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日記 向西而行 下 鄉 季 下鄉小分隊:修復學院本科生、研究生 帶隊教師:董卓 連映紅 劉春琳 下鄉地點:甘肅、陜西、山西、河北 ![]() 修復學院考察路線 問題與思考 · 古代壁畫與彩塑特點研究 · 傳統礦物質顏料制作研究 · 古代壁畫與彩塑的保護與修復研究 · 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創作實踐研究 帶著學習目標和任務 修復小分隊開啟了 向西而行的下鄉考察之旅 ![]() ![]() ![]() ![]() ![]() 走進敦煌 長達30小時的火車,一路向西而行。看窗外,商廈樓宇逐漸轉為一望無垠的草原戈壁,4月5日,大家終于抵達考察之行的第一站——敦煌。 ![]() ![]() ![]() 同學們的寫生作品 西北的荒漠上曾存在著許多輝煌燦爛的文化。有的已經被黃沙掩埋,只剩殘垣斷壁,有的依舊挺立在風沙中,不斷引起現代人的贊嘆。絲綢之路的西陲重鎮、溝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樞紐、各種民族與文化交匯的場域……包含佛教文化與藝術在內的中西文明在這片區域交匯、碰撞,敦煌莫高窟文化由此誕生。 紅、黃、綠、青、藍、黑、白等各種色彩交替,對比強烈鮮明而又統一和諧。彩塑與四壁的繪畫交相呼應,相得益彰。步入洞窟之中,仿佛身心已經進入莊嚴華麗、迷幻神奇的佛國凈土。莫高窟的壁畫線條靈動,無與倫比神佛畫肢體動作夸張、面容神態祥和。飛天像懷抱琵琶身姿優美,飄逸靈動。故事畫韻味無窮,舍己救人,感動不已。裝飾畫多為動物、幾何圖案和山水風景。畫像琳瑯滿目,風格也不勝枚舉。無論特窟還是普窟,都令人驚嘆于巧奪天工的技法工藝、獨有千秋的色彩氛圍、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 ![]() ![]() ![]() 同學們的考察筆記 ![]() 同學們的寫生作品 此前,修復學院課程訓練中針對石窟壁畫開展了臨摹研究課程。同學們通過本次考察活動觀察學習自己臨摹的壁畫,本科二年級同學在課程中進行了集體臨摹研究,原作《張議潮出行圖》所在的156窟也在本次考察之列。 本科二年級的高宇彤表示,“去156窟看了《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仿佛有種朝圣的感覺,一共看了22個窟,這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剛進洞窟全班同學立刻朝其撲過去的,幾乎所有人都從頭到尾沒看洞窟內其他壁畫一眼。看了真跡再對比自己畫的,真跡太震撼了。出了莫高窟的門往天上看,感覺真跡中天的藍色就是莫高窟頭頂天空的藍色。全班同學都在拿著手電蹲在自己負責的畫面面前一點一點細細地看,生怕少看一會兒,完全不想離開……其實令我震撼的不止是畫面,也有同學們這種對真跡的執著”。 ![]() ![]() 參觀敦煌藝術研究院 作為初踏入修復行業的新人,來到敦煌一定要做的事就是拜訪修復行業的前輩們。在敦煌藝術研究院,同學們依次參觀了雕塑、紙本裝裱、壁畫復原工作室,聽敦煌藝術研究院的老師們對日常工作、修復細節等內容進行講解和介紹。 第二站,修復小分隊一行來到了榆林窟。榆林窟又名“萬佛峽”與莫高窟并稱姊妹窟,位于瓜州縣城南75公里處。河谷里榆林河水穿峽谷而過,河脈兩岸榆樹繁茂成林,使榆林窟煥發出清幽與祥和的氣息,石窟錯落點綴于兩岸的峭壁間。窟內聚集著塑像、壁畫等藝術珍藏,其中《西方凈土變》和《觀無量壽佛經變》所描繪的天國世界、樓臺亭閣再現了唐代高超藝術技巧。25號窟布滿墻面的精美壁畫、2號窟慈眉善目的水月觀音、3號窟山水畫風格的文殊變和普賢變……都讓眾人感到震撼,此番長途跋涉足夠值得。 ![]() 在西千佛洞,站在入口處,只見樹之頂端與戈壁平齊,其葉婆娑。入其內,土地平曠,亭閣儼然,一片靜謐,西千佛洞就隱在這蒼茫戈壁間。西千佛洞各窟大多在北魏時期開鑿,壁畫以及窟內中心座形式,與東千佛洞大致相同,而更率真,時代或較敦煌者稍早,藝術造詣上雖不及敦煌之博大精深,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踱步至黨河河畔,寫生采風與收集礦石原料,盡情釋放對自然對專業的熱愛。 ![]() ![]() ![]() 黨河河畔采風 懸崖峭壁上的千年古剎 馬蹄寺與金塔寺 敦煌莫高窟和金塔寺石窟的飛天都頗為出名,敦煌飛天是平面壁畫,而金塔寺石窟飛天運用了浮雕的表現手法,造型呈“V”字型,增加了動態表現力。而且這些飛天雕塑完成時間上要比敦煌還早300年,是馬蹄寺石窟群中的絕對“C 位”,是無價的稀世珍寶。修復小分隊慕名前來,于4月10日抵達張掖。 ![]() 前往金塔寺途中 ![]() 采集河床表層紅土 金塔寺石窟建于北涼時期,保存著北涼、北魏、西魏、西夏歷代的雕塑和壁畫,沿階梯上去后左邊是西窟,規模較小,窟頂和四壁均繪有壁畫。其東窟主題為十方三世造像,眾多的肉雕佛、菩薩與飛天把中心方柱裝飾得華麗輝煌。尤其是浮雕飛天凌空飛舞,其活潑輕盈的姿態,既靈動又飄逸,美到不可方物,可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令人惋惜的是,二十多尊飛天雕像中只余十尊完好可辨,但也足夠使人想象到當年盛況。 馬蹄寺的路程亦是通往祁連雪山的路程。馬蹄寺景區大部分石窟內的壁畫雕像因各種原因被損毀。站在佛殿內看到佛像隨意涂色,佛的發髻被刷成藍色,藍漆又順額頭掉落在臉上……讓觀者唏噓惋惜。 比較特殊的是石窟內部甬道,道路十分狹窄,去藥王殿甚至需要180度攀爬。石壁上還雕有佛塔、蓮花,雖然很多古跡不復存在,但依然讓人感慨古人為信仰的付出。正可謂是“佛前眾生像,萬般情態展現千年之美”。 特窟塑像曾長期裸露在外,風化嚴重,甚至有兩尊造像形似“外星人”。墻壁壁畫損毀、遭過偷盜,卻陰差陽錯地露出不同年代重繪的層次和圖案。 ![]() 丹霞峰叢里的藝術 炳靈寺石窟 翠綠的炳靈湖猶如遺落人間的翡翠,鑲嵌在群山之間,四周植被茂盛,水中倒映著樹影。微風輕拂,修復學院師生于4月15日乘船來到了炳靈寺。群峰之間萬壑爭奇,一座座山峰掩映著劉家峽水庫的浩淼碧波,呼應著炳靈寺的古老石窟,兼盡大西北的雄渾和江南的柔美,透露著大自然的變化莫測和神秘,猶若西域仙境。 巧奪天工的石窟,滄桑古樸的大佛。炳靈寺石窟開創于十六國時期,窟內現存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的墨書題記,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有明確造像紀年的題記,為早期石窟的分期斷代提供了重要標尺。 危崖萬狀聳奇峰,峭壁千尋有洞宮。雕塑龕群凝梵韻,駝鈴舊夢話崢嶸。 ![]() ![]() 小隴山上的千年佛國 麥積山石窟 ![]() 同學們的寫生作品 一條絲路通道,來往中西高僧、交流經典文化、回蕩千年風云,數代名工巧匠成就了小隴山上的千年佛國又稱崖壁上的東方雕塑館——麥積山石窟。相較于其他依山而建的三大石窟,麥積山的大部分洞窟都開鑿在近乎90度的懸崖峭壁之上,最高位置有十二層之多,各層之間靠懸空棧道連接,最為震撼,民間更有“砍盡南山柴,堆起麥積崖”的傳說。 “孤峰猶垛畫,云棧通天涯。四季松柏秀,如來披綠裟??叨慈f佛誦,梵音三界夸。飛雪織玉帽,落雨繪煙霞?!?——吳慧斌《麥積山》 ![]() ![]() ![]() 觀摩學習麥積山修復人員工作日常 直擊一線 感受文物“活化”的力量 面對千年文物,身著白大褂、頭戴口罩、手捏棉簽和修復工具……這是陜西歷史博物館修復團隊的日常。每幅壁畫、每件文物都是歷史瑰寶,他們以匠心做修復,不斷探索新理念和新技術。同時,通過現場修復展示、制作工藝體驗等互動活動,讓更多人感受文化、觸摸歷史。這也是修復工作者的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 ![]() ![]() ![]() 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修復工作室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壁畫珍品館,一幅幅唐墓壁畫讓人們在唐風唐俗中沉浸良久。修復小分隊來到文物修復的一線現場,依次參觀壁畫、陶瓷、金屬、紙本、紡織品修復工作室。重點學習了陜西墓室壁畫的修復步驟和修復理念原則等,從這些工作者的講解介紹與工作展示中真正體會了修復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 ![]() ![]() ![]() ![]() ![]() ![]() ![]() 大西北的黃沙翻涌過千年,我們或許只是其中極平凡的幾粒,風將我們卷過,戈壁仍然緘默。蕓蕓眾生走過,佛像只是靜靜地、靜靜地佇立在那里,訴說千年來無數刀光劍影、川流不息。而我們卻被黃沙中的跨越千年的驚鴻一面驚艷時光,從此魂牽夢縈,之后的每次回頭,都望向大漠。然而旅途依舊,我們仍在行走…… ![]() ![]() ![]() 同學們的寫生作品 修復學院 田宇軒 章曉靜/文 修復學院 陳家愉、亓雪緣/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