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詳細介紹了四化框架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情況,包括研究數字價值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治理相關的核心技術產業,具體梳理其內涵概念、技術特點、產業市場規模、產業鏈結構和產業全景圖譜。 01 頂層設計:《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印發,數字經濟政策頻出 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規劃》提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圖1: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 資料來源:網信辦,德邦研究所 政策的頻繁推出標志著發展數字經濟和建設數字中國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近些年,數字經濟的相關政策的發布頻次快速提升。數字經濟政策領域,2021年數字經濟八大類政策合計發行1099個,同比增長171%,政策對數字經濟支持力度明顯上升。細分領域方面,在2012年至2021年數字經濟八大政策發行合計值中,產業數字化轉型占比最高,其次為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基礎設施,占比分別為28%、17%和14%。 02 發展現狀:“四化框架”深化發展,持續做強做優做大 2016年后,我國進入了全面數字經濟時代。與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不同,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要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均發生了重大變革。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量,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 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增至45.5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3.6%,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2.9%提升至39.8%,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展望未來,我國數字經濟開啟量質齊升的新十年,根據中國信通院估計,預計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60萬億元,到2032年,將超過100萬億元,十年間增長將超50萬億元。 從發展方向來看,數字經濟發展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數字價值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治理。 數據價值化對應的是數字經濟時代生產要素的變革,包括但不限于數據采集、數據標準、數據確權、數據標注、數據定價、數據交易、數據流轉、數據保護等。 數字產業化則是對應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的變革,即信息通信產業,具體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電信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行業等。 產業數字化同樣對應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的變革,即傳統產業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車聯網、平臺經濟等融合型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數字化治理對應數字經濟時代生產關系的變革,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數字技術+治理”為典型特征的技管結合,以及數字化公共服務等。 圖2:數字經濟“四化”發展框架 資料來源:《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德邦研究所 03 四化框架下的投資全景圖 數字價值化上,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即數據要素。 數字明確納入生產要素,數字要素的市場政策不斷深入。根據信通院定義,“數據要素”一詞是面向數字經濟時,在討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語境中對“數據”的指代,是對數據促進生產價值的強調,即數據要素指的是根據特定生產需求匯聚、整理、加工而成的計算機數據及其衍生形態,投入于生產的原始數據集、標準化數據集、各類數據產品及以數據為基礎產生的系統、信息和知識均可納入數據要素討論的范疇。 數據要素市場則是以數據產品及服務為流通對象,以數據供需方為主體,通過流通實現參與方各自訴求的場所,是一系列制度和技術支撐的復雜系統,是促進數據自主有序流動、提高配置效率、發揮數據價值的關鍵。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測算,2020年我國數據要素市場規模達到了545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1749億元,2021年至202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結構上,截至2022年,數字要素細分市場中數據存儲、數據分析和數據加工市場規模占比最高,分別為22%、21%和20%。 數字產業化上,主要方向為物聯網、5G、云計算、大數據、AI、區塊鏈。 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等。數字產業化的關鍵信息技術包括物聯網、5G、云計算、大數據、AI和區塊鏈,物聯網技術收集海量數據,5G傳輸海量數據,云計算存儲和處理海量數據,大數據組織海量數據、AI應用海量數據,最后區塊鏈形成可信數據,促進資產確權。從數據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上述關鍵技術圍繞數據的收集、處理和應用形成了一個邏輯閉環,推進數據資源轉化為關鍵生產要素,成為發展數字經濟創新原動力。 第一是物聯網。物聯網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 如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采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一個巨大網絡。目前我國物聯網行業仍處于成長期的早中期階段,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點方向,物聯網市場空間廣闊。根據GSMA移動經濟發展報告預測,到2025年,中國物聯網行業規模將超過2.7萬億元,近五年復合增長率10%左右。 第二是5G。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具有高帶寬、低時延、大連接、低能耗的顯著特征,5G重點解決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移動通訊需求。5G發展已經進入規模化時期,2021年我國5G基站數達到142.5萬個,同比增長98.5%。到2030年,我國5G市場規模將達到6.6萬億元,相較于2020年增長超十倍。 第三是云計算。云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指的是通過網絡“云”將巨大的數據計算處理程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然后通過多部服務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序,得到結果后返回給用戶。云計算技術具備效能價值、工具價值、普惠價值和創新價值,是數字經濟中必不可少的新型通用生產工具。我國云計算行業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2022-2027年復合增長率將超36%。 第四是大數據。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征的數據集合。我國大數據發展步入深化階段,從“數據大國”邁向“數據強國”。2021年,我國數據產量達到6.6ZB(十萬億億字節),在全球占比9.9%,我國數據產量和產能居于世界前列。預計2024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將達到1577億元,未來三年復合年增長率22.6%,有望保持快速增長趨勢。 第五是AI。AI是研究和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系統是具備學習、思考、判斷、推理、證明和自我糾錯等能力的系統。根據艾瑞咨詢預測,我國人工智能行業規模將于2026年超過6000億元,2021年到2026年的CAGR為24.8%。同時,人工智能帶動相關產業規模,到2026年,相關產業規模將超過2萬億,2021年到2026年的CAGR(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2.3%。 第六是區塊鏈。區塊鏈是一項分布式共享賬本技術(DLT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 ,通過點對點通信、加密算法、共識機制等關鍵技術,建立一個多節點共同記賬的超級賬本,可以完整、不可篡改地記錄價值轉移(交易)的全過程,形成不依賴中心組織和現有規則的信任關系,是優化生產關系的利器。IDC預測,中國區塊鏈市場規模有望在2024年突破25億美元,中國區塊鏈市場規模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54.6%,增速位列全球第一,且市場規模有望保持全球第二。 圖3:數字產業化的關鍵信息技術包括物聯網、5G、云計算、大數據、AI和區塊鏈 資料來源:《信息化領域前沿熱點技術通俗讀本》,德邦研究所 產業數字化的方向為工業互聯網。根據《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全新工業生態、關鍵基礎設施和新型應用模式。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通過開放的新型網絡平臺,綜合應用新型信息技術和傳統工業技術,把設備、生產線、員工、工廠、倉庫、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等要素緊密地連接起來,打通工業制造生產鏈、價值鏈和產業鏈,實現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 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預計2025年將破2萬億。根據IDC預測,2022年全球數字化轉型支出預計18000億美元,未來五年平均增速16.6%,2022年中國數字化轉型支出預計為3265億美元,未來五年平均增速18.8%,數字化轉型保持高速增長。工業互聯網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徑,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根據中國信通院預測,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預計2025年破2萬億,2021-2025年均增速近19%。 數字化治理的方向為電子政務。數字化治理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數字技術+治理”為典型特征的技管結合,以及數字化公共服務等。電子政務是指政府機構運用現代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將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職能通過精簡、優化、整合、重組后在互聯網上實現,以打破時間、空間以及條塊分割的制約,從而加強對政府業務運作的有效監督,提高政府的科學決策能力,并為社會公眾提供高效、優質、廉潔的一體化管理和服務。 我國數字政府建設持續推進,數字政府治理服務效能顯著增強。根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截至2021年10月,我國193個省級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線了數據開放平臺,與2020年同期相比新增51個地方平臺,總數增長超過30%。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2014-2020年期間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不斷增長,2020年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為3682億元,同比增長9.10%。隨著我國政府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便捷化、基礎設施集約化水平越來越高,我國電子政務市場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較平穩增長,到2026年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將超過6500億元。 不過,在數字中國的推進落地中,也面臨一定的風險,包括相關政策推進不及預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具備不確定性,資本市場政策超預期變化,宏觀、微觀流動性出現超預期變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