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是:永熙隨筆第849期原創文章) 本期繼續上期的內容講:雖然在父親“對我語言暴力”的過程中,我并沒有選擇“直接跟他發生正面沖突”(畢竟,我怕“把弟弟給嚇著了”、擔心由于自己的個人原因以及當著弟弟的面跟父親吵架從而影響了“弟弟身心健康的發展、弟弟的日常生活與作息規律、弟弟一天的心情”。如果弟弟不在家,我是不會顧及這么多的) 我也沒“不回復父親的話”(以溫和的語氣大概應付了父親幾句。原本我想回應父親更多的話,但我發現:每次父親想找我茬的時候,都只會重復“幾個話題、無數重復的話、種類單一的詞語/語氣”),但我并沒有妥協于父親、沒有對“權威的恐嚇”有過任何的退縮,更沒有低過頭。因為,我深知:(真正的問題根源并不是自己,而是父親) ![]() 正是因為“自己的一些行為與性格無意間嚴重激活了父親的創傷與回憶,加上父親嚴重缺乏:在直面他自己的內心與過去的時候,所需付出的勇氣與毅力”(由于父親在與我同齡的時候,不敢于表達自我、不敢于捍衛自我、不敢袒露內心,于是如今他不僅時常感到憋屈壓抑,而且,每當他看到勇于表達自己、敢于反抗的我,他都會充滿不公與憤怒,恨不得想讓我嘗試一遍有關他所遭受過的所有苦難與委屈,他總時會覺得: 即使我變得多么完美/優秀/多么合乎他的意愿,但我依然如同以前那樣:不配活得開心、自在、幸福,我依舊不配擁有自信、憧憬的未來、一切生命活力/毅力。就連我的存在/優點,在他眼里:都是見不得人的、骯臟的、齷齪的、充滿恥辱的、邪惡的) ![]() 于是,父親才會無緣無故地對我發出強烈語言攻擊(具有“充滿極端偏激等性質”的語言暴力/語言虐待),并且他每次都還重復著相同的話題與話語,相同的語氣(有關他每次的用詞范圍與說話的總字數,都出奇的一致)。 而且這也難怪,父親總會“帶著仇恨、偏見”看待我,父親總會如同虐待畜生那樣“一次又一次對我進行語言暴力、一次又一次向我挑起激烈沖突”(把我當成“連牲畜都不如的物種”并使勁地、往死里地否定我、挑剔我)其實很多次我特別想與他改善關系,但一次又一次迎面而來的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絕望、崩潰、抑郁、自我分裂、發瘋得想咬斷自己的手指與原地自殺等相關念頭”。況且,我還曾經有過5次“被父親刪除了微信聯系方式”相關經歷。 ![]() 由于“當時躲在廁所避險的我” ,突然想明白了:“父親每次突如其來找我談話/出于各種原因看不慣我從而以各種偏見對待/挑剔我,有關這些現象背后真實原因是:父親只想發泄自己的情緒從而獲得一時快感(由于他只想通過一味猜忌指責從而刷新自己的存在感。由于他只想去一味地控制我,而并非真正想與我耐心地溝通/袒露心扉/從本質上改善關系”),于是“當時躲在廁所避險的我”突然間鼓起了勇氣,逐漸地改變了原先“繼續逃避沖突/避險/改變父親/因為父親從不會接納自己從而進一步地分裂自己”等相關看法,并在接下來產生新的想法、做出新的舉動/選擇: ![]() 與其自己反復回應父親的話語以及當面跟他辯論、爭吵,與其刻意向父親解釋自己、刻意向父親證明自己的無辜清白,與其一味在家里刻意地逃與躲,還不如直接走出廁所,直接走出家門,直接無視父親的存在。這樣的話既不會再次由于個人原因(當著弟弟的面跟父親發起激烈沖突)從而給弟弟留下心里陰影(我不想再連累弟弟,更不想傷害父親),也不會讓自己再次被父親傷害。 于是為了進一步保護好自己,我直接選擇挺直腰板走出家門。在走出家門之前,我還以平和的語氣,懟了父親兩句。(雖然,父親還是對回了我,但我打算,到時在下樓的過程中或在樓下小區,在確保自己不會傷害/不波及任何路人的情況下,直接面朝天/對地,全程避免與他人有任何眼神接觸地連續怒吼/歇斯底里無數聲。在自己不傷害任何人的情況下,一次性把怒火全部發泄出來) ![]() 在此我還想補充的是:在選擇昂首挺胸走出廁所的那一刻,我一直在想:自己又沒做錯什么,憑什么我不能昂首挺胸?憑什么我不能活得比父親好?憑什么世上最終受委屈/受罰的人卻不是邪惡的人?憑什么我要屈服于/低頭于邪惡、權威與黑暗?憑什么我要替父親承擔錯誤后果?有關父親的“恐懼、膽怯、逃避、羞恥、自卑”,跟我有什么關系?! 好啦,再次回到正題,當我走出家門的那一刻,我的內心突然涌現出一股“烈火一般的力量”,這股力量“要挾”我:今天無論如何都不容自己“受憋屈與分烈自己”、更不容自己”無緣無故被人傷害后,依然默不作聲、承擔/忍受超出自己義務范圍/能力范圍的情緒與責任”。正是這股“烈火一般的力量”,給予我“在樓梯間(不傷害任何人情況下)連續歇斯底里吼出不滿”相關力量與勇氣。 ![]() 雖然下樓后,父親連發數條語音給我(肯定是因為“他也聽到了有關自己的數聲怒吼”),原本我還想著“分別點開每一條語音并仔細地琢磨每一條語音的含義 ”, 但在后來我放棄了原先的想法,因為我預料到“自己肯定會很在意每一條語音的內容,并且不可避免地深受言論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分裂自己/否定自己的一切/自我懷疑”(想都不用想:有關每一條語音的內容,肯定都是“否定我的真實感受以及內心需求、蔑視自己的自我價值/自我存在的意義、持有否定的態度批判自己的所有行為”等相關的內容)。 所以,我直接鼓起勇氣,在微信上選擇“不回復父親”。我即不否定他,同時我又堅持做自己。我即不帶任何敵意地抗拒,同時(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做自己、堅持自我。 ![]() 雖然后來,有關那天晚上的事情(有關“自己直接無視父親的存在,從而直接走出家門”與“自己直接不回父親的微信”)從此沒有下文(表面上沒有任何風波),但這又讓我變得更加警惕,因為,我再次帶著痛苦認清一個事實:很遺憾/不幸的是:在這世界上,就是存在著某些“攻擊你、傷害你,并無需任何理由、甚至毫無任何愧疚感”的人。如果我們為了這類人從而耗盡了自己的生命力/注意力,如果最終我們屈服于這類人從而進一步分裂自己、出賣自己,那么,這一切的悲劇,將變得多么悲傷、令人深感不值得。 ![]() 在下文我還想說的是(結合那一天晚上發生的事情,所觸發的新感慨/新思想):我無意中發現,把“生命”這個英文單詞的拼寫顛倒一下,就變成了“邪惡”。“生命”這個單詞是“live”,倒過來拼就變成了“evil”,意思是“邪惡”。我覺得:一切限制和扼殺生命特征的心理和行為都是惡的表現。 我始終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真正意義上的惡,就是“運用一切影響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與自我完善”的行為。懶惰雖然是人的原罪,但需要注意的是,懶惰不同于邪惡,一般意義上的懶惰,只是對自己和他人缺少愛,也就是說,這個人哪怕自己不發光,也不會去吹熄別人的燈。 ![]() 但“邪惡”卻不同。邪惡的人不僅會運用一切力量去阻礙別人心智成熟,還會阻礙自己的自我完善。所以我再次用一句話,定義/形容/歸納“邪惡”:為了維護病態的自我,從而不擇手段去毀滅別人的自我。邪惡的人總是依靠謊言和欺騙來維護自己病態的自我,并且,謊言也總是伴隨著邪惡。 沒有罪惡感的人窮兇極惡,逃避罪惡感的人更為邪惡。有沒有罪惡感,正是善與惡的分水嶺。沒有罪惡感的人,會變得窮兇極惡;逃避罪惡感的人,會變得邪惡;敢于承認罪惡感的人,則會一步一步趨向于善。同樣,承認自己的缺陷和過錯,人的心靈就會趨向于善;隱瞞、遮掩和逃避自己的缺陷和過錯,人最終就會變得邪惡。 ![]() 當一個父母逃避自己的錯,孩子就會出大錯。窮兇極惡的人沒有罪惡感,面對自己的“惡”,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善良的人則有罪惡感,當他們犯了錯的時候,都會感到內疚和痛苦,感到內疚和痛苦本身就表明,他們敢于正視自己的問題,沒有選擇逃避。 而逃避自己罪惡感的人則沒有勇氣去承受內疚的痛苦,總是用謊言來掩蓋真相。從根本上來說,他們逃避良心的譴責,逃避罪惡感就是在逃避自己的問題。逃避自己的問題,不僅無法讓自己獲得進步,反而還會扼殺別人的生命力。 ![]() 父母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的過程,父母給孩子付出愛,不僅能讓孩子的心靈獲得成長,父母自己的心靈也能獲得成長。如果父母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把一切錯誤歸咎于老師或者社會,或者認為錯都是孩子的,長此以往,孩子人性無法獲得正常發展,心靈常常被扭曲,很容易患上抑郁癥。這也再次證實一句話“不在壓抑中死亡,就在壓抑中瘋狂”。 ![]() 偽善的惡人最大的問題,在于他們不承認自己不善。拒絕承認不善,人就會走向惡;承認自己不善,人就會變善。窮兇極惡的人沒有罪惡感,所以,什么壞事都能干出來;同樣,偽善的人為了逃避罪惡感,什么邪惡的事情都會去干。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偽善之人,關鍵不是看他犯沒犯過錯誤,而是看他是不是敢于承認自己犯錯。 為什么偽善會產生邪惡呢?因為偽善之人為了隱瞞、遮擋、逃避犯錯的真相,會不遺余力,不擇手段,因而就會變得邪惡。偽善的人努力追名逐利,不怕吃苦,而且還會有超強的心理承受力。在追求社會地位的過程中,雖然他們愿意去經歷艱難險阻,克服困難,經受磨煉,但是有一種特殊的痛苦,他們卻不愿意承受,那就是:面對良心譴責的痛苦,覺悟自己有罪和不完美的痛苦,以及幡然醒悟的痛苦。 ![]() 所以,我們一定要加以警惕并遠離偽善的惡人,否則,他們必將扼殺我們生命的活力。(偽善的惡人認為:傷害/攻擊一個人的前提,無需任何深思熟慮與理由;而善良的人則認為,幫助/救贖一個人的前提,無需任何條件與理由。) 好啦,本期內容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