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題了,看看能否談出點新意。 新中國首次授銜工作,從醞釀、磋商、敲定、出臺,實際持續了五年時間,這中間應該有很多官方資料還沒有解密,既有能看到的資料可以大致梳理出一個整體脈絡: 1、1950年9月4日,中央軍委發布《關于建立各級干部管理部之規定》,指出軍隊干部先進行評級,以“作為實行軍階之基礎”。 想想這一階段毛主席等人的工作重心,顯然是圍繞即將到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但百忙之中也沒有疏于軍隊正規化建設,這也是軍委決定啟動全軍授銜工作的真正起點。 此時距離最終實際授銜的1955年9月,正好五年時間。 2、1951年2月15日,總干部部以中央軍委名義下發《關于干部評級工作指示》,隨即全軍展開全面評級工作,至1952年底,全軍上下從“軍委主席副主席級”到“正、副排級”,評定9等21級。 過程中的1952年4月11日,總干部部出臺《關于實行軍銜制度工作的草案》,規定軍銜等級為6等18級。 可見,干部評級是基礎,軍銜制度具體構成、等級設置,也在同步醞釀之中。 3、1953年1月9日,中央軍委頒發《關于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指示》,指示中說:“如果可能的話,擬于今年7月全軍實行軍銜制度。”1月20日,總干部管理部下發《關于軍銜鑒定工作的指示》,規定軍銜鑒定的內容、基本要求及進行的方法。 2月17日,設立以聶榮臻為主任,黃克誠、蕭華為副主任的軍銜實施委員會,由軍委直接領導。3月,該委員會下設軍銜審查研究組,對軍銜等級設置進行專門研究。 顯然,1953年第一季度起,實際軍銜評定工作就已經緊鑼密鼓地全面開展,這一階段中,我們最為關注的“元帥名單”肯定出現過至少一版,姑且算作一次,稱為“第一版元帥名單”。 這在稍后毛主席4月26日的年譜記載中得到證實:“審閱彭德懷本日轉報的中央軍委總干部部關于大軍區以上軍官軍銜應于五月五月前審批下來的報告。” 所謂“大軍區以上”,即是指1952年評級中的一等一級(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二等一級(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應不包括二等二級(軍委委員級)及以下。 顯然,這就是“第一版元帥名單”,因為它最為重要,又是對全軍的示范,所以總干部部為了授銜工作能夠“開個好頭”、引領后續順利開展,希望中央軍委能盡快(即5月5日前)敲定下來這一版元帥名單。 但是因為各種現實原因,經過4月23-2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及軍委例會的討論,毛主席決定將軍銜評定工作推遲到當年年底。 5月,總干部管理部向軍委副主席彭德懷呈報《全軍上校以上軍銜干部鑒定報告》。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出臺。該《條例(草案)》中軍銜等級分為6等21級。9月18日,總干部部發出通知,明確于1955年實施軍銜制。 這說明相關工作仍然在推進,只是時間要求上沒年初那么迫切了。 之后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1953年10月30日,賀龍在朝鮮戰場視察九兵團時,跟王必成等人有過一句戲言:“不瞞同志們說,軍委已內定兄弟我為一名元帥了。” 這也有力證實,“第一版元帥名單”已經實際出臺,且毛主席、彭老總等軍委核心層都看過、審閱過,有所思考。賀老總肯定是心里相當有底,才會和王必成等人凡爾賽一下。 至于粟裕在不在這一版名單中,鑒于《全軍上校以上軍銜干部鑒定報告》這個文件并未正式公開發布過,很慚愧我也沒有具體查到這個文件,所以起碼我現在并不能完全確定。 如有方家有這個報告文件,亟盼指教、分享,其實它對于論證粟裕是否“一讓元帥”即讓過元帥銜,最為關鍵、有力與重要。 如果粟裕此時的軍銜鑒定,在這個報告中被明確鑒定為“元帥”,那就一切疑問、爭議全都煙消云散、不會再是問題了。 網絡上有“在這份評定報告中,粟裕是身居元帥之列的,而且排名在第七位”的類似說法,但在沒有看到確切實證之前,我還是不能完全取信,雖然結合之后的歷史,我是相對傾向于這個說法的真實性的。 這里強調一點,粟裕在1952年的評級中,實際應是二等二級即軍委委員級,照常理來說,應該不夠資格進入“第一版元帥名單”,但是,1952年的評級只是基礎,1953年5月的這次軍銜鑒定才是關鍵,僅僅是之前的評級結果,并不能有力說明粟裕就一定不能進入“第一版元帥名單”,這個錯誤認知顯然很多人都犯過。 4、1955年1月,總干部部向全軍發出《評定軍銜的工作計劃》。 這次無疑是真正實際開展了,軍銜評定工作也由此進入快車道。 其中規定,元帥、大將、上將人選,由中央軍委提名;中將、少將人選及校級人選名單,由軍隊各大單位黨委醞釀提名,報總干部部和總政治部審定、批準,最后由中央軍委定奪。 1955年1月14日、15日,彭德懷主持中央軍委座談會,對元帥、大將、上將人選名單進行審議。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聯名將審議通過的《關于元帥、大將、上將問題的報告》上呈毛澤東。 1955年9月之前,最終形成《將級軍銜名冊》。9月15日,彭德懷將名冊呈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9月20日,總干部部印發《元帥、將官名單》。 顯然,在1955年1到9月之間(最遲9月20日名單正式印發前),軍委高層關于元帥、大將、上將等軍銜的名單,是肯定存在過很多爭議、變動的,相關的史料不少,都可以論證這一點。 比如1955年8月17日,在中央軍委第44次會議上,總干部部第一副部長宋任窮還提出“陳毅、鄧小平、周恩來、劉少奇同志今年是否授銜”的問題。姑且不論周、劉二人的授銜,看來當時陳、鄧二人是否授銜仍尚未“鐵定”。 到9月3日,羅榮桓、宋任窮、賴傳珠、徐立清四人聯名呈報周恩來、劉少奇的元帥名單中,表明“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之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注意,雖然有“中央已決定”的表述,但這顯然不是最后的“十大元帥”名單,還多了鄧一人。這說明,直到9月3日,元帥名單都仍然處于討論之中,并未徹底敲定。至于大將名單,自然也是如此。 隨后的事情予以證實,具有“最終拍板權”的毛主席于9月9日、11日這兩天的晚上,先后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會議,議題之一就是重點討論元帥等軍銜問題。 據《毛澤東年譜》,9日晚上的會議過程—— 結果很明確,9日這天晚上,最終決定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三人不授予元帥軍銜,鄧子恢、張鼎丞、也包括李先念等已經轉入地方工作的人,也不授予大將等相應軍銜。 11日晚上的會議過程,毛年譜這里沒有詳細記載,但結合其它史料可以推證,會議上發生了劉少奇對于陳毅授予元帥軍銜的“質疑”,原因和9日晚上毛主席決定“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的原則一脈相承,因為陳毅此時已經離開軍隊、轉入地方,顯然值得商榷。 當晚還有一件事值得關注,即當時在北戴河休養、未能與會的周恩來總理,打電話給在北京的楊尚昆,建議授予陳毅元帥軍銜,他說: “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穿。蘇聯的布爾加寧同志原也有元帥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帥頭銜了,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顯然,這是“十大元帥”名單最后的一次爭議,其中周恩來力主堅持陳毅授銜,而劉少奇主張不同,從結果來看,毛主席無疑是采納了周恩來的主張。 至于劉少奇有此主張的心理動機,也不難猜測,一旦陳毅不予授銜,那么粟裕就將被授予元帥軍銜。 因此可以這么說,直到最后期限,粟裕都依然有可能進入元帥名單。 現在再來看另外一個資料,據李銀橋的采訪、回憶,大致內容是—— 1955年9月的一次會議上,毛澤東說:“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啊?” 周恩來說:“可是粟裕已經請求辭帥了!”毛澤東感慨道:“難得粟裕!竟三次辭讓,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現在辭了元帥銜,比起那些要跳樓的人,強千百倍嘛!”周恩來也說:“粟裕二讓司令一讓元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毛澤東補充說:“而且是第一大將。” 這個資料,瞧著不是特別靠譜,如果這個事是發生于1955年9月的話,周恩來,包括李銀橋還提到了朱德,但顯然,周朱二人都沒有親自參加9月9、11日這兩天的頤年堂會議。 因此,李銀橋的這個回憶,要么有編造之嫌,要么就是在時間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即這個事情不是發生于9月,而是要在稍早之前,但肯定是在1955年1月之后,即正式授銜前的九個月中,圍繞粟裕究竟授不授元帥銜,軍委高層包括毛周朱劉等人,有過商討、爭議。 這是很符合情理與歷史實際的,粟裕的軍銜爭議不是后世為了“挺粟”而炒作出來的,在當時就有很多人為此爭論,包括劉少奇、周恩來以及粟裕身邊的人,甚至連一些民主人士比如黃炎培都曾建議給粟裕授元帥銜。 因此,我們幾乎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即在毛主席心里,他在授銜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對具體的授銜名單,逐漸形成了他本人的獨特意見與決定,具體表現在最重要的元帥和大將兩個等級之間、大將和上將兩個等級之間,要有一個明確的線與人,直觀來說就是“粟裕震大將”、“蕭克壓上將”。 也就是說,綜合各種因素考量,毛主席的意見很明確,粟裕就是第一大將,蕭克就是第一上將,這兩個位置是定死的,不能動也不好動。 9月11日晚的最后關鍵時刻,毛主席拍板陳毅而非粟裕授元帥銜,無疑是他本人意見的典型反映,他要不是早就認定粟裕為第一大將、不可更改,這個事情完全可以再商榷、變動一下。 因此,現在的問題就來了,為何毛主席認定、堅持粟裕必須得是第一大將、蕭克必須得是第一上將? 有趣的是,粟裕與蕭克最終的軍銜與他倆的資歷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對比,即粟裕看似資歷不夠錯過元帥銜,而以蕭克的資歷,授予大將銜那是毫無疑問,結果卻只是第一上將。 蕭克的原因很好理解,曾經的立場與歷史問題嘛。但粟裕這里,卻無疑復雜的多。 我個人的觀點與理解是,此次“五五授銜”,毛主席之所以認定、堅持粟裕為大將而非元帥,其實并不是后世慣常認為的粟裕本人的資歷有差,更非類似蕭克那樣的故意壓制粟裕,而是毛主席思慮深遠,他是在為未來考慮。 這就要說到1955年授銜時,整個中國軍事革命的遺留問題,顯然,當時只有一件大事或者說使命還沒有完成,這就是解放臺灣。 而在毛主席心中,解放臺灣的軍事統帥的頭號人選,非粟裕莫屬,這一點毋庸置疑。 只要未來粟裕率軍拿下臺灣,鑒于這個“曠世之功”必須獎賞,那么,如果粟裕在1955年就已經授銜元帥,后續毛主席還能怎么再獎賞于他? 反之,如果1955年粟裕只是第一大將,他由此之功晉升元帥,是不是就留下了晉升、獎賞的空間? 毛主席是個頂級的政治家、戰略家,他考慮問題一貫全面而深遠,他對粟裕一直是相當欣賞、重用的,不存在故意壓制粟裕的情況,他是考慮到了未來解放臺灣的最終一戰,由此才在粟裕的軍銜評定上,給他本人和粟裕都留下了晉升、回旋的空間。 我們看待、解讀歷史,如果真想獲得真知灼見,首先要回到具體歷史中去,分析當時的實際情況,比如,站在1955年的時間節點上,誰能確切知道解放臺灣會是什么時候?毛主席、粟裕這代人就一定沒有機會、搞不定? 恰恰相反,在毛主席、粟裕等開國元勛的心中,解放臺灣是他們必須要完成的使命,在當時這無疑是個大概率事件,只要有機會與戰機,進攻、解放臺灣勢在必行。 當然,后續因為各種原因,毛主席、粟裕這代人最終遺憾錯過、沒能實際實現解放臺灣,但這只是個無奈的結果,我們不能“以果為因”,認為他們就沒有考慮或者不重視這個事情。 以上。粟裕也好,蕭克也好,包括陳毅、鄧小平、譚震林等人,他們的軍銜評定、授不授予,這些事情,“最終拍板權”無疑是在毛主席手里,他本人的意見與決定才最為重要與關鍵,我們分析、解讀“五五授銜”的具體結果,這個要點需要把握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