參、大貝、生牡蠣化瘀解郁,蜈蚣、炮山甲、赤芍破瘀消腫,山 慈姑、黃藥子軟堅消癭,當歸、陳皮活血行氣。達痰消郁化、瘀破血行而病愈。 該病屬惡性腫瘤,應及早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可用上方調理,防復發。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立即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