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溪沙門 凈旻 【提要】天臺宗是佛教體系中最具哲學深度和思辨水準的佛教宗派,引導著中國佛教走向了精湛與成熟,歷史上曾長期在江浙佛教中占據主導地位。本文力圖以百科全書辭條的體例,通過宗名、宗史、宗典、宗義四要素的切入,扼要勾畫出天臺宗的基本脈絡和特征,從而對這座“代表中華佛教圓熟境界”的巍峨巔峰作一全面的鳥瞰。 【關鍵詞】天臺宗 教相門 觀心門 解行并進 性具善惡 天臺宗創立于陳、隋之交,興盛于唐、宋之際,是漢傳佛教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宗派,掀開了中國佛教的新紀元。本宗與后起的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凈土宗、禪宗、律宗、密宗等并稱中國佛教“大乘八宗”,又與法相、華嚴合稱“教下三家”。 一、宗 名 天臺宗亦稱“天臺家”、“天臺教”、“天臺教觀”、“天臺宗教”等,在日本又稱“天臺法華宗”、“法華宗”。簡稱“臺宗”、“臺教”。近世以來,學術界又將以天臺宗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問稱之為“天臺學”、“天臺教學”或“天臺佛學”。 “天臺宗”一名的使用雛形,最早可以上溯至隋末唐初灌頂大師述、明曠錄的《天臺八教大意》卷尾所云:“謹案天臺一宗,略論旨趣。究其始末,余文廣尋。”但一般認為正式使用這一名稱的,是臺宗九祖、中唐湛然大師在其《法華經大意》所云:“將釋此一部妙典二十八品多有諸家,今暫歸天臺宗”。 本宗的得名由來有二說:一、以人得名。元代蒙潤《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一載:“天臺,山名也。……此山即(智者)大師棲身入寂之所。蓋以西方風俗,稱名為尊,此土避名為敬,故以此處顯其人也。復以人命宗,則天臺為宗矣。”即謂因本宗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常居浙江天臺山,世稱“天臺大師”,故而“以人命宗”。二、以山得名。日本鐮倉時代凝然《八宗綱要》卷下載:“問:何故名天臺宗?答:從山為名,此宗從彼山而起故也。” 根據漢語工具書《辭源》,“臺”和“臺”本是兩個獨立并行的漢字。“天臺宗”的“臺”讀作“tāi”(胎),與“臺”(tái)是音義有別、不容混淆的。在傳統佛典的書面行文中,便能清楚地鑒別這一點。因此,在應用繁體漢字時,不可將“天臺山”、“天臺宗”誤作“天臺山”、“天臺宗”。 二、宗 史 天臺宗從法統源流的角度,建立了始從印度迦葉(初祖),中經龍樹(十三祖),終至師子比丘(二十三祖)的“金口相承”譜系;從思想傳承的角度,厘定了上起印度龍樹(高祖),下啟北齊慧文(二祖)、南岳慧思(三祖)、天臺智者(四祖)的“今師相承”譜系。 南宋志磐大師在《佛祖統紀》卷六對天臺宗在中國的早期師資傳承作了如下概括:“北齊尊者,宿稟自然,不俟親承,冥悟龍樹即空、即假、即中之旨,立為心觀,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凈六根,復以授諸智者;智者用之以悟《法華》,乃復開拓鴻業,以名一家。” 古印度著名圣哲龍樹菩薩(約3世紀),向有“千部論師”之譽,其代表作有《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等。中國北齊時代“獨步河淮”的高僧慧文大師(約6 世紀)因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和《中論》(卷四)“三是偈”,朗然冥悟“一心三觀”之理,從而奠定了臺宗思想基石和遙尊龍樹的宗譜體系。三祖慧思大師(515~577)得二祖慧文觀心之法,定慧雙修,頓悟法華三昧,闡發“諸法實相”之說,于河南大蘇山授法智者,遂有“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的美談。 四祖智者大師(538~598)從學慧思門下8年,因持誦《法華經》而“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深蒙印可。先后弘法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瓦官寺、光宅寺、天臺山修禪寺、當陽(在今湖北)玉泉寺等處,居天臺山凡十余年,受陳、隋二朝禮敬,為“佛法雄杰,時匠所宗”。以“五重玄義” 解《法華》經題,以“四意消文”釋《法華》經文,以“五略十廣”述圓頓止觀,弟子灌頂記錄整理為《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各10卷,號稱“天臺三大部”,并以“靈山親承,大蘇妙悟,三昧所修,縱辯而說”的卓越修證贏得了“東土小釋迦”的美譽,從而使中國佛教天臺宗得以正式建立。 五祖章安灌頂大師(561~632)結集了智者一生的絕大部分著作,獨得智祖心傳,是臺宗史上無可替代的功臣。此后,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三代相承,僅能默傳止觀,承前啟后而已。直至九祖荊溪湛然大師(711~782)出,方在華嚴、法相、南宗禪等異軍突起的教界,盛弘臺教于東南,著天臺三大部注疏90卷,及《金剛錍》、《止觀義例》等名篇,高揚智者之學,評議諸家之失,迎來了中國臺宗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湛然傳弟子道邃、行滿和大學士梁肅。時日本請益僧最澄(767~822)渡海入唐,于天臺山求法于道邃、行滿二師,并于臺州(在今浙江)龍興寺從順曉大師學密。次年歸國,于京都比睿山建延歷寺,創立日本天臺宗,并奠定了“止觀業”(天臺)與“遮那業”(真言)兼學并融的“臺密”法門。 天臺宗歷經唐末“安史之亂”和“會昌法難”的摧殘,大量教典湮滅佚傳,臺宗的義學研究隨之失去活力。十五祖螺溪羲寂大師(919~988)不忍教門衰微,通過德韶國師促成敬信三寶的吳越王錢俶遣使往高麗、日本訪求天臺教典,遂有高麗僧人諦觀于建隆二年(961)奉命護送教典入宋,終使臺教遺籍重返故國。羲寂傳弟子義通,義通傳知禮、遵式二師,天臺宗迎來了二次中興。 十七祖四明知禮大師(960~1028),居明州(今浙江寧波)延慶院,將智者傳世的天臺五小部予以精心注釋,一生講學、修懺、著述不倦,宋真宗賜號法智大師。時因羲寂同門志因的弟子晤恩(912~986)著《金光明玄義發揮記》,否定《金光明玄義》廣本是智者的真作,在觀行上主張“真心觀”;知禮應同學之請著《金光明經釋難扶宗記》予以批駁,認為廣本不偽,主張“妄心觀”;從而引發了一場往返7年、歷時40載的“山家山外之諍”。知禮門下有弟子廣智尚賢、神照本如、南屏梵臻,史稱“四明三家”,弘傳知禮的“山家”學說,發揚光大,成為天臺正統;其中尤以南屏系的車溪擇卿、湛堂性澄諸師最為杰出。而以晤恩、源清、慶昭、智圓等為代表的學說被斥為偏而不純,貶稱“山外”,其勢力終告衰竭。但此后臺宗學人日趨偏重教理而忽視觀行,止觀之道漸廢。 11世紀末,高麗“佑世僧統”義天(1009~1101)入宋求法,禮十九祖慈辯從諫大師秉承臺教于錢塘(今浙江杭州),歸國后創建高麗國清寺,弘傳天臺教義,被尊為韓國臺宗始祖。 元明以來,天臺宗雖無唐宋兩朝的建樹與輝煌,諸如撰《天臺傳佛心印記》的懷則、著《天臺四教儀集注》的蒙潤等臺宗義學高僧亦漸乏其人,但臺宗寺剎已廣布江南,并在佛教界全然確立了“凡講教義者,不離天臺、賢首(華嚴)”的基本格局。明代末葉,二十九祖百松真覺大師(1537~1589)面對日見式微的臺宗法運,與門人幽溪傳燈大師(1554~1628)起而振興,一時稱盛。靈峰澫益大師(1599~1655)繼二公芳蹤,以過人天資,“私淑臺宗”,著述豐盈,力倡“教宗天臺,行歸凈土”之旨,學者云從,號為“靈峰派”。 四十三祖諦閑大師(1858~1932),住持寧波觀宗寺,創觀宗學舍,辦《弘法社刊》,講經育僧,澤被南北,時稱“教海老龍”,座下俊杰倍出,成為近現代臺宗復興之祖,法脈綿延,影響深遠。 三、宗 典 天臺宗所主要依據的經論原典,唐代湛然大師曾在《止觀義例》卷上作過一段著名的提示:“一家教門遠稟佛經……所用義旨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上述四部要典分別是:《妙法蓮華經》(7卷。后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100卷。后秦·鳩摩羅什譯)、《大般涅槃經》(40卷。北涼·曇無讖譯)和《大品般若經》(27卷。后秦·鳩摩羅什譯)。 為天臺宗所重視和頻繁援用的,尚有《金光明經》(4卷。北涼·曇無讖譯)、《維摩詰經》(3卷。后秦·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經》(2卷。后秦·鳩摩羅什譯)、《華嚴經》(60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菩薩瓔珞本業經》(2卷。后秦·竺佛念譯)、《無量義經》(1卷。北齊·曇摩伽陀耶舍譯)、《觀普賢菩薩行法經》(1卷。南朝宋·曇摩密多譯)、《思益梵天所問經》(4卷。后秦·鳩摩羅什譯)等漢譯佛典。雖然部帙眾多,但若論要中之要,《止觀義例》在闡述《摩訶止觀》時指出:“散引諸文,該乎一代;文體正意,唯歸二經:一依《法華》本跡顯實,二依《涅槃》扶律顯常,以此二經同醍醐故。” 天臺宗的立宗之作,是智者大師的“天臺三大部”: 一、《法華經玄義》10卷。權威注釋為湛然《法華經玄義釋籖》20卷。 二、《法華經文句》10卷。權威注釋為湛然《法華經文句記》30卷。 三、《摩訶止觀》10卷。權威注釋為湛然《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40卷。 在傳統意義上與“三大部”齊名的,是智者的“天臺五小部”: 一、《觀音玄義》2卷。權威注釋為知禮《觀音玄義記》4卷。 二、《觀音義疏》2卷。權威注釋為知禮《觀音義疏記》4卷。 三、《金光明經玄義》2卷。權威注釋為知禮《金光明玄義拾遺記》6卷。 四、《金光明經文句》6卷。權威注釋為知禮《金光明經文句記》12卷。 五、《觀無量壽佛經疏》1卷。權威注釋為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6卷。 在臺宗“依教起行”的要典中,除了闡述天臺極致“圓頓止觀”的《摩訶止觀》,還有智者闡述“漸次止觀”的《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10卷和闡述“不定止觀”的《六妙法門》1卷。上述三書完備地表達了“天臺三種止觀”的觀行法則,而智者《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童蒙止觀》)1卷則是公認的止觀基礎讀本。 此外,集中闡釋天臺判教思想的是智者《四教義》12卷;高度概括天臺教觀架構的是湛然《始終心要》1卷287字;詳盡記載臺宗人文歷史的是志磬《佛祖統記》54卷;全面反映臺宗儀規教制的是自慶《增修教苑清規》3卷。 北宋天圣二年(1024),通過杭州天竺寺慈云遵式大師(964~1032)的奏請,仁宗皇帝御準35部、145卷“天臺教文”入藏。遵式親撰《天臺教部隨函目錄》1卷,為之分類編次,略述提要。這是歷史上天臺宗典籍首次編入《大藏經》。 天臺宗傳統的入門要籍約有3種: 一、《天臺八教大意》1卷。隋·灌頂述。未見注釋。 二、《天臺四教儀》1卷。宋·諦觀錄。權威注釋為元代蒙潤《天臺四教儀集注》10卷。 三、《教觀綱宗》1卷。明·澫益述。權威注釋為民國靜修《教觀綱宗科釋》1冊。 四、宗 義 天臺的一宗大綱,可以總括為“教相門”和“觀心門”。前者是以“五時八教”、“三諦圓融”、“一念三千”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后者是以“四種三昧”、“五科方便”、“十乘觀法”為主導的實踐體系。表現在“天臺三大部”,則《法華玄義》與《法華文句》側重于“教門”,《摩訶止觀》側重于“觀門”。 天臺宗歷來以“解行并進,教觀雙美”著稱,故明代澫益大師在《教觀綱宗》開篇強調:“佛祖之道,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指出理論(教)與實踐(觀)是諸佛歷祖自行化他的要道,只有教理與觀行的高度統一,修證才能步入正軌,教法也才能得以弘傳,否則“有教無觀”是空洞無益的,而“有觀無教”則是非常危險的。 天臺宗的教相門,首先體現在創造性地完成了“五時八教”的判教主張。宋代諦觀大師在《天臺四教儀》中贊美說:“天臺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圣教,罄無不盡。”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時期,譯經、講經、注經之風極一時之盛,對整體佛法的分析與認識亦見仁見智,爭鳴不一。智者大師對此前最有代表性的“南三北七”十家判教說進行縱橫辯難,依據《華嚴經·性起品》的“三照”、《涅槃經·梵行品》的“五味”、《法華經·信解品》的“父子五喻”,對整體佛教從形式到內容給予全面的歸納與詮釋,將釋迦世尊一生說法劃分為五個時期,通稱“五時”: 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 在“五時”中,認定第五“法華涅槃時”為佛說法的最高最圓之時。在一般情況下,依循上述五時次第說法的,稱為“別五時”;而在特殊情況下,佛陀不受時段次序制約,隨機說法的,稱為“通五時”。 認為佛陀五時說法的教化形式和法義內容各有四種,即從應機施教的形式而言,可以歸納為“化儀四教”;從應機說法的內容而言,可以歸納為“化法四教”,合稱“八教”: 化儀四教:一、頓教,二、漸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 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 上述頓、漸、秘密、不定“四教”只能對應五時中的前四時,而法華涅槃時超然于“化儀”之外,故稱“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藏、通、別、圓“四教”全面涵蓋、對應五時,立論精密而靈活,比之“化儀四教”更為廣泛地應用于天臺教觀的各個領域。 此外,智者還在《法華玄義》卷一提出過“三種教相”(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導始終不始終相;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的判教觀,從根機、佛意、本跡三個角度論證了《法華》“唯一佛乘”的超拔地位。 天臺宗所要認知和悟入的最高真理,是佛在《法華經》中所開演的“諸法實相”義。這既是天臺宗的終極目標,也被認為是全體佛法的根本歸趣。圍繞著這一宗旨,發展、構建了“三諦圓融”的真理論和“一念三千”的實相論兩重基本命題。 “三諦圓融”是智者以慧文大師所悟的“一心三觀”為基礎,說明“空、假、中”是對任何同一事物的三個方面的認識:凡事物皆由因緣聚合而生,沒有永恒、固定的實體,稱為“空”;事物變異無常的客觀存在,稱為“假”;空與假只是事物的共相與別相,是一體的兩面,是統一的,稱為“中”。由于空、假、中所表達的狀態是一切事物天然具有的真實本性,故稱“三諦”;由于三者間不可分離,沒有前后,互容互具,名異體同,故稱“圓融”。 以認識主體的“一心”和認識對象的“三諦”為基點,以發起“一心三觀”、照見“一心三諦”、成就“一心三智”而構成的“三諦圓融”思想,代表了認識的極致和天臺圓教的根本精神。 “一念三千”是智者教觀思想的最高成就,被湛然大師稱為“終窮究竟極說”。它建立于《法華經》“十如是”、《華嚴經》“十法界”、《大智度論》“三種世間”所組配起來的“三千諸法”的基礎上,說明主觀微細的“一念”,足以圓融客觀廣大的“三千”。同時,由于“一念”具足了無限大的“三千”,所以“三千”當下即是“一念”的本身,“一念”也就自然從“能觀”的主體,轉換為“所觀”的客體對境,即圓頓止觀中的“不可思議境”。“一念三千”體現了“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摩訶止觀》卷五上)的相即相融思想,最終將“一念心”與“三千諸法”歸結、統一于“實相”之理。 “三千諸法”是法界圣凡、宇宙萬有的總稱,無論諸佛、眾生,現前一念心中已本來具足萬有,圓滿無缺,名為“理具三千”或“性具三千”;由于一念之心三千具足,故能隨緣生起萬象,名為“事造三千”。“理具、事造”兩重三千互為依存,同歸一念,反映了事物存在、發生的內在原理,是天臺“一念三千”思想的又一精彩之處。 天臺宗從“諸法實相”的“諸法”(現象)與“實相”(本質)既相互依存、又對立統一的“當體相即”立場出發,提出了“性具實相”說的觀點,認為一切事物的本有體性天然地具足了實相,由于“實相”與“諸法”是同一性的,所以“性具實相”亦可稱之為“性具諸法”。 將“性具實相”的觀點應用到佛性領域,就出現了著名的“性具善惡”說,也就是智者在《觀音玄義》卷上說的:“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認為站在“性具”的角度,眾生與諸佛平等不二,凡圣的差異只在于修為的善惡不同。湛然大師進一步發揮智者“色心不二”之義,兼采《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思想,極具震憾地提出了“無情有性”的主張,使得臺宗佛性論大放異彩。 天臺宗建立“教、觀”二門,強調“雙美”、“并進”,但歸結處是“以觀為本”。教的存在,完全是為指導觀行和證成觀行服務的。宋代靈芝元照大師在為《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所作的序文中說:“臺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舍止觀不足以明天臺道,不足以議天臺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知禮大師在《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說的更為直截:“蓋一家教行皆以觀心為要,皆自觀心而發。”因而,上述“三諦圓融”、“一念三千”的理論始終貫穿于“觀心門”的表里,融合為“止觀雙修”的方法論,使臺宗從抽象的“實相”思辨出發,最終又回歸到真切的“實相”境界之中;故二者既有理論教相的屬性,又有止觀行法的特征。 天臺宗的“觀心門”將大乘佛教修行實踐的類形歸納為“四種三昧”: 一、常坐三昧,二、常行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四、非行非坐三昧。 從中含括了坐禪、繞行、念佛、奉師、受戒、說經、旋咒、思維、燒香、請圣、供養、禮拜、懺悔、誦經等各種修持形式,而最終統一于“止觀”。 為一般臺宗學人所遵行的,是“半行半坐三昧”,具體分為“方等三昧”和“法華三昧”兩種,往往通過修習《方等三昧行法》和《法華三昧懺儀》加以實踐。“四種三昧”的最高形式是“非行非坐三昧”,智者《請觀音懺法》即為此而設,但一般是指學人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拘時間、地點、形式的念念“歷緣對境”反觀心源,最終契入實相,故亦稱“隨自意三昧”、“覺意三昧”。 貫穿“四種三昧”的預修階段,是“五科方便”;正修階段,是“十乘觀法”。故湛然大師在《止觀大意》卷首“略述教觀門戶大概”中明示:“今家教門……消釋諸經,皆以五重玄解、十義融通;觀法,乃用五科方便、十乘軌行。” “五科方便”是正修止觀者所必須的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共計5類25項,依次關聯遞進,通稱“二十五方便”,別稱“遠方便”: 一、具五緣,二、呵五欲,三、棄五蓋,四、調五事,五、行五法。 “十乘觀法”是臺宗“圓頓止觀”的“正修”主體,由第一項“正觀”和其余九項“助觀”構成: 一、觀不可思議境,二、發真正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 修“十乘觀法”的客觀對境,理論上共有十種,通稱“正觀十境”,相對于二十五方便而別稱“近方便”: 一、陰界入境,二、煩惱境,三、病患境,四、業相境,五、魔事境,六、禪定境,七、諸見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薩境。 其核心觀境是與凡夫息息相關的“陰界入境”,尤其是觀“五陰”中的“識心”。其余九境,皆隨修行者根機不同、所呈現的境界不同,以定觀與不觀。 眾生現前的“一念”之心,圓滿具足宇宙萬有的“三千諸法”,故此神奇的一念稱為“不可思議境”;能觀此微細一念具足無限廣大“三千”而又當體具足空、假、中三諦,明悟“色從心造,全體是心”之理,即名“觀不可思議境”。上根行人仗此妙觀,即破無明,是“十乘觀法”的主體所在。中根行人則需續修第二乘“發真正菩提心”或累繼修至第七乘“對治助開”才能得益。下根行人,直需修完十乘,方得利益。 雖然凡夫與諸佛在本性上一體不二,但現實中凡夫依教起行終至成佛,仍然需要一個漫長的修證過程,天臺宗把這一過程劃分為六個階段,稱之為“六即佛”: 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觀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 上述“六即”圓滿含攝了從五品弟子位、六根清凈位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由凡至圣的一切階位。以“六而常即”,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免學人自卑不前;以“即而常六”,告誡“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以免學人輕狂自大,從而糾正偏頗,行于中道,開顯本具的三德秘藏,成就自他的究竟解脫。 在二千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佛教發展進程中,厚積于河南(大蘇山)、顯揚于江蘇(金陵)、勃發于湖北(當陽)、大成于浙江的天臺宗,以其綿延的歷史,豐厚的文獻,縝密的判教,圓妙的哲理,完備的觀行,深遠的影響,以及臺宗師資“解行并進”的向道風范和“崇文重教”的弘化個性,成為最足以代表中華佛教圓熟境界的一座巔峰,千載而下,彌仰彌高。 凈旻法師簡介 法師俗姓楊,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生于浙江舟山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濟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傳照,字凈旻。翌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誠長老座下受具足戒。 畢業于普陀山佛學院天臺宗研究班,師從沈仁巖老師攻讀《法華經綸貫》《法華經會義》《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1994年于普陀山紫竹林創編《臺宗三字經》六十頌。2000年于香港觀宗寺承嗣覺光大師付法,為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七世。2010年發起重興宋代臺宗祖庭天臺山螺溪傳教院。 歷任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普陀山佛教藝術總監、舟山市佛協會會長、普陀山隱秀講院監院等職。現任浙江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臺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天臺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天臺山螺溪傳教院住持。 發表有《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天臺宗基本架構》《智者大師年譜》《“大白牛車”釋義》《中國佛教天臺宗的振興之道》《天臺宗對觀音信仰的歷史貢獻》《螺溪傳教院歷史編年》等論文多篇,與復旦大學王雷泉教授共同主編“天臺宗系列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天臺山螺溪傳教院簡介 螺溪傳教院位于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天臺山祥云峰下,與著名的天臺宗祖庭國清講寺隔山為鄰。 傳教院始創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由佛教天臺宗第十五祖、吳越國王賜號“凈光大師”的羲寂大師開山。 歷史上的傳教院“林泉相輝,金碧明媚”“海福田衣,濟濟有眾”,而螺溪凈光大師更是先后受到吳越王和北宋朝野的禮遇,在佛教界有“律虎義龍”之稱,一生講經傳戒,培養了天臺宗第十六祖寶云義通大師等中外學子二百余名,門下菩薩戒弟子數十萬眾,時稱“天下郡府,匡化紹隆,多其弟子”,法緣空前,使傳教院成為宋代天臺宗的復興祖庭和國際佛教學府。因其地處螺溪之側,《宋高僧傳》稱為“螺溪道場”,名煥史冊。 ——五代十國的后周顯德初年,螺溪居民張彥安自述其家附近“有隙地,可一里余”,每傳鐘磬之聲,又夢龍游其上,自愿奉歸三寶所有。凈光大師親往踏視,“嘆其山水秀異,因謂眾曰:此伽藍地也,常以傳續真乘,思卜講唱之所。”遂有創院因緣。 ——高麗王族出身的義通法師于此受教于凈光門下,“盡得天臺之道”。后移居明州(今寧波),不忘螺溪,亦將其所住寺院命名“傳教院”(寧波寶云寺前身),并于此培養了臺宗十七祖四明法智大師,促成了臺宗史上輝煌的“四明中興”。 ——受高麗國光宗王派遣護送天臺教藏來華的諦觀法師,拜謁凈光,一見欽服,追隨大師十年,終老螺溪。生前于傳教院著成千古名篇《天臺四教儀》,圓寂后經篋放光,迄今仍被尊為天臺宗入門必讀教材。 在天臺縣委、縣府的高度重視支持下,2013年11月10日,隆重舉行了“天臺山螺溪傳教院開山一千零五十周年暨重建奠基典禮”。次年5月19日,一座唐風宋韻的清凈伽藍正式在千年故址上開工重建了。 復興中的螺溪傳教院計有山門、定慧門、靈山寶殿、阿彌陀殿、天臺教藏閣、普賢懺堂、先覺堂、鐘樓、轉輪藏、方丈院、庫院樓、法喜樓、寶云會館、法華塔等18項主體建筑。松山藕池,粉墻黛瓦,處處彰顯“書香寺院、心靈家園”的獨特魅力。 深望有緣同仁,念茲勝舉,鼎力護持! |
|
來自: Jamiuw > 《WG上人AMT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