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帕金森病,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偉人:拳王阿里、作家巴金、數學家陳景潤等,他們都是和帕金森病抗爭過的患者...... 目前我國6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患病率為1700/10萬,約有260萬帕金森病患者,約占全球患者一半。帕金森已成中老年人"第三殺手"。帕金森的發病已經開始呈現低齡化,特別是中青年型帕金森病患者(40歲以下發病)也是與日俱增。該病與年齡老化、遺傳、環境毒素(工農業污染、室內裝修污染、手機、電腦輻射可能致病)的接觸等綜合因素有關。20%患者因環境污染或受化學毒素侵蝕"中招"。患帕金森的青少年往往有帕金森家族遺傳背景,"他們之所以會早發病,是因為基因突變,而不只是單純缺乏多巴胺而導致腦組織逐漸被破壞。"一項流行病學調查證實,知識分子患帕金森病的比例的確比其他人群要高。 ![]()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其癥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 ![]() 到目前為止,醫學上仍未研究出其確切病因和根治方法,只能通過藥物、理療等控制或減輕癥狀,緩解病情發展,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1、心理疏導 帕金森病患者多存在抑郁等心理障礙,抑郁可以發生在帕金森病運動癥狀出現前和出現之后,是影響患者生命質量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同時也會影響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因此,對帕金森病的治療不僅需要關注改善患者的運動癥狀,而且要重視改善患者的抑郁等心理障礙,予以有效的心理疏導和抗抑郁藥物治療,從而達到更滿意的治療效果。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多巴胺類藥物、COMT抑制劑、MAO抑制劑、抗膽堿能類藥物等。藥物治療時需要注意的是: ?遵醫囑用藥:一定要按醫生的建議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物劑量。避免突然停藥,導致癥狀嚴重反彈。 ?按時用藥:按規定時間定時用藥。如果錯過了用藥時間或忘記服藥,不要在下一次用藥時將兩次劑量一起服用。 ?飲食注意:某些食物如酒、咖啡、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或含有酪氨酸的食物(如巧克力、奶酪)等可以降低藥物的療效,因此在用藥期間需要注意飲食。 ?避免與其他藥物的混合使用:在用藥期間,一定要向醫生說明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藥物,以避免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不要隨意改變治療方案:在藥物治療期間,如果需要改變治療方案,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 3、手術治療 早期藥物治療顯效明顯,而長期治療的療效明顯減退,或出現嚴重的運動波動及異動癥者可考慮DBS治療。需要強調的是手術可以明顯改善運動癥狀,但不能根治疾病,術后仍需應用藥物治療,但可相應減少劑量。 ![]() ![]() ![]() ![]() 4、康復訓練 康復與運動療法對帕金森病癥狀的改善乃至對延緩病程的進展可能都有一定的幫助。包括運動訓練、功能訓練、針灸理療、物理療法和體育鍛煉等。帕金森病患者多存在步態障礙、姿勢平衡障礙、語言和/或吞咽障礙等,可以根據不同的行動障礙進行相應的康復或運動訓練。如健身操、太極拳、慢跑等運動;進行語言障礙訓練、步態訓練、姿勢平衡訓練等。特別是姿勢平衡障礙,可讓患者主動調整身體重心、踏步走、大步走、聽口令、聽音樂或拍拍子行走或跨越物體(真實的或假想的)等可能有益。必要時使用助行器甚至輪椅,做好防護。若能每日堅持,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運動功能,并能延長藥物的有效期。
5、日常護理 使用輔助器具、適應性工具和改造環境可以彌補患者運動方面的困難,減少跌倒次數,如重新安排房間里的家具,創建暢通無阻的行走和轉彎路線,或提高床/椅/沙發的高度,墊高馬桶,方便患者轉移。對于晚期患者,目標是保護重要臟器功能,預防并發癥及廢用性肌肉萎縮,仍應積極進行支持性鍛煉,以避免體能進一步降低;每天都要有一定時間離開床去坐椅子,在椅子上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科學的護理對于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癥狀起一定輔助治療作用;同時也能夠有效地防止誤吸或跌倒等可能意外事件的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