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美學考古、短視頻與拼貼的銀幕景觀薈萃 文 / 謝欽 在第五屆平遙電影上大獲全勝的影片《宇宙探索編輯部》終于在2年之后迎來了院線的公映。這部由90后導演帶領著他年輕的團隊完成的長篇處女作,頭頂“神片”的光環,在眾多影迷的期待中與觀眾見面。 豆瓣評分8.4,累計票房超6000萬,目前這部影迷圈的封神之作似乎并沒有帶來預期的話題和票房,使得影片成為迷影文化內部的一次小型狂歡。《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的類型混雜,以及新世代美學特征的顯現,使得它無法進行簡單歸類,這部電影本身所攜帶的現象和意義,或許能為我們觀察90后新一代影人的創作面貌提供新鮮的路徑。 攝影機的自我的表述及敘事 在這部長篇處女作之前導演孔大山和主演兼編劇之一的王一通都已嶄露頭角,各自都有令人驚喜的短片作品。孔大山2015年拍攝的偽紀錄短片《法治未來時》曾一度走紅網絡并備受關注,王一通的短片《殺豬匠》曾在“柯首映”網絡短片展映中就頗為驚艷,長片版在平遙電影節拿到WIP最佳影片。在他們的前作中均不難看到網絡文化、短視頻生產方式對其創作的影響,浸潤在網絡環境中的青年導演們的創作動力、美學風格,節奏、視聽的處理明顯與上一輩80、70后的創作者不同。這兩位有著較為相似的學院背景和創作經歷的導演,經過2年的劇本打磨與之后的合作拍攝,完成了這部《宇宙探索編輯部》(后簡稱《宇宙探索》)。 《宇宙探索》的偽紀錄片風格延續了導演孔大山的前作,也成為很多影迷津津樂道的話題,偽紀錄片并不是一個新鮮的類型或風格,模擬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制造一種現場感和真實性,以攝影機的在場來體現事件的正在發生,但與真實紀錄的不同在于觀眾已知這種真實感是被制造的,媒介完全暴露自身而形成了多一重的觀看以及套層結構,因此對于觀眾來說看編導怎么講好這場戲中戲甚至比故事本身更加過癮。攝影機成為了虛構的一部分,成為一種表演,一個角色,并且在敘事的層面需要自圓其說。例如《女巫布萊爾》這一類型的恐怖片,攝影機形成一個自我封閉的結構,或日本影片《攝影機不要停》中攝影機視角被拆穿形成了媒介自指的元電影結構。 《宇宙探索》在前半段敘事中我們能看到很多人物看向鏡頭的畫面,無論是主角直接對著鏡頭回答問題似的陳述,還是新出場的人物貌似忽然面對鏡頭的尷尬表情,都非常直接的提示觀眾這是紀錄片。影片的后半段雖然沒有了打破第四面墻式的對話,但鏡頭的運動方式和剪輯依舊是紀錄片式的,跳切的方式成為長鏡頭的反面,打碎了時間的完整性,讓人強烈的感受到敘事節奏的加快,同時人物的話語是被選擇和被操縱的。偽紀錄片常常與類型片結合形成多重敘事和跨類型的融合,增強了觀影的參與感和趣味性,對于這部影片來說,偽紀錄的敘事策略搭配其故事主題和類型是較為自洽的。 尤其最后一段在西南深處的山洞中,攝影機打開燈光幫助唐志軍尋找孫一通,強介入式的參與到敘述中,由于之前的鋪墊觀眾并不覺得過于突兀。回到城市之后的鏡頭方式發生了變化,在客觀視角中攝影機不動聲色的逐漸隱藏了自己的存在,敘事回到了銀幕空間內部,直到最后鏡頭遠離地面,飛向宇宙,完成了攝影機自我的表述和敘事。 “滿”與“快”的屏幕美學和短視頻集錦 個人以為這部《宇宙》令人興奮和欣喜并不在于偽紀錄片的敘事選擇,而是其 美學上的變化,是青年創作者帶來的一種感官與表達上的新面貌,讓我們看到90后電影人的成長與這個世代創作群體的些許樣態、新的電影趣味和這種趣味背后的時代審美變化。 其一是一種反都市的美學考古風的回潮。隨著后疫情時代的消費降級,審美降級也成為一種顯學,在B站、小紅書等網絡平臺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關于審美降維的帖子,年輕的up主們開始懷念30年前的精致與多元,從八九十年的港風女明星,古早的服裝品味到影視劇質量不一而足,由于不滿現代審美的單一化,一種審美考古的情緒漸漸顯現出來。同時在996、內卷、躺平等城市文化語境的爭論中,年輕人逐漸出現了反城市美學的沖動。影片中唐志軍從都市、縣城、鄉村到西南深處的洞穴一路遠離主流世界,路途中充滿了縣城鄉村景觀,其視覺元素是去都市化的,但反而建立了一種反潮流的美學特征,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唐志軍從身處都市的處處尷尬到在山林中策驢奔騰的自由自在,最后在“柏拉圖”式的洞穴中找到答案。 同時短視頻、殺馬特文化讓我們看到了都市審美之外的另一種野生的、充滿能量的,曾經被遮蔽的族群和世界,它帶給我們的刺激首先是視覺上的,這些攜帶著現代與前現代的巨大反差和張力的畫面,具有某種強烈的不和諧音,就是居伊?德波所描述的“景觀社會”。“一種被展現出來的可視的客觀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種主體性的、有意識的的表演和作秀。”——居伊?德波。景觀化的世界讓我們反觀自身,進而體認自我的處境。 在《宇宙探索》中我們第一次如此密集的看到這么多關于“景觀社會”的表述,形成了城市、縣城、鄉村的景觀大薈萃,其中如此多的符號堆積,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精神病院中的師徒四人、路邊抽煙的孫悟空、野地里的婚紗、山林中的佛像、開霓虹UFO的紅帽男子、冰柜里的硅膠外星人......它們作為一種奇觀指向現代性帶來的沖擊,這些在當地人眼里自然而然生成并司空見慣的場景,在外來的“文明人”眼中是如此的荒誕,也是如此的藝術。 除此之外,屏幕美學也是顯而易見的,快速的剪切、密集的信息量、超飽和的BGM,后現代式的解構與拼貼。除去視聽,《宇宙探索編輯部》在敘事上也體現出了類型的大拼貼,公路片、探險、懸疑、無厘頭喜劇、走近科學式紀錄、鄉村鬼故事、熱血漫畫、看完電影甚至有種幻覺,似乎看了很多個短視頻的大集合,又或者看了一部超長的網紅博主“神龍士力架”出品的視頻故事片。 因此“滿”是這部電影的美學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如今的觀眾在網絡環境的培育下對于視聽的需求。幾乎在影片上映的同時,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我們能夠看到同樣的美學風格在繪畫上的表現,尤其是在市場上備受追捧的90后青年藝術家們的作品面貌,飽滿的屏幕亮色,堆積與滿到溢出的形狀與筆觸,視聽與平面此時形成了一種呼應,亦形成了這個時代新的美學表征。 同樣“快”也作為不同于以往偽紀錄片較緩慢的節奏成為本片的視聽表現之一,跳切形成了影片剪輯的基本節奏。而在另一部今年極具話題的影片中,挪用與拼貼,“滿”與“快”也建構了影片的后現代主義視聽表達,那就是今年在奧斯卡大獲全勝的影片《瞬息全宇宙》,這兩部電影放在一起形成了頗有意味的互文關系。 媽的多重宇宙和爸的探索宇宙 如果說《瞬息全宇宙》是在時間穿越中進行拼貼,那這部《宇宙探索》就是在空間景觀中的拼貼。同樣的元素大爆炸,同樣的無厘頭和非主流,《瞬息全宇宙》混雜了香港無厘頭喜劇,Cult片等等類型和片種,在楊紫瓊所扮演的女主角穿越平行宇宙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太多熟悉的符號、造型與風格的大集合,導演以極快速、嘈雜的視聽剪輯方式構成了一個當代故事。 我們還可以從性別的緯度看到這兩部影片對不同性別的描述,《瞬息全宇宙》的另外一個譯名為“媽的多重宇宙”,時髦的視聽下其實包裹了一個非常傳統和保守的價值觀,母親作為家庭的核心和傳統價值的守衛者拯救親情乃至拯救世界的故事。而《宇宙探索》則是關于父親的敘事、講述父親對于理想主義的堅持,父親的一路狂奔,逃離、和解和解脫。母親的回歸和父親的出走,都某種程度上完成了自我價值和意義的實現,在東方和西方之間,在母親和父親之間,而更加意味深長的是,這兩部影片其實都并沒有打破傳統的性別規定和想象。 《媽的多重宇宙》是在虛無主義中用愛發電,以母愛拯救世界,在《宇宙探索》導演用那日蘇的話告訴觀眾“用愛發不了電”,但用理想主義似乎可以喚回希望與生機。那頭眼前吊著胡蘿卜的走失的驢,跟唐志軍一樣因為某種理想最終到達了自由之地,迎來了生命的高光時刻,在熱血的BGM中狂奔,唐志軍也因為看到了宇宙的輪廓而找到了生命的答案。 無論是“多重宇宙”還是“探索宇宙”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兩部影片都以超自然的想象和描述,通過穿越,通過尋找外星人,以更宏大的宇宙敘事,最終講述的是向內探索,關于回歸現實,并確認現實意義的故事。從中我們看到東西方青年導演共同的視覺經驗,理解世界的方式,形成了某一種互文、某一種時代的共性和美學的呼應。 除了美學上的新鮮感,本片最大的價值的就是讓我們嗅到了一絲理想主義回潮的氣息。對于邊緣的、遠離主流體系的個體的肯定,它代表著年輕人對于多元價值的認同。 在片尾的音樂和字幕滾動中,攝影機敘事還在繼續,鏡頭給出了答案,讓我們看到了唐志軍所描述的宇宙的輪廓,在鏡頭逐漸遠離人、城市、地球、星系......這樣無盡的過程中感受無限與虛無,這是只有影像才能夠如此直接有力、直擊視覺和心靈的時刻,而在塵埃和虛無的盡頭是重新生成的DNA螺旋結構,生命重啟了,成為整部影片的題眼。可以說《宇宙探索》的基調是樂觀的,理想主義的,是用一種自嘲和戲謔來抵達詩和遠方。 這部影片讓我們再次印證電影作為時代歷史的容器的事實,也看到了網絡一代電影人發力的起點,以及電影未來的活力及其可能性。 《宇宙探索編輯部》即將官宣流媒體上線時間 敬請期待 導筒孔大山專訪:2023年度期待,來了 ▲▲▲ 創作不易,感謝支持 |
|
來自: 導筒directub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