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國哲學發展歷程梳理

     wunianyi 2023-05-13 發布于天津
    圖片
    ?

    一、前言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涌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哲學發展的歷程

        中國哲學史萌芽于商周之際,成形于春秋末期,截至“五四”運動可分為三個時期:先秦哲學;秦漢至明清之際的哲學;明清之際至“五四”運動時期的哲學,可稱為近代哲學。

    一、中國哲學史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特征

        1.中國哲學史是從長期以天人合一為主導原則到轉向主—客關系式的發展史

     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一是儒家的有道德意義的“天”與人合一的思想;
         二是道家無道德意義的“道”與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儒家的天人合一又分為兩類:
    一是發端于孟子、大成于宋明道學(理學)的天人相通的哲學思想;
    二是漢代董仲舒的天人相類的思想。

    天人相通的思想復可分為兩派:
    一是以朱熹為代表的所謂人受命于天、“與理為一”的思想;
    二是以王陽明為代表的“人心即天理”的思想。

    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不分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而把二者看成渾然一體。

    2.中國哲學史是從長期以研究人倫道德為主導到轉而注重對自然的認識的發展史

        明清以前,中國哲學史由于重天人合一,把主客看成渾然一體,所以一般地說注重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內的人生問題,甚少專門的、明顯的關于主體如何認識客體、自我如何認識對象的認識論問題。講人生問題的哲學叫作人生哲學,講認識問題的哲學叫作認識論。中國哲學史在明清以前,以講人生哲學、研究人事或人倫為主,而不注重認識論,從而也不重視對于宇宙之研究,不重視宇宙論。明清以后,中國哲學開始轉向主—客二分思想,開始注意主體性或自我意識的原則,這才使認識論問題逐漸成了中國哲學的重要問題。

    3.中國哲學史是從長期以“天理”壓人的思想為主導到開始反“天理”的發展史

         先秦哲學雖然諸子百家,派別林立,但儒家孔子實中國哲學之真正創始人,孔子之時,無其他學派能與之抗衡,孟子之時,“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但楊墨之言也只是暫行于一時。綜觀整個先秦哲學之諸子百家,仍以孔孟所代表的儒家為思想界之主流。孔子雖少言“天命”,但并非不言“天命”,他認為“唯天為大”,時人亦認為孔子受命于天。孟子的“天”,主要是指義理之天,仁義理智四端乃“天之所與我者”,孟子明確地把封建道德原理絕對化、客觀化為形而上的義理之“天”,然后又以此義理之“天”來壓人,孟子是中國哲學史上以“天理”壓人的思想之肇端者。
    圖片
    ?

    二、主要發展階段

    1.先秦哲學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以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的萌芽。
        春秋時代產生了人為“神之主”的思想,先前的天的人格神的含義受到懷疑。

    孔子:
        孔子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孔子以“仁”為根本,孔子提出“正名”,即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為仁和復禮的具體內容。孔子所謂“聞道”,也就是復禮、為仁。
        孔子重人道、重“天命”與人之仁德的結合,而輕知識、輕科學認識,是他的哲學缺乏主—客二分思想、缺乏以主體性為原則的表現。他的這種思想構成了以后整個中國哲學史上儒家思想的特點。

    墨子:
       墨子雖然主張有意志的“上帝”,墨子也講“仁”,但“仁”的含義是“兼愛”,他反對孔子的克己復禮之謂仁。他提倡“兼相愛,交相利”,他的哲學是功利主義。墨子重“耳目之實”,提出了“言必有三表”的判斷言論之真偽的標準,墨子顯然已初步探討了認識論問題。

    楊朱:
        楊朱主張“為我”、“貴己”、“輕物重生”、“不以物累形”,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注重個人、注重人的獨立自主性的思想家,他雖然沒有什么理論論證,但多少具有西方主體性思想的閃光。

    孟子:
        孟子最早提出較明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孟子極少講科學認識,他是孔子重“聞道”的思想方面之繼承者和發揚者,他著重將孔子關于“仁”的思想運用于政治社會,他不僅像孔子那樣著重講“內圣”,而更多地講“外王”。

    老子:
        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反對“天”是最高的主宰,提出了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認為“道”或“無”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老子的“無為”是與“道”為一,一任萬物之自然的意思,人如能順乎“道”而無為,則能做到無不為,無不治。這是老子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

    莊子: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莊子也認為世界之本原是“道”,“道”是自然的、無意志的。
       莊子認為知識無助于“為道”,甚至有損于“為道”,莊子的這個思想對發展科學認識當然也是有害的。

    荀子:
       荀子所講的“天”是自然之天,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韓非:
       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與老子的思想,否認有意志的“天”,認為社會治亂靠人不靠天,仁義道德亦不來源于天。韓非在認識論方面還強調“參驗”。

    2.秦漢至明清之際的哲學
        先秦哲學,各派林立,百家爭鳴,波瀾壯闊。秦漢大一統后,思想亦日見統一。儒家思想之主旨是以封建道德的義理之“天”制人,加上儒家對于人倫、政治既有較系統的理論,又有具體的措施,故儒家思想能受到統一后之專制君主的喜愛和提倡。秦始皇采用儒家思想之處頗多,漢武帝、董仲舒更立儒家為正統思想,所以自秦漢以后,特別是自漢武帝以后,中國哲學史便成了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歷史,一直到明清之際,特別是到鴉片戰爭以后,才開始逐漸改變這種局面。

    秦漢時期的哲學:
       董仲舒在秦漢之際陰陽五行學說混入儒家思想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了天人相類的天人合一即“天人感應”說。
      王充在此背景下吸取道家自然主義的觀點,批判了天人感應、讖緯思想和陰陽學說。王充強調自然無為,認為“元氣”是天地萬物之本原,萬物非有意志的“天”所創造;他反對董仲舒等人所說的有意志的“天”為人之本原的天人合一觀點。王充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頗有些科學精神。王充反對復古主義,主張今勝于古,他甚至問孔刺孟,反對儒家的禮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學說更為盛行。當時的玄學家們大多以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相混合,《老子》、《莊子》、《周易》成為玄學家們所著重討論的三本主要著作,即所謂“三玄”。玄學家不像西漢時期的儒家那樣主要講關于具體的宇宙萬物之形成的宇宙論,而著重講抽象的本體論。
        玄學創始人何晏、王弼祖述老莊,“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而且有生于無。
      玄學的自然主義思想發展到極端,就成了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29的立論根據,他們都以放達不拘名教為高,打擊了儒家以“天”壓人的傳統。
       南北朝時期的范縝提出了“形質神用”、“形神相即”等理論,著重反對了佛教的神不滅論。他關于形神的學說是一種身心一元論。

    隋唐時期的哲學:
       隋唐時期為中國佛教之鼎盛階段,但儒學仍為正宗,儒佛之爭貫穿于唐代,佛教被迫中國化。

    宋明時期的哲學:
        宋明哲學以理學(道學)為主導,它是以儒家孔孟學說為基礎、批判吸收佛道某些思想的較完整的哲學體系,是一種新儒學,它產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與元明時代。理學家共同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系問題以及現實的社會和人生問題。他們的哲學仍然立足于儒家的倫理道德觀,他們大多吸取了佛教的心性修養學說和道家關于宇宙生成的理論,而又批判了佛道追求虛幻或彼岸和玄學忽視名教的思想。宋明理學雖然流派分殊,但都把中國哲學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哲學特征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以研究人倫道德為主旨的思想、以“天”壓人的思想發展到了頂峰。

    3.明清以后的近代哲學
        明清之際開始興起了反對天人合一、反對以天理壓人欲、反對偏重人倫道德之研究,而轉向主—客二分和主體性思想、轉向重人欲和個性、轉向重自然知識的新思潮,自明清之際到“五四”運動的中國近代哲學史(嚴格意義下的近代哲學應是從鴉片戰爭開始)可以說是一部打破中國幾千年來舊的哲學傳統特別是儒家傳統,并進而向西方召喚主體性、個體性和科學精神的歷史。“五四”運動使中國近代哲學史達到了西方哲學史上文藝復興的水平。(以上內容整理自張世英《哲學導論》,內容有刪減)
    圖片
    ?
    附一:
        下圖是根據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整理出來的一部關于中國哲學史的思維導圖。

    圖片

    圖片

    圖片


    附二:
    中國古代哲學史圖表
    先秦 - 明清
    先秦哲學

    人物

             思想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周禮

    仁學:克己復禮;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寬、信、敏、惠)為 仁由己不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

    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天命:否定人格化的天;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

    認識論: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孟子

    仁政以德行仁者王;制民之產;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性善論:人性本善;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人要成就道德,必須反求諸己

    養氣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包括“明道”和“積義 ”兩個方面,即提高對道的領悟,以及道德修養

    荀子

    性惡論:人性本惡,善良都是人為養成的。禮樂文化,是將人 性的惡轉變成善的關鍵。

    天行有常:天道是客觀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積極改變世界: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

    老子

    道論: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根本;道是一,道生萬物;道是 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

    無為和玄德:道無為而無不為,道順應萬物本性,生育萬物 卻不主宰其命運。

    辯證法:有無相生,難易相承;禍福相倚;曲則全,枉則直。

    人處世守柔貴雌;不敢為天下先;以德報怨。

    政治理論:小國寡民;為腹不為目;絕圣棄智;無為而無不為

    莊子

    逍遙:逍遙是絕對的自由;達到逍遙的途徑是,坐忘、心齋。不僅要忘掉外界物質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體、感官、排除形體、知識,使自己與道為一。

    相對主義:萬物之間的差別都是相對的,從道德角度看,萬物 都是一。萬物的高低貴賤長短,都沒有可觀的標準,一切都是隨主觀而轉移,是相對的。

    自本自根的道論:道是最根本的;道自主以來就獨立自存, 產生天地,賦予鬼神以神通;道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楊朱

    其人:早期的隱士。時代在墨子、孟子之間。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 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墨子

    批儒:儒家不信天鬼;儒家厚葬偽哀;提倡禮樂,怠慢生產

    兼相愛,交相利: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 而利之;天下所有的人都應當部分高低,彼此相愛;強調無差別、無差等的愛

    三表:衡量一種言論的標準——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原察 百姓耳目之實,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邏輯學:最早提出類(類名,類的概念)、故(原因或理由, 強調推論)等概念;

    明鬼:肯定天志(天有意志);肯定鬼神存在;天志和鬼神讓 人兼愛,獎賞實行兼愛的人,懲罰交相別的人。

    后期墨家

    義和利:義和利應該是統一的;義不應當只是主觀動機,也應 該是可觀效果上的利益。

    知識的三種來源:親知(親身感覺得到的知識)、聞知(由 傳授得來的知識)、說知(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識)

    邏輯理論:①肯定概念是表示可觀事物的(所謂,實也;所以 謂,名也)②把概念分

    為三類:達(最高最普遍的名詞概念)、類(同類事物的共同感念)、私(專講某一事物的專有名詞或個別概念)③判斷分三類,盡(全程判斷)、或(特稱判斷)、假(假言判斷)

    管子

    《管子》四篇:《心術》上下,《白心》上下;哲學思想最濃

    精氣說:精氣就是道;精氣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本;人的身體 、智慧、靈魂都是由精氣構成。

    因之道認識事物,要摒棄偏見,排除雜念,按照事物本來 的樣子理解認識;“虛”“一”“靜”“因”。

    易傳

    陰陽:天地萬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辯證法: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退而變化生;一切事物的產 生和變化都是由于陰陽對立面的交配、交合、交接的結果。

    陰陽家

    陰陽家:先秦的陰陽家源于古代的方術。

    六種數術: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行法(包括面向 和風水)

    洪范五行:五行是五種能動的、相互作用的力量。

    鄒衍:陰陽家代表。五行按照一定順序相生相克,四季按照五 行相生順序嬗變;朝代更替也遵循五行相生的順序。

    韓非子

    法術勢:君主的統治學說。法是統治者公布的統一法令、制度 ;術是統治者任免、考察、生殺官吏的權術;勢就是統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

    自然觀和無神論:否定鬼神、否定有意志的“天”;

    道、理:第一次把道、理分開;道是萬物總體的規律;理是每 一具體事務的具體規律。


    漢唐哲學



    董仲舒

    儒家和陰陽家:將陰陽家的天人關系與儒家的政治、社會哲 學結合在一起

    宇宙觀:宇宙由十種成分組成:天、地,陰、陽,五行的,木 、火、金、水,人。

    天人關系:天有喜怒哀樂,與人相副,天人一也;人副天數 ,人是天的副本;天人感應,人的行為符合天意,天就喜歡,反之,天就震怒。

    社會倫理: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仁 、義、禮、智、信

    政治學說: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邢;政治過 失必然變現為自然界異常現象。


    楊雄和

    桓譚

    楊雄:事物變化要達到一定“極”(限度);把陰陽變化非為九段

    桓譚:“以燭火喻精神”,燭盡火滅,形斃神亡;否定精神獨立存在


    王充

    否定有意志的天:天地萬物變化都是元氣自身運動的結果

    人與物都是元氣所成,人的富貴卑賤、禍福吉兇都是命定的


    王弼

    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不是虛無,無是天地萬物的無形無相的根本;無是無形無相,是本,有是有形有相,是末。

    ?得意忘象:王弼注解周易的時候提出“言”“象”“意”三者的關系;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郭象

    “道”是“無”:道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

    “獨化”說:天地萬物的生成和變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東西“為”和創造的;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關而突然發生的。


    晉唐道教哲學

    葛洪:玄、道、無、一

    陶弘景:道生元氣生天地萬物

    成玄英:重玄之道,非有非無

    王玄覽:萬物稟道生,道與萬物是隱、顯的關系


    隋唐佛學

    三論宗

    經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代表人物:吉藏

    二諦:俗諦(世俗人認為宇宙萬物真實存在)真諦(宇宙萬物虛幻不實)

    八不中道:萬物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天臺宗

    (法華宗)

    經典:《法華經》

    代表人物:智覬

    倡導止觀雙修:止即禪定,觀即智慧

    一心三觀: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面,從全體看不應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時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凈土宗

    經典:《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

    代表人物:道綽、善導

    修行方法:“觀想”(作各種凈土羈勒世界的遐想)“念佛”(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律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密宗

    指導思想:“菩提心為成佛的種子,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六大: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

    密宗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


    唯識宗

    又名慈恩宗

    代表作:《成唯識論》

    世界分為“我”“法”:我(指生命的主體,意識活動等)法(事物極其規律,如山河大地和人的肉體)

    八識:阿賴耶識、末那識、了別境識(眼耳鼻舌身意)

    萬法唯識:宇宙間的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 是由“識”變現出來的。

    唯識無境:意謂唯有識而無外在之對象。

    轉識成智:通過修煉,使八中識都變成佛的智慧。


    華嚴宗

    四法界:所謂“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現象世界(“雜”);所謂“理法界”,指清凈的本體世界(“純”)。這兩種世界互相包容而無妨礙(純雜無礙),這就叫“理事無礙法界”。各種事物之間也都互相包容而無妨礙,這就叫“事事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間之相。即觀平等之理性與差別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圓融無礙。

    事事無礙:事物都是本體所變現的虛幻現象,每一現象都包含本體,所以各現象之間彼此包容,沒有差別和對立。






    禪宗

    經典:《壇經》

    代表人物慧能

    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佛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在個人的心中;

    自性真空:指心處于一種“空虛”的境地,這種空不是空心靜坐,念念思空,而是連心“空”的概念、甚至成佛的念頭都沒有

    ?頓悟成佛,無念為宗:在修行方法上,心不受外物迷惑,就是無念。無念不是“百物不思”,不想任何事,而是不受外境影響,“不于境上生心”。


    韓愈

    李翱

    柳宗元

    韓愈:道統說——中國儒家關于先王之道傳承系統的理論。“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及其傳焉”

    李翱:復性說——成為圣人的一套學說;性是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復原來的光明,就能成為圣人

    柳宗元:元氣論——宇宙由混沌元氣構成,沒有主宰;運動是陰陽二氣作用的結果。


    宋元明清哲學



    宋初宇宙發生論者

    李覯

    太極:太極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氣,太極分化為陰 陽二氣,二氣交匯形成五行萬物

    元亨利貞:是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元(事物的開 始)、亨(事物的成長)、利(生存條件)、貞(事物發展顯示自身的基本特征)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兇

    王安石

    五行:萬物的體質、性能、形態以及他們所處的時 間和方位,都由五行決定。

    周敦頤

    太極:宇宙的最初階段是“無極而太極”;“無 極”是指無形無象的最高實體,“太極” 是最大的統一體;“太極”動起來,就產生“陽”,動到極點,就靜下來,靜下來就生出“陰”;一動一靜,分化出了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生出五行萬物

    神:“太極”動靜生陰陽,“太極”的動靜無形無 狀,微妙不測,稱之為“神”,神就是太極的 微妙作用。

    邵雍

    邵雍主要以圖表的方式展現了他的宇宙觀;如果陽是宇宙生成的力量,陰就是宇宙毀的力量。復卦的初爻表示成的階段的開始,乾卦的則表示成的階段的完成。姤卦初爻表示毀的開始,坤卦表示毀的階段的完成

    張載

    氣本源:氣是最高實體,萬物本源;凡可狀者皆有 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

    理學

    二程

    天者理也:理是最高實體,永恒的客觀存在的,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最高法則

    格物窮理:心中已有完備知識,但必須通過格物 去認識

    存天理,滅人欲:“不是天理,便是人欲”

    朱熹

    理:理是事物的規律、道德上的基本原則;理是事 物之所以為事物的根據,是“第一性”的。

    太極:每一物有各自的理,而太極是萬事萬物最根 本、整體的理。

    氣:理是第一性的,創造萬物的根本;氣是形而下 的,創造萬物的材料;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 未有無氣之理

    人性:性分為天地之性(人之所得于理者)和氣質 之性(人之所得于氣者)

    心學

    陸九淵

    心即理:心與理“至當歸一,精義無二”

    反省內求:窮理就是反省內求自我本心,“若能 盡我之心,便與天同”

    王陽明

    心: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是世界萬 物的根本,離開心就無所謂天地萬物

    致良知:認識來源于內心,對本心良知的自我認識 ;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 蔽住了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 行的開端,行是知的完成

    王陽明以后的明清哲學

    羅欽順

    氣和理:氣是世界的本源;理是氣運動變化的必然 規律

    王廷相

    “理在氣中”:氣是最初的,唯一的實體;氣是永恒的,不滅的;理在氣中

    黃宗羲

    氣外無理、心即是理:心外無氣,一切都是即氣即心的

    王夫之

    氣者理之依:氣是唯一實體,理乃是氣的內在規 律,依憑于氣

    即事以窮理:就事物現象探求其規律,反對立理 以限事

    顏元

    理氣融為一片:生成萬物的材料是氣,萬物所以 然的規律是理;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

    戴震

    氣化即道:“道猶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息, 是故謂之道”;道就是物質世界的變化過程。

    理存于欲:人性包含三方面——欲、情、知;道 德就在于“使人之欲無不遂,人之情無不達”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模人人喊| 暖暖日本手机免费观看中文 |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91|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综合| 不卡一区二区国产在线|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萌白酱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 日夜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 色爱综合激情五月激情|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观看| 公喝错春药让我高潮| 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AV|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不卡| 隔壁人妻被水电工征服|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性奴sm虐辱暴力视频网站| 国产福利高颜值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11p|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天堂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蜜TV|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福利|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