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是西醫的叫法,在中醫學上,是沒有病名記載的,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分析,將膽囊息肉歸屬于中醫學的“脅痛”、“膽脹”、“積證”等病證的范疇。 膽囊息肉雖然病在膽,但涉及到肝脾,責之于膽腑脹大,所以,一般膽囊息肉患者會出現右上腹部疼痛,厭油、惡心、口苦口干等癥狀。 ![]() 息肉在中醫上稱為死肉,意思是長在身體里的,一個根本不需要的肉肉,是多余的、有害的。 但放心,很多膽囊息肉都是良性的,癌變的幾率很低。但這個肉肉長在身體里還是有風險的,不舒服的,所以,在它還沒有變大之前,最好把它消掉。 那怎么消除膽囊里的息肉呢?可以試試以下這個妙方: 組方為:烏梅,白僵蠶,牡蠣,雞內金,浙貝母,薏米,白術,三棱,莪術。 這個方子,妙在何處呢?請你耐心看完整個文章,到時候,你不僅知道這個方子每味藥的作用,而且還能知道你的息肉是怎么來的。 首先,我們用烏梅、白僵蠶與牡蠣,來消除膽囊里面的息肉。烏梅具有腐蝕惡肉的功效,白僵蠶與牡蠣有散結的作用。這三味藥都是治標,在表層上消除息肉,不治本。 那如何治本呢?需要祛痰濕、健脾胃。這里怎么理解的呢?那你需要了解一些中醫上的知識了,先給大家簡單的說下吧。 在中醫里,認為這個息肉主要是痰濕導致的,因為我們的脾主管著運化,可以運化水濕,如果脾虛了,運化水濕功能就會失常,導致濕氣凝聚,時間過長就會形成痰,而痰進一步凝聚就會形成息肉。 所以,治本就需要健脾祛濕,從根本上去掉息肉生長的來源。 于是,方子中用薏米來祛濕氣,用浙貝母來化痰。化痰的藥有很多,為什么要選擇貝母呢,因為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散結,去掉息肉這個結,可謂是一藥兩用。 如果你覺得一藥兩用很妙,那這個方子里還有一藥三用的,那就是雞內金。它的第一個作用是消食,是為了避免膽囊息肉患者出現積食的情況,因為一旦積食身體里就會產生濕氣;第二個作用是化瘀,息肉也是一種瘀滯,把身體里的淤堵清除,更有利于息肉的消除;第三個作用,也是最重要的,破結塊的作用,話說雞內金連石頭都能化掉,化息肉的功效自然不在話下。 除了祛濕,我們還需要破血行氣。因為身體里的痰濕,會阻礙氣血,氣血不暢,則導致瘀血的產生,而瘀血阻絡也會形成息肉。故方子中,用三棱和莪術來破血理氣。 最后,用白術來健脾,只有脾的運化功能正常了,才能從源頭上祛除濕氣,使息肉不再新發和增大。 其實,相比治療膽囊息肉,我覺得預防更加重要,得了膽囊息肉的患者也要預防,所以,除了以上的中藥調理之外,更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給息肉提供生長的“土壤”。 當然,由于每個人體質和病情不同,所以使用本文的方子之前,建議最好經中醫大夫辨證之后,再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使用。 |
|
來自: 玄易子920 > 《膽囊炎(息肉)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