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ChatGPT的騰空出世,引爆了空前熱議,一場AI革命正在加速到來。 作為一位內容創作者,小巴也嘗試使用ChatGPT寫文章,但從試驗情況來看,距離理想的寫作效果還有很大的差距。 過去的兩個月間,小巴除了調試ChatGPT,還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試驗了一些新的腦機協作方式,用來提升工作效率——搭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第二大腦”。 因為如果未來ChatGPT就如今天的搜索引擎一樣普及,那么它將成為大多數人的工具,也就談不上多大的獨特性。面對同樣的問題,ChatGPT基于同一份大數據,只會給出幾乎相同的答案。 而“第二大腦”是存在于個人與互聯網之間的一個工具,這也是一種腦機協作的信息整合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來對抗“AI大爆炸”時代的到來,在人人都可以交出ChatGPT答案的時代,交出一份屬于自己的獨特答案。 搭建“第二大腦”這件事,小巴已經實踐了兩個月,積累了一些心得,也采訪了一些互聯網領域的專家老師,還綜合了大數據專家涂子沛老師新書《第二大腦:腦機協作如何改變個人發展和家族傳承》中的一些方法,今天一并分享給大家。 早在2020年,知識管理專家Tiago Forte就出版了《構建第二個大腦》一書,介紹了如何利用現代技術和方法構建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從而提高個人效率和創造力。簡單理解就是,我們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讀都進行數字化,記錄、保存、分類整理到一個知識管理軟件中,比如印象筆記、Onenote、Notion、Logseq、Obsidian、Mem等。人腦的記憶能力十分有限,讀完書轉頭就忘,真不怪我們,怪大腦的構造。當我們將所有的信息和事項都歸類整理到知識管理軟件后,將大大降低人腦的負擔。同時,我們又能隨時從中調取人腦所需要的信息,稍加調整就能使用,數倍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因此這個工具被稱之為“第二大腦”,也有人稱之為“數字大腦”。重要的不是概念,只要明白這是一種幫我們提速的工具就可以了。
接下來,小巴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以及學習多位大咖老師的分享,來分享下我是如何如何搭建“第二大腦”的。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許多資料一鍵收藏,然后就留在收藏夾吃灰,或者是將各類資料存放在各種收藏夾、各大知識管理軟件上,等到想使用時,卻很難快速存找到。
我們要做的,是逐步將信息集中,即復制和保存到1個核心的知識管理軟件,具體哪些軟件可以幫到我們,小巴會在下文詳細介紹。 不過,重點不是摘錄信息,而是選取讓自己有共鳴的信息,也不必大片摘抄,關鍵是留下思考文字,這樣能鍛煉我們的總結、提煉和發現重要信息的能力,這些內容也將是“第二大腦”中最獨特的部分。分類整理這一部分很關鍵,否則信息雜亂堆砌,不利于使用時提取。 小巴的“第二大腦”主要有以下幾大主目錄: (1)個人知識體系庫 這個部分可以理解為是我們個人知識體系的呈現,既可以包含我們的工作、考試所需的專業知識積累,也包括平日學習的讀書筆記,以及平日里碎片化學習的知識等。 
這一部分,小巴記錄的核心是各種讀書筆記、聽課筆記等。 (2)項目庫 相比于個人知識體系庫的長期性,項目是短期性的,但項目與我們當前的生活工作密切相關。 工作后的很多年里,我們的人生走向依靠項目推動。這部分既可以記錄工作上的項目安排,也可以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項目。 比如,小巴的項目庫中,分為:1.選題庫,最近正在寫以及待寫的文章選題;2.素材庫,平時看到好的素材隨時做積累,便于后期寫作時使用;3.家庭育兒庫,記錄近期家庭的各大重要事項,孩子的學習安排等。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庫也可以按照時間維度來排列,比如分為:已完成、進行中、新計劃等幾大類。 (3)日記庫 這部分小巴主要記錄自己的經歷、心情、感想等,也會放一些平時拍的照片,這是人生印記,多年之后,它們將變成珍貴的回憶。 (4)備忘錄 這部分小巴會記錄各個賬號的密碼,家中人員的保險資料,諸如此類容易遺忘,又很關鍵的信息。 我們人腦善于思考的核心,在于神經元之間的相互連接,它們通過突觸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復雜的神經網絡,從而幫助我們人來處理信息、儲存記憶、控制行為等。 那么,我們在“第二大腦”記錄信息時,單一信息的價值很有限,信息之間的連接讓價值倍增。 舉個例子,小巴某一天看到一本書上的知識點很受啟發,寫了一條讀書筆記,并打上標簽,而同一個標簽下,還有許多條內容,當同一標簽下的內容越來越多時,它們將會觸發小巴的大腦產生更多靈感,想出新的選題思路和方向。當有了新思路之后,就能夠快速從“第二大腦”中提取出相關聯的信息,大大提高寫作的效率。 當然,這方面要借助知識管理軟件的打標簽、雙鏈、搜索等功能,后面會詳細寫到。 搭建“第二大腦”,并不是單純為了積累內容和素材,最根本的還是為了“用”。 比如,在項目分類中,我們將工作上的項目一一記錄和梳理,記錄進度條,列月計劃、周計劃和to do list,是為了加快項目進度,保質保量地完成。 
同時,在自媒體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名創作者來做出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借助“第二大腦”,我們可以更順暢地打通“學習——理解——思考——輸出”的閉環,輸出既倒逼我們加深對知識的思考,也讓我們用內容吸引粉絲,打造個人影響力,后續也將迎來各種變現的可能。 關于工具選擇的幾大原則“第二大腦”能在多大程度上賦能于個人成長,工具的選擇也是重要的一環。比如,涂子沛老師用的就是logseq這款開源軟件(小巴現在也在主用這個)。前互聯網大廠產品經理、播客《三五環》創作者劉飛告訴小巴,他主要使用flomo,以及最簡單的備忘錄(iOS系統)這兩個工具。flomo用來記錄碎片化信息、靈感,為后續的內容輸出做積累。而備忘錄則用來記錄長篇內容,分類存檔。不過,工具選擇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主要依據個人習慣,用得順手、便捷、高效,就是好工具。 小巴咨詢了涂子沛、劉飛等老師對工具的使用心得,總結出了以下幾大關于工具選擇的原則,供大家參考: ? 第一點:搜索功能記錄信息時,我們會按照類別分別儲存信息,到了提取信息時,如果每一次都需要按照信息所在的分類,一一去尋找,這對大腦來說依然是一種負擔。 因此,輸入關鍵詞,能夠一鍵搜索到關鍵信息,這是首要考慮因素。而我們在使用時為關鍵詞打上標簽,本質上也是為了方便后續的搜索和提取。 ? 第二點:安全和穩定性我們記錄在“第二大腦”的數據,是被儲存到了云端還是本地,或是云端、本地皆可保存,這點也很重要。 涂子沛老師表示,因為“第二大腦”的許多信息涉及個人隱私,因此儲存在本地會更安全。 劉飛老師也有同感:“千萬別出現服務器哪天關停用不了,各類工具層出不窮,反而安全和穩定性這兩大最基本的因素值得重視?!?/span> 
? 第三點:多端同步很多知識管理軟件支持電腦和手機端同步更新,這將大大提高我們的使用效率。 ? 第四點:軟件是否開源,更新迭代速度如何涂子沛老師告訴小巴,一款工具是否開源,其更新迭代速度如何,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 第五點:與人工智能的整合速度“第二大腦”+ChatGPT將成為一個王炸組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腦機協作。 涂子沛老師說,知識管理軟件與人工智能的整合速度,將大大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比如目前Mem等軟件與ChatGPT的整合速度就比較快。 “所有的人腦,都會在腦機協作的面前失去優勢?!彼绱苏f道。 
AI時代 為何搭建“第二大腦”如此重要? 隨著ChatGPT的騰空出世,我們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經身處“AI大爆炸”的時代,普通人如何不被淘汰和替代?相比了解“HOW”,更重要的是悟透“WHY”。從這點上來說,對搭建“第二大腦”的重要性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也很關鍵。這方面小巴也做了簡單的梳理:1. 初級功能:為了給大腦減負將有用的信息、知識,重要的行程安排等記錄在“第二大腦”,是為人腦騰出空間,用來思考和創造。事實上,我們也常常高估人腦的記憶能力。拉長時間維度,“第二大腦”作為一個外部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對抗人的失憶癥和健忘癥。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的正是唯有記錄,才可保存。2. 進階功能:通過記錄和梳理,將模糊變成清晰,輔助第一大腦思考。模糊帶來壓力,而清晰帶來平靜,顯然后者的效率大大提升。我們可以從人腦中提取許多信息和記憶,但這相比于我們從“第二大腦”中提取的那些條縷分明記錄好的信息,要模糊得多。這意味著,許多來自大腦的信息和記憶是模糊、緩慢、不準確的,而來自“第二大腦”的信息更清晰準確,更有利于我們直接提取使用,以及用來作為決策依據。這兩者的區別,也可以理解為《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的區別。3. 高階功能:洞察、發現新的聯系。涂子沛老師在《第二大腦》一書中寫到:創新是現代人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我們對腦機協作最大的期待。如何用“第二大腦”引發人腦的思考,繼而引發創新?涂子沛老師介紹到:當我們產生一個新的想法,就在“第二大腦”中添加一個新的信息塊,同時要把這個信息塊放置到一個網絡中,這個新的塊不是孤立的,必須和這個網絡中的其他節點發生聯系,從而構造一個新的網狀結構,支撐起一個新的立體空間。許多知識管理軟件具有打標簽,雙聯等功能,我們可以通過多維度打標簽,相互鏈接引用的方式,讓“第二大腦”中的信息點彼此發生鏈接,從而產生網狀結構。而一些具有“圖譜”類功能的工具,可以直觀地展示出信息之間的關系,引發人腦的思考和創新。4. 終極功能:作為精神遺產留傳給后代生命的離去無可避免,我們都看到過這樣的新聞,一位父母不幸得病,為了給年幼的孩子留下點什么,他會寫信給孩子,讓孩子一年拆一封信。用這種方式留下“遺言”,從而保留父母的記憶和情感,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指導和支持。在這一點上,“第二大腦”便是最好的工具。涂子沛老師在《第二大腦》中做了一個大膽的暢想:我們所搭建的“第二大腦”,可以作為精神遺產留給后代。我們記錄在“第二大腦”中的思考和人生印記,對于后代將是一份回憶,也將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再大膽點想,那些政治家、哲學家、科學家、作家等杰出人物的“第二大腦”,經過整理成為圖書館、博物館的數字藏品,并向公眾開放,可以供更多人參考和學習。關于這一點,曾國藩家書就是很好的證明,而“第二大腦”不過是把曾國藩家書用數字化的方式呈現。 寫在最后我出版了近十部作品,從來沒有要求自己的孩子閱讀其中一本,唯獨這一本希望孩子以及子孫后代都認真閱讀,并盡早使用'第二大腦’。
由此看出,在個人成長之路上,越早搭建“第二大腦”,越能加速個人成長,而且“第二大腦”一旦搭建,日日完善,可以終身使用,甚至可以作為精神遺產繼承給下一代。 在AI時代,ChatGPT不會取代我們,但熟練掌握了腦機協作的人跑得更快。那么,搭建一個“第二大腦”,也將會成為我們應對ChatGPT到來的得力武器。 最后,小巴也十分推薦大家去讀一讀涂子沛老師的《第二大腦》這本書,對我們理解和搭建“第二大腦”有很大的幫助。 1.《第二大腦:腦機協作如何改變個人發展和家族傳承》,涂子沛,中譯出版社 2.《建立第二個大腦:概述》,蒂亞戈·福特 3.《我如何用第二大腦“記住”所有事情?》,老石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 當值編輯 | 武新月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