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源頭,是一邊怪父母,瞧不起他們,然后同時又學成了他們的樣子。 如果我們觀察的足夠多,會發現很有趣且很無奈的現象,人們把不幸的源頭歸結于父母沒有錢或者社會的復雜不公,他們認為只要父母有些錢有地位,一切都會好起來。 其實很多人即使曾經富有,也無法保證他們不悲哀,在長期的社會博弈中也會變得貧窮或者心理崩壞,財富多寡只是結果,而過程中,人格完善的價值與長期謹慎積累的邏輯被完美的無視了。 這種跟他們父母一樣的認知能力,他們也不會有錢,有點小錢也沒安全感,所以死循環了。 一方面模因繼承了父母所有的劣根性和思想鋼印,一方面又對這種劣根性導致的結果無法接受,就這么擰巴著嚎哭憤怒,但絕對不行動。 是的,人們不行動,哪怕拿出嚎哭的勇氣和憤怒的精力,去好好學個手藝,都能大大改善他們的境遇,但他們不做。 因為他們要賺容易的輕松的錢。 這世界上哪有容易輕松的錢呢?人們看到的那些所謂上層的道德墮落,是為什么?難道不是為了對沖巨大的心理壓力嗎? 人們總是高估自己的思想,而低估自己行動的力量,因為所謂的思想,可以在網上找到同類不斷共鳴,產生免費的低成本的正反饋,而行動則看起成本很高,而且行動的失敗看起來那么不可接受。 每天抱怨糾結自艾自憐空想意淫,日子每天混過去,你的未來可能還不如你看不上的父母啊。 至少他們年輕的時代被盲盒砸中機會更多些。 真的想要改變的“窮人”,一定要開始行動。 1,社會博弈,廟算的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去噪音,也就是去掉無效的信息,或不在不可改變的事情上投入精力,父母你改不了,所以可以抱怨,但不要投入太多精力; 2,解析一下你的父母,有哪些行為模式、認知局限以及思想鋼印,是導致他們博弈失能的原因,分出來優先級,每個都找到對應的改進方案,以及如何把握尺度(而不是如他們一樣變二極管); 3,多數人真正的成長起源于“精神弒父”,這個我詳細寫過,大家可以去翻一下。在這個結論下,你自己要去跟父母進行比較,除了行為、認知、“信念”以外,情緒回路的一致性也需要檢查,因為這是最容易繼承的,也在不知不覺中破壞最大的部分。 4,結合第二項和第三項,要逐步對自己進行思想清算,把已發現的問題,尋找改進方向和方法論,并開始事件執行,一件一件來,可以從小事開始(這方面也寫了很多了,有心人自己去我主頁搜吧) 5,減少或屏蔽那些只讓你情緒共鳴、激動、悲憤,聽起來很棒但都是空話大話的信息源、文章、答主。這些東西本質上是在諂媚你的認知和情緒回路,使你更蠢,而他們從中獲利。 6,相信長期積累和堅持的力量,去嘗試出自己真的能夠開心投入,有獲得感的行業賽道,準備兩個核心技能,這樣的人也許不富裕,但不會窮困。 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靈魂貧窮,而多數前者都是后者的表象,后者即使富裕了,也會面對無法遏制的比較欲和不安感。 所以,做吧。 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