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縣以居皂里江(今金馬河)津之所得名。古為蜀國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秋,秦滅蜀。“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新津為秦國領地。“(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昭襄王)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改蜀為郡”,新津屬蜀郡。秦滅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蜀郡是其一,新津仍屬蜀郡。“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西南夷,分巴、蜀,置犍為郡”。新津地屬犍為郡。“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武陽縣,屬犍為郡”,新津地屬武陽縣。元封五年(前106),改梁州曰益州,蜀郡隸屬益州。太初四年(前101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陽”,縣城在今彭山江口附近。“孝昭始元元年(前86年),郡治移僰道”。孝昭始元三年(前84),以“南夷數叛”,郡治移至武陽。新津屬武陽未變。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犍為郡守李嚴“乃鑿天社山,循江通車道”,開辟了溝通成都平原與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漢安橋的舊渡口,故皂里江、文井江、布濮水(即蒲水,今南河)三渡合稱新津。東漢、三國、晉、劉宋,近五百年間,犍為郡在縮小,郡治在武陽縣未變,新津屬武陽,隸益州。南北朝時,蕭齊高帝時(479年—482年),犍為郡治復移僰道,新津仍是武陽縣地。蕭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改犍為郡(南部)為戎州,改武陽縣為犍為縣,并在當時的犍為郡北部置江州,領犍為一縣。新津為犍為縣地,屬江州,隸于益州。后西魏乘梁亂,奄有蜀土,于江原郡僑置犍為郡及僰道縣,改犍為縣為隆山縣(其時西魏勢力雖已伸至四川,但只占有蜀郡及犍為郡部分,為示領土廣袤。故于江原郡境僑置犍為郡及僰道縣)。新津在隆山縣境,仍屬江州。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析隆山縣北部置新津縣。縣亦因“新渡口”而名“新津縣”。縣治六門水(今鄧公場附近)。犍為郡治(僑置)亦遷泊于此。犍為郡原只領僰道一縣,此時領新津、僰道兩縣,隸益州總管府。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悉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犍為郡廢,蜀郡改為益州,治成都。新津和僰道兩縣改屬益州。大業三年(607年),又廢置諸州,改州為郡。益州復蜀郡。廢僰道縣入新津。新津隸蜀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分天下為十道,道下置州、縣。四川西部為劍南道,改蜀郡為益州。新津屬益州,隸劍南道。唐垂拱二年(686年),分益州,置蜀、彭、漢三州。新津屬蜀州,隸劍南道。縣治由皂里江東岸壩上移至南河北岸即今武陽鎮。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蜀州曰唐安郡。新津屬唐安郡。至德二年(757),分劍南道為東、西川節度,改唐安郡為蜀州,新津屬蜀州,隸西川節度。五代時,前蜀一切率循唐制,后蜀繼之,無所更變。新津仍屬蜀州,隸西川節度。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改道為路,新津屬蜀州,隸西川路。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為益、利、梓、夔四路。新津屬蜀州,隸益州路。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又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新津屬蜀州,隸成都府路。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升蜀州為崇慶府,屬成都府路。新津屬崇慶府,隸成都府路。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立陜西、四川行中書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分省四川,始改宋成都府路為成都路。新津屬崇慶府,隸成都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崇慶府為崇慶州,新津屬崇慶州,隸成都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特置四川行中書省,新津隸屬未變。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仍置四川等行中書省,廢路存府以統州、縣。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新津縣屬崇慶州,隸成都府,統于四川布政使司。清初,仍置四川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三級,州或縣有直隸于府或省的。新津直隸于成都府。康熙六年(1667年),以雙流土曠人稀,并入新津。雍正八年(1730年),復置雙流縣,新津地如故。嘉慶七年(1802年),于四川省布政使司下設五道,分統府、州(廳)、縣。新津仍直屬成都府而隸于龍綿龍茂道,至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名川西道。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清道制,置府、州(廳)以統縣,隸于省。新津屬成都府而隸于四川省。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廳)設置。復置道,分四川為川西等七道。 民國三年(1914年),更川西等七道為西川等五道,以道領縣。新津均屬西川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復廢道,實行省縣制。新津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即溫江專區)督察,隸于四川省。1949年12月25日,新津解放。這時,四川分川西、川東、川南、川北四個行政區公署(簡稱“行署”),原專區未變,分隸四個行署。新津縣仍屬溫江專區,1950年5月改屬眉山專區,均隸川西行署。1953年初,復置四川省,撤銷四個行署,省下仍設專區。1953年3月眉山專區被撤銷,從3月10日起,新津改屬溫江專區。1960年7月1日,撤銷新津縣建制,并入大邑縣。1962年10月20日,恢復新津縣建制。1983年7月,實行市管縣,撤銷溫江專區建制,新津縣屬成都市轄縣。 梨花溪風景區距新津縣3000米,占地近萬畝,每年春天,梨樹漫山遍野。景區內的烏尤寺創建于唐代,新建的觀音殿高大雄偉。新津觀音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始建于南宋淳 新津觀音寺熙八年,四周九峰環抱,形成九朵蓮花盛開,觀音寺居蓮花中央,故名"九蓮景"。寺內保存完好的明代繪制的佛教十二圓覺壁畫,觀音寺殿內明代塑像完成于明成化十八年。"古今第一忠孝儒林"--是新津純陽觀為紀念呂純陽(呂洞賓)于上世紀初修建,為省級保護單位。該觀占地2.7萬平方米,緊鄰縣城。新津老君山坐落于距縣城約2000米處稠梗山顛。老君廟的建筑為縱向布置,依山取勢隨地平面逐漸升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