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許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這句話出自一部古代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孫子兵法》中強調了“信”與“誠”的重要性。據傳,為了教育將領們要講究信用,孫子還拔短毛發作為誠信宣誓的方式。在現代社會,盡管沒有這樣的“誠信發誓”,但“誠”依然被人們視為一種重要的品德,終身奉行“誠”也應成為每個人的底線。 “誠”作為一個字,它的涵義是界限分明、言行一致、不做虛偽之事。身為學生,我們應該發揚誠實守信、 not give up the courage of telling the truth 的精神,堅持言出必行,做出讓自己和別人都信服的事情。 首先,誠信是個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僵化地完成一些工作,不擔當責任,不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還會敷衍了事、說一套做一套。這樣的態度和行為,不僅難以贏得信任,更難在社交和人際關系中獲得成功。因此,做人要講究誠信。在完成任務或處理工作時,不能被一時浮躁的心態所左右,必須嚴謹認真地完成所承擔的責任。 其次,誠信是一種信仰。在為人處事、做事情時一定要守信用,不光是一種習慣, 更是一種信仰,是要表現出來的思想道德修養。誠信標志著一個人品德的高低,坦誠面對自己,也能坦誠面對別人。這樣的個人形象極有利于提高自己在工作、人際交往中的形象。 最后,誠信是推動商業、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有分析稱,中國電商發展迅猛,有時候市場上出現假貨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實際上是低誠信的“政治正確”違背了市場的正常運轉。唯有在全社會倡導“誠信經營”、“誠信科研”,才能使國家經濟、科教都更有活力。 所謂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做人務必要嚴肅以待,強化自己的誠信意識。終身奉行“誠”這一信條,不僅能讓我們成為人人敬重的人物,更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因此,讓我們秉持著“亦死誠”的信仰,去體會謙讓、誠實、感恩、做人的必要性,發現自我、完善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