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高頻詞” 高考文言文選段的題例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內容為史傳散文。這些史傳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對歷年來選文體例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找出其中的規律以指導我們的復習。“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時“欽定”為“正史”的從《史記》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書。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于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1.詣:到,去。 2.勸:①勸說,說服②勉勵,獎勵③勤勉,努力。 3.課:考核、督促、征收。 4.風、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①游玩,游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于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于義項②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如:“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伙同,包庇。 16.矯:假托,假傳。 17.質:作人質;抵押。 18.次:①臨時駐扎(用于軍隊);②住宿,停留(用于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當:判刑,判罪。后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因為。 22.多:贊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二、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 1.獄:案件,案情。 監獄:監管案件。 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 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么。“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 5.他:別的,其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傭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從家里被征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四、相對穩定的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余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史記·孫臏列傳》)。 “則命東下者斧斷其纜,趣京師者護以出,自是外戶不閉。” ②通“促”: “趣趙兵亟入關” (《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 (《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五、表示時間的詞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題——“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或不正確)的項”,錯誤項設置的一般特點是:個別字詞的錯譯和打亂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與時、地、事的錯接。錯譯的字詞以上面的詞為常見。至于人與時、地、事的錯接,也就是故意讓這幾個要素和主人公張冠李戴,比如補(譯)出的省略成分錯誤。因此,我們不應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關系的時間詞。 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 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當是時,曩(nǎng從前)、嘗,昔、向。 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jì到)、居(后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這些字詞的同時,又養成閱讀時用“/”或序號標出事件起止的習慣,就明確了語境的起止區間,方便理解判斷。 六、官員調動升遷的相關字詞 1.表示授予、提升官職: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②辟:君王召見并授與官職。 ③薦、舉、引:由地方或某官員向中央推薦,任以官職。 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后漢書·張衡傳》 ④簡、銓(quán根據資格條件選授官職):選拔。 ⑤起:起用人任以官職。 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服闋(古代三年之喪滿)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職。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掌管,后面常帶管理的職責。 ⑨知、守、尹(治理):主管,主持。后多跟地點,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長官,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尹京,做京城的長官。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 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察:考察后予以推薦,選舉。 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 仕:做官。 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論語·子張》 仕宦:做官,任官職。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孔雀東南飛》 仕進:進身為官。 邁少恬靜,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 2.表示降職: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①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②降職并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唐書·柳宗元傳》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左遷:降職貶官(古人以右為上),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解》) 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 表示罷免: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絀、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3.表示調動: ①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如:遷東郡太守。 ②徙:一般的調動官職。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 ③調:調動官職。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④轉:調動官職。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⑤補:補充空缺官職。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⑥改:改任官職。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⑦出:京官外調。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張衡傳》) 4.表示兼職: ①兼:兼任。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②領:同時掌管、兼任較低的官職。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③判:高位兼低職。除鎮安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5.表示代理,暫時擔任: 署:代理官職。太守宗資先聞其名,請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漢書·范雎傳》) 權:唐代以來稱暫代官職。改江陵法曹(參)軍,入為權知國子博士,……權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韓吏部行狀》)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假:臨時的,代理的。如: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記》) 攝:暫代官職。如:俄檢校侍中,攝史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代理官職。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薄,守高密令。(《三國志·王修傳》) 這些詞,都有個明顯的特征,即后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方便——可以不譯。更重要的是,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 七、常見的古今異義詞: 先(祖先、已經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長輩) 課(督促勸說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 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對(回答或對話) 如(到、往) 檄(古代用來征召、聲討的文書) 中(中傷、誣蔑別人使受損害) 誣(捏造事實誣陷別人、欺騙言語不真實) 掾(古代屬官的統稱) 工(工匠、精巧、擅長、官吏) 僭(jiàn超越本分、過分、虛假不真實) 孤(幼年失去父親) 阪(山坡) 貸(借出、借入、寬容、寬免) 獄(官司、案件、監牢) 白(告訴) 與(贊揚) 多(贊揚) 勤(辛勞) 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優異突出、特別尤其) 樹(種植) 給(食用豐足) 劫(強奪、掠取、威逼、威脅) 按(追究、考察、調查) 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 典(主持) 令(美好、縣令) 執(捉拿) 延(延請) 省(減免) 雅(平時) 謝(道歉、推辭、告訴) 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給予推薦) 赧(因羞愧而臉紅) 竟(結束、完) 甫(才、剛剛) 尋(不久) 祚(大堂前東面的臺階、帝位) 造(造訪、到) 過(拜訪、經過、過失、責備) 弒(子殺父、臣殺君) 用(財用、因為) 容(寬容、或許、許可) 遽(急速、就、恐懼) 還有一些相關的“高頻詞”雖不表示職官的變動,但常常與職官結合在一起,也要給予關注。這些詞可靈活翻譯為“執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國語·越語上》) 主:掌管。軒轅之時,史有倉頡,主文之職。(《文心雕龍·史傳》) 與訴訟和刑罰有關的詞語有“案(追究查辦)、獄具(判罪定案)、系獄、收、牽累、錄(逮捕)、執、大辟、坐、誅、族滅、貸”等。 中國古代深受儒教影響的士子認為“不仕無義”,相當多的知識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計去求官。隋以后,還可參加科考得官。這一部分“高頻詞”有“干、干謁、中第、及第、落第”等。 在中國,“以孝治天下”源遠流長。“孝”有時往往凌駕于“忠”之上。表現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你多么留戀那個職位,也不管這官有多大,遇父母喪,必須棄職守孝。所以,“丁艱”“丁憂”屢屢出現于正史之中。 丁憂,指遭逢父母的喪事,也稱“丁艱”。古禮,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喪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母喪稱“丁內艱”,父喪稱“丁外艱”。 官員年老體衰,也要離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對人物品評的詞,如“勤于吏治,恭而近禮”、“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人”“好直諫,守節死義”中的“勤、恭、茍合(茍且附合,曲意逢迎)、守節”之類。這類詞關系到對文段的準確到位的理解。從而直接影響對文言文分析、概括一題的解答。 100個常用的古今異義詞 (這里編寫的是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100個常用詞語的古今異義,現在仍然具有的意義沒有編錄。) A 1、愛——吝嗇 異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2、安——哪里、怎么 沛公安在?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B 3、北——敗北、失敗 追亡逐北 4、被——通“披” 被發行吟澤畔 5、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本——推究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出于人歟? 7、比——等到 比及南郡 8、鄙——①偏遠地區 ②目光短淺 蜀之鄙有二僧 食肉者鄙 9、俾——使 俾入邑庠 10、病——①困窘 ②缺點 ③擔心 ④責備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人借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也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11、薄——迫近、接近 芳不得薄兮 薄霧冥冥 C 12、察——清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曾——竟 而侯生曾無一言不辭送我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如孀妻弱子 14、誠——確實、實在、的確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15、次——駐扎、停留 秦伯素服郊次 16、除——①臺階 ②任命、授予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17、存——拜訪、看望、慰問 而公子數存之 D 18、殆——幾乎、大概 酈遠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19、得——能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誠不得已 20、短——說別人壞話、進讒言 短屈原于王 21、度——估計、考慮、想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22、多——肯定、贊賞、歌頌 故傳天下不足多 G 23、蓋——表示猜測、不確定的語氣 蓋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24、故——①舊的、以前的、原來的 ②緣故 ③因此、所以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既克,公問其故 故木受繩則直 25、固——本來、原來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26、顧——①只是 ②難道 顧吾念之 顧不如蜀鄙之僧 27、鼓——演奏 今王鼓樂于此 28、國——①首都、都城 ②地方 去國懷鄉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 29、過——拜訪、看望 大母過余 愿枉車騎過之 H 30、函——盒子 買五人之脰而函之 31、恨——遺憾 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32、胡——怎么 田園將蕪,胡不歸? 33、會——適逢、剛好遇到 會賓客大宴 J 34、疾——痛恨 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 35、既——已經、以后 始皇既沒 既克,公問其故 36、假——借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7、間——①間隙、空余時間、偶然 ②暗中、悄悄 ③讓其他人走開,然后才說 ④小路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侯生乃屏人而間語曰 間至趙矣 38、見——①被 ②作第一人稱代詞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君既若見錄 39、就——接近、靠近 金就礪則利 40、厥——其 思厥先祖父 K 41、堪——能承受、能禁受、能忍受 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 42、克——能 克終者蓋寡 L 43、類——像 中繪殿閣,類蘭若 44、憐——愛惜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45、令——美好 便言多令才 M 46、彌——①滿 ②更加 彌天大罪 奉之彌繁,侵者愈急 47、靡——沒有 靡計不施 N 48、乃——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P 49、畔——通“叛” Q 50、期——整 期年,雖欲言,無可進者 51、趣——①通“趨” ②通“促” 52、請——①請允許我 ②拜訪、看望 ③約請 老婦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公子聞之,往請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 53、秋——時間 誠危急存亡之秋 54、卻——退后、退卻 卻秦兵三百余里 R 55、讓——責備 平原君讓魏公子曰 56、如——去、到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如白沙,道海安 S 57、少——責備、批評、嘲笑 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 58、勝——①盡 ②能承受,勝任,禁得起 ③美好的 何可勝道也哉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驢不勝怒,蹄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59、乘——(輛)兵車 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 60、適——到 剛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適彼樂土 61、示——給……看 請指示王 適得府君書 62、市——買 交廣市鮭珍 63、視——比較 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64、私——偏愛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5、屬——連綴、連接 衡少善屬文 66、數——①計算 ②數落、列舉罪行 ③幾、幾個、幾次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數呂師孟叔侄為逆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范增數目項王 67、速——招致 始速禍矣 68、素——①白色 ②平素、平時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且相如素賤人 素昧平生 69、率——大都、全部 六國互喪,率賂秦歟? 70、爽——差錯 無毫發爽 T 71、徒——白白、只是、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為之記
徒以吾二人在也 W 72、亡——丟失、遺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以困矣
亡羊補牢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 73、微——如果沒有 微斯人,吾誰與歸? 74、委——把……交給 委命下吏 75、唯——希望 唯大王孰(熟)計議之 76、遺——送給 秦遺趙王書曰 77、惡——怎么 天下惡乎定? X 78、悉——全部、都 悉埋于地 79、咸——全部、都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80、相——①表示動作只涉及一方,有指代作用 ②幫助、輔助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至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81、向——從前、以前 向吾不為斯役 向使六國各愛其地 82、謝——①謝罪、道歉 ②謝絕、拒絕 ③告誡、勸勉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阿母謝媒人 閉門謝客 多謝后世人 83、信——確實 聞之“一人得道,雞犬飛升”,信乎 84、幸——①希望 ②皇帝到……去 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85、許——多余、左右 一百里許 86、徐——慢 徐趨 87、尋——不久 尋病卒 Y 88、要——通“邀” 便要還家 89、易——換 請以十五城易璧 90、獄——案子、案件 91、因——①沿襲,繼續 ②趁機 ③通過,經由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92、遇——對待 然公子遇臣厚 Z 93、再——兩次 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94、賊——害、禍害 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95、識——①知道、記得 ②標記 汝識之乎 封識宛然 96、致——①表達 ②招致 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97、諸——之、之于 王語暴以好樂,有諸? 投諸渤海之尾 98、族——族滅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99、卒——①終于、最終 ②死 ③通“猝” 卒廷見相如 卒而葬之 卒起不意 100、坐——①犯罪 ②因為 王曰:“何坐?”曰:“坐盜。” 停車坐愛楓林晚 古漢語固定格式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一樣,都有一些由于沿用已久而逐漸固定下來的格式。如果我們對這些固定格式了解得不夠,會嚴重影響閱讀的質量,甚至會使我們丟掉許多不該丟的分。本文要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古漢語中的固定格式是很多的,本文著重要解決的是一些最常見的固定格式。 ⒈無乃……乎? 這是一種表示測度語氣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對某種情況的估計或者對某件事情的認識。一般可譯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應譯為:使軍隊疲勞去襲擊遠方的國家,沒有聽到過這樣的事。軍隊疲勞力量竭盡,遠方的君主對這件事有準備,恐怕不行吧?)《崤之戰》。 ②暮婚而晨別,無乃太匆忙?(應譯為:晚上結婚而早上就得離別,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別》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將伐顓臾》,其中有一句話,也屬于這種固定格式。“求!無乃爾是過與?”(句中劃線句應譯為:冉求!恐怕該責備的是你們吧?) ⒉……孰與…… 這是一種用來表比較的固定格式,用來比較兩個人的高下、優劣或兩件事的得失、好壞。它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句中提出了比較內容的,一類是句中沒有提出比較內容的。前者應翻譯成:“……與……相比,誰(哪一樣)……”,后者應譯為:“……與……比較起來怎么樣”。這種格式在古文中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鴻門宴》((項伯)跟你相比,誰的年紀大,誰的年紀小?)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相比,怎么樣?) ④某業所就,孰與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業跟二哥相比,誰更多?) 文中的三個加線句均應譯為“你跟我比怎么樣呢”。 ⒊……之謂也 其……之謂也 這是賓語提前的一種固定格式,是一種表示總結性的判斷句。應該強調一下的是在這種格式中的“之”屬于結構助詞,起到的是提賓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屬于這種格式,而“其”屬于句首語氣助詞,表推測,應譯為“大概”。這種固定格式可譯為“說的就是……啊”,或者譯為“大概說的就是……啊”。請看下面例句: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聽到了一些道理,以為天下沒有誰超過自己了,說的就是我這種人啊!) ②詩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詩經》上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測得到它。”說的就是夫子這樣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李將軍列傳》(太史公說:“《論語》上說:'他自身端正,不下達命令人民就會行動;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達命令他的百姓也不會聽從。’大概說的就是李將軍這樣的人吧!”) ⒋得無……乎? 得無……耶? 這是一種表揣測疑問語氣的固定格式,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應譯為現代漢語的下面三種格式:恐怕……吧
; 莫非……吧; 該不會……吧 這種格式在古文中出現的頻率也是相當高 的。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看到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樣吧?) ②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莫非告訴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你們恐怕被窮困所苦吧?) ④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盜吧?) ⑤日飲食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⒌奈……何 如……何 若……何 這三個格式的用法是一樣的,都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某事。需要強調的是,“奈”、“如”、“若”是動詞,含有“對付”、“處置”、“辦理”一類的意思;而“何”則是補語,作“怎么”、“怎樣”講。在中間插入的內容屬于“奈”、“如”、“若”的賓語。整個格式可譯為“把……怎么樣”,或“對……怎么辦”。 先看下面例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 ②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與妻書》) ③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力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上面的三個例句中加線的句子應分別譯為: ①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樣呢? ②(我們)對這種情況怎么辦呢? ③虞姬虞姬把你怎么樣呢? ⒍何有于……? 這是一種表反問的固定格式。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格式究其實質是兩種特殊句式的緊縮和移位。一是由介詞“于”與它的賓語構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原句作補語,翻譯過來必須還原到動詞謂語之前充當狀語;一是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謂賓前置,也就是說“有”的賓語是疑問代詞“何”,它前置了,在翻譯的時候,也必須還原到“有”的前面。知道了這一點再去理解這種格式就容易得多了。這種固定格式的意思是:“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 請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應譯為“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呢?”) ⒎何……為? 這是一種表詢問或反問的固定格式。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為”這個虛詞。“為”有兩個讀音,一是讀“wèi”,一是讀“wéi”。讀“wèi”的時候,它只有介詞性。一是讀“wéi”。讀“wéi”的時候,情況比較復雜,有三種情況。一是動詞性,是一個“本領”很高強的動詞,可以這樣講,句中需要什么動詞,它都能夠代替。二是介詞性,只用在表被動的句子里。也就是說在被動句中,“為”必須讀“wéi”。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兩句中的“為”就必須讀“wéi”。三是語氣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呢”。在“何……為”這種固定格式中,“為”就屬于這種情況。 這種固定格式的正確翻譯為:“還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請看下面例句: 例句: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劃線句應譯為:“還要告辭做什么呢?” 例句:②項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劃線句應譯為:“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我還要渡江做什么呢?” ⒏不亦……乎? 這是一種表示反問的固定格式。最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格式中的“亦”。這是一個很容易產生誤解的詞,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它理解為副詞,其實,它是一個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只有加強語氣的作用。這種固定格式可譯為:“不是……嗎?”或者譯為:“豈不是……嗎?” 在古文中,這種固定格式的出現頻率是很高的。下面的幾個例句: 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線處應譯為:“像這樣尋找劍,豈不是太糊涂了嗎?” ②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句中的劃線處應譯為:“我射箭的本領不是很高明嗎?” ③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句中的劃線處應譯為:“學習并且不時地溫習它,不是很快樂了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9、有……者 這種固定格式常用于敘事的開頭,以突出敘事的對象。必須強調的是,這種格式還有兩種情況。一是敘述的對象“人”在句首出現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有……者”屬于定語后置;二是敘述的對象在句中沒有出現,不屬于定語后置,如“杭有賣柑者”。請看下面例子: 人有亡斧者。(《韓非子》)在這個句子中,“人”出現了,因此,“有……者”屬于定語后置,應譯為:“有一個丟了斧子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促織》)在這個句子中,敘述的對象沒有出現,因而不屬于定語后置,應譯為:“城里有個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 這也是一種賓語提前的固定格式。句中的“何……”是“有”的賓語,“之”屬于結構助詞,表示提賓。這種格式可譯為:“有什么……呢?”如下面的例子: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應譯為:“宋國有什么罪過呢?” 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應譯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呢? ③夫晉,何厭(通“饜”)之有?(《左傳·崤之戰》)應譯為:“那晉國有什么可滿足的呢?” ④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叔向賀貧》)應譯為:“如果不憂慮德行沒有完善,卻憂慮財物不足,將要哀悼還來不及,有什么可祝賀的呢?” 應該說這種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現的頻率是相當高的。因此,無須再舉更多的例子。 11、唯(惟)……是…… 惟……之為…… 這種固定格式也是一種賓語提前的格式。需要再強調一下的是,在這種格式中的“是”與“之為”,均屬于結構助詞,起到的是提賓作用;而唯(惟),表示的則是動作的唯一性,譯為“只”。這種格式在成語中使用的頻率是很高的。請看下面的例句: ① 惟命是從; ② 惟利是圖; ③ 唯你是問; ④ 唯仁是親; ⑤ 唯才是舉; ⑥ 無乃爾是過與? 等等。例子太多太多,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12、所以……,所以……者,所+介詞(以、從、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 這是古文中十分常見的固定格式,是一種名詞性的“所”字短語。首先我們得知道,在古文中的“所以”與現代漢語中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現代漢語中的“所以”是一個復音虛詞,用在因果復句的后一分句,表結果,而在古代漢語中,可以說什么都可以表示,就是不能表示結果。那么,他都能表示什么呢?它可以表示動作所涉及到的原因、根據、工具、處所、辦法、憑借等。下面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表原因) 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呂氏春秋·察今》)(表根據③筆,所以書也。(表工具) ④是吾劍之所從墜 。(《呂氏春秋·察今》)(表處所) 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墨子·公輸》)(表辦法) 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表憑借) ⑦圣者,非所與熙(通“嬉”)也。(《墨子》·公輸》)(表憑借。應譯為:“圣人是不能與他隨便開玩笑的。”) ⑧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表原因) ⑨天地之所以養人者,原不過此數也。 (《治平篇》)(表方法) ⑩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表原因) 例子太多太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13、……何所…… 這是一種表疑問的固定格式,是“所……者(為)何”的緊縮和移位。懂得了這一點,也就等于知道了在閱讀古文中遇上了這種固定格式時應該如何翻譯了。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②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 ③白雪飄飄何所似? ⑤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孔雀東南飛》) 14、有所…… 無所…… 這兩種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現的頻率就更高了,可以說比比皆是。需要強調的是,“有”、“無”是動詞,“所……”是名詞性的“所”字短語作它們的賓語。這兩種固定格式的翻譯比較靈活。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可譯為:“對財物沒有取什么,對婦女沒有寵幸誰” ②吾家后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凈過日而已。(《與妻書》)句中劃線的地方,可譯為:“貧困沒有什么可苦惱的。” ③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劃線處,可譯為:“一絲一毫的財物都不敢接近。” 例子很多很多,這里也不再一一列舉了。 15、有以…… 無以…… 這兩種固定格式與上面講的實際上是一回事,因為“有以”與“無以”是“有(所)以”與“無(所)以”的省寫。“有”、“無”仍是動詞,“(所)以……”是“有”或“無”的賓語。如“軍中無以為樂”,就是“軍中無所以為樂”,但不必機械地譯為“軍中沒有用來作樂的東西”,可改變語法結構譯成“軍中沒有什么用來作樂的”。“有以……”的譯法類同。如下面的例子: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可靈活地譯為“沒有用來達到千里的方法”和“沒有用來匯聚成的江海的方法”。 ②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可譯為:“我才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方法。” 還應該強調一下,“有以”常和“未”連用,此時,與“有以”的用法相同。 如:臣未有以報也。(《莊暴見孟子》) 古代漢語中的固定格式遠不止這些,但是這些卻是最常見的,掌握了這些固定格式的正確翻譯方法,對于我們今后的古文閱讀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材 料 君文庫會員價格限時優惠中,每天更新材料,有意加入請聯系vx:1252 685666。歡迎加入“筆桿子材料君vip會員”,9000萬字材料助你成為“一支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