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個人叫劉基,字伯溫,也就是劉伯溫,寫了篇文章,叫《郁離子》,里邊有個文章是寫賣藥的,遇秋摘錄下來: 蜀賈三人,皆賣藥于市。 其一人專取良,計入以為出,不虛價,亦不過取贏。 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價之賤貴,惟買者之欲,而隨以其良不良應之。 一人不取良,唯其多。賣則賤其價,請益則益之,不較;于是爭趨之,其門之限,月一易,歲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趨少緩,再諅,亦富。 翻譯成現代文: 這個故事說的是四川有三個商人,都在市場上賣藥。 第一個人,專門采購優質藥材,按照進價確定賣出價,從不虛報價格。但是,到他這買藥的人很少,所以他就不賺錢。 第二個人,優質藥材和次等藥材,一并采購,售價的高低,根據買者的需求來定。到他這買藥的人比較多,過了幾年,他就富有起來。 第三個人,不講質量只講數量,大量采購次等藥材,售價也很便宜,買家要求多給點他就多給點,從不計較。結果,人們爭相到他這里買藥,買者太多了,導致他店鋪的門檻每個月都要換一次,才過了一年,他就非常富有了。 這個古文里的情形,現在還是一樣,看來古今人性都一樣。 對于便宜的東西,人有一種天然的喜歡。當這種心理出現在看病的場合的時候,就非常麻煩。 遇秋現在用的中藥一般都是品牌中藥,價格偏貴一些,但是品質有保證。 因為中藥品質的鑒定,是非常復雜的,有時看起來差不多的中藥,價格卻相差很大,就是因為品質不同。病人一般都是外行人,當然不可能分清楚。 現在有些電商平臺也可以抓中藥,價格是非常便宜,有時便宜到難以置信。但是有些病人喜歡這樣的。 結果就是,處方沒有效果,然后怪醫生沒有水平,而不會去想我這么便宜抓的藥,會不會是假的? 同樣的,診金也是一樣,有貴有便宜。雖然說便宜的不一定就不好,貴的就不一定就好,但總體概率來講,貴的大概率會比便宜的水平高。 基本道理就這么淺顯,但是,大多數還是會輸給人性。 袁遇秋,中醫醫師。多年來博覽群書,衷中參西,精益求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