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說:“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愈。”這句話是很多抑郁癥患者的寫照。《少年抑郁癥》這本書中,抑郁癥患者的自述讓我窺見他們的痛苦和委屈。 ![]() 2021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也就是說大約每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可能抑郁。 第一部分:什么是少年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當抑郁發作時,患者會表現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缺乏等癥狀。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3.5億人患抑郁癥,而中國已確診的抑郁癥患者超過5000萬。并且,抑郁癥的發病呈現出逐漸低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出現了抑郁癥狀。整個社會對少年抑郁癥的認識都亟待加強。 ![]() 為什么我們應該格外關注少年抑郁癥呢? 因為和成人抑郁癥患者不同,孩子們與社會連接微弱,在患有抑郁癥后,他們難以有效求助。甚至因為生活經驗不足,他們無法敏銳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再加上父母對抑郁癥的忽視和懷疑,孩子們的痛苦很容易隱沒在學校和家庭的方寸之地,無聲地加重。 在我國,“少年抑郁癥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與討論。人們,尤其是家長們,對少年抑郁癥的無知,正在加重孩子的病情,讓孩子掙扎在危險的邊緣。 第二部分: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少年抑郁癥? 1、生理因素 從生物學角度看,青少年正處于身體急速發育的過程中,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會讓他們的情緒更容易波動,更難控制。這和婦女產后容易得抑郁癥是類似的道理。 此外,遺傳是精神類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有家族精神病史的人,更容易在刺激之下發展成抑郁癥。 2、應激事件 書中的很多患者都是在童年時期遭遇過暴力、性侵,或者目睹過非常殘酷的場面,這些場面導致他們內心失衡,引發了心理危機。 ![]() 暴力,讓孩子飽受皮肉之苦的同時也在摧殘著他們的心靈。但在所有侵害類型中,性侵害帶給人的傷害是最嚴重的。尤其是對三觀還未形成的未成年人來說,幼年時遭受性侵害,會讓他們一生飽受摧殘。 3、家庭因素 在所有4個誘因中,家庭因素是導致青少年罹患抑郁癥的最重要因素。因為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缺少家庭支持的孩子更容易敏感自卑,也更容易受到應激事件、學習壓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發展成抑郁癥。 一個孩子的性格養成是由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產生的。原生家庭就屬于孩子成長的后天環境。原生家庭一詞可以理解為:自己組建家庭以前,長期生活并且度過了人格形成期的家庭。原生家庭環境對個人的性格、情緒管理乃至親密關系等都有顯著影響。冷漠或充滿爭吵和暴力的家庭氛圍,疏離的親子關系,父母的忽視、苛責等都會對孩子后天的成長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 可以說,“人的問題在童年,童年的問題在家庭,家庭的問題在父母”。 在所有家庭因素引發少年抑郁癥的案例中,有一類特殊的群體亟待關注,那就是留守兒童。 據全國婦聯課題組2013年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0%,占全國兒童的21.88%。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和親子關系的缺失致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和敏感、封閉的心理。 4、社會因素。 ![]() 這里的社會因素主要包含了學習壓力和校園霸凌。 首先是孩子們越來越重的學習壓力。 2010至2020這十年,每年的高校畢業人數從575.4萬飆升至創紀錄的874萬。人才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大,整個社會深陷內卷教育和“雞娃”大戰之中。很多家長們往往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他們的心理成長。年幼的孩子們過早地承受學習壓力,各種心理問題悄然滋生。 再來看校園霸凌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出版的《數字背后:結束校園暴力和欺凌》研究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年有2.4億學生遭受校園霸凌,比例達學生總數的32%。也就是每三個學生中就有一個曾遭受過欺凌。而這其中,將近30%的學生會在面對霸凌時選擇沉默。 ![]() 在國內,人們對霸凌還沒有清晰的認知,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小孩子不懂事”“都是鬧著玩”。老師或家長在獲悉霸凌事件后,如果不予處理或者和稀泥,極有可能對受害者造成二度傷害。 少年抑郁癥該如何治療呢? 作者指出,抑郁癥是一種疾病,就跟我們平時聽說的心臟病、高血壓等病一樣,需要接受正規的治療——專業權威的心理醫生、謹遵醫囑正確用藥、針對性的心理治療、改善容易刺激病情的外部環境,這四點缺一不可。 最后,作者呼吁父母們能夠積極參與孩子的心理治療。他強調——孩子出現抑郁的問題絕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孩子的問題很大一部分都源自家庭。父母很可能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需要重視。但往往,“一個家庭生病了,吃藥的卻是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