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一場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當時,隸屬于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的1.7萬官兵,在董振堂等人的率領之下在寧都宣布起義,加入紅軍隊伍。 ![]() 起義成功之后,1.7萬余人的起義官兵在季振同、董振堂、劉伯堅等人的率領之下,開到中央蘇區。起義軍部隊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季振同任紅五軍團總指揮,肖勁光任政治委員。 第五軍團下轄三個軍,分別為董振堂副總指揮兼任軍長的第十三軍,趙博生任軍長的第十四軍,和黃中岳任軍長的第十五軍。 當時,為了加強對于這起義部隊的領導,黨中央也派起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干部加入這支隊伍,以方便改造。當時,何常工、左權、黃火青等,都是在這一背景之下進入紅五軍團的。 寧都起義爆發于第3次反圍剿之后,寧都起之前,紅一方面軍下轄紅一、紅三兩個軍團,總兵力只有2萬余人,即便加上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地方部隊,總兵力也只有約4余人。 ![]() 而在寧都起義取得勝利、1.7萬余人的紅五軍團加入紅軍隊伍之后,中央紅軍的兵力猛增至6萬余人。可以說,寧都起義不僅有力的打擊了蔣介石和國民黨反動派,而且極大的增強了中國工農紅軍和紅一方面軍的力量,為中國紅軍和中央蘇區的鞏固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為什么會爆發寧都起義? 這其實與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有很大關系。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后,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面對日寇的威脅,國內各愛國力量紛紛請戰。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早已厭倦內戰的國民黨第26路軍官兵紛紛要求停止與紅軍作戰,返回北方抗日。然而,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卻置之不理,堅持圍剿紅軍,繼續打內戰。 而且,一貫軍閥作風的蔣介石對于 26路軍這個雜牌中的雜牌本身就另眼相待,不但待遇極差,而且戰損也不會有絲毫補充,完全視之為戰場上的炮灰。 ![]() 26路軍原屬于馮玉祥的西北軍,在中原大戰西北軍灰飛煙滅之后,沒有地盤、沒有收入、也沒有大佬撐腰的26路軍,猶如沒有娘的孩子四處顛沛流離,部隊的人數越打越少,武器越打越差。 在這種背景之下,深感民族危亡、又對待遇極為不滿的國民黨第26路軍,在內部共產黨員的影響和帶領之下,以新入黨的第二十六路軍參謀長趙博生為總指揮,在第73旅旅長董振堂、第74旅旅長季振同的支持下,在1931年12月14日成功舉行起義。 起義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起義軍不僅逮捕了所有的反對起義的國民黨軍官,而且,除了有幾人傷亡之外,沒有其他任何損失。 當時,除了駐扎在城北的一個團因為路遠未能參加起義之外,國民黨26路軍一個軍直、兩個師直、6個旅直、11個整團17,000余人,攜帶2萬多件武器成功起義,加入了紅軍隊伍。 起義取得勝利之后,紅五軍團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整訓,整訓目的,不但是為了確立中國共產黨對于這支其軍隊的領導,同時也為了對隊伍中的軍閥習氣進行了徹底的整改。 ![]() 1932年2月2日,根據整訓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為了更好的消滅山頭主義,同時便于指揮,中革軍委發布訓令:在紅五軍團內部進行混編,將各軍之間師與師對調,各師之間團與團對調,各團之間營與營對調,從而徹底打破封建軍閥體制。 一個月后,1932年3月12日,中革軍委再次發布《關于重編第一、三、五軍團問題的訓令》,對整個紅一方面軍三個軍團內部進行了重新整編。 當時,紅五軍團下轄的13 、14、 15三個軍,其中15軍調給紅一軍團,14軍調給紅三軍團,而剩下的十三軍則和原屬紅一軍團的第三軍組成新的紅五軍團。 也就是說,為了統一指揮,也同時解決山頭問題,紅五軍團的三個軍有兩個軍分被分配到了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 值得一提的是,寧都起義后被人民任命為紅三軍團副總指揮兼紅十五軍軍長的董振堂因為表現優異,在1932年4月經何長工介紹,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 ![]() 大規模整編對調以后,并沒有影響紅五軍團的戰斗力。紅五軍團自成立起,幾乎參加了紅軍中央紅軍的每一場戰斗,例如,1932年是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奉命攻打贛州市受阻,部分部隊被敵人包圍。 在這種危機時刻,紅五軍團臨危受命,在董振堂的率領下,將士們揮舞著大刀,生生殺出一條血路,不但突出重圍,而且將被包圍的部分紅軍戰士救了出來。 也正是贛州之戰后不久,董振堂被任命為紅五軍團軍團長,開始率領這支英雄部隊南征北戰。在董振堂的率領之下,紅五軍團表現的一直十分優異,成為中央紅軍的絕對主力部隊之一。 當時,中央蘇區廣泛流傳著這樣的傳言:一軍團的沖鋒,三軍團的包抄,五軍團的馬刀,是最厲害的。 紅五軍團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曾給予敵人巨大重傷創傷,也曾在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因為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蒙受重大傷亡。 頻繁的作戰也帶來了部隊減員嚴重的問題,為了補充兵力,各部隊一方面加緊擴孔,而另一方面也開始在各部隊之中對調。 ![]() 也因此,1934年4月下旬,原屬于紅七軍團的第34師被劃歸為紅五軍團。當時,34師師長正是大名鼎鼎的陳樹湘,政治委員為程翠林,34師下轄三個團,約5000余人。 長征出發時,紅七軍團兵力約1.08萬余人,然而,這1.08萬余人已經有一半不是原寧都起義的將士,而是之后陸續參加參軍和調入紅五軍團的其他將士。 那么,原屬于寧都起義部隊、后被調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的兩個軍,情況又如何呢? 寧都起義部隊被整編為紅五軍團之后,由趙博生任軍長、黃火青任政治委員的紅14軍,很快被調到彭德懷的紅三軍團麾下。 在彭德懷的麾下,紅十三軍的勇猛絲毫不差于其他紅軍部隊,他們在軍長趙博生的帶領之下,素來以戰斗勇猛、頑強拼殺著稱。 也因為戰事頻繁、作戰勇敢,再加上沒有其他西北軍部隊的補充,紅十四軍在頻繁的作戰之中損失越來越重,部隊規模也越來越小。所以,1932年6月8日,紅14軍被縮編為第39師,重新調入紅五軍團紅13師的建制。 ![]() 也就是說,經過一番波折之后,主要由寧都起義部隊組成的紅十四軍,還是回到了紅五軍團的麾下。 被調入紅一軍團的紅15軍經歷與兄弟部隊差不多。這支由黃中岳任軍長、左權任政治委員的紅色起義部隊被調入紅一軍團后不久,由于黃中岳被殺,很快由左權擔任軍長、朱瑞任政治委員。 紅十五軍在林彪的麾下沒有呆多久,僅僅過了9個月,1932年12月28日,紅十五軍就重新歸到紅五軍團的建制。1933年5月,由于部隊損失較重,紅15軍與紅38 、39兩個師被縮編為紅五軍團第13師。 也就是說,雖然寧都起義部隊曾經被打散建制,分散于三個紅軍軍團,但是沒過多久,被分散的兩個軍還是重回了紅五軍團麾下。 1934年10月,由于第5次反圍剿失敗,包括紅五軍團在內的中央紅軍8.6萬人,被迫離開蘇區,開始踏上長征之路。 ![]() 離開根據地長征之后,為了保衛中央,紅五軍團在艱苦卓絕的長征之路上,被授予了殿后掩護的任務。 本身就被敵人圍追堵截,紅軍長征也是為了跳出敵人的重兵包圍圈,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擔任殿后任務的紅五軍團任務之艱巨。 即便如此,在董振堂的帶領之下,紅五軍團依然很好的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任務。以善守著稱的紅五軍團在艱苦卓絕的長征之中,屢屢打退數倍于己敵人的進攻,掩護了紅軍主力前進。 而這其中,紅五軍團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例如,令中央紅軍損失過半的湘江戰役中,紅五軍團由于擔任殿后任務,為了阻止敵人的瘋狂進攻,紅五軍團節節阻擊敵人,掩護主力部隊渡過湘江。 擔任掩護任務的紅五軍團34師在師長陳樹湘的率領下,面對數十倍于己的敵人,始終堅守陣地,打退了敵人無數次進攻,成功地掩護了紅軍主力渡過湘江。而紅34師卻在敵人的重兵圍攻之下彈盡糧絕,全師官兵幾乎全軍覆沒,師長陳樹湘重傷被敵人俘虜之后扯斷腸子犧牲。 ![]() 由于湘江血戰太過慘烈,中央紅軍損失慘重,尤其是紅五軍團、紅八軍團、紅九軍團尤為慘重。所以,1934年12月,中革軍委決定撤銷紅八軍團,將其人員編入紅五軍團,同時撤銷紅13師部,紅五軍團直轄三個團,從而充實的兵員,加強了部隊的戰斗力。 此后的長征之路上,紅五軍團依然擔任著后衛任務。董振堂從不叫苦,堅決的完成任務,紅五軍團成為紅軍長征路上的“鐵流后衛”。 1935年6月中旬,在踏上長征之路近8個月后,紅一方面軍在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兩個方面軍會師之后,中央決定,紅一、紅四方面軍分左右兩路北上。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紅五軍團被改編為紅五軍,與原紅九軍團改編的第九軍一起被編入右路,準備在朱德、劉伯承和張國燾的率領下北上,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然而,由于當時的張國燾居心叵測,他沒有按照中央的規劃北上,而是裹挾紅五軍南下。此時的紅五軍遠離中央,無法接到中央的命令,完全處于張國燾勢力的包圍之下,境況十分危險。紅五軍在董振堂的帶領之下,一方面認清對方的企圖,一方面努力與中央取得聯系。 ![]() 然而,張國燾卻趁機加強了對于紅五軍的控制,他精心策劃了對紅五軍所謂的改造,一邊從紅五軍調出一些干部,另一方面把其他部隊的干部調入,并將紅五軍與原屬于紅四方面軍的第33軍合編,將董振堂架空。 此后,紅五軍被裹挾南下,紅四方面軍被國民黨重兵圍攻,損失慘重。最終,1936年6月,在與任弼時、賀龍率領的紅二方面軍會師之后,張國燾被迫同意北上。 紅五軍因此第3次過草地,在陜北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然而,紅五軍的坎坷命運并沒有因此結束,很快,紅五軍與紅四方面軍主力一起西渡黃河,開始西征,試圖建立根據地,打通與蘇聯的通道。 由于準備不充分,裝備劣勢,沒有援兵,當地環境惡劣,剛結束的長征的紅軍太過疲憊等諸多原因,西征最終失敗。 ![]() 董振堂率領的紅五軍也在西征之中與敵人浴血奮戰給予重大殺傷之后幾乎全軍覆沒,董振堂本人也在高臺戰斗中壯烈犧牲。 也就是說,1.7萬余參加寧都起義的寧都起義部隊,在經歷了無數慘烈的戰斗,尤其是長征和西征之后,大多數人都犧牲在戰場上,真正到達延安的原寧都起義部隊不足千人。甚至,就連軍團長董振堂都犧牲在戰場上。 不過,正所謂千淘百煉才是金,1.7萬余寧都起義將士雖然絕大多數犧牲在戰場上,革命的不易可想而知。不過,幸存者經過千錘百煉,紛紛成為開國元勛。 1955年授銜時,寧都起義部隊走出的開國將領有:開國上將1人,開國中將6人,開國少將24人。而離開部隊到黨和政府部門工作的寧都起義參加者,更是多達幾十位擔任過部長副部長級的職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