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繪》編輯部祝天下母親 ![]() 微信公眾號規則變啦, 想要及時收到鋒繪消息, 快按照下方動圖將鋒繪設置為“星標”呀! 繼上次我們向大朋友、小朋友推薦了第一輯非遺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后,今天我們來開啟第二輯。 5月21日是國際茶日,2019年11月27日第74屆聯合國大會宣布設立。 在國際茶日到來之前,我們可以帶孩子們看這部高分紀錄片: 雜志和紀錄片搭配“食用” 效果更佳,功能更強喲! 整套紀錄片一共分為六集,分別從茶的種類、歷史、傳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呈現的關于茶的故事。豆瓣評分8.7分。 六集的主題詞分別為“土地與手掌的溫度”“路的盡頭”“燒水煮茶的事”“時間為茶而停下”“故鄉, 他鄉”以及“一碗茶湯見人情”。 圖均出自央視網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六集紀錄片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從時間到空間,從技藝到情感,一片簡簡單單的樹葉,被解讀得溫暖感人。 在《鋒繪》5月上刊的“走近非遺”欄目中,編輯部也制作了和茶有關的內容。 對你家小朋友來說,《鋒繪》5月上的內容能讓紀錄片發揮出最大功效。 那么,描繪茶文化的紀錄片和雜志欄目,會給小朋友帶來什么呢? 1,小朋友在短時間內會對茶文化產生小小的興趣,更向往將來可以親眼看一下龍井茶山的壯觀美麗。 2,親手沖泡一杯茶的感覺是如此不同,溫度和香氣讓孩子的小手、小鼻子一起真實體會。 3,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這些簡單的、能瞬間記住的茶名讓小朋友興趣十足,配合享用的茶點美食讓小朋友更加躍躍欲試! 一動一靜,先觀賞紀錄片的精良美好,再沉浸下來品味筆尖下的雅致生動,我們這就開始吧—— ![]() 了解乾隆十八御茶 觀賞跨越古今的茶樹 從鏡頭轉到紙卷,讓孩子感悟更多 在全六集的內容中,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溫度》帶孩子們了解茶葉在水與火中的淬煉、生與死之間的輪回。 杭州龍井村的茶農陳伯接待了定居中國20余年的外國友人唐云。 這個茶季,唐云將住在這里,成為當地茶農的“茶親”,是的,慕名而來的游客在這里住下,和茶農一起摘茶、勞作、生活,茶農管這樣的旅人叫“茶親”。 他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乾隆十八御茶”。 在咱們雜志的內頁,也將十八御茶進行了精細的還原。 ![]() 學習制茶步驟 “乾坤掌法”中感受非遺 從動態到靜態,畫筆讓鏡頭永恒 茶葉從采摘到攤曬、炒制,需要精妙的手藝和安寧的內心。焦躁的情緒,無法完成和茶相處的內心和諧。 在鐵鍋中,茶葉的顏色更為美好。 炒茶的過程很辛苦,但美味正在手心誕生。 正在炒制的龍井像綠色精靈一般在鍋內跳動,讓人期待不已。 關于炒茶的步驟,紀錄片中展現出許多鏡頭,雜志中將它們總結歸納出來,分四個步驟有條理地展出,小朋友一看就會明白: 根根分明的嫩芽,靈活的手勢,黃綠相間讓眼底十分舒緩愜意的顏色,和紀錄片的呈現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 ![]() 尋回唐代煮茶技藝 發現古畫中的茶藝驚喜 紀錄片和雜志一起復刻歷史 在第三集《燒水煮茶的事》中,唐代煮茶的步驟將會被真人還原,整個捶打、燒煮的流程很是有趣—— 在雜志中,我們采用還原了古畫的形式,把古人煮茶的生動場面介紹給小朋友們。著名的《盧仝烹茶圖》中,唐代詩人盧仝的侍從正在煮茶, 雜志中還原了這一幕,還告訴小讀者們,古人一開始都是采用煮茶的形式,還會加入各種佐料享用,沖泡茶的時間則要出現在明代后。 是不是很好玩? 紀錄片中,介紹了多樣的茶。 除了不發酵的綠茶,還展示了輕微發酵的黃茶的柔和。 不炒不揉的白茶的天然質樸。 半發酵的烏龍茶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香氣。 發酵時間最長的是黑茶,曾多為游牧民族使用。 全世界消耗量最高的茶是什么呢?對了,就是上面這種我們耳熟能詳的茶:紅茶。 是了,這些茶葉的名字、品類不同,是因為發酵時間不同。 雜志中,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匯聚成中國十大名茶,也展示了它們不同的形態及發酵程度。 ![]() 茶文化入門體驗 一杯龍井茶的制作過程 在每期“走近非遺”的末尾,我們都會讓小朋友和經典的傳統文化來個互動,這期也不例外。 你知道如何泡龍井茶嗎?搭配茶水,要對應怎樣的茶點才能品嘗到最佳的口味呢? 最后的互動不僅教給孩子美食搭配口訣,還讓小朋友來了一次“入門體驗”,在這里就先賣個關子,保留一下神秘感…… 在六集的紀錄片中,還有更多的知識可以讓大朋友和小朋友一起體會學習: 發源于中國,走遍了世界的茶和茶文化; 藏在茶葉背后的許多人不同的甘苦人生; 摘采茶葉的心境和茶品質的呼應; 守護百年茶樹忠誠不渝的僧人…… 茶文化,就是人的文化,是中國人的寫照。 仔細看“茶”這個漢字,你能領悟到什么? 那是一個人,處在草木之間。 茶香滿滿的紀錄片讓小朋友對“西湖龍井”會理解得更深刻,感受更多維,一起翻開鋒繪5月上、下雜志,我們一起游歷知識滿滿的非遺欄目,并一起期待下期“瓷器”的紀錄片精讀推薦吧! 點擊下方小程序, 快來選購《鋒繪》五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