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俠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在他前半生長達二十余年的人生經歷中,同時兼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公開的身份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最高職位為第三靖綏區(qū)中將副司令;秘密的身份是黨中央直接掌握的共產黨特別黨員。 1948年11月8日,他與何基灃率五十九軍兩個師、七十七軍一個半師共二萬三千余國軍官兵,在賈汪、臺兒莊防地舉行起義。他們的行動,使國民黨軍的防線出現(xiàn)一個巨大的缺口,讓我軍快速進攻徐州,切斷國民黨軍的退路,為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張克俠到底是怎樣一位人物,竟然能在敵營中長期臥底20多年之久而不被特務發(fā)現(xiàn)? 張克俠,1900年出生在河北獻縣一個貧困家庭里。由于家境貧寒,他父親就在外地當兵謀生。16歲那年,他考入了北京清河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校,后就讀于保定軍官學校。就在他在軍校學習期間,家人給他娶了一位叫李德璞的妻子。而正是這個妻子,后來讓他與著名的西北軍領袖馮玉祥將軍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們倆人成了連襟。 原來,妻子李德璞有個親姐姐叫李德全。馮玉祥前妻去世后,經人介紹認識了李德全,并在1924年2月結為夫妻。 ![]() 1923年,張克俠軍校畢業(yè)后,先是在馮玉祥的西北軍從軍,1924年又南下廣州,投奔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在陸軍講武學校任教育副官及隊長。在廣州他不但親耳聆聽了孫中山的教誨,還接觸到了周恩來、惲代英、林伯渠、葉劍英等人,并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 北伐開始后,張克俠毅然回到張家口,回到已經是他連襟的馮玉祥部任學兵團團副,目的是推動西北軍也能參加北伐。 這樣一來,張克俠成了跨越三系的人物。一是他早年畢業(yè)于保定軍校,屬保定系;二是他在黃埔軍校的前身廣州講武學校服務過,又是黃埔系;三是軍校畢業(yè)后就入西北軍,又屬西北系。在這三個體系里,這么多的人物關系,都為他的長期潛伏敵營提供了掩護。還有更重要的是前面所說的,他是馮大帥馮玉祥的至親,連襟。 1927年,張克俠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學習了系統(tǒng)的馬列理論,接觸了更多的共產黨人,并對加入共產黨有了強烈的愿望。蔣介石背叛革命后,馮玉祥也公開倒向了蔣這邊,在西北軍進行“清黨”行動。 因此,對他加入我黨也增添了不少麻煩。不過黨組織理解張克俠的心情,一再說明,根據他這樣的情況,必須接受更嚴格更長期的考驗,希望他不要氣餒,黨的大門永遠向他開著的。 ![]() 這一天終于來到了,那是1929年7月的一天,張克俠收到一封信,讓他去上海一次。在上海,他被吸收為中共黨員,是特別黨員。并規(guī)定他不能與地方黨組織發(fā)生關系,不可暴露身份,有事情中央會直接與他聯(lián)系。 當時,中央的組織部長兼軍事部長是周恩來,也就是說他是周直接聯(lián)系的同志。在上海時,張克俠還要求去蘇區(qū)工作,但中央還是決定讓他長期在西北軍中潛伏,必要時才啟動。所以,后來到淮海戰(zhàn)役前夕,陳毅也不知道張克俠的底細,為了做策反工作,他讓敵工部長去調查,直到中央發(fā)來組織關系,才知道張克俠是埋伏在敵營二十余年的老同志。 此后的張克俠一直在西北軍,先后任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高級參謀、干部學校校長,二十九軍副參謀長、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部副參謀長、五十九軍(張自忠部)參謀長、三十三集團軍(馮治安部)參謀長、副總司令、第三綏靖區(qū)副司令官,陸軍中將軍銜。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zhàn)役打響。這位長期潛伏在敵營的定時炸彈:張克俠和七七軍軍長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計二萬三千余官兵,于戰(zhàn)役打響的第二天,在賈汪、臺兒莊地區(qū)宣布起義,后被改編為解放軍第三十三軍,張克俠任軍長。 ![]() 那么,這位長期潛伏在敵營的高級將領,在1955年為什么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呢? 原來,在新中國成立后,張克俠就轉到政府系統(tǒng)工作,出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農林部長、國務院林業(yè)部副部長,所以沒有參加評銜和授銜。如果參加至少是個中將,甚至是上將。 1984年7月7日,張克俠將軍去世,享年84歲。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中國近現(xiàn)代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