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作品《史可法殉城》賞析
史可法(公元1601-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家。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順天大興(今北京)籍,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馬士英等擁立福王于南京,授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后以史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攝政王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不卑不亢,流傳萬世。清兵大舉南下,史可法由揚州至白洋河部署防御,后退保揚州。他知城終不可保,決心以身殉國。清豫王多鐸命降將李遇春招降,一日來五書勸降,史可法不啟封,投之于火。清軍攻城,城破,他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清兵追及,大呼:“我史督師也!”被俘。多鐸以洪承疇為例勸降,史可法慷慨表示:“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壯烈就義。后人以衣冠葬于揚州天寧門外之梅花嶺。南明隆武帝予謚忠靖。乾隆中,追謚忠正。后人編《史忠正公集》傳世。
作品評論 這些寫實而唯美的作品,通過嫻熟的刀法和強烈黑白對比的運用,形成了宛如油畫卻又并非油畫的特殊審美意趣。我尤其喜歡畫面中那些由淺灰、深灰或棕色、黑色組成的層層疊疊的套色處理、勢如疾風般變換多端的刀法組合,這些遒勁有力的木刻刀法,或長、或短、或交錯、或順序排列,展現了極富力度的美感和版畫藝術獨具的審美意趣,從而區別于其他繪畫門類,是一種以刀代筆,捏刀向木(魯迅)的痛快!其中裹挾著藝術家的情感或情緒在心靈中的悸動。這一切在作者近期巨幅歷史版畫《史可法》中得以充分體現,發揮得更為酣暢淋漓。畫面中特具的黑、白、灰色調和鋒利的刻刀、印痕,烘托出歷史情節悲劇般的壯烈!大塊的版畫特有的黑色展示著瞬間的凝重,鮮活地再現了這一歷史事件。在這幅作品中,集中形成了袁慶祿版畫藝術的根本特征,從某種意義來看,袁慶祿的木刻人物畫創作,在中國近百年的版畫史上,開創了獨特的風格,填補了版畫作為小畫種而邊緣化的遺憾。如果說版畫藝術是一棵大樹的話,我們需要這遒勁有力的一枝,使得這棵大樹更其豐碩而壯大。 也許有人會奇怪,將自己的藝術探索從架上推向行為、裝置、影像。作品從寫實、具象走向抽象的筆者,為何能如此肯定和贊美袁慶祿這一寫實的、頗為傳統的甚至有些古典的藝術取向?這使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徐冰在評介我的作品時說過的一段話:“談應天齊的畫又談回到反映生活的老話題上了,但我想我們談的老話題可能比喊叫著'觀念、觀念’走向現代更有效些,因為我們從當下起步,從真實中去尋找。” 我想說,無論古典的、現代的或當代的,只有按自己真實的心靈指引去推進探索、去表現或再現生活,方為藝術中的上上境! (來源:今日版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