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4. Thur. Drizzel: ?【HuanQin Ⅱ: No.71】 ![]() 今早感想: ?1 ?最開始是今早豆瓣回應時讓我想到為什么有的人會覺得無聊——對方認為“真無聊的是一種常見的懲罰:單獨關禁閉”,這是我不贊同的。 我很清楚這個問題,只想著稍后略做解釋,但之后我想到另一個問題:其實我真的像那條廣播所說的那么清閑嗎?其實我有自認為重要的某些研究和寫作,然而再一細想我會心虛:在某些獨處深思時我會覺得那些研究非常重要,重要到接近人生使命的程度,但是面對具體的他人時,我又會覺得沒那么重要了。這究竟是為什么?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當時我在撐傘騎車-在接近“滑鐵盧”那段河堤),我突然頓悟:這個問題的本質邏輯與“人為什么會覺得無聊”、乃至與虛無主義的本質邏輯是連在一起的,這幾個問題只是同一本質邏輯的不同程度表現。 ? ?2 ?這個本質邏輯就是:人是依賴“刺激”而生活的,(所有作用于人的神經系統的刺激都算),人對刺激做出反應的程度通常取決于刺激的程度,而刺激的程度又很大部分取決于主體(自己)與客體(形成刺激的對象)之間的定向聯結程度。 ?啥意思?很簡單,打個比方,你覺得某個研究非常重要,是因為回憶、設想、(甚至可能因為直接目睹并聯想)、感受到了所要研究的課題對某些事情影響很大,或者對一部分人影響很大,這部分人和這些事都是刺激到你的對象、客體;但是當你暫時不想這些人和事、回到自己日常生活情境、面對身邊具體的飲食男女時,你內心感受到的那些刺激就只剩下一些余波或者暫時消失了,如果這樣的狀態持續太久,就會讓你覺得那些事似乎沒有當初認為的那么重要了。 ? ?3 ?當客體的刺激淡化至極時,主體就會產生否認自己相關努力的價值意義的心理,隨著客體刺激淡化狀態的時間持續,這種心理越積越多…… 由此可以設想虛無主義的心理是怎么產生的——在缺乏特定的精神自覺的常見盲目情況下,所有客體的刺激都消淡了、遠去了,也就是說曾經引起自己激動、好奇、興趣的對象都消淡了、遠去了,結果必然通向虛無主義。 ? ?4 ?無聊的心理正是客體刺激消失的直接結果;而且常常伴隨著一種“主體乏力喚起客體刺激”的狀態。 在缺乏自我訓練的情況下,?外向性格的人總是依賴外界的客體刺激,所以外向性格的人就會覺得“關禁閉的個人獨處狀態”就會“真無聊”、甚至認為這是一種“常見的懲罰”。 ? ?5 ?內向性格的人確實可以有更多的內在刺激——尤其是我們IN系的內向性格人士,就比如我這樣,我可以就這么一兩個問題想一整天寫這么一大堆話而且我覺得蠻有意思的。 ? ?但是,在缺乏自我訓練和精神自覺的情況下,即便是內向性格的人,即使是IN系的內向性格者,也會面臨“客體刺激淡化”、尤其是“主體與客體刺激之間的定向聯結逐漸變得薄弱疏離”的問題,因為——太多原因—— ?①太多主客觀因素造成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疏離;②我們社會占絕對統治且絕對霸權地位的是強調外部刺激的外向“現實主義”文化;③人的內在因素到處都受到壓抑、壓迫和漠視;④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關系,反而要面對很多要應付的關系;⑤自身想象力、知識和見識、自信心、思想資源的不足;等等。 ? ?6 ?所以最本質邏輯的建設性的問題應是: 應該以怎樣的自我訓練和精神自覺,為自己不斷建設通向自認為重要的事情的通路,不斷強化自身與特定的客體的刺激的定向關聯,從而讓自己對自認為重要的一切活動保持穩定的價值信念和信心以及精神活力,避免根本否定性的和虛無的陷阱、無聊和呆滯的泥坑。 |
|
來自: 呂楊鵬 > 《20230501-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