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詞文化領域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詞窮而后工。 就是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詩人寫出來的作品才更有深度、更深切、更真實、更漂亮。 而這豐富的人生閱歷,基本上是受苦受難。 所以那些知名詩人要不然就是仕途坎坷,要不然壯志難酬,要不然——窮。 但凡事都有例外,也有人仕途順利,生活滋潤,還能把詩詞寫好. 這個例外就是北宋“太平宰相”晏殊。 宋定下的國策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經過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之下,內外都很安定,逐漸發展成讀書人天堂。 淳化二年(991年),晏殊出生于江西臨川,他自小聰慧,有神童之稱。 晏殊三歲識千字,五歲誦文章,七歲寫詩詞,14歲與全國上下1000多名進士一同參加科舉,而且還考得不錯。 小小年紀的晏殊在皇帝面前絲毫不怯場,侃侃而談,很受真宗賞識,被賜同進士出身。 就這樣,晏殊這位神童少年不出意外的自此官運亨通,青云直上,一度成為當朝宰相,才有"宰相詞人"之稱。 太平宰相富貴詞。 晏殊生逢盛世,有錢有權有時間,所以他的詞大多是在請人吃飯、特別高興的時候寫的,給自己的詞集取名叫《珠玉集》。 珠玉者,富貴而不鄙俗,艷情而不纖佻。這也表明晏殊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淡妝濃抹,好看又舒服。 正是因為如此,他開北宋婉約詞風,被譽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是宋詞真正的發端之人。 并且晏殊在教育和選拔人才上,對文化界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北宋初期的文壇巨匠韓琦、富弼、王安石、范仲淹等等都曾得益于他的獎掖和推薦。 今天長風就給大家分享一首晏殊代表作品詞,全篇都是名句,歷來備受推崇,更是寫出了人生大境界之一。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極適于抒情。 晏殊的這首《蝶戀花》寫深秋懷人,堪稱是此詞牌的代表之一,同樣是宋詞的名篇之一。 這首詞上闋著墨于景,寓情于景。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秋天的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了露水,似乎是默默飲泣的留下露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 首句互文的寫法點出了節令和時間,同時“愁”、“泣”二字又將人物的主觀感情移于客觀景物,把蘭花和菊花人格化,為整首詞定下了愁苦無限的基調。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而對氣候非常敏感的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看著燕子成雙,反襯著人的形單影只,更顯此時主人公的愁恨和無奈。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明月不明白人的離別之苦,只顧著把那斜斜的銀輝在房間撒了一夜。 主人公是多么的無聊無奈呀,月光照了一夜,而他卻呆呆地看了一夜,想了一整夜。 正是這一整夜沒有睡,他才知道晚上刮了多大的風,吹落多少樹葉,很好的引出下闋登樓望遠,聊抒心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天那西風蕭瑟慘烈,不知凋零了葉子。我獨自登上高樓遠望,窮極目力,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仍然沒有看見目標。 請注意,這里作者從早上一直到晚上,他可能一直在高樓上望呀望的,并且高樓“獨上”和燕子“雙飛”這一對照,才更顯主人公的愁恨。 人有這種愁恨,才會賦予周邊環境本沒有感情的蘭花、菊花、明月等意象有了不一樣感情。 主人公在高樓上望著遠方,蕭瑟西風過處,能夠凋落多少葉子,但吹不散我心中的愁緒、內心的相思。 這里主人公的目光從庭院之物轉變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因為站得高看得遠,但“望盡”這天涯,心中的人兒,卻無法看到,更不知道此時在何方。 所以一句“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是道盡了詞人內心的不舍與無奈,因為我想要和我的心上人通信,但山高水遠,路途漫長,人在何方都不知,我能寄往何方?這一句真是有寫不盡的相思,訴不完的思念呀。 這首詞意蘊含蓄,雖然有望而不見的相思愁苦之情,但又不失高遠和灑脫,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 王國維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作為人生的第一層境界。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要苦難、波折、迷茫,但也要勇敢地迎難而上,即使是獨自一個人也要敢于追求,敢于站到高處去了解不一樣的風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