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神經根型頸椎病常被稱為“骨錯縫,筋出槽”。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頸椎病,該病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制約工作效率,加重經濟負擔。 那么,惱人又難纏的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臨床表現?又該如何治療?本次,一一為大家解答。 頸椎病的病因病機 頸椎關節整體力學失衡,椎體不穩。 頸部肌肉痙攣,疼痛,勞損為筋出槽;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椎間關節失穩,頸部椎體曲度改變,為骨錯縫。 筋束骨,骨張筋,正常情況下,筋骨處于解剖上的平衡狀態,一旦平衡被破壞,會產生病理狀態導致筋骨失衡。 當頸椎長時間過度前伸,加重各種韌帶肌肉損傷和鈣化,進一步產生椎間盤突出、退變,椎體關節失穩,松動,進而壓迫神經根,誘發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小關節紊亂,引起頸椎局部體征和臨床癥狀。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患者以輕度頸肩痛為主,不在急性期,病情穩定,無臨床禁忌證。 主要臨床表現:頸肩疼痛向一側或者兩側上肢放射痛,伴有一側或者雙側上肢疼痛麻木,手指或者前臂可有酸,脹,痛感。 診斷方法:頸椎的核磁共振結果,可以幫助臨床診斷和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基于內外兼治、筋骨并重理念的中醫方案,針灸、中藥、手法結合的綜合治療方式能夠減輕癥狀,緩解疼痛。 其中,手法是中醫綜合方案的關鍵技術,勤學苦練方可達到手摸心會,心手和一。一旦臨證治療,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作用機制和優勢 1.解除肌肉痙攣 2.糾正關節錯位 3.松解粘連 4.解除滑膜嵌頓 5.重塑應力 6.抑制炎癥 7.調整結構 8.起效迅速 9.應用廣泛 10.易于被患者接受 圖片來源:bigstock 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過程 首先,采用輕柔手法放松頸肩部肌肉,時間2-3分鐘左右,醫患配合,在頸部安全活動范圍內,從不同角度舒展,充分放松淺層,中層,深層肌肉及筋膜,當僵硬的頸肩部肌肉變得柔軟,便可以進行下一步手法治療。 1.患者頭部主動水平旋轉至盡可能大的角度。 2.告知患者側方頸部最大屈曲低頭達到有固定感。 3.引導患者進一步旋轉頸部,此時,患者已把頸部進行穩定安全絞鎖固定,接下來醫生以肘部托患者下頜,縱行垂直向上牽引3-5秒鐘,肘部快速垂直向上提拉,完成手法復位,操作成功可以聽到一聲或者多聲彈響。 4.以提、拿,揉,拍等溫柔手法再次放松頸部軟組織2-3分鐘。
溫馨提示 如患者僵硬的頸肩部肌肉由于緊張和疼痛無法放松,選取備用方案。 針對頸椎中下段小關節紊亂進行俯臥位和仰臥位的手法治療。這個方法側重于頸椎中段,下段,胸椎上段的小關節整復。 最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以進行下一步的針刺、拔罐、刮痧、熱敷、紅外線理療儀、短波及中頻治療儀等治療。 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優勢 針灸可以舒筋通絡,平衡陰陽,扶正祛邪,通俗的說就是,消炎,止痛,放松痙攣的肌肉和韌帶,減輕患者疼痛和焦慮感。 圖片來源:bigstock 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過程 首先,根據西醫神經解剖學,明確頸叢和臂叢神經分布,進行臨床神經定位診斷,找到受壓迫神經的具體位置,確定疼痛和麻木感所來源的受壓迫頸椎椎體和神經。 結合中醫經絡辨證方法。 先根據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的手三陽經分布順序,進行橈側到尺側的解剖學定位,順序依次為,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 再根據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的手三陰經分布,進行橈側到尺側的解剖學定位,順序依次為肺經,心包經,心經。 接下來,采用循經探穴法,選取局部敏感穴位,同時結合八綱辨證和六經辨證,還可以參考子午流注時間取穴法,使用0.18-30mm,或者0.22-25mm 管針,配合選取全身的穴位,進行治療。
如:大椎、頸夾脊、風府、風池、天宗、秉風、肩井、極泉、曲池、手三里、合谷等。 每次根據具體情況選取一到兩個穴位進行治療,每個穴位無痛進針,酒精局部消毒,管針快速彈入穴位,基本無任何刺痛感,針刺手法提插捻轉,得氣,手法調氣,激發巡經感傳。 具體手法,龍虎龜鳳四大手法:蒼龜探穴,白虎搖頭,青龍擺尾,赤鳳迎源,配合飛經走氣手法,達到氣至病所,留針30分鐘。 同時,可以加入電針,再配合中頻治療儀貼片、超短波、紅外線及TDP等理療儀器。 針刺療法,每療程一般建議5-10次,每周一到兩次治療,如果病情比較重可以增加治療頻率。 醫養結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三分治,七分養。 結合中醫辨證,還可給予患者中藥治療。 如:頸痛顆粒、芪麝片等中成藥,經方的葛根湯等湯藥,以及外敷中藥等,配合西藥的止痛消炎貼膏藥,達到固本止痛,調理氣血,行氣化瘀,補腎開竅的功效。 治療后,患者亦需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穩固臨床治療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