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杜以恒丨《永樂大典》引《儀禮》考實——兼論《大典》編纂來源的複雜性

     書目文獻 2023-05-15 發(fā)布于北京

    注:本文發(fā)表于《文史》2023年第1期,此為作者Word版,引用請以該刊為準。感謝杜以恒老師授權發(fā)布!

    《永樂大典》引《儀禮》考實

    ——兼論《大典》編纂來源的複雜性*

    杜以恒

    提要《永樂大典》所引《儀禮》經(jīng)、注、?與原文頗有差異,並非原本。《大典》“喪”字下《國恤》所引全部《儀禮》及部分《周禮》《禮記》出於北宋本《通典·喪制》之“周制”部分,《國恤》所引大部分《周禮》《禮記》及全部《尚書》《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則出於元西湖書院本《文獻通考》。《國恤》儀節(jié)架構亦是據(jù)《通典》《通考》二書拼合而來。《大典》韻字下“總敘”所引《儀禮》出於宋紹興本《藝文類聚》、元延祐本《六書故》等類書、字書。《大典》其餘條目所引《儀禮》經(jīng)、注、?則全出於宋南康道院本《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通典》《通考》《通解》等書引《儀禮》時普遍進行了刪節(jié)改寫,甚至混入《禮記》《國語》等他書內容,導致《大典》所引《儀禮》殊失本真。《大典》在編纂禮制、文字等專門內容時,很可能大規(guī)模轉引前代所編分類精細的禮書、政書、類書、字書,這正是《大典》得以速成的主要原因。在利用《大典》引文輯校典籍或使用前人《大典》輯本時,應充分注意《大典》編纂來源的複雜性。
    關鍵詞:《永樂大典》 編纂 《儀禮》 《通典》 《文獻通考》

    《永樂大典》的編纂“始於元年(1403)之秋,而成於六年(1408)之冬,總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1],這部卷帙浩繁的類書“包括宇宙之廣大,統(tǒng)會古今之異同,巨細精粗,粲然明備”[2],將明以前的重要典籍網(wǎng)羅殆盡。為纂修《大典》,永樂皇帝“勅遣使臣博采四方之籍,禮招儒彥廣紬中祕之儲”[3]。《大典》編纂得以廣泛利用公私藏書,所引典籍多為宋元善本,具有巨大的文獻價值。清代纂修《四庫全書》前後,從《大典》中大量鉤稽亡佚古籍,清人稱之為“《永樂大典》本”,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存亡續(xù)絕之功。可惜今存《永樂大典》僅有原書副本的百分之四左右,殘卷又多不相連,且有些殘卷尚難得見。但即便是可見殘卷中零散引用的古籍,若深加輯校,仍能獲得不少新知。
    當代學者在《大典》殘卷輯校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有的學者據(jù)新見《大典》殘卷進行輯佚、輯補,如趙昱據(jù)《大典》卷2272—2274輯補宋詩一百六十一首、宋元詞十四首、宋元文二篇、元詩二十六首、明人佚集二種[4];有的學者藉助《大典》所引文獻解決了重大學術難題,如費君清、羅鷺、王媛等學者關注《大典》引江湖詩集的體例及其內部差異,在宋代江湖詩集編刻研究上取得了新突破[5];還有的學者對《大典》所引文獻的底本進行考證,如鍾仕倫、花友萍、丁治民、張?zhí)m蘭、瞿林江、馮先思、董岑仕、杜以恒、張良理清了《大典》引《文選》《集韻》《説文》《禮記》《玉篇》《崇文總目》《四庫闕書》《周易》《續(xù)資治通鑑長編》《元史》等書的版本問題[6]。這些論著雖然不是專門研究《大典》編纂的,但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大典》編纂來源和編纂過程,對《大典》編纂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專門的《大典》編纂研究,大多從宏觀層面展開。《大典》具體編纂過程的研究相對較少,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林鵠基於《宋會要輯稿》禮類若干門整理而引發(fā)的《大典》編纂流程討論[7]。但《宋會要》已佚,《大典》亦亡佚大半,源自《大典》的《宋會要輯稿》較《大典》原貌又有不小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討論《大典》抄録《宋會要》的過程無疑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林鵠對《大典》編纂流程的推測也相當審慎:“《大典》之工作流程,應當是先確定事目,再分配專人從專書中摘抄相應材料。但摘抄內容選擇與編輯,《大典》似未制定嚴格的體例,而是由編修官臨事自主裁定。”林鵠此論嚴謹可信。但已有成果尚不足以使我們具體、直觀地理解《大典》的編纂過程,相關研究仍有進一步深化、細化的空間。
    《儀禮》並無宋元經(jīng)注本、單?本存世[8],且未進入宋元十行注?本的序列[9],直到明中期才完成注?合刻[10],因此明初編成的《永樂大典》所引《儀禮》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近年對《儀禮》版本問題用力較多,自然希望從《大典》中得到《儀禮》宋元本的線索,因此對業(yè)已公佈的《大典》殘卷所引《儀禮》進行了全面輯校[11]。從輯校結果看,《大典》所引《儀禮》並非抄自某個《儀禮》宋元本,而是全部出自他書轉引。轉引來源亦有多端,且不同的轉引來源往往與《大典》特定門類相對應,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這對於我們梳理《永樂大典》編纂來源及其快速編纂過程具有重大參考價值,堪稱《大典》編纂研究的絕佳個案。本文即以全面輯校《大典》殘卷引《儀禮》經(jīng)、注、?為基礎,輔以明姚廣孝編《永樂大典目録》等研究資料,對《大典》引《儀禮》的情況進行詳細討論,以期為《大典》引書、編纂研究提供一個鮮活案例,並對《大典》編纂過程進行合理推測。

    一、《永樂大典》引《儀禮》概況
    《永樂大典》以韻編排,引録經(jīng)書大體可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完整引用,即在某韻某字之下完整引録經(jīng)書的相應篇章,抄本《永樂大典目録》所附《永樂大典凡例》對此有明確説明:“《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其諸篇全文或以篇名、或以所重字收,如'乾’字收《乾卦》、'禮’字收《曲禮》、'喪’字收《曾子問》之類。”完整引用的格式是先以大字書經(jīng)文字句,再以雙行小字録歷代傳注於經(jīng)文之下。傳注的排列順序並非完全以時代先後為次,《永樂大典凡例》云:“若傳注則取漢唐宋以來名家為首,如《易》程傳、朱《本義》、《書傳會通》、蔡傳、《禮記》古注?、陳澔《集説》之類,餘依世次各附其後。”[12]《大典》殘卷中所見經(jīng)書完整引用的格式與《凡例》所述大體相合,如《永樂大典》卷13872—13875“賁”字完整引用了《周易·賁卦》,經(jīng)傳文皆大字,其下則先引《大典》認定的易學名家名作——程子《傳》、朱子《本義》,再以世次依次引王弼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正義》、魏了翁《要義》、李鼎祚《集解》等前代經(jīng)解。其中宋魏了翁《要義》係節(jié)抄注、?,故置於唐李鼎祚《集解》之前。
    《大典》完整引用的經(jīng)書篇章,囊括了經(jīng)書經(jīng)文及包括漢唐注?在內的明以前重要傳注,彌足珍貴。但遺憾的是,《大典》殘卷中均未見完整引用《儀禮》的篇目,僅有隻言片語提及完整引用的線索,如卷16217“冠”字“士冠禮”條下首句云:“周制見後《儀禮·士冠禮》篇。”今檢《永樂大典目録》,已經(jīng)亡佚的卷16219、16220、16221下分別注云“《儀禮·士冠禮》篇一”“《士冠禮》篇二”“《士冠禮》篇三”,可知此三卷完整引用了《儀禮·士冠禮》篇。通檢《永樂大典目録》,可知除《士冠禮》外,《儀禮》其餘篇目《大典》亦曾完整引用,今總列《大典》完整引用《儀禮》篇目情況如下:
    表1:《永樂大典》完整引用《儀禮》十七篇目録
    《大典》完整引用了《儀禮》十七篇,而《大典》編纂之時,《儀禮》尚未完成注?合刻,沒有注?本可用。同時包含《儀禮》經(jīng)注?的典籍,只有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但《大典》除《儀禮》外,也完整引用了《通解》諸篇,如卷16219—16221《儀禮·士冠禮》篇之下,緊接著便完整引用了“朱子《儀禮經(jīng)傳通解·士冠禮》”,可以肯定《大典》完整引用的《儀禮》經(jīng)注?並不來自《通解》。則《大典》完整引用的《儀禮》篇目底本當是業(yè)已亡佚的宋經(jīng)注本《儀禮》、宋單?本《儀禮?》以及各種宋元版《儀禮》經(jīng)解。可惜完整引用的《儀禮》諸篇無一倖存,我們已無法得知《大典》完整引用《儀禮》時引録了哪些歷代傳注[13],也無從考校這些傳注所據(jù)底本。
    第二種情況是零散引用,即在各韻字零散條目下根據(jù)需要節(jié)引經(jīng)書經(jīng)、注、?文。《永樂大典目録》僅是“各字下注所收切要事目”[14],難以反映各卷具體零散引用經(jīng)書的情況。《大典》零散引用經(jīng)書的討論,只能依據(jù)現(xiàn)存《大典》殘卷。從現(xiàn)存殘卷看,《大典》零散引用《儀禮》最通用的形式是先以紅字題《儀禮》,《儀禮》下以墨筆標篇名,篇名後則以墨筆書《儀禮》經(jīng)文,再以墨筆小字書注文,注文前題“注”或“注曰”,如《永樂大典》卷19790“服”字“朝服”條下:

    《儀禮·士冠禮》:主人冠朝服。(:玄冠,委貌也。朝服者,十五升布衣而素裳也。衣不言色者,衣與冠同也。)[15]

    當然,並非所有零散引用都嚴格遵循這一通用格式,偶爾也會出現(xiàn)變例,如《儀禮》下無篇名、《儀禮》篇名下有“曰”字、注文前無“注”或“注曰”等。這些變例,有些是《大典》編纂、抄寫之誤,有些則與《大典》引《儀禮》的來源有關。
    既然《大典》完整引用了《儀禮》十七篇,那麼零散引用的《儀禮》底本似當與完整引用一致。但經(jīng)筆者全面輯考,《大典》零散引用的《儀禮》並無固定底本,而是轉引自唐、宋、元人編纂的禮書、政書、類書、字書。根據(jù)來源的不同,下文從《大典·歷代喪禮·國恤》、《大典》韻字總敘、《大典》其餘零散條目三個方面對《大典》零散引用《儀禮》的來源進行全面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梳理《大典》編纂的複雜過程。

    二、《永樂大典·歷代喪禮·國恤》編纂來源考
    (一)《大典·國恤》引《儀禮》來源考
    “國恤”,在《大典》中特指國喪,係《大典》“喪”字下“歷代喪禮”的一部分。“歷代喪禮”在《大典》中卷次為7341—7392[16],共52卷,位於《大典》“喪”字之首,專述歷代國喪。而其餘階層喪禮則置於“歷代喪禮”之後的“公卿士庶喪禮”。“歷代喪禮”大體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自卷7341至7386,共46卷,以時間先後為序梳理黃帝至明初歷代國喪之禮;第二部分自卷7387至7392,共6卷,即《國恤》。
    《國恤》的主要內容,是以引録包括經(jīng)書在內歷代典籍的形式,對國喪流程進行通解。《國恤》前兩卷7387、7388已由中華書局影印,中兩卷7389、7390已由大英圖書館公佈彩色書影,較易獲觀。而後兩卷7391—7392則於2020年7月7日由中國藏家在法國巴黎競拍購得,筆者曾獲觀相關拍賣照片。《大典·國恤》前四卷根據(jù)國喪禮儀流程劃分為若干儀節(jié),自“始死”至“禫變”共57節(jié),涵蓋了逝者自逝世起三年內的喪祭之禮。而自巴黎購歸的《國恤》末兩卷,雖然也分有“訃奏”“臨喪”“成服”等儀節(jié),但從禮義上看,這些儀節(jié)明顯與前四卷不接。且從引書習慣上,前四卷與末兩卷亦有明顯差異。前四卷儀節(jié)常引典籍為《周禮》、《禮記》、《儀禮》、杜佑《通典》、《三禮圖》,而末兩卷儀節(jié)則只引杜佑《通典》、《政和五禮新儀》二書。綜合各儀節(jié)所引典籍文本內容,可知前四卷是《國恤》的主體部分,以“三禮”為主,對國喪之禮進行通解。而後兩卷相對獨立,專引《通典》《政和五禮新儀》所述唐宋國喪之禮,對前四卷進行補充。
    《大典·國恤》講述天子、諸侯喪禮,《儀禮》中《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雖專論士階層喪禮,但士喪禮多與天子、諸侯喪禮相通,故《大典·國恤》諸節(jié)亦引《儀禮》。《國恤》前四卷57個儀節(jié)中共有9個儀節(jié)引有《儀禮》,列表如下:
    表2:《大典·“喪”字·國恤》引《儀禮》統(tǒng)計表
    《國恤》所引《儀禮》從形式上看經(jīng)文、鄭注俱全,但細讀之後,可以發(fā)現(xiàn)《國恤》中的《儀禮》經(jīng)注文疑點頗多。今以清黃丕烈影宋嚴州本《儀禮鄭注》(簡稱“嚴州本《儀禮》”)、宋南康道院刊元明遞修本朱熹、黃榦《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簡稱《通解》《通解續(xù)》)校《大典·國恤》所引《儀禮》[17],更可知《國恤》所引《儀禮》並非直接取自《儀禮》。略舉數(shù)例如下:
    1.《大典》卷7387“襲帶絰小斂奠”節(jié)引《儀禮》云:

    諸侯喪,將小斂,陳衣訖,陳饌於東堂下。諸侯少牢,有脯醢、醴酒,鼏尊用功布,實于,在饌

    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之《士喪禮》篇經(jīng)文作“饌于東堂下。脯醢、醴酒,冪奠用功布,實于簞,在饌東”,無“諸侯喪”至“訖陳”、“諸侯少牢有”十五字,“鼏尊”作“冪奠”,“簟”作“簞”,“北”作“東”。
    2.《大典》卷7387“襲帶絰小斂奠”節(jié)引《儀禮》云:

    陳一鼎及素爼于寢門外,當東塾。


    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之《士喪禮》篇經(jīng)文作“陳一鼎于寢門外,當東塾,少南,西面。其實特豚,四鬄,去蹄,兩胉,脊,肺,設扃鼏,鼏西末。素俎在鼎西,西順,覆匕,東柄”,二者除“陳一鼎”“于寢門外,當東塾”數(shù)字外,幾乎截然不同。
    3.《大典》卷7389“陳明器”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注文云:

    今文翦作淺也。踈,麤也,謂功麤布


    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之《既夕禮》篇鄭玄注“淺”下無“也”字,亦無“踈,麤也,謂功麤布”七字。
    4.《大典》卷7389“大遣奠”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云:

    包牲,取下體。國君七箇,遣車七乘。人臣賜車馬者,乃得有遣車。遣車之差,大夫五,諸侯七,則天子九。諸侯不以命數(shù)、喪數(shù)畧也。不為所包遣奠,牲體之數(shù)也。象既饗而歸殯爼者,取下體者,脛骨象行也,又爼實之終始也。)

    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之《既夕禮》篇經(jīng)文僅有“苞牲,取下體”五字(“苞”字與《大典》異),而“國君七箇,遣車七乘”則是《禮記·檀弓》篇經(jīng)文,並非《儀禮》之文。注中“人臣”至“喪數(shù)畧也”乃自《禮記·檀弓》“國君七個,遣車七乘”鄭注節(jié)取而來,“象既饗而歸殯爼者”至“又爼實之終始也”則是自《儀禮·既夕禮》鄭注節(jié)取而來,而“不為所包遣奠,牲體之數(shù)也”則根本不見於“三禮”鄭注。
    類似例證尚有十餘處。至於個別文字差異,更是不勝枚舉。《大典·國恤》所引經(jīng)、注文不僅與《儀禮》經(jīng)注差異較大,甚至還出現(xiàn)了《禮記》經(jīng)注文。這種巨大的文本差異,絕非《大典》抄録之誤所能解釋的,可以肯定《大典·國恤》所引《儀禮》並非《儀禮》本經(jīng),而是另有來源。《國恤》所引《儀禮》的一處異文,為我們尋找《國恤》引《儀禮》的來源提供了啟發(fā)。《大典》卷7387“懸重”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注云:

    漢時有死者,鑿木置食於中。


    鄭玄是東漢人,其《儀禮注》中不應云“漢時”。今檢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漢時”均作“今時”。鄭玄注《儀禮》多以當世之禮為喻,“今時”當是鄭注原文。“漢”與“今”字形、字音均不相近,在傳抄、傳刻時出現(xiàn)錯訛的可能性較低,“今時”作“漢時”當是有意為之。這説明《大典·國恤》所引《儀禮》可能出自漢以後的典籍。
    還有一條鄭注異文,情況與此相似。《大典》卷7389“祖奠”節(jié)所引《儀禮·既夕禮》末尾鄭注云:

    車祖,可以為之奠也,是之謂祖奠。蜀譙周曰:遷祖之奠,升自西階如初。及日載于車,下奠設于西方,乃陳遣物於庭訖。徹奠,以巾席俟于西方乃祖。車既祖,旋向外,離於載處,為行始也。布席乃奠如初。

    “車祖”至“是之謂祖奠”是《儀禮·既夕禮》鄭注,但“蜀譙周曰”以下則不見於嚴州本《儀禮》及《通解續(xù)》。鄭玄是東漢人,譙周是蜀國人,鄭玄逝世時譙周尚未出生,故“蜀譙周曰”以下絕不可能是鄭玄注。而“蜀譙周曰”位於“祖奠”節(jié)所引《儀禮·既夕禮》之末,其後則為“祖奠”節(jié)所引“杜佑《通典》”。《通典》起首便是“晉賀循云……”。“晉賀循云”與“蜀譙周曰”格式相近,時代先後相接,竟有渾然一體之感。今檢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北宋本《通典》(簡稱“北宋本《通典》”),發(fā)現(xiàn)《通典·兇禮·喪制·祖奠》恰有“蜀譙周曰”,文字與《大典》同,位置則在“晉賀循云”之上。此處朱筆“杜佑《通典》”四字當置於“蜀譙周曰”之上,《大典》誤置於“晉賀循云”上,使“蜀譙周曰”以下《通典》之文誤作《儀禮》注文。
    然而《大典》這一疏漏實非偶然,《通典》與《大典·國恤》篇實際上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繫。《國恤》前四卷所引杜佑《通典》緊接“三禮”之後,引用頻次僅次於“三禮”。但奇怪的是,《通典》作為唐代編纂的通代政書,歷代典制均有引述,而《國恤》所引《通典》卻只及兩漢三國至唐代的喪禮文獻,《通典》重點論述的“周制”則一字未引。今以北宋本《通典》卷八十三至八十七“喪制”中所述“周制”與《大典·國恤》所引《儀禮》相校,發(fā)現(xiàn)二者文字幾乎完全一致。上文所舉“襲帶絰小斂奠”“陳明器”“大遣奠”“懸重”諸節(jié)校例,北宋本《通典》文字均與《大典·國恤》所引《儀禮》同。《通典·喪制》部分的“周制”,係杜佑據(jù)《周禮》《儀禮》《禮記》及鄭玄三禮注刪併、改編而來,而《大典·國恤》所引《儀禮》很有可能來自《通典》喪制“周制”中改編自《儀禮》的部分。除上文所舉諸例之外,尚有很多校例可以證實這一推測:
    (1)《大典》卷7387“懸重”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云:

    牀、笫、夷衾饌于西坫(或云“拈”)南。


    “坫”字下注文北宋本《通典》、《大典》均有,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則無。此注當是杜佑所撰,記“坫”字異文,《大典》據(jù)以抄録。
    (2)《大典》卷7387“懸重”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注云:

    執(zhí)醴酒者先升也,西立而俟也


    北宋本《通典》與《大典》同,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奠”作“尊”,“西立而俟也”作“立而俟,後錯,要成也”。
    (3)《大典》卷7388“朝祖奠遣車馬”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注云:

    有干無兵,有箙無弓矢,明不用也。幦音覔,??,息列反


    北宋本《通典》“息”上有“音”字,此外文字與《大典》同。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無“也”“幦音覔,??,息列反”八字。“音”字當是《大典》自《通典》抄録時漏抄。
    (4)《大典》卷7388“朝祖奠遣車馬”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注云:

    當前束,猶當尸亦柩東西。束有前腢,五回反


    北宋本《通典》與《大典》同,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腢”“後”下均有“也”字,“亦柩東西”作“亦在柩車西”,無“腢,五回反”四字。
    (5)《大典》卷7389“陳明器”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注云:

    覆之,見善面也。折,音之設反。度,音居毀反。綪,音側耕反,下同。


    北宋本《通典》與《大典》同,嚴州本《儀禮》“折”字以下音義無,《通解續(xù)》音義作“庪,九委反。窆,彼驗反。?,側耕反。見,賢遍反”,與《通典》《大典》音義完全不同。
    (6)《大典》卷7389“祖奠”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云:

    商祝飾柩,設披。屬引。陳明器。商祝御極。


    北宋本《通典》與《大典》同,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商祝飾柩”“設披,屬引”“陳明器”“商祝御極”之間文字不接。此句當係《通典》為簡潔敘述“祖奠”之禮,從《儀禮·既夕禮》經(jīng)文中摘取關鍵字句拼接而成。《大典》則照録《通典》之文。
    總之,除極個別文字脫訛外,《大典·國恤》所引《儀禮》經(jīng)注文均與《通典·喪制》“周制”中刪併改造的《儀禮》經(jīng)注文相同,可以確定《通典·喪制》是《國恤》引《儀禮》的文本來源。但明以前的《通典》刊本不止一部,《大典》所用《通典》究竟是何本呢?
    據(jù)尾崎康研究[18],存世《通典》宋元版有北宋本、南宋本、元刊本三種。北宋本即日本宮內廳藏本,是迄今可知最早的《通典》刊本。南宋本係據(jù)北宋本覆刻,日本天理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藏有殘本。元刊本為元大德十一年(1307)撫州路刊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今以宮內廳所藏北宋本、北大所藏南宋本、靜嘉堂藏元刊本《通典》《喪制》篇之“周制”與《大典·國恤》所引《儀禮》相校,發(fā)現(xiàn)南宋本、元刊本與《大典》文字差異較大,而北宋本《通典》文字多與《大典》同。略舉數(shù)例如下:
    (1)《大典》卷7387“懸重”節(jié)注云:

    不由闑東東西者,重不,變於恆出入也。


    北宋本《通典》與《大典》同,南宋本《通典》“反”作“敢”,元刊本《通典》此字所在頁為抄配。
    (2)《大典》卷7389“陳明器”節(jié)注云:

    方鑿連木為蓋如,而縮者三,橫者五,無簀。窆事畢,加之上,以承抗席。

    北宋本《通典》與《大典》同,南宋本《通典》“牀”作“林”,“壙”作“廣”,元刊本《通典》此字所在頁為抄配。
    (3)《大典》卷7389“大遣奠”節(jié)注云:

    人臣賜車馬者,乃得有遣車。遣車之差,大夫五,諸侯七,則天子九。……爼者,取下體

    北宋本《通典》、南宋本《通典》與《大典》同,元刊本《通典》“遣車之”作“其”,“者”作“也”。
    (4)《大典》卷7389“柩行”節(jié)注云:

    如其陳之後。……凡從柩者,于祖之序。……柩車前之左右也。

    北宋本《通典》與《大典》同,南宋本《通典》此字所在頁缺頁,元刊本《通典》“前”作“先”,“遷”上有“如”字,“路”作“輅”。
    經(jīng)筆者詳校,南宋本《通典》、元刊本《通典》與北宋本《通典》、《大典》多有異文。而北宋本《通典》與《大典》所引《儀禮》文字異文極少,且未見《大典》文字與南宋本、元刊本同而與北宋本不同的情況。《大典·國恤》引《儀禮》經(jīng)、注共計2270字,北宋本《通典》與《大典》異文僅有10字,其中7字是《大典》抄録之誤,如《大典》卷7387“襲帶絰小斂奠”節(jié)引《儀禮》云:

    鼏尊用功布,實于


    北宋本《通典》、南宋本《通典》、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簟”作“簞”。簞,是竹葦所編小箱,行士喪禮時用來盛放功布,作“簟”則不通。此二字字形相近,當是《大典》誤抄。
    10字異文中的3字是《大典》更正北宋本《通典》的訛誤,如《大典》卷7389“陳明器”節(jié)引《儀禮·既夕禮》云:

    幅,亦縮二橫三。


    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與《大典》同,北宋本《通典》、南宋本《通典》“有”誤作“布”。此當是《大典》在抄録時所改。
    由此可以確知《大典·國恤》引《儀禮》經(jīng)、注乃自北宋本《通典·喪制》“周制”中節(jié)引而來。
    (二)《大典·國恤》編纂考
    然而《大典·國恤》引《儀禮》的問題,尚有諸多疑點。《通典·喪制》中的“周制”,是據(jù)《周禮》《禮記》《儀禮》經(jīng)注文刪並、改寫而來。但經(jīng)過校勘,《國恤》所引《周禮》《禮記》的部分條目含有?文,而《通典》“周制”中並無“三禮”?文,可以確定《國恤》所引《周禮》《禮記》並非全部來自《通典》。為何《大典》只從《通典》中摘取《儀禮》,而《周禮》《禮記》卻要另尋來源呢?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徹底理清《大典·國恤》的編纂方法,否則難以解釋《大典·國恤》對《儀禮》的特殊處理。
    編纂《國恤》的首要任務是按照禮儀程序對國喪之禮進行儀節(jié)劃分。上文已經(jīng)提到《國恤》前四卷共分57節(jié),十分細密。《永樂大典》成書倉促,很難想象《大典》的編纂者有充足的時間、足夠高的禮學造詣進行如此完備的儀節(jié)劃分。《大典·國恤》的分節(jié),當是有所承襲。《大典》之前,對喪禮進行細密分節(jié)的典籍有唐杜佑《通典》、宋黃榦《儀禮經(jīng)傳通解續(xù)》、宋楊復《儀禮圖》、元馬端臨《文獻通考》。今將以上典籍的宋元版與《大典·國恤》所分57節(jié)相校,發(fā)現(xiàn)《國恤》分節(jié)實係在《文獻通考·王禮考·國恤、山陵》[19]所分48節(jié)基礎上,參用《通典·兇禮·喪制》所分40節(jié)而來,茲列對照表如下:
    表3:《大典·國恤》與《文獻通考》《通典》節(jié)名對照表

    通過上表可知《大典·國恤》前四卷之分節(jié),整體沿用《文獻通考》分節(jié),又據(jù)《通典》插入了部分儀節(jié)。
    細讀《文獻通考》《國恤》、《山陵》二篇,筆者發(fā)現(xiàn)《大典·國恤》前四卷對《文獻通考》的借鑒遠不止於分節(jié)。《文獻通考》中《國恤》《山陵》二篇的體例,是分儀節(jié)輯録《周禮》《禮記》中有關國喪之禮的經(jīng)文、鄭注及賈公彥、孔穎達?,但經(jīng)文不題某經(jīng)某篇,注、?亦不題作者,如元西湖書院本《文獻通考·國恤》第一節(jié)“始死”:

    扶君,卜人師扶右,射人師扶左。(雙行小字:謂君疾時也。卜當為僕,聲之誤也。僕人、射人皆平時贊正君位者。)君薨,以是舉。(雙行小字:不忍變也。《周禮》射人:“大喪,與僕人遷尸。”?曰:“《周禮》太僕職掌正王之服位,射人職掌國之三公、孤、卿大夫之位,及王舉動悉隨王故知也。”)君夫人卒於路寢。(雙行小字:言死者必於正處。?曰:“君,謂諸侯。……公薨不書地,文公薨于臺下,襄公薨于楚宮,定公薨于高寢,皆非禮也。”)

    其中“扶君”句、“君薨”句出於《禮記·檀弓》,“君夫人”句出於《禮記·喪大記》,雙行小字則為鄭玄《禮記注》、孔穎達《禮記正義》。
    《大典·國恤》第一節(jié)與《文獻通考》“國恤”第一節(jié)節(jié)名均作“始死”,且與《文獻通考》一樣,本節(jié)只引《禮記》。經(jīng)比勘可知二者所引文字幾乎完全一致,所不同者,《大典》於“扶君”前有“《禮記·檀弓》”四字,“君夫人”前有“《喪大記》三字”。值得注意的是,《文獻通考》《大典》“始死”節(jié)孔穎達?“陳公薨不書地”於義不通,今檢宋八行本《禮記正義》,知“陳”字當作“隱”,《文獻通考》《大典》同誤作“陳”。《文獻通考》《大典》“始死”節(jié)節(jié)名及所引《禮記》經(jīng)注?文字全同,且含有同誤之字,可知《大典》“始死”節(jié)所引《禮記》全部來自《文獻通考·國恤》“始死”節(jié),《大典》所作的額外工作只是在經(jīng)文前加注了書名和篇目。
    “始死”節(jié)以下,凡是《大典》《文獻通考》節(jié)名相同的儀節(jié),除個別傳抄之誤外,《大典》所引《周禮》《禮記》經(jīng)注?皆與《文獻通考》《國恤》、《山陵》二篇所引《周禮》《禮記》同。馬端臨《文獻通考》屬輯録體政書,但亦偶有案語。而《大典·國恤》不僅轉引《文獻通考》所引《周禮》《禮記》,連馬端臨案語亦皆抄入。如《大典》卷7387“小斂”節(jié),《大典》先據(jù)《文獻通考》抄録《周禮·春官·小宗伯》《禮記·喪大記》經(jīng)注?,後於《禮記》?文之末空一格云“《文獻通考》馬端臨案……”,將馬端臨“小歛”節(jié)案語全部抄録。這類抄入馬端臨案語的情況,更説明《文獻通考》是《大典·國恤》所引《周禮》《禮記》的主要來源。
    然而《大典·國恤》前四卷57節(jié)並非全部來自《文獻通考》,有些儀節(jié)是據(jù)《通典》增補的,這些儀節(jié)所引《周禮》《禮記》又是從何而來呢?經(jīng)比勘,凡是《大典》據(jù)《通典》增補的儀節(jié),其所引《周禮》《禮記》文字則來自《通典》對應儀節(jié)的“周制”,如《大典》第3節(jié)“始死服變”:

    《禮記·問喪》:周制,親始死,笄纚,徒跣,扱上袵。(注:袵,裳際也。扱於腰中,哭踴便也。)

    《禮記》原文並無“周制”二字,“笄纚”作“雞斯”[20],且此節(jié)之注並非鄭玄《禮記注》。此節(jié)之注僅見於《通典》,當是杜佑所作。北宋本《通典》除無《禮記·問喪》四字外,經(jīng)、注文字與《大典》全同,可知《大典》“始死服變”節(jié)引《禮記》來自北宋本《通典》,並非《禮記》原文。而《大典》據(jù)《通典》增入的其餘諸節(jié)所引《周禮》《禮記》,均與“始死服變”節(jié)情況一致。
    《大典·國恤》前四卷57節(jié)中,唯有第53節(jié)“卒哭”節(jié)名與《通典》《文獻通考》均不同,情況較為特殊。《大典》“卒哭”節(jié)先後引《禮記》《雜記》、《喪大記》、《曾子問》、《檀弓》四篇之文,其中《雜記》《喪大記》經(jīng)、注見於《通典·喪制》“既虞餞尸及卒哭祭”節(jié)及《通典·大唐開元禮纂類·兇禮》“喪冠嫁娶”節(jié),係由《通典》節(jié)抄。“卒哭”所引《曾子問》《檀弓》在經(jīng)、注之外,還録有陸德明《釋文》及大段孔穎達?文,而明以前兼有《禮記》經(jīng)、注、釋文、?的典籍只有十行本《附釋音禮記注?》。今檢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六十年(1795)和珅影刻宋劉叔剛本(宋十行本),發(fā)現(xiàn)除個別誤抄及節(jié)略外,“卒哭”節(jié)所引《曾子問》《檀弓》經(jīng)、注、釋文、?文字及文本結構均與宋十行本《禮記注?·檀弓下》一致。由此可知《大典·國恤》“卒哭”節(jié)所引《禮記》係在節(jié)取《通典》引《禮記》基礎上,又據(jù)十行本《禮記注?》增補而成[21]。而增補的原因,可能是《通典·喪制》“既虞餞尸及卒哭祭”節(jié)並非專論卒哭,其中有關卒哭的內容過於單薄,故須從注?本增補。
    需要補充説明的是,《國恤》前四卷57節(jié)引經(jīng)雖主要引“三禮”,但偶亦引及他經(jīng)。《國恤》引“三禮”外經(jīng)書共9條,列表如下:
    表4:《大典·國恤》引“三禮”外經(jīng)書表
    比勘後可知,《大典·國恤》所引《尚書》《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經(jīng)、注、?均轉引自《文獻通考》,《大典》所作額外工作亦只是加注經(jīng)名、篇名,情況與《大典》自《文獻通考》轉引《周禮》《禮記》完全相同。
    總之,除“卒哭”節(jié)引《禮記》有據(jù)十行本《禮記注?》增補的內容外,《大典·國恤》前四卷所引《周禮》《禮記》,根據(jù)節(jié)名來源的不同,分別轉引自元西湖書院本《文獻通考》及北宋本《通典》。而《大典·國恤》前四卷所引《尚書》及“春秋三傳”則全部轉引自元西湖書院本《文獻通考》。
    以上對《國恤》前四卷的編纂情況進行了初步梳理,借助前四卷的考察,我們還可以在難窺全帙的情況下,推斷《國恤》末兩卷的大致內容及其編纂方法。《國恤》前四卷的分節(jié)雜採《文獻通考》《通典》,則《國恤》末兩卷之分節(jié)也很有可能來自這兩部政書。筆者有幸獲觀2020年自巴黎購歸的《國恤》末兩卷照片二十餘張,從照片中可見“訃奏”(卷7391第一頁)、“成服”(卷7391第七頁)、“臨喪”(卷7391第八頁)、“榮贈”(卷7392第二頁)、“會喪”(卷7392第三頁)五節(jié)。今檢《文獻通考》《通典》諸篇,發(fā)現(xiàn)《通典》卷135首節(jié)恰為“訃奏”,且卷135—137中又有“臨喪”“榮贈”“會喪”“成服”四節(jié)。諸節(jié)之下,《大典》先引“杜佑《通典》”,其內容與北宋本《通典》對應儀節(jié)完全一致。《通典》卷135—137是《通典·大唐開元禮纂類》中“兇禮”的前三卷。所謂《大唐開元禮纂類》,即以吉、嘉、賓、軍、兇五禮為框架,重新排纂的《大唐開元禮》會要。《通典》卷135—137分別記皇帝、中宮、東宮、東宮妃參與他人喪葬之禮,屬“國恤”禮範疇。《通典》卷138以下則記各級官員喪葬禮,不屬於“國恤”禮。由此可知《大典·國恤》末兩卷之儀節(jié)及所引《通典》當取自《通典·大唐開元禮纂類·兇禮》前三卷。
    除《通典》外,《國恤》末兩卷諸節(jié)下還引及《政和五禮新儀》。《政和五禮新儀》是北宋末官修的禮書,亦以五禮分類,今僅存清徐松《永樂大典》輯本。《大唐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是唐宋最重要的官修禮書,《大典·國恤》末兩卷引《通典·大唐開元禮纂類》及《政和五禮新儀》,意在以唐宋國喪禮對前四卷進行補充。
    至此我們終於徹底理清了《大典·國恤》全篇的編纂來源及編纂方法。《大典·國恤》篇可分為前四卷、末兩卷兩部分。前四卷是國喪禮通論的主體部分,按照禮節(jié)將國喪禮分為57個儀節(jié)。57個儀節(jié)以元刊本《文獻通考·王禮考》中《國恤》《山陵》二篇所載國喪禮48節(jié)為基礎,又據(jù)北宋本《通典·兇禮》中的《喪制》篇增入部分儀節(jié)。《國恤》57節(jié)每節(jié)前先引“三禮”等經(jīng)書,其中全部儀節(jié)中的《儀禮》以及據(jù)《通典》補入儀節(jié)中的《周禮》《禮記》節(jié)取自《通典·喪制》中的“周制”;源出《文獻通考》儀節(jié)中的《周禮》《禮記》以及《國恤》所引《尚書》、“春秋三傳”則全部取自《文獻通考》相應儀節(jié);“卒哭”節(jié)引《禮記》除來自《通典》外,有自十行本《禮記注?》補充者。《國恤》諸節(jié)引“三禮”及群經(jīng)之後,再依時代先後依次徵引唐杜佑《通典》所引兩漢至南北朝與國喪禮有關之文獻,最後引宋聶崇義《三禮圖》、元葉起《喪禮會紀》等宋元人著作中與本節(jié)相關的內容。《大典·國恤》前四卷除摘抄舊籍、偶有增補外,其工作僅限於在《文獻通考》《通典》所引“三禮”、群經(jīng)經(jīng)文前以朱筆、墨筆分別加注經(jīng)名、篇名。末兩卷徵引《通典·大唐開元禮纂類·兇禮》及《政和五禮新儀》,意在以唐宋國喪禮補前四卷所無。末兩卷分節(jié)取自《通典》卷135—137。諸儀節(jié)下先引杜佑《通典》,再引《政和五禮新儀》,其餘典籍概不徵引。
    除“卒哭”節(jié)部分《禮記》文字係據(jù)十行本《禮記注?》增補外,《大典·國恤》所引《周禮》《禮記》《儀禮》《尚書》《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皆轉引自《通典》《文獻通考》這兩部政書,並無一字出於原經(jīng)。也只有這樣,《大典》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纂修完成。《通典》《文獻通考》所引“三禮”等經(jīng)書已經(jīng)杜佑、馬端臨節(jié)取重編,並非原貌,其中又以《通典》增刪省併最多。而《文獻通考》不引《儀禮》,《國恤》所引《儀禮》全部來自《通典·喪制》,這導致《儀禮》在《國恤》所引諸經(jīng)中文本的可靠性最低。

    三、《永樂大典》韻字總敘所引《儀禮》來源考
    《永樂大典》各韻字下的內容排序,通常是先引歷代字書、韻書,再列韻字篆書、隸書等各種字體,之後為總敘、典故、詩文等專題。其中的“總敘”,即韻字的概論。《大典》殘卷中共有四個韻字的總敘引及《儀禮》,分別是卷910“尸”字、卷2407“蔬”字、卷3582“尊”字、卷13345“謚”字。四字總敘所引《儀禮》的情況具有相似性,故而集中討論。四字中“蔬”字、“尊”字總敘所引《儀禮》的情況相對明朗,因此先予討論。
    (一)《大典》卷2407“蔬”字總敘
    《大典》“蔬”字總敘云:

    《儀禮》婚禮:舅姑既沒,則婦三月乃奠菜。

    嚴州本《儀禮》、《通解》之《士昏禮》篇經(jīng)文皆作“若舅姑既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此處《大典》較《儀禮》原文缺“若”“入”二字,似是《大典》漏抄。然今檢《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上海圖書館藏南宋紹興年間浙刻本《藝文類聚》,發(fā)現(xiàn)宋本《藝文類聚》卷八十二草部下“菜蔬”類所引《儀禮》作“《儀禮》婚禮:舅姑既沒,則婦三月乃奠菜”,與《大典》所引全同。但僅據(jù)這一點,還不能排除《大典》漏抄的可能性。
    今查《大典》“蔬”字總敘,所引典籍依次為:《合璧事類》《爾雅》《月令》《儀禮》《漢書》《汲冢周書·時訓解》。取《大典》“蔬”字總敘與宋本《藝文類聚》“菜蔬”類相校,發(fā)現(xiàn)《大典》所引《爾雅》《月令》《漢書》皆與宋本《藝文類聚》“菜蔬”類所引全同。而上圖所藏宋本是《藝文類聚》唯一可以確知的宋元刊本[22],因此《大典》“蔬”字總敘所引《儀禮》很可能來自宋紹興本《藝文類聚》。借助《儀禮》引文的溯源,亦可認清《大典》“蔬”字總敘的編纂方法:先引類書《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藝文類聚》中關涉“蔬”字者,再引《汲冢周書·時訓解》有關“蔬”字的文句。但《大典》“蔬”字總敘自《藝文類聚》轉引的典籍均未説明出處,且轉引典籍文字與今本差異不大,若不細究,則易將這些轉引文字誤作典籍原文。
    (二)《大典》卷3582“尊”字總敘
    《大典》“尊”字總敘引有七條《儀禮》,自先至後分別題“《儀禮·士冠禮》曰”“《燕禮》曰”“《大射儀》曰”“《少牢饋食禮》曰”“《士昏禮》”“《士昏禮》”“《士虞禮》”。其中前四條篇目下皆有“曰”字,引《儀禮》情況也較為接近,可歸為一組。後三條篇目下無“曰”字,可歸為另一組。
    有“曰”字的四條《儀禮》引文,其經(jīng)、注文帶有明顯的節(jié)略傾向,與《儀禮》經(jīng)、注原文差異很大,以《大典》“尊”字總敘引《燕禮》為例:

    《燕禮》曰: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公尊瓦大兩,有豐。尊士旅食于門西,兩圓壺。

    嚴州本《儀禮》、《通解》中《燕禮》篇經(jīng)文作“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左玄酒,南上。公尊瓦大兩,有豐,冪用綌若錫,在尊南,南上。尊士旅食于門西,兩圜壺”,《大典》所引《燕禮》明顯是刻意節(jié)略,而非漏抄。今檢原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藏元趙鳳儀延祐六年(1319)刊本《六書故》[23],發(fā)現(xiàn)《六書故》卷二十八“尊”字下亦引“《燕禮》曰”[24],其文字與《大典》全同。除《燕禮》外,《大典》所引《士冠禮》《大射儀》《少牢饋食禮》亦見於《六書故》,篇目下皆有“曰”字,皆係節(jié)略《儀禮》文字而來。《六書故》是南宋戴侗所作,元延祐所刊《六書故》系該書首次刊刻[25],也是迄今可考唯一的宋元刊本,明初編纂《大典》時所用《六書故》底本當即元延祐刊本。
    需要關注的是,《大典》這四條《儀禮》引文與元延祐本《六書故》所引《儀禮》有兩處異文,其一是《大典》所引《大射儀》條“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在南,有豐”二句,元延祐本《六書故》無“司宮”“在南”四字,嚴州本《儀禮》、《通解》則與《大典》同;其二是《大典》所引《士冠禮》“側尊一”下有鄭玄注“側,猶特也,無偶曰側。置酒曰尊,側”,元延祐本則無。此二處當是《大典》所補。
    至於《大典》所引篇名下無“曰”字的三條《儀禮》,情況較為複雜。兩條《士昏禮》、一條《士虞禮》均不見於《六書故》,且所引《儀禮》經(jīng)、注與嚴州本《儀禮》、《通解》幾無異文,亦無節(jié)略痕跡。因此這三條篇名下無“曰”字的引文並不出於《六書故》,而是另有來源。至於究竟源自何書,尚難考知。
    (三)《大典》卷910“尸”字、卷13345“謚”字總敘
    《大典》“尸”字總敘云:

    《儀禮·士虞禮》:無尸,則禮及薦饌皆如初。男,男尸。女,女尸。必使異姓,不使賤者

    “無尸”“男,男尸”兩句皆見於《儀禮·士虞禮·記》及《通解續(xù)》,無異文。但在《儀禮》中,“無尸”句在“男,男尸”句後。兩句顛倒,可能與其來源有關,惜其來源不詳。
    《大典》“謚”字總敘云:

    《儀禮·士冠禮》:古者生無爵,死無謚。(注:殷士生不為爵,死不為謚。周制,以士為爵死,猶不為謚耳。又曰:)死而謚,今也。(注:今,謂周衰記之時也。士死則謚之,非也,謚之由魯莊公始也。)

    今檢嚴州本《儀禮》、《通解》之《士冠禮》篇,原文均作:

    死而謚,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謚。(今,謂周衰記之時也。古謂殷。殷士生不為爵,死不為謚。周制,以士為爵死,猶不為謚耳,下大夫也。今記之時,士死則謚之,非也,謚之由魯莊公始也。)

    《大典》所引《士冠禮》經(jīng)文前後顛倒,注文亦經(jīng)節(jié)取,且經(jīng)文“死而謚”、注文“魯莊公”下均衍“之”字,與《儀禮》原文差異較大,其來源尚待考證。
    總之,《大典》韻字總敘中所引《儀禮》經(jīng)注,來自宋紹興本《藝文類聚》、元延祐本《六書故》等字書、類書,並非直接來自《儀禮》本經(jīng)。而“蔬”字總敘中除《儀禮》外,《爾雅》《月令》《漢書》亦來自宋紹興本《藝文類聚》。可見《大典》韻字總敘中所引唐宋之前典籍頗多轉引,研讀時應多加甄別。

    四、《永樂大典》其餘零散條目所引《儀禮》來源考
    《大典·國恤》及韻字總敘之外,還有許多零散條目徵引《儀禮》,今依《儀禮》經(jīng)文先後之序,列表如下:
    表5:《大典》零散條目引《儀禮》統(tǒng)計表
    這些條目所引《儀禮》的情況並不完全一致,但從幾個疑點較大的條目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零散條目所引《儀禮》來源的線索。28條中,最令人疑惑的有4條,這4條雖引《儀禮》,但其經(jīng)文、注文均非《儀禮》、鄭注原文,今條舉如下:
    (1)《大典》卷489“終”字“間歌三終”條:

    《儀禮·鄉(xiāng)飲酒禮》: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注曰:間,代也,謂堂上與堂下更代而作也。堂上人先歌《魚麗》,則堂下笙《由庚》,此為一終。又堂上歌《南有嘉魚》,則堂下笙《崇丘》,此為二終。又堂上歌《南山有臺》,則堂下笙《由儀》,此為三終也。)

    此條經(jīng)文出於《禮記·鄉(xiāng)飲酒義》,並非《儀禮》之文。據(jù)王鍔《禮記鄭注彙校》[27],包括宋撫州本《禮記》在內的諸本經(jīng)文均無異文。然而本條的注文並非《禮記》鄭玄注,而是自朱熹《通解·鄉(xiāng)飲酒義》“?曰”中釋“間歌三終”者節(jié)取而來。朱熹《通解》“?曰”則係據(jù)孔穎達《禮記正義》刪省改撰,與孔?相去甚遠。《通解》“此為二終”下有“也”字,《大典》無,當係《大典》漏抄。除此之外,注文文字悉與《通解》同,可知本條經(jīng)、注皆來自朱熹《通解》。[28]
    (2)《大典》卷13340“侍”字“五十立侍”條:

    《儀禮》:鄉(xiāng)飲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

    此條經(jīng)文亦出於《禮記·鄉(xiāng)飲酒義》,非《儀禮》之文。之所以題《儀禮》而不題《禮記》,當是抄自《通解·鄉(xiāng)飲酒義》之故。《禮記》《通解》“飲”下均有“之”字,當是《大典》漏抄。
    (3)《大典》卷662“饔”字“膳宰致饔”條、卷2406“芻”字“司馬陳芻”條:

    “饔”字:《儀禮·聘禮》:膳宰致饔。(注:熟食曰饔。)
    “芻”字:《儀禮·聘禮》:司馬陳芻。(注:司馬掌帥圉人養(yǎng)馬,故陳芻圉人職屬司馬。)

    《儀禮·聘禮》中並無“膳宰致饔”“司馬陳芻”二句經(jīng)文,此條經(jīng)、注實係《國語》及韋昭注。今檢《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國圖藏宋刻遞修本《國語》、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宋刻遞修本《國語》[29],經(jīng)、注中“饔”皆作“餐”,注中“熟”作“孰”,其餘文字與《大典》同。此兩條《國語》及韋昭注亦收入《通解·聘義》,而《通解》文字與《大典》全同,可見《大典》此兩條皆來自宋本《通解》,而非抄自《國語》。可見《大典》此二條所謂《儀禮》實乃《儀禮經(jīng)傳通解》。
    以上四條《大典》引文中,兩條來自《禮記·鄉(xiāng)飲酒義》,兩條來自《國語·周語》,皆非《儀禮》經(jīng)、注。《大典》引書出處題《儀禮》而不題《禮記》《國語》,是因為《大典》所引皆是轉引自《儀禮經(jīng)傳通解》,而非徵引原典。經(jīng)過比勘,我們發(fā)現(xiàn)即便《大典》所引確係《儀禮》原文者,其文字亦常同於《通解》而不同於嚴州本《儀禮》、單?本《儀禮?》,如:
    (1)《大典》卷8022“利”字“利成”條:

    《儀禮·特牲饋食禮》:祝東面告利成。(注云:利,猶養(yǎng)也。供養(yǎng)之禮成,不言禮畢,於尸間之嫌。?云:禮畢於己,間暇無事,有發(fā)遣尸之嫌,故直言利成而已也。

    此句經(jīng)文、注文《大典》與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同。本條?文,清黃丕烈影宋抄單?本《儀禮?》(簡稱“單?本《儀禮?》”)作“云'不言禮畢於尸間之嫌’者,間,間暇無事。若然,禮畢則於尸閒暇無事,有發(fā)遣尸之嫌,故直言利成而已也”,《通解續(xù)》作“云'不言禮畢於尸間之嫌’者,禮畢於尸,間暇無事,有發(fā)遣尸之嫌,故直言利成而已也”,“者”字後?文,《大典》與《通解續(xù)》略同,與單?本《儀禮?》不同。黃榦《通解續(xù)》“?曰”係據(jù)單?本《儀禮?》節(jié)略而來,《大典》“?云”又據(jù)《通解續(xù)》節(jié)抄,已非《儀禮?》原貌。“禮畢於己”之“己”,單?本《儀禮?》、《通解續(xù)》均作“尸”,作“己”不通,此當是《大典》據(jù)《通解續(xù)》抄録時因字形相近誤抄。
    (2)《大典》卷8021“??”字“宗人告祭脀”條:

    《儀禮·特牲饋食禮》:宗人告祭脀。(注云:脀,也。所告者,衆(zhòng)賓兄弟,內賓也。獻時設薦于其位,至此禮又殺,告之祭,使成禮也。其祭皆離肺,不言祭豆可知。)

    此句經(jīng)文無異文。注文中嚴州本《儀禮》兩“爼”字均作“俎”,“兄弟”上有“衆(zhòng)”字,《通解續(xù)》則與《大典》注文全同。
    (3)《大典》卷8570“生”字“先生”條:

    《儀禮·士冠禮》:奠見于君,遂以見于鄉(xiāng)大夫、鄉(xiāng)先生。(注:鄉(xiāng)先生,鄉(xiāng)中老人為卿大夫致仕者。)

    此句注文無異文。經(jīng)文中嚴州本《儀禮》兩“摯”字均作“摰”,《通解》則與《大典》經(jīng)文全同。
    總之,無論零散條目所引《儀禮》是不是《儀禮》經(jīng)、注、?原文,我們都能看出零散條目所引《儀禮》節(jié)抄自《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的明顯痕跡。當然,《大典》零散條目所引《儀禮》與《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也有異文,但這些異文大多是《大典》抄録時新增的脫誤,如:
    (1)《大典》卷8021“??”字“脯醢無脀”條:

    《大射儀》:胥薦主人于洗北西面,脯醢,無脀。(注:于上,辟正主。脀,爼實。)

    嚴州本《儀禮》、《通解》“薦”上有“不”字,此是《大典》漏抄。
    (2)《大典》卷3586“焞”字“楚焞”條:

    《儀禮·士喪禮》:卜日。既朝哭,皆復外位,卜人先奠龜于西塾,南首,有席,楚焞置于燋,在龜東。注:楚荊也。荊焞,所以鑽灼龜者。燋,炬也,所以燃火者也。凡卜,以明火爇燋,遂灼其

    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皆有此經(jīng)注。嚴州本、《通解續(xù)》“西塾”下有“上”字,注文“楚”下無“之”字,“焌”下有“契”字,皆是《大典》據(jù)《通解續(xù)》抄録時新增脫誤、衍文。
    (3)《大典》卷910“尸”字“衣尸”條:

    《儀禮·士喪禮》:受用篋,升自阼階以衣尸。(注:復者其一人招,則受衣一人也,人君則司服受之。衣尸者,覆之,若得魂反之。)

    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皆有此經(jīng)注。嚴州本、《通解續(xù)》“一人也”上有“亦”字,《大典》據(jù)《通解續(xù)》抄録時脫文。
    (4)《大典》卷910“尸”字“迎尸”條:

    《儀禮·特牲饋食禮》:尸至于階,祝尸。


    唐石經(jīng)本《儀禮》[30]、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迎”作“延”。此處“延”確為“迎接”之意,但唐石經(jīng)以來此處即作“延”,《大典》據(jù)《通解續(xù)》抄録時誤作“迎”。
    也有一些異文,是《大典》編纂時刻意進行的刪省、增補,如:
    (1)《大典》卷8021“??”字“脯醢無脀”條:

    《儀禮·士冠禮》:脯醢無脀。(注云:脀,爼實。?云:脀者,升也,謂升特牲體於爼也,音烝。)

    《經(jīng)典釋文》、單?本《儀禮?》、《通解》均無“音烝”二字,“音烝”當是《大典》抄録時新增之直音。
    (2)《大典》卷910“尸”字“酳尸”條:

    《儀禮·士虞禮》:主人洗廢爵,酌酒酳尸。(注:酳,安食也。古文酳作酌。

    經(jīng)文無異文。注文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均作“爵無足曰廢爵。酳,安食也。主人北面以酳酢,變吉也。凡異者,皆變吉。古文酳作酌”,《大典》自《通解續(xù)》抄録時,為專釋“酳尸”,對注文進行了大幅刪節(jié)。
    《大典》自《通解正續(xù)編》抄録時,偶爾也更正了《通解正續(xù)編》的一些脫誤。在筆者輯校的28條零散條目引《儀禮》文字中,有兩處《大典》文字優(yōu)於《通解正續(xù)編》,當是《大典》所改:
    (1)《大典》卷3586“焞”字“楚焞”條注文之末:

    ,以明火爇燋,遂灼其焌。

    《通解續(xù)》注文“凡卜”之“卜”字脫,嚴州本《儀禮》、《大典》不脫。
    (2)《大典》卷910“尸”字“衣尸”條經(jīng)文:

    受用,升自阼階以衣尸。

    《通解續(xù)》經(jīng)文“篋”誤作“篚”,嚴州本《儀禮》、《大典》作“篋”,不誤。
    《通解續(xù)》的這兩處脫誤較為明顯,《大典》編纂者在編纂過程中隨文改正,是完全可能的。
    上文表格中所舉28個零散條目中的13條(第1、3、4、5、8、11、17、18、21、22、24、25、28條)所引《儀禮》與嚴州本《儀禮》、《通解正續(xù)編》並無異文,或其異文不足以判斷文本間的聯(lián)繫(如句末有無“也”字,“間”“閒”等字形差異)。對於這些條目,我們難以直接判斷其來源。但我們認為這些條目亦當抄録自《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理由有三:
    (1)《大典》的編纂是一項龐大而有序的工作,除《國恤》、“總敘”等特殊內容外,一般條目所引《儀禮》一定有比較統(tǒng)一的編纂方法,否則難以快速完成。從編纂的角度看,這28條《儀禮》當有比較統(tǒng)一的來源。
    (2)程朱理學在明初是學術主流,《永樂大典》的編纂也體現(xiàn)了這一時代特征。《大典》在引經(jīng)時往往將程朱等理學家列為“名家”,將其經(jīng)學著作置於“十三經(jīng)”正經(jīng)注?之前。如《大典》完整引用的《周易》各卦,程頤《易傳》、朱熹《周易本義》《朱子語類》均置於王弼、韓康伯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正義》之前。但在《大典》殘卷中,零散條目竟無一字引及朱熹名作《儀禮經(jīng)傳通解》,這無疑是不合邏輯的。結合上文的討論,筆者認為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大典》零散條目所引《儀禮》全部出自朱熹、黃榦《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因此不必再重複引《通解》。
    (3)《大典》零散條目引《儀禮》全取《儀禮經(jīng)傳通解》,也和《通解》的編纂方式、《儀禮》在明初的版本情況有密切關係。《通解》的編纂方式是以《儀禮》為經(jīng),以群經(jīng)、群書為傳,匯聚成一部涵蓋各個階層、各種類型禮儀程序的通禮書。《通解》篇幅宏大,分類細密,基本將先秦要籍中關涉《儀禮》的章句網(wǎng)羅殆盡,非常適合追求速成的《永樂大典》採用。而明初之時,《儀禮》尚未完成注、?合刻。若《大典》編纂不採用《通解》而直接採用《儀禮》原書,則需要分別使用宋元經(jīng)注本《儀禮》及宋刻單?本《儀禮?》。明初之時流行的《儀禮》讀本是朱熹《通解》、楊復《儀禮圖》、敖繼公《儀禮集説》,《儀禮》經(jīng)注本、單疏本流傳絕少,《大典》編纂時未必有經(jīng)注本、單疏本可用。且據(jù)影刻宋嚴州本《儀禮》、影抄宋單?本《儀禮?》,可見宋代經(jīng)注本、單?本各卷內部皆不分類,又細行密字,難以滿足《大典》快速編纂的需要。從編纂工作的實際需要與客觀條件來看,《大典》零散條目徵引《儀禮》選擇使用《儀禮經(jīng)傳通解》,也是合乎情理的。
    根據(jù)《大典》殘卷所引《儀禮》的情況,筆者認為除《國恤》、“總敘”等專門內容另有來源外,整部《永樂大典》零散條目所引《儀禮》經(jīng)、注、?皆取自宋南康道院本《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31],並非直接引自原書。

    五、《永樂大典》編纂蠡測
    《永樂大典》由永樂帝親自督辦,得以廣泛使用官私藏書,材料極為豐富。但《大典》編纂所用典籍今多不可見,且《大典》殘卷僅有嘉靖副本的百分之四,這無疑給我們研究《大典》編纂帶來了客觀困難。然而結合上文對《大典》引《儀禮》的全面討論,我們仍可管中窺豹,對《大典》編纂方式進行合理推斷。
    《大典》引書,分完整引用、零散引用兩大類。完整引用即完整抄録某書全書或部分完整篇章。《大典》殘卷中雖無完整引用《儀禮》篇目,但據(jù)《永樂大典目録》仍可知《大典》在不同韻字下完整引用了《儀禮》十七篇。零散引用則是在完整引用之外的零散條目中徵引《儀禮》,《大典》殘卷中零散引用之《儀禮》可分《國恤》、總敘、其餘零散條目三種情況。
    《國恤》是《大典》“喪”字下“歷代喪禮”的組成部分,是通論國喪之禮的禮制專篇,其中前四卷按照禮儀程序分為57個儀節(jié),各儀節(jié)下首先徵引《周禮》《儀禮》《禮記》等經(jīng)書。末兩卷分節(jié),則取自《通典》卷135—137。經(jīng)全面考校,可知《國恤》分節(jié)雜采《文獻通考》《通典》,所引《周禮》《禮記》大部及《尚書》《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全部轉引自《文獻通考》,所引《儀禮》全部及部分《周禮》《禮記》則轉引自《通典·喪制》中的“周制”。《大典》除剪裁《文獻通考》《通典》、據(jù)十行本《禮記注?》增補“卒哭”節(jié)之外,所作編撰工作基本僅限於為轉引條目加注經(jīng)書書名、篇名。總之,除個別增補外,《國恤》的儀節(jié)架構和所引經(jīng)書全部來自《通典》《文獻通考》二書,並無一字來自原經(jīng)。而引“三禮”及群經(jīng)之後,《大典》只需依次抄録唐杜佑《通典》、宋聶崇義《三禮圖》、宋勅修《政和五禮新儀》、元葉起《喪禮會紀》等與喪禮相關的唐宋元典籍。這些典籍分類較為完備,檢索、抄録較為方便。由此可見《大典》涉及禮制的部分,可能高度依賴《通典》《文獻通考》《三禮圖》等重要政書、禮書,如此方可在保證一定質量的前提下,快速完成編纂工作。
    《大典》“總敘”是對某個韻字的概論。而《大典》“總敘”所引《儀禮》及與《儀禮》一起被徵引的《爾雅》《月令》《漢書》,乃自《藝文類聚》《六書故》等類書、字書中抄出,皆非直接引自原典。
    至於《國恤》、“總敘”外其餘徵引《儀禮》的零散條目,其來源則是朱熹、黃榦所編《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其中部分內容係《通解》據(jù)《國語》韋昭注、《禮記》鄭玄注等《儀禮》之外的典籍增補,根本不是《儀禮》原文。其餘徵引《儀禮》的條目,由於《通解》的節(jié)取、改造,也多與《儀禮》經(jīng)、注、?原文有所不同。
    由《大典》引《儀禮》的情況,可知《大典》在零散引用時大規(guī)模參考了前代纂修的帶有分類性質的各類書籍,較為普遍地應用了轉引之法,這很可能是《大典》得以速成的主要原因。然而《大典》轉引之文多不注出處,這無疑給使用者帶來了麻煩。但《大典》除零散引用外,尚有完整引用。零散引用的《儀禮》條目,絕大多數(shù)標明了具體篇目。若使用者講求文本的準確性、完整性,完全可以據(jù)《永樂大典目録》快速找到《儀禮》完整引用的對應篇目。《大典》零散引用的目的,是對零散條目進行簡要解釋,而非作為文本依據(jù)。《大典》完整引用、零散引用明顯是相輔相成的。在編纂時間較為緊迫的情況下,苛責《大典》零散引用典籍的轉引問題,似無必要。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典》零散引用《儀禮》全出於轉引並非孤例。上文在討論《大典》引《儀禮》時,順帶論及一些《大典》引《周禮》《禮記》《尚書》《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爾雅》《漢書》的條目,發(fā)現(xiàn)它們亦多出於轉引。可見《大典》零散引用的先秦兩漢典籍,出於禮書、政書、類書、字書等轉引的可能性較大。我們在利用《大典》零散條目所引典籍進行輯校時,應先仔細考校其來源,方能得出信實的結論。
    《大典》零散引用《儀禮》雖非採自原書,然《大典》所據(jù)北宋本《通典》、宋紹興本《藝文類聚》、宋南康道院本《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元西湖書院本《文獻通考》、元延祐本《六書故》,均是各書可考版本中刊刻時間最早、編刻質量最高的本子,可見《大典》編纂時亦刻意採用善本作為編纂依據(jù)。
    綜合上文對《大典》引《儀禮》等書編纂來源、編纂方法的考證,筆者認為《大典》編纂過程約略可分為設計、抄録、編定三大步驟。設計階段,先據(jù)《洪武正韻》確定《大典》所有韻字,再議定《大典》采録典籍總目。總目中的典籍至少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既要完整引用(整書整篇抄入)又要零散引用的重要典籍,如十三經(jīng);一類則是只需零散引用的一般典籍。之後根據(jù)可用書籍等客觀條件為每部擬采録典籍確定一個盡量好的版本。抄録階段,大量抄録人員分領諸書,從書中抄出條目,各條目均繫於某韻字之下,最後將各韻字下所有條目聚集起來,形成以韻字為單位的資料長編。編定階段,根據(jù)資料長編確定各韻字下的子目及具體詞條,抄成定本。而各韻字、各部分的編定必然是分工進行的,對於“國恤”“韻字總敘”之類關涉禮制、文字等專門內容的門類,分纂官可能會直接採取前代政書、字書中成熟的架構及引證文獻,《大典》韻字資料長編則僅作參考甚至完全不用。至於一般內容,則仍以資料長編為主要依據(jù)。如此一來,禮制、文字等內容艱澀、編纂難度較大的專門子目便可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盡快完成,從而加快全書的編纂進度。
    《大典》的編纂方式,決定了其所引文獻編纂來源的多樣性。《大典》所引特定典籍,在某些子目下可能與典籍原貌相去不遠,在某些子目下則可能出自他書轉引,與典籍原貌有較大差異,甚至根本不是這部書。而距明初時代越久遠的書,出自轉引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提醒我們,在研究《大典》殘卷引書(尤其是唐以前典籍)時,要多關注條目所出門類是否有獨特的編纂方式。使用清人所輯《大典》本,亦當保持謹慎,多加甄別。
    此外,《文獻大成》亦是討論《大典》編纂過程時無法迴避的問題。《文獻大成》作為《大典》的前身,其已有成果一定以某種形式融入了《永樂大典》,這必定會加劇《大典》編纂來源的複雜性。可惜《文獻大成》下落不明,《大成》對《大典》編纂來源的具體影響已不可考。總的來説,《大典》編纂研究尚有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隨著《大典》引書個案研究的豐富、《大典》殘卷及相關資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和公佈,《大典》編纂的真實情況也一定會越辨越明。

    注釋: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先後得到北京大學中文系高樹偉先生、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井超先生、山東師範大學韓悅先生的幫助、指導,特此致謝。

    [1] 朱棣《御製永樂大典序》,國家圖書館藏抄本《永樂大典目録》卷前。明姚廣孝所編《永樂大典目録》是《大典》研究的重要材料,今存國家圖書館藏清嘉慶道光間姚元之抄本、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靈石楊氏刊《連筠簃叢書》本。據(jù)張升研究,“姚氏抄本內容更完整、準確,而且抄寫格式也更規(guī)範”,因此本文論及之《永樂大典目録》皆以姚氏抄本為準。《大典目録》版本情況詳參張升:《抄本〈永樂大典目録〉的文獻價值》,《歷史文獻研究(總第33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28—236頁。

    [2] 朱棣《御製永樂大典序》,國家圖書館藏抄本《永樂大典目録》卷前。

    [3] 姚廣孝等《進〈永樂大典〉表》,國家圖書館藏抄本《永樂大典目録》卷前。

    [4] 史廣超《〈永樂大典〉輯佚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史廣超《〈全宋詩〉補遺》,《中國韻文學刊》2009年第4期,第94—100頁;趙昱《新見〈永樂大典〉(卷二二七二至二二七四)中的宋佚詩輯存》,《版本目録學研究》第十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第3—33頁;趙昱《〈永樂大典〉(卷二二七二——二二七四)新見宋元詞佚作輯存》,《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二十一輯,鳳凰出版社,2020年,第164—169頁;趙昱《〈永樂大典〉(卷2272—2274)新見宋元佚文輯存》,《國學季刊》第九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28—133頁;趙昱《〈全元詩〉輯補——以新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卷2272—2274)中的元人佚詩為中心》,《長江學術》2019年第1期,第69—75頁;趙昱《〈永樂大典〉所見明人佚集二種》,《天一閣文叢》第十六輯,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21—130頁。

    [5] 費君清《〈永樂大典〉中發(fā)現(xiàn)的江湖集資料論析》,《杭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第50—58頁;羅鷺《〈江湖前、後、續(xù)集〉與〈江湖集〉求原》,《新國學》第八輯,巴蜀書社,2010年,第321—352頁;王媛《江湖詩集考》,《文史》2016年第3輯,第257—281頁。

    [6]鍾仕倫《〈永樂大典〉所録〈文選〉考釋》,《銅仁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第4—18頁;花友萍、丁治民《〈永樂大典〉所録〈集韻〉版本考》,《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第62—66頁;張?zhí)m蘭《〈永樂大典〉採録許慎〈説文〉考》,蘇州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瞿林江《新見〈永樂大典〉殘卷引“禮記類”諸書及版本考》,《文獻》2018年第1期,第78—86頁;馮先思《〈永樂大典〉引〈玉篇〉版本考》,《文獻語言學》第六輯,中華書局,2018年,第43—54頁;董岑仕《〈永樂大典〉之〈崇文總目〉、〈四庫闕書〉考——兼論〈永樂大典〉中四十二卷書目彙編》,《古典文獻研究》第二十一輯下卷,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73—203頁;杜以恒《〈永樂大典〉引〈周易〉經(jīng)注疏釋文底本問題初探》,《周易研究》2021年第1期,第77—87頁;張良《南宋官藏本〈續(xù)資治通鑑長編〉傳續(xù)考》,《文史》2021年第2輯,第143—164頁;張良《〈永樂大典〉所見“元史”佚文考——兼論〈永樂大典〉之纂修體例》,《經(jīng)學文獻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21年,第199—232頁。

    [7] 林鵠《〈永樂大典〉編纂流程瑣議——以〈宋會要輯稿〉禮類群祀、大禮五使二門爲中心》,《文史》2020年第1輯,第279—288頁。

    [8] 《儀禮》存世宋元刊本僅有元泰定間刊元十行本《儀禮圖》附刻之《儀禮》白文本十七卷。宋刊經(jīng)注本、單?本則于清代亡佚,今僅存清人影抄、影刻本。

    [9] 元十行本《十三經(jīng)注?》中的《儀禮》實係楊復《儀禮圖》。

    [10] 詳參廖明飛《〈儀禮〉注?合刻考》,《文史》2014年第1輯,第185—207頁。

    [11] 本文輯校《永樂大典》殘卷範圍是1986年中華書局影印本《永樂大典》、200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影印《海外新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十七卷》以及書格網(wǎng)(new.shuge.org)鄭政先生、高樹偉先生整理的境外庋藏之《永樂大典》零冊書影。

    [12] 姚廣孝等《〈永樂大典〉凡例》,國家圖書館藏抄本《永樂大典目録》卷前。

    [13] 張濤發(fā)現(xiàn)國家圖書館藏《欽定三禮義疏》稿本(善本書號A01969)544冊中有37冊內容屬三禮館自《永樂大典》纂輯之《周禮》《儀禮》的注解或相關內容,係三禮館館臣根據(jù)纂修《義疏》的需要,自《永樂大典》完整引用《周禮》《儀禮》的部分節(jié)抄而來,彌足珍貴。可惜的是,三禮館輯本《儀禮》部分在節(jié)抄時刪除了《大典》完整引用《儀禮》時引録的《儀禮》注、?,僅保留經(jīng)文和魏了翁《儀禮要義》、李如圭《儀禮集釋》、張淳《儀禮識誤》、敖繼公《儀禮集説》四部經(jīng)解。而《儀禮》經(jīng)文異文無多,難以據(jù)此確定《大典》完整引用《儀禮》的來源。然三禮館輯本可進一步印證《大典》確實完整引用了《儀禮》十七篇,且所引傳注中至少有《要義》《集釋》《識誤》《集説》四種,自有其獨特價值。三禮館輯本情況詳參張濤《三禮館輯録〈〈永樂大典〉經(jīng)説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6期,第98—130,162—163頁。

    [14] 姚廣孝等《〈永樂大典〉凡例》,國家圖書館藏抄本《永樂大典目録》卷前。

    [15] 當所引《大典》原文中兼有大小字時,小字一概加括號以示區(qū)別。所引《大典》原文中有異文或需強調處,則加下劃線以求醒目。下同。

    [16] 《永樂大典目録》所記“歷代喪禮”卷數(shù)為卷7340—7392,各卷下分別題“(歷代)喪禮一”至“喪禮五十三”,但《大典目録》所記與今存殘卷卷數(shù)有所不同。《大典》殘卷7378、7379題“喪禮三十八”“喪禮三十九”,《大典目録》則題“喪禮三十九”“喪禮四十”。《大典》殘卷7385—7392分別題“喪禮四十五”至“喪禮五十二”,《大典目録》則題“喪禮四十六”至“喪禮五十三”。而《大典》“喪禮”僅有五十二,“喪禮五十二”後是現(xiàn)存殘卷7393“公卿士庶喪禮一”。可知《大典目録》誤將“喪禮”部分計數(shù)至五十三,導致所記“喪禮”各卷卷次較《大典》實際編號少一,故可推知《大典》“喪禮”部分實際卷次為卷7341—7392。

    [17] 影宋嚴州本《儀禮》採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據(jù)清嘉慶二十年(1815)黃氏讀未見書齋刻《士禮居叢書》影印本,宋本《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續(xù)》採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影印《儀禮經(jīng)傳通解正續(xù)編》本。

    [18] 尾崎康撰,韓昇譯《關於北宋版〈通典〉及各種版本》,《北宋版〈通典〉·別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3頁。尾崎康日文原文載日本汲古書院1980年影印北宋本《通典》別卷卷首。

    [19] 《文獻通考》與《大典·國恤》對應的分節(jié)見於《王禮考·國恤、山陵》二篇。本文使用的《文獻通考》版本是《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元泰定元年(1324)西湖書院刊本。

    [20] 據(jù)王鍔《禮記鄭注彙校》,可知包括宋撫州本《禮記》在內的傳世諸本經(jīng)文均作“雞斯”。鄭注云:“'雞斯’,當為'笄纚’,聲之誤也。”則《通典》作“笄纚”,當是據(jù)鄭注徑改經(jīng)文。《大典》據(jù)《通典》抄,是以獨《通典》《大典》所引《禮記》經(jīng)文作“笄纚”。“雞斯”校勘見王鍔《禮記鄭注彙校》,中華書局,2020年,第810頁。

    [21] 十行本經(jīng)書有宋十行本、元十行本兩種。宋十行本《禮記注疏》今已亡佚,倖有清和珅覆刻本存世,尚可藉以窺見宋十行本面貌。元十行本係據(jù)宋十行本覆刻,在明代遞經(jīng)補修。“卒哭”節(jié)所引《曾子問》《檀弓》所在元十行本版頁分別於明初、明正德十二年(1517)補板,而今存元十行本《禮記注?》多係正德十二年補修後印本,元版頁已難得見,因此《大典》“卒哭”引《曾子問》《檀弓》所據(jù)究竟是宋十行本還是元十行本,亦難確知。

    [22] 《藝文類聚》版本情況詳參孫麒《〈藝文類聚〉版本研究》,復旦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第15—20頁。

    [23] 元延祐本國圖、北平甲庫藏有殘卷,其中國圖藏十卷:卷6、14、15、17、18、20、22、23、25、26;北平甲庫藏十二卷:卷1—3、6、16、21、24、27、28、31—33。

    [24] 戴侗《六書故》卷二八,原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藏明萬曆間嶺南張萱刊本,第40—41葉。

    [25] 元延祐本《六書故》刊刻時間詳參黨懷興《〈六書故〉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6—18頁。

    [26] 《大典》此條原文作:“《禮記·士喪禮》:遷尸。注:徙於牖下也。於是幠用斂衾。”《禮記》無《士喪禮》篇,此條所引經(jīng)注與嚴州本《儀禮》、《通解續(xù)》之《士喪禮》文字全同,“禮記”係“儀禮”之誤。

    [27] 王鍔《禮記鄭注彙校》,第882頁。

    [28] “間歌三終”條於《儀禮·鄉(xiāng)飲酒禮》後,又引《鄉(xiāng)飲酒義》,其經(jīng)文、注文與本條有重合,亦皆節(jié)取自《通解·鄉(xiāng)飲酒義》篇,茲不贅述。

    [29] 國圖本、靜嘉堂本文字排布相同,《大典》所引二條經(jīng)注見二部宋本卷二《周語中》第13a葉。

    [30] 本文所用唐石經(jīng)本《儀禮》為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開成石經(jīng)》拓片。武威漢簡《儀禮》有《特牲饋食禮》篇,然此條經(jīng)文殘缺。

    [31] 宋南康道院本刊刻後,元明間持續(xù)修補、刷印,明以前可知的《通解》刊本僅有南康道院本,《大典·國恤》所用《通解正續(xù)編》當即此本。

    【作者簡介】

    杜以恒,1991年生,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雅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中國經(jīng)學、禮學與文獻學。


    相關鏈接:

    杜以恒丨楊復《儀禮圖》元刊本考

    杜以恒丨元刊明修十行本《周易兼義》墨丁考——兼論十行本明代修版得失及其影響

    杜以恒丨中國古代禮學文獻分類沿革考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 欧美 国产 制服 动漫|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 A级日本乱理伦片免费入口|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看|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 国内丰满熟女出轨VIDEOS| 全国最大成人网站| 日韩在线视频线观看一区| 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一卡二卡|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人妻|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情侣黄网站免费看| 少妇高潮水多太爽了动态图| 亚洲A成人片在线播放| 韩国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清一区二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被公疯狂玩弄的年轻人妻|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下载| 高清有码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亚洲欧洲日产国无高清码图片| 无码人妻天天拍夜夜爽| 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精品中文字幕人妻一二| 中文字幕乱伦视频|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麻豆国产AV剧情偷闻女邻居内裤 | 国产精品视频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 亚洲制服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伊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亚洲AV国产福利精品在现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