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兩千年的帝國一直在改朝換代的劇情中循環,歷史周期率一直像一個魔咒一樣牢牢地套住了東方帝國,從“暴秦”“強漢”再到“亂晉”“盛唐”“弱宋”,最后到封閉的明清。國家的興衰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得有規律可循。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橫掃華夏,建立起了我國第一個封建的大一統地質王朝,并且將郡縣制推到國家疆域的方方面面。一直到1912年,晚清政權衰敗,清帝退位,這兩千多年里誕生了唐、漢、宋、元、明、清等多個超級帝國。 ![]() 這些國家自建立伊始就擁有著自己朝代的獨特的特點,中原大陸所具有的特殊地理條件和位置自己外儒內法的體制使其能夠形成安穩的統治。 因此,按照理論上來講,朝代的更迭應該是穩定且長久的。但縱觀每個帝國,他們的國祚基本不會超過三百年。唯一一個超過三百年的宋朝還被北方游牧民族壓在南邊,氣喘吁吁,空望北方。 歷史周期的規律一直懸在每個封建王朝的上空,遙遠地指揮著各個朝代的走向。兩漢歷時296年,盛唐歷時290年,北宋歷時268年,南宋歷時153年,明朝歷時277年,清朝歷時277年。 ![]() 這些數字到了300之前就戛然而止,最令人驚異的是,作為一個大一統的中央帝國,元朝走到百年大關時就已經偃旗息鼓。除了這個唯一一個特殊的元朝,其他幾個帝國都有幾個統一的特點:每一個王朝的末期就會爆發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由最后一個農民軍擊敗其他的起義軍登朝開國。 在建立王朝之初,所有的利益階層全部洗牌,資源整合分配,利益歸零,國家的政治格局重新調配,新的官僚集團崛起,或者士族,或者士大夫,又或是宗族貴族。因此,在每一個王朝崛起之初,社會資源分配的相對公平合理,比如說,西漢初年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唐朝初年的貞觀之治,又比如說北宋趙匡胤建立朝代之后愛民勤政等等。 但是陷入歷史周期通常會發生在每一個王朝的中期,在經歷了初期的勵精圖治之后,中期的統治階級開始往滅亡的方向走去,這是每個王朝走到300年大關卻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 中期的帝王繼承了先輩的偉業,他們是在溫床中成長起來的統治者,治國理政能力比之在實踐中歷練初代帝王較差,而且官僚體制運行百年之后逐步僵化和腐朽,腐敗也是當時貴族官僚內十分重要的一個弊端,而后社會道德淪喪,既得利益者集團開始進行土地兼并,加之頻發的自然災害導致社會底層民不聊生,最終的結果就是農民起義和改朝換代。 在每個王朝的末期似乎中央政府里總有些奸臣當道、惡人橫行的勢力,他們只不過是被腐敗的官僚體制豢養的蛀蟲。若是體制清楚,政治清明,經濟高度發展,那么這些奸臣也無所遁形,并且沒有發揮的余地。 統治者的無能為力或者昏庸無道造成了王朝的衰落,而導致社會經濟疲乏,國家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的則是土地兼并。所謂的土地兼并是指,各個官僚系統的貴族或者是全國大小地主用盡各種手段將自耕農的身份剝出,然后兼并他們的土地,讓這些農民成為無生產資料的無產者。 ![]() 當這些人失去土地之后只能以佃農的身份依附于貴族和地主,成為別人的附庸,直接淪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土地兼并是個漫長的過程,在整個的發展過程中,曾有許多皇帝為了抑制貴族兼并土地而出臺種種政策,但是,人為可控,天災并不可控。 在風調雨順的年代,土地兼并之風并不強盛,但若遇到突發的天災,沒有生產資料的佃農就會遭到糧食減產的現象。若田里的糧食和家里存放的金銀較少,農民就會陷入饑餓的境地,面對窘迫的生存環境要想脫離必須有兩個選擇,要么是作為流民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外省乞討,要么向本土的土地主借錢。 所謂的借錢即是借高利貸,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私人放貸利率之高是非常恐怖的。據王安實記載,宋朝年間的放貸利率達到了70%,而按照現代社會的規定,年利率超過36%就算高利貸。因此,借了高利貸用于度過荒年的農民也會因為無后續之力償還貸款,最終只能將自己的整個人抵押給地主。 所以,土地兼并會造成全國90%以上的底層人失去生產資料,被迫組團成為流民,然后起義。 ![]() 封建王朝走到末期無力向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貪污腐化之風十分嚴重。腐敗可以腐蝕文人的心智,可以摧毀忠臣的堅守,亦可以將整個軍隊全部瓦解。在每個王朝的后期,貪污腐敗總是千瘡百孔的帝國最大的漏洞,而相對而來的則是聞著金錢味道而來的奸臣和惡吏。 在東漢末期,皇帝身邊的十常侍公開賣官鬻爵,甚至皇帝本人都自己高價出售朝堂上的職位。這就使得有產者或者商人隨意登入中央政府,而無產者只能飽受他們壓迫,這些人在進入中樞之后官官相護,互相用錢來支持國家的運轉,各個中飽私囊,導致官僚體制腐敗不堪。 最重要的是,這些被金錢腐化官僚常常串聯在一起對抗中央朝廷的政策,甚至他們還會以自身的勢力招募幕僚、軍隊以及知識分子,在最關鍵的時刻有些奸臣會投降敵國,借用敵國的力量公開和朝廷作對。 ![]() 宋朝靖康之恥,欽徽二帝北上進入金國,隨之而去的還有秦檜奸臣,他們在金國將宋庭的情況和盤托出。作為報酬,金國曾經許以秦檜黃金千兩,而這些正是造成秦檜后來和趙構串通陷害奸臣、打壓忠良的源頭。 當一個朝代的中流砥柱被貪腐絆住前進的步伐,通常有改革者會出來針砭時弊,清除弊端。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屬于全國最大的大地主,出于自保,他還會予以抑制改革者的動作。因此,當貪污腐敗問題關乎地主階級的利益時,改革通常會中斷,然后走向失敗。 大一統帝國的崩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天災,最典型的就是明朝和元朝。 在元朝末年,黃河大堤決口讓元朝政府用盡了全國所有的資源和財力,但始終沒能抵抗得住這條河流帶來的危害。所以,元末農民大起義竟然源頭是因為政府籌錢治理黃河。 ![]() 當時國庫財政赤字十分嚴重,中央政府的官僚所能想到的辦法則是通過發行貨幣來籌集金錢,通貨膨脹引起了百姓的民怨沸騰,底層人為了活命紛紛發動了暴亂,人人放棄徭役,河道工人也放棄治理黃河,最終,河流邊上的農民全部拿起了農具沖向了元朝的貴族。 明朝是一個天災頻發的朝代,自開國以來,明朝就飽受天災的打擊。 在17世紀左右,浙江嘉興的湖面上全被冰凍住,山東,山西,河南等地遭受了百年難遇的旱災和饑荒,同時,中原地區又有暴雨,南方地區暴雪成災,而這些都導致了大量的民眾餓死,凍死。 在1602年,中原的暴雨連綿不斷,南方的暴雪使得道路推進艱難。1606年,全國大小水道皆被冰凍,陜西,福建,江蘇,淮陰等地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 ![]() 為了治理這些自然災害,明朝政府不得不拿出巨額財款來修建河道、破冰賑災等等,但是,連年的氣候異常勝過數年的戰事,賑災的頻繁使得中央財政赤字數額巨大,底層民眾苦不堪言不說,國家的統治也受到了威脅。 封建王朝歷史周期率問題還與古代氣候冷暖交替有著極大的關系,中國封建社會以農業生產為主,即靠天吃飯。農民的所有生活資料全部來源于土地,而他們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自然也十分低端,并不具備長時間儲備的條件。 農產品的產量對氣候的依賴程度非常高,一旦到了冰河時期,糧食將會大幅度減產,政府如果不及時賑災救助則會引發農民饑荒,則隨之而來的就是農民起義爆發,流民頻頻危害社會治安。 ![]() 特別到了每個朝代的后期,當中央政府的官僚體制僵化之后,他們對于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能力極小。與此同時,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敗和貴族土地兼并問題十分嚴重,而這些都會推動農民起義爆發和各地流民反叛。 若想跳出歷史周期率只有兩條道路,一是人民監督政府和政黨進行自我革命,前者可以通過人民群眾監督的方式更好地讓政府的體制運轉下去,后者通過自我革命可以使整個國家的體制永葆青春和活力,兩者相輔相成。 如若不然,政府會因為失去人民的管控而滑向貪污腐敗或官僚體制僵化,自然也就談不上更好地保證維持社會生產和國家穩定。在舊有的社會制度中,這兩者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君權專制就決定了群眾是被統治者,民主制度自然只是美好的幻想,這也是歷史周期率一直存在的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