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 儒家和陰陽家:將陰陽家的天人關系與儒家的政治、社會哲 學結合在一起
宇宙觀:宇宙由十種成分組成:天、地,陰、陽,五行的,木 、火、金、水,人。 天人關系:天有喜怒哀樂,與人相副,天人一也;人副天數 ,人是天的副本;天人感應,人的行為符合天意,天就喜歡,反之,天就震怒。 社會倫理: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仁 、義、禮、智、信 政治學說: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邢;政治過 失必然變現為自然界異常現象。 |
|
楊雄和 桓譚 | 楊雄:事物變化要達到一定“極”(限度);把陰陽變化非為九段
桓譚:“以燭火喻精神”,燭盡火滅,形斃神亡;否定精神獨立存在 |
|
王充
| 否定有意志的天:天地萬物變化都是元氣自身運動的結果
人與物都是元氣所成,人的富貴卑賤、禍福吉兇都是命定的 |
|
王弼 | 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不是虛無,無是天地萬物的無形無相的根本;無是無形無相,是本,有是有形有相,是末。 ?得意忘象:王弼注解周易的時候提出“言”“象”“意”三者的關系;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
|
郭象
| “道”是“無”:道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
“獨化”說:天地萬物的生成和變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東西“為”和創造的;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關而突然發生的。 |
|
晉唐道教哲學 | 葛洪:玄、道、無、一 陶弘景:道生元氣生天地萬物 成玄英:重玄之道,非有非無 王玄覽:萬物稟道生,道與萬物是隱、顯的關系 |
|
隋唐佛學 | 三論宗
| 經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代表人物:吉藏 二諦:俗諦(世俗人認為宇宙萬物真實存在)真諦(宇宙萬物虛幻不實) 八不中道:萬物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
|
天臺宗 (法華宗) | 經典:《法華經》 代表人物:智覬 倡導止觀雙修:止即禪定,觀即智慧 一心三觀: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面,從全體看不應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時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
|
凈土宗 | 經典:《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 代表人物:道綽、善導 修行方法:“觀想”(作各種凈土羈勒世界的遐想)“念佛”(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
|
律宗
|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
|
密宗
| 指導思想:“菩提心為成佛的種子,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六大: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 密宗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 |
|
唯識宗 又名慈恩宗 | 代表作:《成唯識論》 世界分為“我”“法”:我(指生命的主體,意識活動等)法(事物極其規律,如山河大地和人的肉體)
八識:阿賴耶識、末那識、了別境識(眼耳鼻舌身意)
萬法唯識:宇宙間的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 是由“識”變現出來的。 唯識無境:意謂唯有識而無外在之對象。
轉識成智:通過修煉,使八中識都變成佛的智慧。 |
|
華嚴宗 | 四法界:所謂“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現象世界(“雜”);所謂“理法界”,指清凈的本體世界(“純”)。這兩種世界互相包容而無妨礙(純雜無礙),這就叫“理事無礙法界”。各種事物之間也都互相包容而無妨礙,這就叫“事事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間之相。即觀平等之理性與差別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圓融無礙。 事事無礙:事物都是本體所變現的虛幻現象,每一現象都包含本體,所以各現象之間彼此包容,沒有差別和對立。 |
|
|
|
|
|
禪宗
| 經典:《壇經》 代表人物:慧能 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佛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在個人的心中; 自性真空:指心處于一種“空虛”的境地,這種空不是空心靜坐,念念思空,而是連心“空”的概念、甚至成佛的念頭都沒有 ?頓悟成佛,無念為宗:在修行方法上,心不受外物迷惑,就是無念。無念不是“百物不思”,不想任何事,而是不受外境影響,“不于境上生心”。 |
|
韓愈 李翱 柳宗元 | 韓愈:道統說——中國儒家關于先王之道傳承系統的理論。“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及其傳焉” 李翱:復性說——成為圣人的一套學說;性是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復原來的光明,就能成為圣人 柳宗元:元氣論——宇宙由混沌元氣構成,沒有主宰;運動是陰陽二氣作用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