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CG)為膀胱黏膜增生性和化生性病變,是慢性膀胱炎中的一種特殊類型,近年來由于腔內泌尿外科技術及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臨床對該病的認識逐步提高,CG的發病率有增高趨勢。 CG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炎癥,病因至今尚不明確,關于病因學說目前多支持上皮化生學說,認為膀胱黏膜因受長期慢性感染、下尿路梗阻、結石等因素的長期刺激致上皮增生與化生的結果。 正常膀胱粘膜被覆移行上皮,黏膜內無腺體存在,在長期炎癥等因素的刺激下,病變黏膜上皮增生先形成移行上皮巢,進而發生腺樣化生,逐漸形成腺體樣結構,即稱為CG。由于腺體可分泌粘液,在病灶內可形成囊腫(<5mm),又稱囊-腺性膀胱炎,二者可混合存在,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 本病最好發的部位是膀胱頸和膀胱三角區,少數病例累及膀胱其他部位,甚至全膀胱,當累及輸尿管下段時可引起輸尿管擴張和腎積水。 聲像圖表現: ①局部增厚型:是本病常見的形態類型,表現為病灶處膀胱粘膜扁平狀增厚,基底寬,內部多呈不均勻中低回聲,期間可有蟲蝕樣弱回聲區,部分伴有小囊狀無回聲,表面粗糙不光滑。膀胱肌層和漿膜層回聲連續,光滑;本病最可靠的診斷特征之一是增厚的膀胱粘膜中出現含液的小囊腔,但是經腹超聲發現小囊狀回聲并不多,但是仔細觀察圖像,部分病例病灶內可見散在的斑點狀或蟲蝕樣弱回聲區,可能與膀胱粘膜病變的不同階段不同程度以及經腹超聲分辨率低有關。 ②結節隆起:膀胱內壁見一個或多個乳頭狀的中高回聲向膀胱腔內隆起(圖4); ③彌漫增厚型,表現為膀胱粘膜彌漫性增厚,表面有小結節狀隆起(圖5)。 另外:部分病變累及單側或雙側輸尿管下段者,可見輸尿管下段黏膜增厚,非充盈狀態下管腔呈中低回聲填充,可伴單側或雙側腎積水,輕度腎積水者多可見輸尿管下段蠕動,伴隨管腔間歇性擴張及復原,并可見輸尿管膀胱出口的噴尿現象。 本病的CDFI特點:多數病灶內顯示無血流信號,少數病灶基底部可見星點狀或與膀胱壁平行的細條狀彩色血流信號,且多測及靜脈血流(圖6)。 鑒別診斷: 腺性膀胱炎(CG)是一種增生性非腫瘤性的慢性炎癥,部分不典型的病例容易誤診為膀胱癌,該病亦可以與膀胱癌并存或發展成膀胱癌。其確診依賴膀胱鏡及病理學診斷超聲對CG病灶檢出的敏感性高,缺乏特異性,CG容易誤診為膀胱腫瘤,與之鑒別的要點歸納為: ①CG病灶扁平狀、基底寬,但無膀胱壁肌層和漿膜層侵犯,膀胱壁回聲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 ②CG病灶表面雖不光滑,但少有膀胱癌表面所具有的炎性壞死的強回聲; ③病灶內小囊狀回聲是診斷CG的最可靠的依據; ④當CG病變累及輸尿管下段時,輸尿管蠕動伴隨管腔的擴張與復原以及輸尿管出膀胱出口的噴尿現象的存在也有別于腫瘤性的侵犯; ⑤CG病灶為腺體組織,彩色血流信號稀少,而膀胱腫瘤往往見滋養動脈長入,二者血流顯像具有明顯差異,CDFI是鑒別CG和膀胱癌或者二者有無并存可能的一項重要的方法。 參考文獻:宋國超,孫英,王傳英.腺性膀胱炎的超聲特征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10):1899-19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