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賦》原文: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則顯其癥。癥者病之標;因者病之本。故《內(nèi)經(jīng)》有曰:“知標本者,萬舉萬當。未知標本,是謂妄行”。 蓋百病皆生于六氣,諸癥莫逃乎四因。傷寒癥傳變六經(jīng),必須熟認。瘟疫病感冒四氣,務要先明。內(nèi)傷脾胃者,辨有余與不足。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傷風原有三種,治別三經(jīng)。中暑有動靜之異。受濕有內(nèi)外之分。火有七說,痰有十因,氣有九論,郁有六名。瘧犯暑風,更兼痰食。痢因濕熱,及受積停。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泄瀉者,脾氣傷而不平。霍亂,脾寒傷食所致。痞滿,脾倦積濕而成。呃逆者,胃氣之不順。咳嗽者,肺氣之不清。噯氣皆由于痰火。咽酸盡為乎食停。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喘急有虛有實。痙癥有陰有陽。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五勞六極,皆是火爍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經(jīng)。痰涎血,屬于脾臟。咯唾血,屬于腎經(jīng)。牙宣者,陽明之熱極。舌衄者,少陰之火生。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別。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驚悸,痰迷恐懼所致。健忘,血少憂郁而成。癲狂者,分心肝之熱極。癇癥者,尋痰火之重輕。便濁有赤白之異。汗出有自盜之名。九種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氣,病在厥陰。脅痛有兩邊之別。頭風有左右之分。腰痛腎虛而或閃挫。腹痛寒氣而或食停。痿癥不足與濕熱。痹癥寒濕與風乘。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眩暈者無痰不作。消渴者無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結(jié)。小便閉乃氣滯不行。痔疾、腸風濕熱所致。發(fā)斑、癮疹風熱所成。耳聾者腎虛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齒疼乃胃熱蟲蛀、喉痹乃火動痰生。鼻塞者肺氣之不利。口瘡者脾火之游行。女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皆是氣逆。婦人心煩潮熱多是郁生。帶下沙淋由于濕熱。崩漏下血為損任沖。胎孕不安治有二理。產(chǎn)后發(fā)熱原有七因。 茲有七十四種之病,略舉其概而賦云。欲知其備,后論詳明。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fā),學貴專精。 為什么要背誦病因賦:中醫(yī)治病,從來都是在病因,病根上下手,若辯證不明,縱使了解方藥,經(jīng)絡(luò),外治之法,也不能正中要害。正如《內(nèi)經(jīng)》所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而熟知《病因賦》,則凡遇病癥,皆可立時知其病因所在,以處對癥之法,則治病效如桴鼓,實乃醫(yī)子臨床必讀之書。 1:臟腑病因與人體癥狀的聯(lián)系: 腎虛眼眶黑:人到了中老年的時候會有眼袋,或者熬夜久后會有眼眶黑或臉上出現(xiàn)黑斑。無論是年紀增長導致的還是熬夜導致的,皆因其腎陽虧虛,陽虛則無以化水,導致濕寒內(nèi)生。腎在五色為黑,陽虛而水犯,故有上面的頭面發(fā)黑和下面的水濕停聚。(臨床上一些長期黑眼圈,黑斑,下肢水腫,膝蓋腿腳不利,肚子大,女性的婦科炎癥,包塊,囊腫,腹水,肌瘤等疾病,皆可從此方面入手。就像自然界長時間的陰雨天會導致萬物開始頹敗,房屋車子開始腐朽,人的心理也容易抑郁。而當太陽一出來,萬物開始蘇醒,重新開始迸發(fā)出生機。此為一陽則可克萬陰。臨床可選擇腎著湯加減。) 肺熱鼻頭紅:看到鼻頭紅,不能光想著治鼻頭,要想從肺入手,因肺開竅于鼻,肺主皮毛。(臨床看到那些皮膚上的痤瘡,或者嗓子疼,鼻干,口干渴等癥,要考慮降肺氣。就像天氣特別熱的時候,你最想的是什么,當然是下一場雨,從頭到腳就舒爽開來。臨床可選擇枇杷葉或霜桑葉,就像給你熾熱的身體來一場涼爽的秋雨一樣。肺氣肅降,則諸經(jīng)之水莫不服從而順行) 肝郁面色青:有些長期生悶氣,嫉妒心很重,臉色也鐵青的人,就是長時間的氣機不暢導致肝氣郁結(jié)。(臨床可選擇逍遙散加減,如果嚴重氣郁的,可以加青皮,它可以讓氣走的更快。如果說陳皮是散步,那青皮就是跑步) 脾虛臉黃腫:對于一些不經(jīng)常運動的人來說,脾胃經(jīng)常就會運化無力,無論怎么吃東西去補,臉色總是黃黃的。(臨床上對于一些放化療之后的病人導致的身體虛弱,脾胃嚴重受損的人也屬此類,可以先以四君子湯加焦三仙開脾胃,補充脾胃之氣,強健脾胃,后以四物湯加減再補其血。先健脾再補血,是治此類病的思路) 心煩小便赤:經(jīng)常有些人來治療心煩,或小便黃,尿痛,或口腔潰瘍或痤瘡等,此類疾病其本皆在于心火旺,心與小腸相表里,心其華在面,諸痛瘡瘍皆屬于心。(臨床上遇見此類疾病可選用導赤散來用,飲至小便清澈可止) 2:六氣的各自特點: 風氣:善行而數(shù)變,常見的皮膚性疾病,瘙癢,尋麻疹等皆為風邪所致。在辯證的基礎(chǔ)上一般選用的風藥類型有小風藥:荊芥,防風;中風藥:川芎,蒼術(shù);大風藥:羌活,獨活。 熱氣: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舌尖紅,尿赤等情況就可選用白花蛇舌草,車前草,竹葉等清熱之藥,因其有"涼利之藥生濕地"之說。 濕氣:濕性重濁,濕性黏滯。所以濕性大的人,走路沉重,肚子肥大,對于這種濕性肥胖,舌苔水滑的一般用蒼術(shù)和雞屎藤兩味藥就可以讓小便尿量變多,大便量增大,肚子變小。 火氣:火曰炎上,往頭面部燒。所以用些竹葉加冰糖類的東西煮水喝,可治療火氣往上走的病癥。 燥氣:燥盛則干。像那些經(jīng)常干渴,或者慢性咽炎或者經(jīng)常熬夜導致的各種干燥之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這種脈象的,都是陰液虧損比較厲害的,可以選擇玄麥甘桔湯去滋潤。此方對于一些嘴唇干裂或者皮膚干裂的同樣適宜。 寒氣:寒主收引,寒主凝滯,不通則痛。對于一些對于一些身體有痛癥還怕冷,喜熱飲的人來說,可以用理中湯加減去調(diào)理。 3:四因之病: 氣:四君子湯 血:四物湯 痰:二陳湯(現(xiàn)在的血脂高,脂肪肝,慢性腸炎,咽炎,胃炎等等疾病都是痰濕為患,特別是久治不愈的怪病要當痰治。在治痰方中加入枳實,竹茹,增強祛痰能力,加入川牛膝,引上逆之氣血下行。痰濕乃為懶惰的產(chǎn)物,可通過運動發(fā)汗,煉化痰濕,化為正常的津液) 食:平胃散?焦三仙 4:濕邪為病: 外濕:臨水而居——用升陽除濕法去治療:四君子湯加四妙散 早行霧露——出門前含一片姜,開肺氣,散寒氣 冒雨或涉水——及時姜棗飲 汗?jié)褚律馈蕼?/span> 內(nèi)濕:食寒飲冷——藿香正氣水 5:治濕六論: 濕在皮膚,發(fā)汗解表——麻黃,桂枝,防己,蒼術(shù) 濕在腸胃,攻下通利——大黃,檳郎,牽牛子(又叫黑白丑,炒香打粉,加白糖調(diào)服,既能補虛,又能通利大小便) 濕在肌膚筋骨間,拘急疼痛,麻木不仁(較為常見)——姜桂附丁香 濕在臟腑肌膚之間,宜健脾燥濕——蒼術(shù),白術(shù),厚樸,半夏,木香 濕在小腹膀胱間,宜淡滲利濕——五苓散 濕在皮膚,祛風除濕——防風,羌活,獨活(羌活勝濕湯:除風濕在背部) 6:治泄九法:淡滲(下焦水濕)——茯苓 升提(升陽祛風)——羌活/柴胡/升麻/葛根 清涼(火食郁積)——馬齒莧/白頭翁 疏利(食積郁滯)——大黃/黃連/木香 甘緩(久泄不止)——山藥 酸收(氣耗不收)——石榴皮 燥脾(濕停胃腸)——蒼術(shù),白術(shù)/藿香正氣 溫腎(陽虛水停)——四神丸?附子理中丸 固攝(氣虛下陷)——補中益氣湯 7:"呃逆者,胃氣之不順" 熱呃:氣味又熱又臭,宜橘皮竹茹湯 寒呃:無味,胃冷,宜丁香柿蒂湯 8:"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 小二四湯:小柴胡湯+二陳湯+四物湯。 治療氣機不暢兼痰濕停聚與血淤血少之癥 積聚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三種:寒邪,痰飲,瘀血 9:外出三藥:藿香正氣——水土不服(可食當?shù)氐亩垢嗫桑?飲食不節(jié)/暈車等 小柴胡湯——感冒/氣機不順/食積等 云南白藥(三七粉)——各種血癥(日常偶食三七粉可活血養(yǎng)神) 10:牙齦腫痛特效方:酸梅+鹽腌制,可放置三五年不壞,痛時放置腫處,即消 11:清涼五將:黃芩,連翹,梔子,薄荷,甘草 各五克,凡屬氣火上逆皆可用 12:舌頭經(jīng)常起泡或出血/口腔潰瘍者,可用黃連菖蒲飲+芍藥甘草湯 13:"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別" 肥人:多為痰濕阻滯,用蒼術(shù),香附來燥飲 瘦人:多為火熱熏蒸,用蒼術(shù),黃連開郁清熱 14:"驚悸痰迷恐懼所致" 受驚一般有兩個原因:痰多;腎虛 痰多:二陳湯+丹參,菖蒲 腎虛:六味地黃丸與補中益氣丸交替服用 15:"健忘,血少憂郁而成" 憂郁:逍遙散+顛倒木金丸 血少:女用歸脾丸,男用補中益氣丸 16:"癇癥者,尋痰火之重輕" 癲癇者,口吐白沫為有痰,手指抽搐為有風 此病應少葷多素,病好一半,再以小陷胸湯(連夏蔞)+二陳湯即愈 17:"便濁有赤白之異" 便赤:為血分熱,宜清心蓮子飲+木通,黃柏 便白:為氣分熱,宜清心蓮子飲+車前,茯苓 18:九種心痛: 蟲痛:烏梅丸 郁熱痛:金銀花+冰糖 煮水 脾痛:藿香正氣 悸痛:溫膽湯 飲痛:苓桂術(shù)甘湯 食痛:大山楂丸 寒痛:桂枝湯+人參 熱痛:桑葉,菊花 往來痛:小柴胡 19:"七般疝氣,病在厥陰" 男疝多屬肝熱,用川楝子 女疝多屬寒凝,用小茴香 老人疝多兼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20:"頭風有左右之分" 川芎茶調(diào)散:可治療偏正頭痛 21:落枕:一般為風邪所傷而致經(jīng)脈拘急不利,用風藥小發(fā)汗+引藥葛根 22:"腰痛腎虛而或閃挫" 腰痛四因: 腎虛:六味地黃丸/壯腰健腎丸(可鹽水送服,以降虛火) 閃挫:可委中放血;亦可用閃挫腰痛散(肉桂,小茴香,木香,川芎,砂仁) 勞損/久坐:三七打粉,酒送服/大黃蟄蟲丸 寒濕痛:腎著湯 23:"痿證不足與濕熱" 不足:補中益氣湯 濕熱:蒼術(shù)20,黃柏8,薏苡仁50,川牛膝10 24:"痹癥寒濕與風乘" 行痹,又叫風乘:小柴胡湯+川牛膝15+薏苡仁30+白芍20 痛痹,寒邪為主:桂枝湯+紅參(桂枝30,白勺40,生姜20,大棗10枚,炙甘草10,紅參10) 濁痹,濕邪為主:腎著湯+痛癢三藥 25:"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 思慮過度,氣不攝精 色欲太過,精關(guān)不固 營養(yǎng)過剩,飽暖思淫 熬夜傷腎,心腎不交 26:"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 黃疸乃濕熱淤積所致,堵不如疏,因此大黃是關(guān)鍵,可用大黃,茵陳,梔子 27:"眩暈者,無痰不作" 四眩: 痰眩:二陳湯+蔓荊子,川芎 風眩:川芎茶調(diào)散 火眩:天麻鉤藤飲 虛眩:六味地黃丸 28:"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痰多不寐:二陳湯+丹參,菖蒲,遠志,酸棗仁 火旺不寐:導赤散+丹參,菖蒲 血少不寐:歸脾湯/五紅湯(紅豆,紅皮花生,紅棗,枸杞,紅糖) 體虛不寐:六君子湯+黃芪,酸棗仁 久難入眠者:炒酸棗仁打粉+蓮子心/竹葉 煮水送服 29:"小便閉乃氣滯不行" 老人尿閉一般為氣虛胖胱不利,宜姜湯送服補中益氣湯 一般尿閉可用皂角炒焦煉蜜為丸 30:"痔疾,腸風,濕熱所致" 遠痔三點:多運動,飲食清淡,早睡 乙字湯(大黃,黃芩,當歸,甘草,升麻,柴胡),出血再加地榆,槐花 31:"發(fā)斑,癮疹,風熱所乘" 亂吃東西,又熬夜,大便也不通者,用防風通圣丸 皮膚有紅斑,大便通暢,用犀角消毒飲(水牛角,牛蒡子,防風,荊芥,甘草) (水牛角可換成丹參,菖蒲 亦可) 皮膚病常見三種類型: 寒氣郁閉——桂枝麻黃各半湯 血毒停積——犀角消毒飲 飲食停聚——輕:大柴胡;重:承氣湯 32:胃熱牙痛:大黃,甘草,薄荷,藿香 各5-10克 33:慢性咽炎/職業(yè)性咽炎:玄麥甘桔湯 34:崩漏: 熱漏:丹梔逍遙散+地榆+醋 虛漏:歸脾湯+地榆+醋 35:保產(chǎn)無憂湯:可安胎,可催生,可治動氣與孕婦跌傷 當歸5,川芎5,菟絲子5,厚樸(酒泡)6,白芍(酒泡)6,枳殼2,羌活2, 貝母3,荊芥穗3,黃芪3,艾葉2,炙甘草2,生姜一片 妊娠呃逆:竹茹20,蘆根20,即愈 36:"產(chǎn)后發(fā)熱,原有七因" 失血過多:四物湯 惡露未盡:生化湯(當歸,川芎,桃仁,炙甘草) 外感風寒:桂枝湯/荊防姜棗湯 飲食停聚:保和丸/大山楂丸(神曲一藥既可解表又可消食) 乳管不暢:通乳湯(通草,豬蹄,川芎,甘草,王不留行,路路通) 乳房郁結(jié):丹梔逍遙散 勞傷發(fā)熱:補中益氣湯/黃芪當歸湯 |
|
來自: 風聲之家 > 《中藥煎、制、服用 膏藥 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