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月觀燈 一管纖毫舊未呵 待題正月恰正歌 人生頗喜披襲冷 又被春燈過眼波 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忌諱,“正”與嬴政的“政”諧音,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稱柳月。 ![]() ![]() 又稱:仲春、卯月、如月、夾鐘、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二月踏青 萬物將期草木溶 取來蘸取杏花中 嫌君圖卷層巒少 不會遍山灼灼紅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人葉紹翁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又據郝懿行義疏云: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歷二月因而又稱如月。 ![]() ![]() 三月賞桃 天地多情且復蘇 尋青踏馬意多徐 相逢就借東君便 一詠一懷正當涂 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 ![]() 四月流觴 詩情新媚更詩余 便傘褶裙總晏如 群卉亦知朝節氣 同人緩緩過長居 農歷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 孟夏之月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 從季節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陰雨時間較長,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 ![]() 五月競舟 江閣登臨頗欲勝 中都子弟冶游成 盛朝已附屈原老 競看龍船載妓新 農歷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為端午節,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于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故五月又稱為皋月。 ![]() ![]() 六月納涼 就人新暑似江南 半蒲煙光嫩不含 得便畫舲聽雨去 詩懷夜宿到吳山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在《易-系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說。 ![]() ![]() 七月乞巧 年光欲看已青青 又度天孫河鼓星 我獨愛君山藐漢 中原相望氣何森 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 ![]() ![]() 八月賞月 壯月江潮久不平 何為驅扇畫流螢 我來即是弄潮者 幾個中年不靡聲 農歷八月,月桂花盛開,故稱桂月。郝懿行義疏解釋說,“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故稱八月為壯月。鄉間山歌里唱道:“八月里來桂花香”,民間又把八月稱為桂月。 ![]() ![]() 九月賞菊 天地才生顏色老 人間詩客倍春思 茱萸一插豪情在 坐久峰巒竟不歸 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農歷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 ![]() 十月畫像 金風待振秋蟬咽 玉露樊籠都唱歇 誰種無聲菊滿山 使之煥發于朝野 農歷十月,因秋去冬來、露水多生而得名。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后漢書-馬融傳》說:“至于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 又稱:仲冬、子月、辜月、黃鐘、霜月、寒月、葭月、正冬、暢月。 十一月參禪 尋山老道韻頗如 筆致蕭嚴待客詁 既在人間蟄守久 轉承意興竟全無 《禮記-月令》:“ 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鄭玄的注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歷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 葭月是農歷十一月的美稱,因為冬月里的葭草才會吐出“綠頭”,所以十一月稱之為葭月。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 又稱:季冬、丑月、涂月、大呂、臘月、暮冬、梅月、暮歲、歲杪。 十二月賞雪 格物于今又一開 千門萬戶雪相埋 題詞見冷心情下 已素嬰孩何必猜 杜甫《臘日》詩云:“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到了秦朝時將十二月定為臘月,以后沿襲之。 自古以來,農歷十二月為冰天雪地的代名詞,故又稱之為冰月、嚴月。 [配圖] 《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