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玩笑至于嗎? 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別那么小氣。 這些勸人寬容的言辭,或許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但換作自己是受委屈的一方,真的能如此坦蕩嗎?人最基本的素養,就是莫要慷他人之慨。 感到被冒犯的人沒有原諒,冒犯別人的卻要求對方接納所有。比這更無奈的現象是,有些父母便是最典型的這類人。 大學生母親故意“忘給生活費”,弄得兒子兩眼泛紅都說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一旦受到太多恩惠,日后出現矛盾就難以理直氣壯了。這個問題對待外人還好說,保持距離就好。 可換成是家長呢?有位男生就經歷了這樣的掙扎。他目前還是一名大學生,在外地讀書,要靠家長給的生活費完成學業。 但從小懂事的他,即使深知自己在上學,開口跟家長要錢也十分害羞;總覺得父母供自己這些年付出不少成本,虧欠家長。 可他偏偏有個“愛開玩笑”的老媽,這次返校前,母親故意裝作忘記給生活費。站在門口拿著行李的他,左右為難糾結于到底要不要提醒家長。 最后男生還是沒有好意思開口,直到坐上客車,家長才發來轉賬。并且母親還發朋友圈,表示她故意看看學生驚慌的反應。 男生看著母親開心的樣子,自己卻兩眼泛紅。他實在不太明白,為何家長會因為看到他窘迫的狀態覺得有趣。而對他來說,那種煎熬和尷尬卻再也不想體驗。 家長的“奇葩玩笑”,讓子女傷心,還當成樂子來炫耀評論區很多網友斥責了這位母親的行為,直言“自己絕對不做這類家長”。跟子女相處那么久,他們什么性格、懂事不懂事,家長會不知道嗎? 男生還是個大學生,知道體諒家長、不亂花錢,已經很懂事。為啥要用這種方式開玩笑呢?原來,很多父母有幾種典型的“奇葩玩笑”;讓子女傷心而不自知,還當成樂子炫耀。 “在這住吧,我們不要你了” 小時候估計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去親戚家串門時,人家只是客套地挽留一下,有些家長就“上頭”了。非要假裝轉身出門,讓娃住在親戚家。 直到娃大哭起來,家長才滿臉成就感地抱走。成年后受過教育的這代人,很難理解為何有些父母,總是通過嚇唬的方式,來確認子女離不開自己。靠眼淚換來價值感,忍心嗎? “把你許配給某某吧” 小學生喜歡過家家,思想很單純。可有一種家長或親戚,就喜歡拿這種問題取樂,學生年紀不小時,依然愛開玩笑讓同齡的小輩“亂倫”。晚輩一旦生氣,反倒被批評,究竟誰思想猥瑣? “上大學你申請貸款自己還吧” 供子女讀大學嚴格來講并非法律范圍內必備的義務,卻是大多數家長認可的一份職責。而且公辦院校本來學費就不高,除了特困戶,沒理由讓學生去學校貸款。 誰知這種事也有家長拿出來試探子女,有位母親被學生回懟后,指責學生不懂事:開玩笑就當真嗎?殊不知自己跟學生的關系,從此開始有了隔閡。 “啥時候賺大錢養活我們” 也許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能有出息,自己也能跟著沾光。但倘若真的想讓學生靠一己之力,改變整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只能說這類家長既不現實,也比較自私。 尤其是階層流動已經越發緩慢的時代,更難指望畢業生靠學歷逆風翻盤。這種玩笑,靠譜的家長想不到。說出來除了讓子女無奈,沒有多少正面的價值。 開玩笑學會分清場合和程度,是必備的素養在東方的家庭關系里,等級思維比較明顯,這注定了很多家長會將“權力”思想帶入親子關系。所以父母犯錯被包容,往往比學生更容易。 只要有了“養育之恩”,似乎來自家長的壓力和情緒的剝削,便順理成章;并不允許學生平等地表達。即使“奇葩”的玩笑令子女尷尬或傷心,很多家長也缺乏自省的意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