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劉伯承 劉伯承因病離開軍事院校1957年7月3日,劉伯承曾傾注過無數心血的戰役系52名學員畢業了。 這批學員中有上將楊得志、李天佑、韓先楚、陳錫聯、劉震,中將有秦基偉、劉忠、吳克華、陳先瑞等22人,少將有賀晉年、劉賢權、謝振華等25人,他們在經過三年的系統學習后,不管是在文化知識、政治理論水平還是軍事指揮藝術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高,成為全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材! 在這批學員畢業后,整個南京軍事學院也開始了分校建院的工作。不久后,黨中央對劉伯承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安排,任命他為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然而,劉伯承元帥的身體情況,讓他難以繼續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為此便給毛主席和彭老總寫信,請求免任高等軍事學院的領導職務: 原來就是殘衰多病的身體,勉任6年學術工作,極感吃力。自1953年患虛脫癥以來,腦力、眼力、神經和創傷諸多舊病反復糾纏,已經難于看書提筆,休假也多;因而不能時常參加教材編審工作,不能更多參加思想提高工作……據此,請求免任我以高等軍事教育這么更重要的新職,并請在移交南京軍事學院職務后,乘間療養一個時期。 圖丨劉伯承 面對的劉伯承的這個請求,中共中央軍委很快便批準通過了。 9月13日,軍事學院召開大會,歡送劉伯承離任,歡迎新任院長廖漢生到職。不過當時令人遺憾的是,劉伯承元帥因身體的緣故,在上海接受治療未能出席,但大家還是表達了對劉伯承元帥的敬意,為他過去所做的成績而歡呼。 1959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成立了戰略小組,經過一段時間療養的劉伯承被任命為組長,徐向前為副組長。從此之后,劉伯承便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國防建設事業中。 劉伯承在擔任軍委戰略小組組長期間,所做的一件重要工作便是深入到東北邊防一線視察,了解邊防建設和戰備工作情況。 1964年7月4日,劉伯承帶上幾名參謀人員制定了為期25天的東北視察工作行程。每到一個地方,劉伯承都要走一走,跟當地領導同志和部隊負責人談談話,聊聊工作,將自己的想法跟他們說清楚,鼓勵他們要好好工作,不能辜負人民的期望。 圖丨劉伯承 劉伯承在經過這25天的視察工作后,對于東北邊防一線的情況有所了解,這也為日后制定戰略計劃提供了重要依據。總的來說這次視察工作是成功的,但不幸的是,劉伯承在這次視察工作即將結束時,身體無法支持,不得不返回北京接受治療。 在之后的歲月中,盡管劉伯承元帥因為病情的緣故,無法再親臨一線工作,但是他依舊關心著國家的國防和軍事院校的建設。他將自己多年收藏的軍事書籍全都捐獻給了軍事院校,并對后來者叮囑道:“你們一定要好好辦學,好好為國家培養軍事人才,一點也馬虎不得!” 黨中央對于劉伯承的病情也十分關注,周總理曾多次前往醫院,去看望這位老帥。同樣,毛主席也因為劉伯承的病情而作過批示,讓醫護人員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這位老帥治療。劉伯承也越來越感到自己力不從心,為了避免影響工作,劉伯承便向黨中央提出請求免去自己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職務。 圖丨劉伯承 1986年10月7日17時40分,94歲的劉伯承因病逝世,終年94歲! 劉帥的遺囑劉伯承元帥在病逝前,曾留下遺言,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到自己曾經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 正是如此,劉帥的夫人汪榮華便報請黨中央批準。黨中央在收到這份請求后,便以最快的速度批準通過了。盡管黨中央批準同意了,但是有個問題卻難倒了汪榮華,那就是: 由誰去撒骨灰、撒到什么地方、怎么撒法,要有個安排。最好找一個有撒骨灰經驗的人當參謀,協同他們去完成這不同尋常的任務。 不過正當汪榮華為此而煩惱時,傅學正毛遂自薦,要為劉帥撒骨灰服最后一次務。那么傅學正是何人呢?他又和劉帥一家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圖丨劉伯承和陳毅 1976年,劉伯承元帥從醫院搬回家中治療,軍委辦公廳曾特意交待傅學正等工作人員,要主動關照劉帥治病和生活方面的事務。因醫療需要,每年春季劉帥便需要由城內搬至城外,秋季的時候又從城外搬至城內,每次搬動都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傅學正等工作人員做很多準備。 外加上,每逢過節,組織有關負責同志、勞模代表去探望老帥等等,正是因為如此,傅學正便與劉帥一家很是熟悉。當然,傅學正敢于毛遂自薦,不僅是因為他和劉帥一家熟悉,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定的辦理喪事的經驗。 從1963年羅榮桓元帥去世參與辦理喪事起,傅學正先后參加辦理黨和國家領導人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等領導同志的喪事達百起之多。當然,傅學正也參與組織過海上、陸地撒骨灰儀式,為此他才會毛遂自薦。 汪榮華在得知傅學正的意見后,很是高興,為此便立即向中央軍委進行了匯報,請求批準。在通過中央軍委的批準后,傅學正便成為了領隊,協同劉伯承元帥的長子劉太行以及有關方面的同志去執行撒放劉帥骨灰的神圣任務。 圖丨劉伯承 1986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劉伯承元帥的追悼大會。10月17日下午,傅學正前去劉帥家中報到。在汪榮華主持下,劉太行三兄妹及有關同志參加,研究了撒骨灰的準備工作。 首先是需要確定是撒骨灰的地點,劉伯承元帥一生南征北戰,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還真不少。在經過反復比較后,最終確定下來六個地方:四川瀘州、太行山、大別山、淮海戰場宿縣、南京軍事學院舊址、四川省開縣趙家場。 在確定下來地點后,汪榮華特意向大家強調,所到之處不要打攪黨政機關,沿途不要設靈堂,更不要安排吊唁,也無需搞新聞報道。 傅學正等人根據汪榮華的要求,擬定了實施計劃,并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準。由軍委辦公廳下達給北京軍區、南京軍區、成都軍區、空軍協助執行。 圖丨為劉伯承元帥撒放骨灰的專機 追悼會結束后,劉帥的骨灰從人民大會堂移至家中,預先分成6個等份,用紅綢布包好放在骨灰盒內,待撒放時摻些鮮花花瓣。 10月21日上午8時30分,在西郊機場舉行了隆重地送別劉帥骨灰儀式。中央軍委、三總部以及軍委在京各大單位負責人都前來為劉帥送行。整個現場氣氛低沉,三軍將士揮淚默哀致意,向德高望重的老帥行最后的軍禮。 9時整,飛機載著三軍將士的無限哀思飛離首都,向南京飛去。南京軍區早就知道劉帥骨灰部分將要撒在南京的消息,為此早就做好了預案。等飛機抵達南京機場后,軍區按照汪榮華的要求,沒有大招旗鼓,沒有迎接儀式,只有軍區司令部管理局的負責人帶著兩輛小車、兩輛面包車過來接。 當天下午,傅學正一行人和南京軍區進行溝通,最終確定了劉伯承元帥骨灰撒放處。 10月23日10時整,軍區向守志司令、傅奎清政委、前任司令聶鳳智、政治委員肖望東等人來了,參加了這次的儀式。在活動結束后,傅學正一行人便乘坐飛機向徐州方向飛去,并順利地在宿縣完成了此行的任務。 圖丨傅學正守護在劉伯承元帥骨灰盒遺像前 在這次行動中,最讓傅學正印象深刻的便是護送劉帥回太行山。 10月27日,傅學正一行人抵達太行山后,馬路兩旁站滿了迎接的群眾,大家紛紛泣不成聲,有人大聲說道:“劉帥你回來了!我們想念你呀!人民沒有忘記你們呀!” 傅學正和劉太行等人見到此景,都泣不成聲。劉太行兄妹哭得說不出話來,便讓傅學正代他講幾句話。傅學正克制了下自己的情緒,用嘶啞的聲音說道:“劉帥回來了,來看望大家了……” 在劉帥撒骨灰的神圣任務圓滿完成后,傅學正回想起這些天來的所見所聞,不禁感慨道:“共產黨和老百姓的感情真深厚啊!” 劉太行對革命老區的關注老百姓為何對于劉伯承元帥如此的敬佩?除去他那赫赫戰功外,我們也能夠從他對子女的教育中可見一二!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劉伯承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哪怕是新中國成立后也是如此。在對孩子們的教育上,劉伯承曾對妻子汪華榮說: 戰爭年代,我們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現在新中國成立了,國家還很窮,人民生活也不太富裕,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子女的生活,決不能搞特殊,要和百姓大致相同! 圖丨劉伯承全家福 對于子女的教育,劉伯承向來講究言傳身教,如果大人自己都做不好,還嚴格要求孩子去做好,這像什么話? 想當初南京剛剛解放后,劉伯承特意在空閑時間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參觀中山陵。結果到了那里一看,中山陵因某種緣故暫不接待參觀者,劉太行內心便有些不高興:“爸爸是市長,跟管理中山陵的干部說一聲,不就進去了嗎?” 中山陵干部聞訊趕來后,對劉伯承說道:“歡迎首長來參觀!”還不等對方再開口,劉伯承直接說道:“謝謝,要按規定辦事啊!”說完這句話,劉伯承便帶著孩子們轉身離開了。在回去的路上,劉伯承看到兒子劉太行有些不高興,便說道: 爸爸雖然是個高級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員一樣,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因此也應該按規定去辦事,不能搞特殊化。 圖丨劉太行 對于孩子讀書,劉伯承要求極其嚴格。在劉太行10歲的時候,學習自覺性比較差,每次放學腦袋里都想著去哪里玩,對學習不怎么上心。劉伯承盡管平時工作繁忙,但是對于子女的教育從來沒有松懈過,在得知劉太行的情況后,劉伯承每天下班都會檢查他的作業,并且要求他背一些文章。 正是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劉太行一改之前的貪玩,每天都踏踏實實的學習。在劉太行高中的時候,他理科學得不錯,但更喜歡文科。某次和父親談起了大學想學文科時,劉伯承說了一句令他終生難忘的話:“像你這樣的人學文不行,無大才大德啊,我對孩子沒有大的要求,還是學技術吧,自己能自立就好。” 劉伯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工科,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劉太行也沒有讓自己的父親失望,他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從不借用家里的關系,老老實實地空軍第二研究所工作。 劉太行在空軍第二研究所工作十多年,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盡心盡力,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認可。在1987年,劉太行被調到空軍指揮學院任職,一直工作到退休。 劉太行在退休之后,他便非常關注太行革命老區的發展,看看當地百姓的生活情況如何,有什么困難要解決。 圖丨劉太行和老區孩子們在一起 在經過一番實地調研后,劉太行發現盡管革命老區相比較戰爭年代有了極大的改變,百姓的生活也好了起來,但是比那些發達地區還是有所差距,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劉太行便決定給河北涉縣木井村辦一所希望小學,他自己先拿出了一萬塊錢,又四處籌款,最終成為為當地創辦了一所學校。等到開學的那天,劉太行親自去看望孩子們,看著孩子們那明亮的雙眼,以及對知識的渴望,劉太行內心感觸頗多。 每次前往革命老區,劉太行內心都久久無法平靜。在他看來,革命老區的老百姓,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而現如今他們的生活還很清苦,自己作為共產黨員,作為開國元勛的子女,有責任有義務地幫助他們,為革命老區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在之后的歲月中,劉太行積極地為革命老區發聲,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革命老區的發展,讓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來幫助革命老區的發展。 圖丨劉太行晚年 正是在劉太行等人士的呼吁下,國家也出臺了不少為革命老區發展而扶持的文件和政策。在談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時,劉太行笑著說:“都是為人民服務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