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世綸
作者簡介
首都國醫名師,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和馮世綸名醫傳承工作站首席指導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經典臨床研究所客座教授。代表著作有《經方傳真》《張仲景用方解析》《中國湯液經方》等。
近年來有一個現象,很多患者認為經方療效好,這說明了通過一些經驗教訓,人們認識了經方,開始關注經方。通過這一現象,我想到:人們在思考怎樣認識、學習、發展中醫。我認為,學中醫和發展中醫離不開思考。本文從六個方面談談我對中醫經方的思考。
什么是經方
中醫學源遠流長,是5000多年華夏文明的瑰寶。經方作為其中一支重要的理論體系,備受推崇。但自西晉王叔和用《黃帝內經》注釋《傷寒論》后,對經方的理解和應用受到影響。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經方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近年來,隨著業內人士的弘揚和學術界的大力倡導,經方又煥發出新的活力,出現了經方熱潮。但何為經方?即便是業內人士,也很難說得清楚經方的概念和定義,古今文獻也是莫衷一是,到底什么是經方呢?
經方的起源
通過文獻及考古考證,經方起源于距今10000年到5000年的上古神農時代。20世紀80年代在河北省蔚縣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中,可以了解到我們的祖先已經在適應自然認識大自然的過程中,應用八綱概念,陰陽寒熱虛實表里,體會并領悟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自然有白天、黑夜,有四季,有寒熱、溫涼的不同,其實就是陰陽的變換。人體也有相應的變化:冬季為了防寒,人們會把房屋建成坐北朝南,并在屋內新建火爐取暖。夏季為了防暑,會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顯然當時已經認識到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寒熱陰陽之理。漸漸的人們發現這種理論同樣適用于對疾病的治療,如著涼淋雨后,頭痛惡寒發熱等癥狀,可以通過某些治療方法得到緩解。比如火烤、熏烤或熱熨皮膚,喝熱湯或熱粥,并蓋上棉被,或用生姜蔥等煎湯熱服,或煎湯熏洗等方法使皮膚出汗,從而得到治愈。病位分表里:外感疾病初起多在表,可以采用發汗的方法,如生姜、蔥白、麻黃、桂枝等來發汗解表。但是人們會觀察到,病由表入里后,不能再用發汗來治療,而應該用治里的方法。在八綱看來,里證分陰陽、寒熱、虛實、里實熱者,用清里熱藥,如黃芩、石膏、大黃等;里虛寒者用溫補藥,如干姜、人參、附子等。在長期和疾病斗爭的治療過程中,人們逐漸總結了經驗,代代相傳直至夏商時代,有了文字才以文字記載的形式出現?!渡褶r本草經》就是其中的代表,并在漢代得到補充完善而成書,也代表了經方單方方證的形成?!稘h書·藝文志》已明確了中國有兩大醫學體系即醫經和經方。對經方做了精當闡述:“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睂嶋H標明了經方醫學的特點:經方用八綱認識疾病和藥物,有什么樣的癥就用什么藥來治療,具備了疾病的癥和相對應單位藥物治療的臨床經驗,單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為《神農本草經》,經方的發展,在單方方證臨床治療中,古人漸漸發現,有的病只用一味單方藥治療不利,漸漸摸索了兩味三味藥物協同來治療,甚至更多,這就組成了復方,并逐漸積累了許多復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為《湯液經法》,相傳為商代宰相伊尹所著。從傳承來講,其與《神農本草經》一樣,上繼神農,下承夏商。復方方證經驗形成于這個時代,其完善成熟于漢代,即《湯液經法》32卷。
理論體系的形成
歷經幾十代人單方、復方方證經驗的積累,推動了經方理論的發展。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經方發展至漢代時的主要理論是八綱,病位也只有表和里。而《傷寒論》的成書,有了重大變化,病位增加了半表半里。因而使八綱辨證發展為辨證,也標志著經方體系的形成。由經方的起源和發展形成史來看,可以給經方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經方是以八綱六經方證理論制定的醫藥學體系,其特點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治愈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論》是不同于《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體系。
經方是指的一個理論體系,不是指的一個方藥。所謂經方方證理論是指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是說《傷寒論》的主要組成是諸多的方證,其理論是八綱六經。凡是提經方不僅是指《傷寒論》等書中的方劑,而且包含方證的理論體系,即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所謂經方家,不僅限于治病用《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藥方劑的中醫,更重要的是診治時運用其方證理論。嚴格來說只用其方劑不用其理論不能成為經方家。凡是經方家用方證理論治病所用的方藥方劑,不僅僅限于《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所記載的方藥方劑。根據癥狀特點,用時方來治病,或者是自擬方,方證對應治病,也屬于經方,也是叫經方家。胡希恕先生經常用桑杏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中的咳嗽者,這就是一個范例。
中醫經方是否科學
自西醫傳入中國,對中醫的科學性質疑聲不絕于耳。1929年,國民黨政府立案要取締中醫。當時,中國醫學院首任院長章太炎、中醫張贊臣等以經方治好了霍亂26例,因而提出了“中醫勝于西醫者,大抵《傷寒論》為獨甚”,凸顯了經方的科學性,捍衛了中醫的科學性。
香港期刊《華夏醫藥》(2012年第6期)上發表《中西醫結合50年思考》一文,其中說:“中醫學的取類比象思路多為主觀臆測推理,是否反映了主觀客觀一致,仍需進行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才能去偽存真。而在當代必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去研究,促進中醫現代化,才能使中醫學與現代科學同步發展。”又說:“幾千年來的中醫事件中,或許存在有效的藥物和方法”“但這些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檢驗才能成立”,中醫有效,但不是科學的?中醫治好了腦炎,沒做隨機雙盲實驗,那不算數?我想,關于科學的定義,我最近看到一個材料,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空間科學部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說什么叫科學,科學定義什么?科學就是刨根問底,科學的目的就是發現、歸類。這里頭他提了科學的三個要素,主要是說中醫一些規律性東西的確是科學。章太炎說:“中國醫藥,來自實驗,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學?!庇幸幝尚钥裳?,就是科學,中醫經方所以科學是因為有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經過幾千年臨床試驗的規律總結,臨床實踐能夠驗證前人的經驗,這個規律是科學。
怎樣發展中醫經方
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中醫形成了科學理論體系?,F在中醫應該如何去發展?不少人對于中醫現狀進行了沉思。李致重有一篇文章叫《拯救中醫之魂的戰略沉思》(《中醫藥通報》2016年第3期),其中說:“半個世紀以來,中醫一直掙扎在自相矛盾的困境中,造成這種困境的核心是:中醫西醫到底是一個醫學科學體系呢?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而造成這種困境的真正癥結,在于鮮有人就'中醫我是誰’'我是怎么來的’這兩個事關中醫科學定位的、根本性學術問題,交出合格的答案?!蔽覀円伎迹褐嗅t是什么?開藥依據的理論屬于中醫還是西醫?中醫是怎么來的?中醫怎么形成的?經方是起源于哪里?怎么發展?理論是什么?很多人對此沒有認識。
“中西醫并重”,并重的是什么?是一個同西醫同起同坐的中醫,要讓中醫要按照自己的科學規律發展。所以“中國醫藥,來自實驗,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學”,這個科學并非是空想推論的,是按照自己的原有的思維發展而來。
中醫有兩大理論體系
在中醫毛進軍的《思考經方》一書中,內容都是在臨證中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傷寒論》以及對經方的體悟,他提出,要當好一名真正的中醫,就必須抓住中醫的根,就是經典,就是仲景經方臨床學術。沒有經典根基,臨證功底就不會牢固,并在書中反復強調,學中醫必須追根溯源。他認為,經方與醫經是兩大學派,并指出讀書無止境,思考無止境,這里面他舉了胡希恕先生的例子,胡希恕先生是一位很善于思考的學者,盡管他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理解的已經相當深刻了,并且在應用六經、方證辨證論治上療效卓著,但他自己還是不斷認真考證、探究和反復驗證。胡希恕先生有什么思維特點呢?他率先提出了“仲景書本與《黃帝內經》無關”,它探討的是學術的病,因此思考中醫必須正本清源,糾正誤讀傳統尤為重要。
誤讀傳統是怎么形成的呢?是王叔和以《黃帝內經》解釋仲景書,造成了誤讀傳統,是中醫史上最大的霧霾,陳亦人稱之為禁錮。誤導的核心是什么呢?是以岐黃代表中醫,誤導的核心是說張仲景根據《黃帝內經》撰寫了《傷寒論》,《傷寒論》是治療外感病的,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導。中醫起源于神農時代,史書是明確記載了兩大醫學體系(《漢書·藝文志》),但由于誤讀傳統,長期以來未能認識經方。所以中醫界有些怪事:千余年來都說張仲景是醫圣,稱《傷寒論》為圣賢,一代一代前赴后繼,研究《傷寒論》,卻沒有讀懂《傷寒論》。原因何在呢?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心機近幾年做出了回答:“業內的人士都在說著《傷寒論》,但是未必都認真地讀過和讀懂《傷寒論》,這是因為《傷寒論》研究史上的誤讀傳統。”誤讀傳統是業內人士長期認識結果。我們認識經方必須要先知道中醫有兩大理論體系:一個是醫經,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以臟腑經絡、五運六氣為主的理論體系。另一個就是經方,以《傷寒論》為代表、以八綱六經為主要理論的體系。
走出誤讀傳統,正確認識經方
誤讀傳統之一:《傷寒論》的六經即《黃帝內經》的六經,這是錯誤的。《傷寒論》六經與《黃帝內經》迥異。這誤讀傳統的形成是有歷史的原因,在漢代醫經和經方都發展到一定的水平,醫經著作流傳得比較廣泛,著作多,而經方作為方技,流傳非常匱乏。所以楊紹伊據考證,1948年出了一本《伊尹湯液經》,他在書中說:“《湯液經》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間。唯湯液經家授受相承,非執業此經者不能得有其書。醫師而異派者,無從得睹其書。漢世岐黃家言最盛,湯液經學最微,以是傳者蓋寡?!苯浄絺鞑ビ龅搅死щy有各種原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王叔和,王叔和以醫經解釋《傷寒論》、解釋仲景書,后來他自己誤認為《傷寒論》的六經就是《黃帝內經》的六經。對解讀仲景醫學造成了不良影響,使后世醫家走了不少彎路。
胡希恕先生集眾賢研究成果,并結合臨床研究,進一步明確了六經實質,指出“仲景書本與《黃帝內經》無關,六經來自八綱”,六經的實質是由八綱變來的,這才是經方的原創思維。
誤讀傳統之二:張仲景據《黃帝內經》撰寫了《傷寒論》,這是錯誤的,“仲景書本與《黃帝內經》無關”。王叔和把仲景書改名為《傷寒論》,仲景書來自上古神農時代至漢代用方證治病的經驗總結,是自成體系的經方醫學體系。造成誤讀傳承的原因之一,是《傷寒論》的序。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這23個字。經考證,《傷寒論》的序并非張仲景所寫。胡希恕指出:“仲景書序言使注家大多走向附會《黃帝內經》的迷途,影響后世甚大。其實細察序文,絕非出自一人手筆,歷來識者多疑這是晉人作偽,近世楊紹伊辨之尤精。”這里所舉楊紹伊之辨,是指揚紹伊1948年所著《伊尹湯液經》一書。書中《考次湯液經序》專門考證了《傷寒論序》之偽,其中寫道:“知者以此篇序文,讀其前半,韻雖不高而清,調雖不古而雅,非駢非散,的是建安。(就是漢朝的文字)天布五行,與省疾問病二段,則筆調句律,節款聲響,均屬晉音,(就是王叔和寫的晉朝的文字)試以《傷寒例》中詞句,滴血驗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傷寒例》已明確是王叔和撰寫,用“親子鑒定之法”,有力說明后世見到的《傷寒論序》不是張仲景所寫,是王叔和寫的。
誤讀傳統之三:把《傷寒論》的“傷寒”解釋成“傷于寒”。正確地說,《傷寒論》的傷寒是以癥狀名證,《黃帝內經》是以病因名病?!皞边@兩個字在《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多次出現,如果仔細讀兩書,再結合臨床,就不難發現兩者的理念不同。《傷寒論》的第三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這個證就是傷寒,這是表實證。而《黃帝內經》的“傷寒”以病因名?。骸敖穹驘岵≌呓詡愐病?,所以姜春華在《上海中醫雜志》說:“《黃帝內經》傷寒就是熱病,熱病就是傷寒,沒有區別。”《黃帝內經》的傷寒本身有廣義的和狹義的不同,廣義的傷寒是指《難經》記載的“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不論是狹義的或是廣義的傷寒,這個概念都不同于仲景書,不同于經方。由于王叔和定名為《傷寒論》,從而認為仲景書是一部討論多種外感病、熱病的專著了。由于概念的混淆,后世認為《傷寒論》成書是因為當時發生了傷寒病,而促使張仲景掛官為民,不當太守了,發奮寫成《傷寒論》。明顯遠離了歷史事實和經方發展史。
誤讀傳統之四:把經方代表著作起名為《傷寒論》,把仲景書改名叫《傷寒論》。其實,經方代表著作是《湯液經法》。王叔和以后起名為《傷寒論》造成了誤讀傳統。張仲景在世的時候沒有《傷寒論》這個書名,《漢書藝文志》有《湯液經法》32卷,沒有《傷寒論》書名,后漢書也沒有《傷寒論》這個書名。就是說漢代沒有見過《傷寒論》書名,一些考證資料更證實,張仲景在世時,未曾用過《傷寒論》書名。因為皇甫謐出生在張仲景時代,在《甲乙經》序里面寫道:“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稱其書為《論廣湯液》。后世的也沒見到《傷寒論》的書名,書名起了很大的誤導作用。由于誤讀傳統,后世出現了溫病學、傷寒學,出現了把《傷寒論》改成傷寒學,這是沿用了醫經的思維,不是經方,離開了經方的思維,融入了醫經的思維,遠離了經方醫學。張仲景《論廣湯液經》本是經方,而王叔和使用醫經病名來名書了,故造成了誤讀傳統概念的混亂。
誤讀傳統之五:《傷寒論》的撰成,因為傷寒病,這是錯誤的。正確來說,仲景書是整理歷代用方證治療常見病的經驗總結,造成誤讀傳統最嚴重的莫過于序了,我們看序有這么一段:“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弊⒁猓@里的傷寒指什么?熱病疫病。顯而易見的證據:第一,《傷寒論》用“傷寒”冠首的條文有97個之多,實際不冠首的也好多。第36條麻黃湯證都實際是講傷寒證,表陽證冠首的有97個。但其概念是傷寒的第三條所述的表陽證,這不會致人死亡,而序卻稱死于傷寒十居其七。顯然寫序者和寫書者不是一個人。其二,《傷寒論》的成書不可能起于一人之手,一個人發奮完成,仲景書總計有260多個方證,有效方證不可能只治傷寒病。
誤讀傳統之六:《傷寒論》治外感,《金匱要略》治雜病也是錯誤的。正確地說《傷寒論》《金匱要略》都是以八綱六經理論來治病。理論是用的八綱六經來指導方證,里面的病是各種常見病,并不分內傷雜病、外感雜病。整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的是王叔和所為,張仲景整理的經方著作為《論廣湯液》,是不分內傷外感的。經方沒有外感、內傷的概念,經方的主要理論是八綱六經方證。大道至簡,不少人認為:中醫的基礎理論是五行六氣,臟腑經絡。這個錯誤觀點遭到了章太炎的批判,他批判過“金元諸家及明清諸家,文章開頭即以五行、運氣論述”“假借運氣,附會歲露,以實效之書變為玄談”。中醫有兩大理論體系:醫經理論是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經方的理論是六經、八綱辨證。認為經方不用五運六氣、臟腑經絡就沒有理論,這是對經方缺乏認識。
思考中醫,尤其是思考經方時候,要認識到這些誤讀傳統之處才能夠讀懂《傷寒論》。
經方是原創思維理論體系
胡希恕對仲景的研究成果是多方面的,可以說他開啟了讀懂《傷寒論》之路,他率先提出了以下幾點:
第一,仲景書本與《黃帝內經》無關,六經來自八綱。
第二,根據癥狀反應辨證。中醫辨證根據什么呢?醫經是根據病因,即什么邪,是傷寒還是傷熱,是腎虛還是脾虛。這是病因辨證。經方不是病因辨證,是根據癥狀反應來“辨”。
第三,他率先提出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第四,率先明確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實質:“于患病機體的一般的規律反應基礎上,講究疾病的通治方法”。
第五,率先闡明了經方脈診。胡希恕提出的經方脈診反映了《傷寒論》辨證論治的實質。
第六,他率先提出《傷寒論》中的“陽”,“陽氣”不是指陽熱,是指津液,這對《傷寒論》有幫助。
要了解經方,須先了解六經與八綱。六經的產生,是經方醫學用方證治病經驗的總結,是因八綱中的病位概念出現了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綱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產生于仲景書。一個病位有兩種病情,故三個病位則有六種病情,六種病情即六證、六經,在《傷寒論》又稱三陽三陰,如圖所示:
幾代人都在思考中醫,尤其是經方,其思維方法極為重要,要認識經方的原創思維,不能沿襲誤讀傳統,由于歷史種種原因,千余年來形成了誤讀傳統,讀不懂《傷寒論》。經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人們排除誤讀傳統,開啟了讀懂《傷寒論》的歷史。經方是指一個醫學理論體系,弘揚經方必須用經方的原創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