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01 年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以來,整整 12 年后才出現了首位來自亞洲的獲獎者——印度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那一屆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寫道: “西方人過的是一種匆忙的、疲于奔命的生活;與這些恰恰相反,泰戈爾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印度遼闊的、平靜的、奉為神圣的森林中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 泰戈爾獲獎之時,西方社會正值一戰爆發前夕。城市中隨處可見高聳入云,冒著黑煙的工廠煙囪,人們忙亂,壓抑,焦慮不已。 《吉檀迦利》像一汪注入鋼筋水泥間的清泉,喚起了人心中對寧靜平和的渴望:“我們突然發現了自己的新希臘,像平穩回到文藝復興以前的歐洲一樣,它使我感到,一個寂靜的感覺來到我們機械的轟鳴中。” 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家庭文學氣息濃厚。他從 8 歲就開始創作詩歌,14 歲正式發表了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一生勤筆不輟,發表了 50 余部詩集。 去世前,泰戈爾在他的最后一個生日上口述了一首獻給中國的詩《我曾踏上中國的大地》: “我取了一個中國名字,穿上中國的衣服。我心里早就知道,我無論在哪里找到朋友,我就在那里獲得新生。” 他曾于 1924 年來到中國,一邊向中國讀者講詩,一邊在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陪同下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詩人徐志摩將他稱為“自然界的一個神秘現象”,不可侵凌,不可逾越。 泰戈爾與林徽因、徐志摩 ?????????????? 傳聞當泰戈爾即將離開北京時,有人問他是否落下了什么東西。 他答道:“除了我的心外,什么也沒落下。”
|
|
來自: 格林書屋 > 《首藏網絡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