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知己難求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唐代詩壇上,有幾對“神仙友誼”,如劉禹錫和柳宗元,元稹和白居易,王維和裴迪。 柳宗元困于柳州,曾臨終托孤劉禹錫,兩個人一起登科,一起做官,一起被貶,25年的人生路,互相攙扶,互相陪伴。柳宗元病逝后,劉禹錫將他的子女視為己出,一直撫養到長大成人; 元稹性格乖張,除了白居易以外,幾乎沒有什么朋友。同樣,兩個人一起科考,一起為官,失意時彼此溫暖,元稹病逝后,白居易親手為他撰寫了墓志銘,九年后更是寫下了: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王維中年喪妻,余生未娶,孤居三十年,禁肉食,絕彩衣,可謂是癡情絕代。但是,他沒有為妻子寫過一篇悼亡詩,或許是提一提都會心痛。 孤獨、寂寥的歲月里,裴迪一直與王維相伴,直到終老南山陲。 在王維的一生里,有許多酒都是與裴迪一起喝的,許多詩句都是寫給裴迪的。王維被安祿山俘于帳下,囚于洛陽菩提寺,只有裴迪去看他。 長安收復后,肅宗要治王維失節之罪,裴迪挺身而出,為王維作證,言之鑿鑿地說王維寫了: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于是,王維得到了赦免。 晚年,王維有詩予裴迪: 不相見,不相見來久。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 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也是王維寫給裴迪的。 ![]() 02 | 品讀經典 ?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 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 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出自王維的《酌酒與裴迪》 公元750年春,王維母親過世,故請辭丁憂,屏居輞川,歸隱終南山。 此間,裴迪也在輞川,有詩:輞水去悠悠,南山復何在。 兩個人經常一起吟風弄月,把酒歡歌,這首詩就是王維與裴迪和作。 裴迪曾入張九齡幕府,出蜀州刺史時與孟浩然、杜甫往來,入尚書省后,王昌齡、王縉、岑參、李頎、錢起等也都與裴迪相交。 ![]() 03 | 深度解析 ▽ 詩文大意可解為: 與你一起喝酒,幫你把酒杯斟滿,可以使你寬心暢飲,不似塵世中人心難測,反復無常,猶如波濤暗潮洶涌; 即便是那些一直陪伴著你的朋友,也要小心提防,暗箭易傷人,那些達官貴人們更是如此,表面春風和煦,遇到困難時他們只會笑你; 看外面草色青青,全都被細雨打濕了,花枝燦爛,迎著春寒招展,這樣的美景豈能辜負。 世事如白云蒼狗,煩惱總是不斷,不如高枕無憂,遠離喧囂,在這靜謐的山林里逍遙快活。 隱居后,王維在輞口,其水舟于舍下,別置竹洲花塢,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這首詩便是王維勸慰裴迪之作,亦是自己對人生的感悟。 ![]() 其實我們也一樣,年輕一點的時候,覺得紅塵可愛,精彩紛呈,遂一頭扎了進去,見慣了人情世故以后才明白人心難測,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一晃,人生就走過半程,慢慢開始學著不與人爭,有時候寧可離群索居,也不愿再戴上那張面具去人群中運籌帷幄。 只有讓自己靜下來,才能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吃飽睡足,便是人生幸福事。 這樣的人生態度并不是消極,而是看透一些事情以后,人生觀、處世觀的豁達。 就像王維,曾有張少府向他問道,他作詩答: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 這便是一種通透,是把浮生、萬事看開了以后,源自內心的感悟。 想人這一輩子,到底在追求什么? 那些浮名不過是煙云過眼,我們來的時候兩手空空,有一天離開了,依舊什么也帶不走,而生命不止有長度,還有溫度和厚度。 珍惜當下,把每一天都過得舒逸、踏實,波瀾不驚,才是人生該有的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