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 養 覺 性 讓我們清楚地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例如,在眨眼時要覺知,在呼吸時要覺知,念頭生起時要覺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覺知。覺知無價。我們買不到,也沒有人能代替他人覺知。例如,當我握緊拳頭時,有誰知道我的感覺嗎?沒有別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緊拳頭,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覺。同樣地,當別人握緊拳頭時,我可以看見,卻無法知道他的感覺。1.雙手掌心向下,平放于大腿上。 2.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覺知,不可自語“翻右掌”,只要覺知就夠了。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動和停均需覺知)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動和停均需覺知)11.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12.貼胸提左掌,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動和停均需覺知)15.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這是培養覺性的實際方法。
我們不一定要熟讀經典,因為那只是語言文字。熟讀經典并不能讓我們覺悟,這個練習才是覺悟之道。我們也應清楚地覺知其它的姿勢,例如左側臥、右側臥、仰臥、從左側臥起身、從右側臥起身以及仰臥起身。你應該常常訓練覺知。(視頻:隆波田基金會會長 隆波阿內尊者 手部動作)
/ 往返經行 / 久坐以后,可能會引起酸痛,此時我們可以改變姿勢,往返地走。 走久了,可以換成坐姿。這就叫做“更換姿勢”。行、住、坐、臥應該適當地調配。 走時,不要擺動雙手。應將兩手攬抱于前胸或交手于背后。當往返經行時,你應覺知腳的動作。 不要默念“右腳動”、“左腳動”。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要自然地走。 當你經行時,要覺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沒有帶著覺性來行走,就沒有效果。 (視頻: 隆波田基金會會長 隆波阿內尊者 往返經行)
我們必須盡己所能來培養覺性,甚至可以在轎車里或公交車上練習。當我們坐在公交車上或轎車上時,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拇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復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覺知。不論何時何地,練習必須像游戲般的輕松。每次只動一只手,而非雙手一起動。動右手就別動左手,動左手就別動右手。有人可能會說:“我很忙,沒有時間練習。”或“我不能練習,我煩惱習氣多。”這些都是借口。如果我們想要做某件事情,便能找到時間做。不論做什么都要覺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師,當你拿筆時,帶著覺知拿筆,寫字時也要帶著覺知。當吃飯時,要覺知地拿湯匙;要覺知地將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時,要覺知;吞咽時,也要覺知。我保證佛陀所說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夠認真并持續不斷像環鏈或時針繞行般地練習,我向你保證我當下所說。 “持續地練習如環鏈或時針繞行”,并不表示必須時時刻刻地做規律的手部動作或往返經行。所謂“時時刻刻練習”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要覺知每一個動作,例如洗衣、掃地、清理房舍、洗碗、寫字或做生意。覺性將點點滴滴地累積,就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裝滿它。當我們來回走動時,腳的進出動作都要覺知。上床時我們可以反復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為止。醒來時,應繼續練習。這就叫做“培養覺性”。如同佛陀所教導的,練習規律的動作,要持續如環鏈。行、住、坐、臥、或曲或伸,時時刻刻要覺知每一個動作。練習規律的動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覺知;低頭、抬頭要覺知;左傾、右傾、眨眼、張口、氣息入出,要覺知。當念頭升起時,要覺知。要時時刻刻覺知所有動作。不要靜坐不動。這個方法練習的精要,如同“掌中葉”之法,只是覺知外在身體的動作,以及內心念頭的起伏。如果你能按照我所說的持續認真地練習,我擔保不出三年煩惱將斷,痛苦止息。也許只需一年,對某些人而言,也許只要一至九十天。練習的結果是,煩惱將會減少或不再對你產生干擾。(“掌中葉”:佛陀和一群比丘走進樹林,他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里,問他的弟子們:“這林間的葉子和我手中的葉子哪個較多?”弟子們回答:“世尊!林中的葉子較多。”佛陀接著說:“我所知道的就如同這樹林中的葉子一樣多,但我教導你們的則如我掌中的葉子一樣少,雖然少,卻是可以導向滅苦之法。”) - 摘錄自隆波田《動中禪修行指南》 之《覺知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