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另一種反坦克攻擊機Hs-129,號稱“坦克開罐器”,圖中是掛75mm反坦克炮的Hs-129B2,這種瘋狂的改進型只生產了25架,大多數Hs-129B1掛載30mmMK-101、MK-103航炮和37mmB.K 3.7航炮,此外還有7.92mmMG17機槍和20mmMG151/20航炮各2門作為機首固定武器。 ![]() 再來看看西線。1944年6月諾曼底戰役,盟軍空軍幾乎統治著戰場天空,諸多段子稱“謝爾曼”坦克一遇到德軍裝甲部隊,特別是“虎”和“黑豹”坦克就呼叫航空兵,老子打不過你,但能叫來P-47、P-51把你們一個個都轟上天!但真實情況是盡管盟軍空軍牢牢掌握著制空權,對地攻擊強度相當大,可德軍因為空襲全損的坦克只占總戰損的約7.5%。 對地攻擊的P-47,其實該機大量任務不是直接打坦克。 為什么航空兵反坦克效率如此低下,和人們印象中的差距那么大? 因為坦克是非常難打的目標,主要特征是“小”和“硬”。 說“小”,是因為坦克單車輪廓極小,在空中目視發現難,要飛到低空才能看到一個小黑點,當時飛機能打坦克的武器無論是大口徑航炮、火箭彈還是航空炸彈都很難打這么小一個目標:大口徑航炮后坐力大、射速低,一次俯沖攻擊短暫的時間窗口里打不了幾發,甚至只能單發射擊,很難獲得有效命中;火箭彈和航空炸彈雖然威力足以摧毀坦克,但精度差,只適合打擊面目標,很難直接命中坦克。 說“硬”,是因為坦克有裝甲防護,不像汽車和步兵集群,一頓機槍航炮就能掃倒一大片,火箭彈和航空炸彈的破片都能有效殺傷。坦克不怕機槍掃,也不怕破片,除非火箭彈和航彈直接命中,或者大口徑航彈落在離坦克很近的地方,否則難以摧毀。所以很多人幻想的攻擊機、戰斗轟炸機一個俯沖發射火箭彈投擲炸彈就能炸毀幾輛坦克,或者大型轟炸機群地毯式轟炸就能炸毀一個區域里大量坦克都是不現實的。 相比大口徑航炮,帶空心裝藥戰斗部的集束炸彈反坦克效果略好。比如蘇軍使用的PTAB-2.5反坦克炸彈,由IL-2集束投放,單機一次就能投幾十枚,一個中隊能投幾百枚,覆蓋密度比普通航彈高得多,但也只對集結中尚未展開的坦克縱隊效果較好,如果是展開戰斗隊形發起沖擊的坦克群,由于坦克和坦克之間距離拉得很開,一次投擲能覆蓋的坦克數量也很低。 二戰中蘇聯使用的PTAB-2.5空心裝藥反坦克集束炸彈 所以在二戰中,反坦克的主要手段還是地面火力直接瞄準射擊,要么坦克打坦克,要么反坦克炮打坦克,以為只要飛機一來一頓炸,就能對敵坦克“降維打擊”是不現實的,什么“坦克殺手”、“坦克開罐器”、“空軍地面引導隊”,全都是吹的。 空襲對裝甲部隊完全無效嗎? 那么,因為飛機直接摧毀坦克的能力極差,是否可以得出結論,說二戰時期航空兵打擊裝甲部隊毫無用處呢?這也不對。裝甲部隊不是光由坦克組成的,還有規模龐大的后勤梯隊以及伴隨的摩托化步兵,這些目標在空中打擊面前是很脆弱的,航空兵通過打擊這些目標,能讓坦克無油可加,無步兵可伴隨,大大削弱其作戰能力。 再有就是裝甲部隊從后方縱深前出到戰區必然依賴鐵路公路,通過對道路、橋梁、鐵路樞紐的轟炸,能極大遲滯其行軍和集結。在諾曼底戰役中,雖然盟軍空軍沒有直接摧毀多少德軍坦克,但通過這種戰場遮斷打擊,嚴重削弱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運動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使其始終無法捏成一個拳頭,只能分散逐次投入戰場“添油”,這還是給了德軍裝甲部隊重大打擊,有效支援了地面部隊。 正在轟炸法國縱深交通線的美軍B-26轟炸機群,雖然轟炸無法直接摧毀大量德軍坦克。但極大遲滯了德軍裝甲部隊行動。 這里再延伸一下,別說是二戰時期,即便是到了戰后,航空兵打小型點目標的能力都很差,要到越南戰爭時期,精確制導武器投入戰場后,航空兵打點目標的能力才提上來。但這些點目標指的還是較大且價值較高的“點”,比如橋梁、隧道、帶堅固掩體的指揮所等,可用激光/電視制導炸彈或者AGM-65“幼畜”這樣的空對地導彈摧毀,如果是坦克這種又小又硬又多還價值低的目標,用“幼畜”雖然能打,可這彈直徑有305mm,戰斗部重56.7kg,裝藥達37.6kg,原本是打小型堅固掩體和小型艦艇的,打坦克威力嚴重過剩,性價比太低。 美軍在給A-10攻擊機掛載AGM-65“幼畜”空對地導彈,這彈比許多人想象的更大,主要任務不是打坦克,是打比坦克價值更高的目標。 航空兵反坦克效率真正提上來,還得是掛載反坦克導彈的武裝直升機服役以后,終于有了一個能飛得慢、飛得低、說停就停,能在敵野戰防空火力掩護區邊緣從容搜索目標、發射小型反坦克導彈的平臺,而這樣的武裝直升機真正成熟,已經是19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