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心理學科】 放下高標準和控制欲,做個不焦慮的媽媽! ![]() 孩子叛逆也好,厭學也好,這些“問題”的背后都藏著家庭教育的誤區。 當孩子遇到難處,父母一定要“管住嘴、守住心”,才能幫助孩子走出來。 過去,在大家的印象中,好像厭學、叛逆這些問題,都是發生在“差生”身上。 但實際上,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好學生”,出現了厭學的問題。 他們在厭學之前,不僅成績不錯,有的孩子還保持在班級的前幾名。 為什么這些平時在家長和老師心中的好學生、乖孩子,會突然厭學呢? 下面這位媽媽和兒子的經歷,也許會給出答案。 —01— 在兒子上初中前,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很幸運,養了一個省心的孩子。 整個小學六年,兒子的學習都沒太用我操心,名列班級前茅。 他好像每天按部就班地上學、放學、寫作業,就能把學習搞得很好。 再看看周圍那些,每天為了孩子寫作業、成績差等煩心不已的媽媽們,我都為兒子的優秀、懂事而深感慶幸。 那些年,我和兒子關系親密,他有什么話都愿意跟我說。 直到升入初中,我突然發現,兒子開始出問題了。 入學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試,數學居然考了50幾分! 總成績也從入學第三名,到了班級中等水平。 我勉強安慰他,一次考試失利不能說明什么,后面多用點心,努努力就是了,實在不行,去補補課。 結果越到后面,數學越來越差,他也特別抵觸上數學課,經常在家里說數學老師教得差,總是針對他等等。 孩子的狀態我看在眼里,也知道要給他鼓勵,可聽見他總是這樣找借口,我的情緒也變得焦躁起來。 “你不要找這些借口,老師教得不好,其他學生怎么能夠學好?你就是自己不行,還怪老師!” 結果兒子一下就炸了:“我就是不行,反正我都學不好,我以后不學了!” 這之后,我明顯感覺到,兒子的厭學情緒和對抗心理變得越來越強,一和他說學習,就大發脾氣,甚至氣沖沖地把門鎖起來,躲在房間玩電腦,根本不出來。 看他這樣放縱自己,自甘墮落,我沒法再淡定下去了。 于是,我開始采用各種方法,來催促兒子多用心,少玩手機電腦,盡快把成績提上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我越用力去管,他的反抗越激烈,那段日子,我們的母子關系也差到了極點。 常常我一開口,話音還沒落,兒子就不耐煩地打斷我:“行了,別說了,你一張嘴我就知道你要說什么。”然后就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重重地摔上門。 一天晚上,我跟兒子又因為學習吵架,吵完兒子居然撂下一句話:“整天就知道學習學習,我就不想學了!” 沒想到,第二天,兒子真的不去了! —02— 我們好話說盡,罵也罵了,道理也說透了他就是油鹽不進。 我和老公做了太多的努力,都沒有起到任何效果。 兒子每天就躲在自己房間里,看電視,玩手機,其他什么也不干,一副自暴自棄的樣子。 老公埋怨我: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你只顧著使勁逼他,現在好了吧? 我也在不斷反思,為什么好好的孩子,突然就厭學、不愿意去上學了呢? 為了搞清兒子的問題,我查閱了大量資料,也咨詢了當心理咨詢師的好友,這才逐漸看清兒子厭學背后的真相—— 孩子并不是突然厭學的,不去上學也不是一天兩天做出的決定,而是需要一個過程。 在大多數孩子厭學的家庭中,家長往往只盯著成績,甚至把成績看成評價的唯一標準。 他們對于孩子厭學、逆反的過程缺乏關注經常是在孩子決定不去上學時,才猛然驚醒。 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只管成績不管心,才是導致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 可以說,兒子的嚴重厭學,就是我不合理的期待、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導致的。 從小學時的名列前茅掉下來,原本擅長的數學也跟不上,他本身心理壓力就很大,但我卻一直盯著成績和排名看,天天問、天天催。 這給孩子的感覺就是: “媽媽就是圍著成績轉,只是喜歡過去那個成績優秀的自己,根本不關心現在的我,也看不到我的努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既然我怎么努力家長都不滿意,考50分得不到認可,提升到70分也得不到認可,孩子干脆就放棄了——你愛怎么想就怎么想吧,我不學了! 越反思,我越意識到責任在我。 我沒有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困難,反而和困難一起打敗了孩子。 當孩子學習和生活中突然出現困難時,家長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要懂得欣賞孩子的進步。 —03— 那我該如何幫兒子走出厭學、躺平的困境呢? 當孩子遇到厭學問題,往往是家庭教育模式的問題,因此家長應先著手改變家庭環境以及自己的教育方式。 1.創造一個寬松的家庭環境 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 尤其孩子開始上學后,小時候再可愛、再懂事、再貼心的孩子,只要成績不好,就也變得不可愛起來,其他的優點家長也看不見了。 甚至有些家長習慣性地給孩子負面評價,指責孩子“不努力,不上心、貪玩、笨”等等。 把家庭氛圍弄得烏煙瘴氣,讓孩子壓力山大。 有一句話說得好: “每一個孩子的問題,都是家庭互動的產物。” 以成績論英雄的父母,往往也會以成敗論英雄。 在這樣的環境里,孩子會極度缺乏安全感。認為只有考得好才能被接納,考不好,就要被嫌棄。 這無異于對孩子造成了二次傷害,嚴重破壞了親子關系,孩子會厭學也就見怪不怪了。 而只有寬松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孩子放下內心的戒備和對抗情緒,好好思考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有時間去反思總結。 2.化焦慮為行動,幫孩子樹立必勝的信心 有一句話非常經典: “本以為你會為我遮風擋雨,沒想到風雨都是你給的。” 用來形容一些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也很合適。 當孩子出現學習狀態不佳、成績跌落等問題時,很多家長都控制不好自己恐慌的心,把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從而對孩子產生強烈的控制欲,和超出孩子當下能力的高期待。 就像我當時逼著兒子去參加輔導班一樣,他不去,我整個人都有一種失控的焦慮感。 雖然嘴上沒說什么,但心里竟然有一種隱隱的驗證想法: 讓你不聽我的,看你這次能考得如何! 這種高標準和控制欲,驅使著我不停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糾正兒子。 當他成績沒有在短時間內提升時,我就開始指責、催逼,恨不得兒子馬上就能“重回巔峰”。 本來兒子對數學已經產生厭倦、恐懼的情緒了,我還不停打壓,最后導致兒子徹底擺爛,干脆不去上學了。 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我開始改變自己面對兒子的心態。 我放棄了過去那種24小時循環的說教埋怨,先還給孩子一個清凈、沒有壓力的空間。 每天按時給他做一日三餐,其余的時間,我忙著跟一起在網上學習的家長們互動,讀書、記筆記,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我成長上面。 也可能是我身上放松的氣氛引起了兒子的注意,他居然主動來看我在做什么。 我告訴他,媽媽也在學習,收獲很多。 “以前,老覺得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但沒有想過,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怎么可能不用學習就全對呢?” “過去媽媽的言行,給你造成了一些傷害,希望你能原諒我,以后我會跟上你的腳步不斷學習的。” —04— 兒子聽了一言不發,我看到他的眼角有淚光閃動。 那段時間,我們母子倆各自沉浸在自己的節奏里,我忙著學習、做飯、收拾家,兒子則作息平緩,看看手機,電腦,到樓下跑跑步。 好友也和我說:“讓孩子重拾生活、學習熱情,先從作息規律和運動開始!這是幫孩子樹立必勝的信心的基礎,是他主動前行的動力。” 我想,現在正是孩子內心還比較敏感的時期,如果我此時鼓勵孩子克服困難,積極開動腦筋,消除對學習的厭惡、恐懼情緒,反而會適得其反。 他會認為我又開始催他學習,給他壓力了。 于是,我買來馬斯克、喬丹、迪士尼創始人等勵志名人的傳記,還有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等歷史讀物,讓兒子隨手就能觸及。 我希望兒子能在這些人身上,汲取到積極前進的動力,而兒子也陸續一本本投入地看了起來。 那些日子,我們沒有一句對學習的交流,我也沒有問過他什么時候打算回學校,可改變,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 那天,兒子好像鼓足了很大的勇氣,告訴我他想重新上學:“我都快兩個月沒上學了,再這么呆下去也不是個事兒。媽媽你放心,到時候你幫我找個輔導老師,我一定能把進度給趕上去。” 我點點頭:“媽媽相信你,只要你決定的事,就一定會做到。" 你看,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會上心,對未來有憧憬和規劃。 但是當家長先入為主地干涉、瞎指揮時,反而會讓孩子異常惱火,干脆跟家長破罐子破摔。 表現出來的,就是厭學、叛逆,甚至是休學! 我陪兒子走過這段痛苦和波折的彎路之后,發現還有很多和我一樣的家長,也正在為孩子厭學、叛逆、沉迷網絡,甚至是休學、輟學問題而焦慮著急。 這時候就請先停下您的腳步,放下對孩子的控制,減少給孩子施加的學習壓力,試著給孩子營造一個舒適的家庭環境,用耐心和愛治愈孩子的內心。 總有一天,孩子能在父母的信任中,重拾對學習的熱情,回到有序的學習生活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