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生死亦大矣,豈不痛哉。” 生死,其實都是人世間的大事,又怎么可能不悲痛呢?一代人出生,證明老一代人即將要離開。一代人代替一代人,一代人淘汰一代人,循環往復,永無休止。 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們就只有一個想法,把孩子養大。等孩子成年了,我們才發現,自己的頭發也白了。再望著年邁的父母,突然感覺到心酸。 正如一位作家所言:“每代人都是田野里面的麥子,終究有被收割的那一天。這年收割了,明年再長回來。人也如此,一代人被歲月收割了,另一代人會頂替上來。” 人,終究要離開。身為后輩的我們,望著離去的老人,到底會有什么想法呢?多數人都會哭泣悲傷。但是,總有一些人,既不流淚,也不悲痛,就跟事不關己一般。 父母離開后,那些毫無情緒,冷漠異常的子女,往往是這幾類人。 一、不能輕易流淚的頂梁柱。 老人離開了,終究需要有人來辦理后事,管理好整個家族。這些需要做事的人,他們不能輕易流淚,裹足不前。否則,又有誰來操辦后事呢? 可以肯定的是,某些如同頂梁柱般的子女,他們會把淚水收起來,也會將悲傷的感情 ,埋藏在心底當中。在他們看來,斯人已逝,生者依舊要堅強。 有一戶人家,家庭比較單薄,老人膝下就兩個孩子。出錢出力的大哥沒有流淚,反而是既不出錢,也不出力的弟弟,涕淚橫流。 辦完了喪事后,大哥回到家中,才流下了淚水。看到此情此景,妻子就問他,為什么你在辦理喪事的時候,不流淚呢,回到家才流淚呢? 他說了這么一句話:“后面的瑣事太多了,我們家又單薄,我情緒化了,后面怎么做事呢?在那時候,辦好老人的后事,才是關鍵。” 能力越大的人,越不能情緒化。因為他們還肩負著責任,只能自己內化情緒。 二、覺得父母得以解脫的人。 老陳的父親,已經到了癌癥的晚期。醫生就跟老陳說,你要有心理準備了,要么在醫院離開,要么回家離開,早點打算。 看到被癌癥折磨了十多年的父親,老陳不忍心,就選擇帶父親回家,葉落歸根。在回家的救護車上,父親握著兒子的手,說了一句:“讓我快點走吧。” 聽了父親的話,老陳的眼淚都流下來了。因為他知道,老父親已經被疾病折磨多年,身體做了好幾個大手術,早已無比痛苦了。 回到家的一天后,老人家就在痛疼中,辛苦地走了。望著結束折磨的父親,身為兒子的老陳,突然覺得父親解脫了,不再痛苦,感情特別復雜。 在后續的葬禮中,他沒有哭,也沒有太過于悲傷。他的想法是,父親到天堂享福去了,不用再忍受人世間的痛苦了。 其實,有太多的老人,都希望在疾病中解脫,只是做不到,就一直受苦罷了。 三、生前盡孝,沒有遺憾的人。 農村有句老話:“生前不孝,死后亂叫。” 大致意思是,在老人生前,有些孩子特別不孝。等老人離開了,才在墳墓前哭泣起來,墓前盡孝,但已經毫無意義了。 有一位農村出身的老板,他白手起家,終于在大城市賺了錢,站穩了腳跟。后來,他把父母接到大城市當中養老,讓他們住大房子,找了專門的保姆來照顧他們。 出錢出力的他,改變了父母晚年的生活環境。就連父母也感慨,如果不是孩子有本事,也許他們只能在貧窮的農村,苦一輩子。 多年后,這位老板的父母離開了,他沒有任何的情緒,反而很平靜。他跟妻子說了一句話:“在父母生前盡孝了,盡心盡力了,他們得以善終,我們也無憾了,沒必要哀傷。” 身為孩子,就該在父母生前孝順。死后才哭鬧,不過是做給別人看的虛情假意罷了。 四、對父母沒有感情的人。 上文談到的,都是對父母有感情,且問心無愧的人。既然有真心人,那就肯定會有無情人。 可以肯定的是,在父母離開后,那些不流淚,且冷漠的人,當中必然有無情人。這些無情人,跟父母的關系不好,對父母也不上心,那他們又怎么可能悲傷呢? 在某個富豪家庭,年過九十多歲的富豪離開了。他的好幾個老婆和孩子,都沒有流淚,反而在謀劃爭家產,不僅明爭暗斗,還準備打官司。 看到了這一幕,局外人都感慨,在這些有錢有勢的家庭當中,哪還有什么真感情呢?全都是利益和虛情假意罷了。 不僅富豪的家庭如此,就連普通人的家庭,也如此。孩子們盯上了父母的身家和財產,那他們就只會盼著父母離開,沒有什么感情。 總的來說,不流淚,不悲傷的,不一定是有情人,也不一定是無情人。因為每個人的想法和態度,都是不一樣的。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