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莊農日用雜字》解讀(八)

     新用戶01185842 2023-05-21 發布于山東

    ?      日用雜字原文

           待去摘方瓜,月工來要煙。來家取火紙,又到晌午天。飯鍋才燒滾,鏊子支上磚,和面速搟餅,菜蔬盛幾盤。盆碗刷洗凈,磁罐將鼻拴,筐里放勺子,拿過擔杖擔,忘了拾上箸,梃子使不番。看坡領著狗,黑夜省胡竄。

           釋義:

           方瓜:一種長南瓜,俗稱番瓜。在山東有些地方,番瓜是有專指的,即墨綠皮帶豎花紋的才叫番瓜,切成絲可包餃子,可醋溜炒,不宜蒸煮。

                方瓜(番瓜)

           :即煙草。在這里指用烤煙葉制成的煙末。

                    (煙末)

          月工:以月為期的雇工。

          火紙:即“火煤子”, 一種用來引火的涂硝易燃紙。

           晌午(shǎng wǔ):中午。正午或正午前后。

           鏊子(ào zi):一種鐵制的烙餅炊具,平面圓形,中間稍凸,下有三根短腿,支在磚上烙餅使用。

                 (鏊 子)

           搟餅(gǎn bǐng ):將和好的面揪成面團,用搟面杖碾軋成圓形薄餅,放在鏊子上烙熟即可。

                      (搟餅)

           磁罐(cí guàn):磁同瓷。磁罐是用來裝菜湯、面湯的容器,胎體較粗,里外多施黑釉,小的兩系(兩鼻),大的四系(四鼻)。

                   (四系磁罐)

           擔杖(dàn zhàng):又作“擔仗”。 用槐木作成的扁擔,在兩頭加上鏈鉤,便于掛水桶或筐籃等,常用于單人肩挑。

                     (擔杖)

           箸(zhù):即筷子。

           梃子(tǐng zi ):又稱“挺桿”,“秫秸挺稈兒”。一種帚用高粱秸桿頂端的一長段。農村常用來制作蓋墊(有的地方叫蓋簾),用來蓋盆蓋罐,做餃子或面餅的托盤等。

           使不番:這里指使不盡、用不完。

           看坡:在野外看護莊稼。

           黑夜:夜晚。

           解讀(1)

           日用雜字中有句“待去摘方瓜”,這里所說的“方瓜”,在山東多稱番瓜,是南瓜的一個品種。南瓜到底有多少品種,沒人能說清楚。在我的家鄉壽光,人們栽種最多的有三種:一是番瓜,就是那種墨綠色外皮,帶著豎花紋,在嫩時可切絲醋溜,可蒸包子,可烙餡食,還可以包素餃子的長南瓜,一直備受青睞。二是吊瓜,也叫吊南瓜,通身墨綠皮,最喜吊著長,做菜不如番瓜,老熟后有面感。三是玉瓜。凡是與圓形沾邊的,不能切絲做烹飪食材,只能切塊蒸煮吃的所有南瓜,通稱玉瓜,或稱南瓜。

                 番瓜(方瓜)

                        (吊瓜)

           對于南瓜,蒲松齡在《農桑經》中沒有提及,不知何故,只在《日用俗字》菜蔬章中說到:“金酒刀蠶皆豆種,東西南北有瓜名”,這里面后半句就說的是東瓜(東瓜)、西瓜、南瓜和北瓜。北瓜本屬于葫蘆科南瓜一類,又名筍瓜、桶瓜,吃法與番瓜同,但口味不如番瓜,故種植的不多。

             北瓜(筍瓜、桶瓜)

           從“待去摘方瓜,月工來要煙。來家取火紙,又到晌午天”的句子看,很明顯方瓜是種在野外的。主家在外面剛忙完漚麻的事,正“待去摘方瓜”,就見“月工來要煙”。剛“來家取火紙,又到晌午天”了。

        “煙”在這里指的是煙草。在通篇《日用雜字》中,有三處提到“煙”,如:“待去摘方瓜,月工來要煙”、“大的是帑柜,小匣稱火煙”、“方才讓了坐,管家裝上煙”。由此可見,在清代乾隆年間,無論是“月工”這樣的打工者,還是參加喜宴的賓客,甚至是每個家庭,都有吸煙成癮者。

           為好理解在《日用雜字》中為什么多處提到煙,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有關煙草的知識。

            煙草為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1.2-1.6米,葉片較大,夏季開淺紅色花朵。明清古籍中提到的煙草傳入中國路線有三條:一為菲律賓至臺灣、漳州、泉州。明姚旅《露書》記載:“呂宋國有草名淡芭菰,一名金絲煙,煙氣從管內入喉,能令人醉,亦辟瘴氣,可治頭虱。”“淡芭菰”是對西班牙文“煙草”的音譯,原意為西印度群島中的達巴戈島。系以地名稱呼植物;二為越南傳入說。宣統年間的《高要縣志》卷十一“實業”說“煙葉出自交趾”。但古代地方志作者一般是文人,往往不熟悉生產實踐,也不熟悉科學技術,此說在農業傳播史上找不到相應的證據,也沒有實物或基因檢測的證明,看來不過是人云亦云的訛說而已;三為朝鮮傳入遼東說。據乾隆年間《盛京通志》“物產”和《皇朝通志》“昆蟲草木”中說法,清太宗崇德年間,朝鮮煙草流入中國,上癮的人很多,黃金白銀外流,清太宗認為應當自產以杜絕進口,于是鼓勵了后金領土內的煙草種植,由于當時有“吸煙御寒”的說法,上癮吸食者越來越多。此說跟西方人與日本的交往時間一致,也能從朝鮮的煙草種植史中得到證明。唯獨時間稍晚(約17世紀20年代末開始),看來煙草傳入中國有南北兩條道路。

           煙草的唯一用途就是制造可慢燃生煙的干葉,煙葉中含有尼古丁,可以提高人的腎上腺素分泌,提高應激能力,令人感到工作能力加強,且心情放松。但久吸成癮,一旦不吸便產生戒斷反應。由于煙葉中含有包括尼古丁在內的多種有害物質,對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均有很大傷害。

         (曬干或烘干的煙 葉)

           明清煙草用于防治害蟲,還算是有些用處,但畢竟主要用于人的吸食,因此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反對。明清醫藥、農業類書籍中多有揭露種煙、吸煙害處者。《齊民四術》、《安吳四種》的作者包世臣曾歷數其危害多端。煙草傳入之初,曾于崇禎十一年(1638)、十四年(1641)兩度詔令禁種禁吸,但禁而不止。且邊兵以“御寒”為借口要求合法化,經洪承疇上書解除禁令。到崇禎末年在遼東已經到了“三尺童子無不吸煙”的程度。之后雖然清朝皇帝均不吸煙,宮中禁煙,且朝廷上也有幾次禁煙的議論,但終于不能制止。

                      (老煙袋)

           從古至今,人們吸煙總離不開點煙的東西。在有打火機之前,人們在很長一段時期是用“洋火”,也就是火柴。再往前,點煙就是用“火紙”“火鐮”一類的東西了。

           “火紙”,即作火煤之用的涂硝易燃紙,也叫“火煤子”。新華字典對“火煤子”的基本解釋是:即火紙捻兒﹑火紙筒。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一回:“﹝賬房師爺﹞取了一根火煤子,就燈上點著了火,兩只手捧著了水煙袋,坐在那里呼嚕呼嚕吃個不了。”在柳青的《銅墻鐵壁》第二章中有段話:“ 曹區長松了一口氣,擦著一根洋火,點著舊《解放日報》卷成的火紙,準備吃水煙。”由此可見,用于點煙的火紙,不管有沒有涂硝,就屬“火煤子 ”。

           “火煤子 ” 又稱火褶子,是一種用很粗造的土制紙卷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后再把它吹滅,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像灰燼中的余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火時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復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氣量要大,以前抽水煙的人都有,裝在白銅管子內。

           “火煤子 ”的制作方法是,以土紙用白芨的浸出液浸泡,再曬干,共七次,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干,加硝五錢、硫磺兩錢、松香四錢,樟腦末一錢等,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里,用時取出一晃即燃。

           不論是小說《官場現形記》,還是《銅墻鐵壁》,所提到的火煤子或火紙,都是在吃水煙時點火用的。那么,《日用雜字》中所說的火紙,是用做水煙袋還是旱煙袋?因為,在1903年世界卷煙托拉斯英美煙公司來華設廠就地產銷卷煙之前,煙民們吸煙不是用旱煙袋就是用水煙袋。那時內陸吸鼻煙的很少。

           舊時農村用的旱煙袋構造比較簡單,有煙袋鍋、煙袋桿和煙袋嘴三位一體。前面是一個金屬鍋,多由銅制成,中間的一段大多為木制空心(多為烏木,也有用竹的)作為桿,后面的煙袋嘴多為玉質。因為沒有過濾裝置所以吸起來很嗆人,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了。與煙袋配套使用的還有裝煙末用的煙荷包(也稱煙口袋)。用旱煙袋抽煙多用煙末和煙絲,一般老百姓都是用煙末,很多人家里都專門有個小煙笸籮,來客人就端到跟前伺候客。舊時市場上有很多小商販賣葉子煙和煙末,在北方數“關東煙”最受歡迎。人們把黃燦燦的干煙葉買回家,再用豆秸點火烤一烤,待涼下后用手搓一搓,去掉煙筋就是煙末了。當年在生產隊里勞動,抽煙的人都會交換煙口袋,相互品嘗各自的旱煙。

                  (各式老煙袋)

           吸水煙之俗源于古代的波斯(今伊朗一帶)。它傳入我國的確切年代,已無從查考,一般多認為在清乾隆年間,如黃鈞宰在《金壺七墨》中說:“乾隆中,蘭州別產煙種,范銅為管,貯水而吸之,謂之水煙。”到了道光年間,就已經“吃水煙者遍天下”了(梁章鉅:《退庵隨筆》)。當時水煙的中心地在蘭州。就吸煙的人數來看,吸水煙者僅次于吸旱煙的。水煙袋的煙斗較小,吸完之后需要另裝另點,這就需要與之相適用的火源。這種火源就是稱作“紙捻”或“紙媒”的東西,點燃之后無明火,一吹之后明火就會燃起,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吸水煙所用的煙絲,也與旱煙不同。它是將晾曬過的煙葉用開水濕潤之后,抽去筋脈,再噴上開水(使含水量在30%左右),加入麻油(或其他食用植物油)、食鹽、香料等配料。待煙葉將配料吸附之后,再放入特制的木箱中,壓緊成磚頭大小的煙捆,然后用專門的煙刨刨成細煙絲,晾干之后就可吸食。

              (清代白銅水煙袋)

           從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結論,在清初,作為外出打短工的“月工”,是不可能吸水煙的。其理由一,在乾隆年間,吸水煙的人并不多,人窮到成為雇工,不可能去吸水煙趕時髦。其理由二,水煙袋構造較旱煙袋復雜,下地干活的人不可能帶到野外去吸水煙;其理由三,吸水煙用的煙絲配料講究,加工麻煩,不是一般窮人能做到的。既然月工不會抽卷煙,也不會吸水煙,只能抽旱煙了。

           在乾隆年間,作為火柴的“洋火”還沒傳入中國。因為在十九世紀初,瑞典人才發明了摩擦火柴,很快在各國流行開來。至1855年,瑞典人設計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由于火柴自西方傳入中國,故在我國就有“洋火”之說法。1879年,華裔衛省軒在廣州創辦了我國第一家火柴廠,火柴的使用也在我國逐漸普遍流行。所以說,在洋火還沒有的清初,人們吸煙是離不開火紙的。

                    (火柴)

           在沒有火柴的時候,人們取火有一套工具,即火鐮、火石和火煤(火引子)。火鐮為一小長方形鋼片,以之取火必先備火石(礫石有刃口)、火絨(用苘秸或高粱秸瓤燒成末)、火煤子,取火時將火絨縛在火煤子頂上,將火煤子與火石并在一起捏緊,以火鐮擊火石,迸出火花落在火絨上即引發著火,接連燃及火煤子,持火煤子用嘴吹氣,即可得到明火。因火媒子燃燒極快,保存火種又常用山草或玉米纓搓成的火繩。這種方法漸被火柴、打火機所取代。二三十年代直到建國初,民間稱火柴為洋火,稱打火機為“自來火”。我親眼見過用火鐮、火石取火。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有的農民還在使用。那時什么商品都定量供應,火柴兩毛錢一封,兩分錢一盒,每家一年供應一封火柴,勉強夠點燈和生火做飯用的。因此,抽煙的人就用火鐮與火石打火來點煙。我所見到的抽煙引火用的火煤子(俗稱“火梃子”),是剝過外皮的高粱梃桿芯,開始用時先讓梃桿芯燃燒一頭,然后熄滅,留下少許未燒透的黑色灰燼,這樣火鐮打出的火星飛到上面就容易燃成沒有火焰的暗火了。關于火鐮,山東軍閥頭子狗肉將軍張宗昌還有一首歪詩《詠閃電》,讀來著實可笑:“忽見天上一火鐮, 莫非玉皇要抽煙。 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鐮。”我的家鄉不是山區,所用火石都是到剛被雨水沖刷過的溝頭崖嶺上去尋找的。

               (老火鐮與火石)

           作為抽旱煙引火用的東西,因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所用的材料也不同。除起初的火紙外,人們為圖方便和節省,多就地取材,使用艾絨、蒲絨和高粱梃桿芯等。《日用雜字》中抽煙用專門準備的火紙并不奇怪。因為《日用雜字》所記述的這戶人家屬于大富戶。從“市上領短工,連割帶著擔”、 “待去摘方瓜,月工來要煙”、“覓漢領幾個,車運似旱船”中可以看出,這戶人家不僅雇有幾個長工(覓漢),在農忙季節還雇用一定數量的月工和日工。這么多人在一起干活,抽煙時用一根火紙點煙,是最方便的。

           總之,對于點煙用火,有一點是很清楚的:抽水煙點火要用明火(有火焰的火);抽旱煙點火可用明火,也可用暗火(看不到火焰的火)。

           前面已經說到,月工多是在農忙季節受雇的勞力。他們在忙著秋收時,怎么還會為過煙癮“來要煙”呢?過去農村干活有個習慣,只要是多人一起勞動,就會按時分“派兒”。比如有的地方短工們干活按五派計價,早晨一派兒、午前二派兒、午后二派兒。干一派兒的活一般在一個半小時左右,然后歇派兒(休息)一二十分鐘,在此期間抽煙或解手,作短暫休整。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1979年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前的生產隊時期。那時在生產隊里勞動,上工后一到地頭先干幾分種的活,即一起作短暫休息,會抽煙的人開始抽煙,名曰抽“插鋤煙”,然后正式開始干活,中間再歇息一段時間,這樣半天就忙兩派。山東有的地方常說“忙了一大派子”或“歇了一大派子”,就是從這里來的。很明顯,月工是在勞動中間休息的時候派個人來向主家要煙的。

          

           解讀(2)

           以上主要講的是雇工吸煙的問題,下面則主要說給在地里干活的人做午飯和送午飯的事宜。

           “飯鍋才燒滾”中“燒滾”,即燒開的意思(至今閩南話還將開水叫做“滾水”)。飯鍋要燒什么?毫無疑問是湯,因為吃面餅喝湯是很正常的就餐方式。還因為是用磁罐裝的,并準備了盆碗和勺子,就更證明飯鍋里燒的是湯了。之所以用飯鍋燒湯,是因為舊時農家的炊具不像現代這么復雜,僅用飯鍋蒸干糧燒湯,用鋽(diào)子(一種帶兩耳的小鍋)炒菜,用鏊子烙餅或攤煎餅。有的窮人家里甚至沒有鋽子,直接用大飯鍋炒菜。筆者曾見過一家用大飯鍋(是種俗稱的八印鍋,直徑72厘米左右)炒兩個雞蛋招待來客的情景,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以前農家喝湯不是單獨燒的,都是在用箅子餾好干糧后,將打好的面水倒進飯鍋的開水中,攪和幾下再燒開就可以喝了。用飯鍋燒面湯,不用等燒開鍋,只要聽到鍋里的水有響聲,把攪好的面水倒進鍋里,再燒滾就好了。乾隆中葉魯中還很少引種玉米,打面湯用的面粉不是小麥面,就是高粱面,多數人家都是用高粱面的。

         日用雜字中說的“和面速搟餅,鏊子支上磚”,這場景筆者再熟悉不過了。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家里偶爾要吃餅,都是母親和面搟餅,我燒鏊子,逐漸掌握了燒柴禾烙餅的要領。

      “鏊子”是北方人用來烙餅的工具,圓圓的鐵板如蘑菇頂狀,直徑幾十公分不等,有三只短腿,以前都是用三塊磚頭支撐起來燒火加熱,現在很多都改成爐灶了。

           燒鏊子烙餅最好的柴禾是高粱穰或豆秸,既易燃又耐燒。最難燒的是麥秸和麥穰,又嗆人又截火,搞不好“呼”的一下子很快就沒火了。如果碰到陰雨天,火柴受潮擦不著火,要重新點火不應急,那真叫急人。

           燒火烙餅看著很簡單,但掌握火候卻很難,關鍵是火候要均勻。有個說法是“燒鋽子燒底,燒鏊子燒腿”,即燒鏊子的三條腿,火候自然就均勻了。鋽子由于底厚壁薄,如果把鋽子的底燒熱了,上面自然就熱了。鏊子和鋽子這兩種鐵制炊具,一種凸面朝上,一種凸面朝下,老百姓雖不懂熱傳導的原理,但卻在長期的實踐中摸出了規律。

           在烙餅時,將搟好的面餅放到鏊子上后,烙上幾秒鐘,馬上翻過來烙,待見鼓起幾個氣泡后,再翻過來烙另一面,這時就要用“翻餅刮子”挑著不停的轉動,一會兒那餅就全部一鼓兩層了,這時再用翻餅刮子挑著面餅烙周邊,就保證面餅熟了,還沒有烙糊的地方。當然,這需要兩手的配合,左手撥拉柴禾把火燒勻,右手不停的轉動面餅防止烙糊。這樣烙出的面餅,又好看又好吃,絕對上檔次。

            用鏊子烙菜餅也是當年農家常做的。菜餅一般是用韭菜做餡,再拌上點粉絲和蝦皮,味道更鮮美。烙菜餅比烙單餅要費工夫,但吃起來還是菜餅好。不論是單餅還是菜餅,烙好后要碼在一起焐一會兒,讓其有個悶熱的過程,這樣吃起來就覺得格外軟和可口。

            “山東,山東,面餅卷大蔥。”現在城市是吃不到這一口了。因為沒法用柴禾燒鏊子了。有人用蜂窩煤或液化氣燒鏊子烙出的餅,還有用電餅鐺烙出的餅,就是吃不出那個味道。因為缺少了柴草的煙熏火燎,就失去了那種獨特風味。

           舊時農家烙餅,有白面餅和紅面餅之分,白面餅用的是小麥面,紅面餅用的是高粱面,當然也有雜面餅,那是用高粱面攙上適量小麥面做成的。在以前給干粗活重活的雇工做飯,純白面餅一般不舍得搟,說是吃飽了頂不到時候就餓;純紅面餅又覺得太小氣,因而吃的最多的是紅白雜面餅。據老人們講,有的壯漢能吃七張雜面餅,如果松一下腰帶,還能撐進一張,可見飯量之大。

            從“和面速搟餅,菜蔬盛幾盤”一句看,受雇干活的人不僅有面餅吃,有面湯喝,還有幾盤菜蔬。記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后,大興憶苦思甜之風,在一農村,一紅衛兵頭頭將一位曾在地主富農家扛覓漢的老光棍推上講臺,讓他控訴一下萬惡的舊社會,窮人的血淚仇。沒想到那老漢竟說起在地主家里干活,三日兩頭吃面餅,還斷不了吃個炒菜,雖然干活累點,但能吃飽肚子。可在那幾年非常時期,差點餓死。這番話讓在場的人無比震驚,但對一個老光棍,也沒啥辦法。人家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不是尋常戶主。

          “擔杖”和扁擔是一樣的東西嗎?在《日用雜字》中,前面曾說到 “扁擔槐木解,牛筐草繩拴”,在這一段里又提到“筐里放勺子,拿過擔杖擔”。這會讓人想到,“擔杖”和扁擔是不是一樣的。在山東有些地方,扁擔也叫擔杖,擔杖也叫扁擔。但細究起來,扁擔和擔杖還是有區別的。

          扁擔,是抬東西或挑東西的常用工具,多用硬雜木或半邊毛竹削制而成,長短因人而異,一般長160~200厘米,兩端較窄,中間較寬,表面平整光滑,兩頭沒有鐵制滑鏈和掛鉤。南方多用毛竹制作,如朱德元帥在井岡山挑糧用的扁擔。山東多用槐木制作。

           北方的擔杖,實際就是兩頭帶掛鉤的木制扁擔,用來挑柴、挑糞和挑水。農家最好的擔杖一般四尺三長,用國槐二膘料制成,木質軟硬適度,花紋均勻周正,若每年用雞油擦一遍,日久就顯深棕顏色,光滑如玉。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扁擔既有木制的,也有竹制;既可以抬東西,也可以挑東西。擔杖只有木制的,沒有竹制的,因具有一定彈性,故一般用于挑東西,很少用來抬東西。在北方多數農家,實際只有一件,既叫扁擔,也叫擔杖,到水井打水時掛上擔杖鉤,到坡里挑柴時摘去擔杖鉤,抬較輕的東西用擔杖,抬較重的東西用木杠子。在富人家里就不同了,抬糞用的扁擔,決不是承重差的普通扁擔,如挑水的扁擔等。

           

           “磁罐”應是出自博山八陡的一種粗瓷大罐,嚴格的說應是一種非常結實的陶罐。從科學角度講,陶與瓷的主要區別在于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由于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沒有瓷器清脆,胎體硬度也比瓷器差。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并不透明。瓷器的胎體如果不太厚,就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清代二鼻磁罐)

           博山陶瓷到了清代中葉,已得到大力發展,產品除銷本境外,并大量外運,暢銷本省各地和河北、河南、江蘇、東北諸省。 而且,不同地點的產品各具特色。乾隆《博山縣志》記道:“博(山)疏土宜陶,因地而異。務店宜甕及盆,土性堅也;然不及曩時西河遠甚。山頭宜碗及雜器,土色亮也。八陡亦嘗為之,而光不逮。八陡宜罐與瓶,其質堅也,以盛水漿,無滲漏焉。”從這里可以看出,八陡出的罐,質地非常堅硬,用來盛水漿,不會出現滲漏問題。

           我小時候還見過那種帶鼻的大磁罐,看去似一個豎立的腰鼓,在1958年農村吃食堂的時候幾乎每家都有一個,用來到食堂打豆面湯和胡蘿卜稀粥。后來事過境遷,這種罐子就見不到了。

           “梃子”,有的地方也叫挺稈,凡在山東農村長大的人對此并不陌生。它是從帚用高粱桿頂端截下來的一段,由于高粱品種不同,梃子也有粗有細。能做筷子用的就是一種細挺稈。舊時農家有紅白公事,吃飯時筷子不夠用,去幫忙的人會順手從近處的高粱秸上折來挺稈當筷子,雖然沒筷子好使,但也湊付著照吃不誤。自古至今,挺稈在農家的用處很多,其中一項就是做“蓋墊”(有的地方叫“蓋簾”),用作餃子和面餅的托盤。

           “忘了拾上箸,梃子使不番”這句話的意思,說的是急急忙忙地去坡里送飯忘了拿上筷子,只好折來梃子當筷子使。此時正是砍蜀黍的時節,蜀黍上可代筷子用的挺稈確實很多,可說是用不完、使不盡。

           秋收季節,圍著莊稼地看護好即將到手的糧食是非常必要的,農民將此舉叫做“看坡”。北方不像南方偏遠山區,有野生動物糟蹋莊稼,北方看坡主要是防人。大白天是不用安排專人看坡的,但在黑夜必須有人進行巡邏。如果莊稼地太多又太分散,“看坡領著狗”,聽到動靜就叫幾聲,在黑夜就省得到處轉了。有時黑夜里讓狗去攆偷莊稼的,總比自己去追去趕的“胡竄”好。

     (臨時搭建的看坡屋子造型)

           以上《日用雜字》,雖寥寥數語,但讓我們看到了農家忙于做飯、送飯的情景和看坡護坡的情況。也許很多年后,有些農事已成過眼云煙,但我們這些老農出身的人,永遠難以忘懷。

    (作者:王守照    圖片來自網絡)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日韩国内高清|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模人人喊| 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潮| 亚洲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字|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久久大蕉香蕉免费| 韩国无码AV片午夜福利| 免费日韩中文字幕高清电影| 日韩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熟妇人妻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成年视频人免费网站动漫在线|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专区| 亚洲 校园 欧美 国产 另类 |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狠狠爱五月丁香亚洲综| 麻豆一二三区精品蜜桃|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桃子视频在线播放WWW| 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国产超碰无码最新上传|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影院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国产成人不卡无码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成 人 色 网 站免费观看|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 无码AV动漫精品专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