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省份,都有一個以自己城市命名的“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校的孩子,后來都怎樣了?我們的“職業技術學院”,究竟在教什么?如果家長們能夠多去職校走一走,他們會有更多的發現:這里的孩子陽光快樂,他們目光堅毅,步履匆匆,因為有太多的本事要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截至2022年5月,共有職業學校1.12萬所,在校生超過2915萬人。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3年累計擴招413.3萬人,1萬余所職業學校每年開展各類培訓上億人次。 很多城市的職業技術學院,都獲得大量投入。我們甚至有了更細分的職校,比如,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看名字你就能知道這個學校的重點是什么。“職業技術學院”不再是“大學”的模仿版,它們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在更廣闊的意義上,這得益于我們觀念的更新。“讀大學”不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轉折”,只是獲得職業的一種途徑。在就業市場,“職業技能”和“技術”開始變得重要,而不再只是“學歷”和 “知識”。 另一個因素是,過去20年中國制造業突飛猛進。中國正在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過去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模式,已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深入,也要求更多的新技術人才。送外賣之類的簡單體力勞動,收入已經不算低,而那些掌握技術的年輕人,更是難求。 在這種情況下,大城市的“職業技術學院”開始變得重要。以深圳為例,這個年輕的城市曾經是高等教育的洼地,一直想辦法引進高水平大學,但是很多內陸家長不知道,“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已經成為全國職業學校中的引領者。它每年的辦學經費,超過內陸很多傳統大學。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和比亞迪、華為等企業都有著深度合作。很多人希望大學畢業后能進大廠,而職校的孩子,可能從進校開始就進了大廠。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為深圳這個城市培養了大量應用型人才。 在歷史上,“城市”的最初形成,離不開手工業者和他們的作坊,那是最早的“制造業”。可以說,新一輪職校的發展,也和城市發展進程密不可分。更好的城市也會有更好的職校,它們在培養更好的市民:熱愛技術和工作,有極強的本地性,同時又有著廣闊的視野。 教育也正一步步走向更加理性的狀態:教育,不只是選拔和淘汰,而是人盡其才。這更接近教育的本質:讓每個受教育者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審 | 周春倫 排 | 彭運康 END ![]() 2023年/第166期∣2023/5月刊 訂閱《新教育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