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作家盧新華的一本書,他把財富比喻成水,會流動、會蒸發、會凍結、會滾雪球、會柔能克剛、會往低處走、會藏污納垢等。 家庭如一直在航行的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就當下而言,大部分的家庭都在努力賺錢,但是不見家庭真正富起來。也有一些家庭,忽然就翻船了,所有的財富都打水漂。 如果你的想要讓家庭越來越聚財,就得學會以下幾種持家的方法,堅持“筑壩截流”。 01 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善行”是無形的財富。
他主張,要做一個不爭的人,還要積極地幫助別人,順應一切自然規律。 從史書記載可以得知,老子教育了很多弟子,還指點了孔子,讓孔子得道。 他認為:“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 一個人資助別人,是不會窮困的,反而會變得富有。不管從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是如此。 老子很長時間,在周朝學習,拜見博士,又做了守藏室史。不大不小的官職,加上隨時讀書的便利,讓他衣食無憂,名揚四方。 后人根據老子的主張,建立了道教,老子被稱為鼻祖,子孫也被皇帝厚愛。他的家庭,不算富裕,但是“不窮”。 若是你也有“老子”的思維,主動去幫助人,那么你的家庭,能夠遠離窮困。 從致富的角度來說,你能提供“別人需要的”東西,你就能得到一筆錢。 比方說,你開了一家超市,為周圍的人提供了日常用品,差價就落入你的錢包;一些老舊的電器壞了,你去幫人修理,也能得到一筆修理費;人家的車有小毛病,你解決了,就是找到了門路。 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這是行善、賺錢兩不誤。若是你在利潤方面,適當向周圍的人傾斜,就更好了。 如果別人不需要你幫忙,你創造的東西,不是別人需要的,那就注定賣不掉,會砸在自己手里,損失財富。 比方說,你發明一個奇怪的牙刷,人人看到惡心。你耗費了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一點都沒有。 你對別人的幫助,會以各種形式,回到你身上。一家人都如此,回報就源源不斷,也是給子孫積累的德福。 02 幫助家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堵住“敗財”的漏洞。 一個家庭里的人,坐在一起,就像是圍成了一個“水桶”。 “水桶定律”告訴我們,水桶能夠裝多少水,不取決于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延伸一下,還能得到這樣的結論——水桶有一個小漏洞,不及時堵上,也是裝不住水的。
人人都知道,好吃懶做的人,就是家庭里的掃把星。 如何才能堵住家里敗財的漏洞呢?不是責罵、斷交,而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不要做治標不治本的事情。 清朝末年,京城被外來入侵者占有了,咸豐帝外逃,到了熱河,住進了行宮。 京城里,恭親王處理了很多的事情,也平定了戰亂,然后寫信,請咸豐帝來主持工作。 咸豐帝擔心自己成為俘虜,拒絕了恭親王的要求。 “國不可一日無君”,無奈之下,有大臣建議,遷都西安,既能保證咸豐帝的安全,又能顧全大局。 還好,過了一段時間,咸豐帝駕崩,沒有在西安大興土木。 從大局來看,清朝末年,有人主張開戰,有人求和,有人賣主求榮,敗光老祖宗的家底,就不奇怪了。 好的家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目標是一致的,人人都爭先,自然就能夠聚財。 要這樣想,每個人一天賺一百塊錢,余下二十元錢,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巨大的財富。 03 建立花錢的機制,形成“有舍有得”的家庭經營模式。
一個家庭要聚財,忌諱大手筆花錢,也忌諱太吝嗇。掌握好了尺度,就能享受到金錢帶來的快樂。 開小酒店的朋友小張的父親,一直哭窮,還逼著小張每個月給五百贍養費。 父母生病了,小張要全部負責,因此累得夠嗆。 父親過世之后,小張發現,父母的存款有十幾萬。還有,一部分存款,轉移給了遠嫁的姐姐。 與此同時,小張還在為酒店的周轉發愁,朋友邀請他合作開大酒店,因為手頭緊張,也放棄了。 對小張摳門,對姐姐大方,這樣的花錢模式,顯然會讓小張很傷心。最終的結局,就是兄弟姐妹不和睦,家庭陷入困境。 古人說:“有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想要聚財,就得把花錢的事,安排得妥當,一部分用來消費,一部分用來事業發展,一部分用來教育、養老等。 省錢會讓家庭變富,摳門會讓家人變成吝嗇鬼。這句話,應該警醒很多人。 04 善德可以塑造一個人,而財富只能塑造一間房子。 想要家庭真正富起來,并且世代都興旺,就得想盡辦法,塑造人,而不是修建大房子,留下大量的存款。 人人行善,家有無形資產。 人心整齊,形成致富洼地。 人會花錢,財源寬進嚴出。 祝大家,生財有道,聚財有方,錦上添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